赵威后 赵威后问齐使

小藤门 火币交易所app 2023-01-07 170 0

今天给大家聊到了赵威后,以及赵威后问齐使相关的内容,在此希望可以让网友有所了解,最后记得收藏本站。

赵威后: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一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带红了这句话,好多人都觉得这句话说出了做家长的心声,如果爱孩子,那么就应该为孩子做长远的打算,而不仅仅是日常生活的一日三餐嘘寒问暖。

可是现在的年轻人却很少知道这句话的来历。

这句话并非是小说作者关心则乱的创造,它最早见于《战国策》中《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这篇文章多年前一直都是高中语文的讲读篇目,直到最近的几版才将它从教材中删除。它的本义是颂赞触龙高超的沟通技巧,可是却也阐发了父母如何爱子女的道理。

秦国攻赵,赵国危急,求救于齐,齐国开出的条件是必以长安君为质。而长安君是当前赵国的执政者太后最宠爱的小儿子,平时千珍万宝,此刻她又怎么舍得致儿子以险地呢?

太后当然不答应,这才有了大臣们的强谏,太后的盛怒,情急之下太后发了狠话:再有说让长安君为质的,老太太我“必唾其面”。

此时的她忘记了自己是一国之主的身份,她只是一个爱儿子的蛮不讲理的母亲。

怎么办?国家危难等不得,大臣们只好去搬救兵——告病在家的左师触龙。

老谋深算的触龙当然知道不能与太后硬碰硬,他首先示弱,步履艰难地走到太后面前,说自己有脚疾,无法快行,请太后不要怪罪,让老太太动了恻隐之心,又问老太太最近身体怎么样,走路还好吧?饮食还好吧?

有道是举拳不打笑脸人,这样一番嘘寒问暖之后,老太太放松了戒备,两个人开始闲话家常。这时触龙又很认真地说了自己进宫来的目的,他想趁着自己还在世,给儿子舒祺谋个御前侍卫的工作。

老太太仿佛一下子遇到了知音,当然满口应承,还开玩笑说“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触龙抓住这个契机,郑重其事地说,我们男子疼孩子可比你们女子要厉害多了。老太太忍不住大笑,觉得这是一个笑话,男子疼孩子怎么会比女子更厉害呢!自己爱长安君就是个例子,就像老母鸡护鸡仔,谁要是危及孩子,自己就全身炸毛,抓它啄它!

“我以为太后您老人家疼爱燕后比疼爱长安君还要厉害。”触龙故意说。

“您错了!我最爱的还是小儿子长安君。”威后说得极其认真。她的话正中触龙下怀,这才有了触龙后面的话。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父母疼爱孩子,就应该为孩子谋个长远,您当初在女儿远嫁燕国上车将行之时,抱住她的脚哀哀痛哭,想着她嫁这么远,以后再不能常见面。可是她走了,您却祝祷“老天啊!一定不要让她回来啊!(王后回娘家,只有被废和亡国两种可能)”你不是不想念她,只是更希望她在别的国家能一切安心。这难道不是为她考虑久长,希望她的子孙能世代为王吗?

触龙话锋一转,开始批评太后为长安君却不能像为女儿燕后考虑得那么长远。

您只知道让他地位尊贵,赐给他丰饶肥沃的土地,还有无数重器,却不知道让他有功于赵国,现在您在,一切还都好说,一旦您不在了,无功而拥有这么多,他凭什么在赵国立足呢?我觉得您这是为长安君盘算的太近浅,远没有为燕后盘算得深远啊。

这一番话没有提一句让长安君为质,却让太后连连点头,话完就立即答应派长安君到齐国为质,从而化解了赵国的危难。

解赵国于危难,固然离不开触龙高超的沟通技巧,但也离不开太后的深明大义。这位太后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赵威后。

历史上垂帘听政的太后很多,譬如与她同时期的秦宣太后芈八子(即《芈月传》中的芈月),《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的北宋曹太后,汉朝的吕后,清末的慈禧,而在这些太后中口碑最好的则当属这位赵威后了。

赵威后是赵惠文王的王后,赵孝成王的母亲,赵惠文王去世,赵孝成王继位,因为赵孝成王年幼,赵威后开始执政。在她统治赵国期间,赵国国家安定,没有经历什么大的战争,秦国也不敢对赵国轻举妄动。

她最为后人称道的事情还不是让长安君到齐国为质,而是记载于《战国策》中的她和齐国使者的一番对话。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 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齐王派遣使者出使赵国问候威后,书信还没有来得及打开,她就一连问了使者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依次是:

齐国今年的收成还好吧?

齐国的百姓还好吧?

你们齐王也可还好吧?

作为齐国的使者非常不理解她问问题的这样的顺序,忍不住不高兴地反问:“我奉我们齐王的命令来问候您威后,可您为什么没有先问候我们齐王,却问收成和老百姓的好坏呢?这难道不是颠倒了尊卑贵贱的顺序吗?”

赵威后听了立刻回答:

这不是什么尊卑贵贱的事,如果没有收成,那里有什么百姓?如果没有百姓,哪里有什么国君?什么最重要?当然是收成最重要!问问题怎么能够舍弃根本而选取末节呢?

这番话威后说的是义正辞严掷地有声,让齐使驳无可驳。没有老百姓的和乐,就没有国家的安定,国家不安定,何谈君主的清明政治?因此,执政者要修明政治,就一定要心怀百姓,而心怀百姓,则必然关心他们的收成,因为国以民为本,而民却以食为天。关心收成,就是关心百姓的和乐,君主的安然无恙。

这段话中的民本思想,可以和后世的英明君主唐太宗的“载舟覆舟”之论相媲美。在《尚书·五子之歌》中,也有阐发这样道理的话:

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它的意思是说,祖先早就传下了训诫,老百姓是用来亲近的,不能轻视他们,以他们为卑贱,他们才是国家的根基,根基牢固,国家才能安定。

威后的问话和《尚书》中的这段文字暗暗相合,与思想家孟子所主张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说是同出一脉。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帝王大多以为天下是自己的天下,可以任自己肆意妄为,从这一点来看,有这样民本思想的政治家在整个封建社会真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了。

而这也正是她为后世推重的地方。

赵威后是谁?

赵威后是战国时期赵国赵惠文王赵威后的妻子。赵惠文王死后赵威后,由其子孝成王继位。因孝成王年少,所以由赵威后执政。赵威后重视民生,因其体恤百姓而威信大增。但当时赵国虽有蔺相如,廉颇,平原君支撑门面,但国力大不如前。赵威后刚刚执政,秦国就发兵进攻赵国。赵国没有实力同强大的秦国对抗,只好向关系较为密切的齐国求救。齐国要赵威后的儿子长安君做人质才肯发兵。赵威后溺爱其子,不肯这样做,多位大臣力谏均无果。左师触龙最后说服赵威后了赵威后,将长安君送到齐国做人质,齐国发兵救赵。《战国策.赵策》记载有《触龙说赵太后》。

赵威后是在历史上是被认为一个具有民本思想的女政治家结合文意说说他是如何向?

赵威后赵威后的民本思想赵威后,是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的。

首先赵威后,齐王的使者问候赵威后,信函还没有拆开,威后就连续发问:“年成还好吧赵威后?百姓安乐吧赵威后?齐王安康吧?”她把收成放在第一位,因为“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接着,她问到百姓,而把国君齐王放在末位,这明显地反映出了她的民本位思想。

其次,问三位贤士孝女的处境。他们是帮助齐王治理国家的有德之人,故以“无恙乎”热情发问,弦外之音即是对齐王昏庸无道的指责。与对贤士孝女的关爱热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不贤不孝、带领百姓无所事事、无益于国的於陵子的愤恨。这些提问,也体现了赵威后的民本思想。

最后,全文围定一个“民”字,以赵威后对齐使的问话一贯到底,却问而不答、问而无答、问而不必答,充分提升了文势,奠定了文章的基调,突出了民本思想的主题。

赵威后问齐使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赵威后和赵威后问齐使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