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林华宝,以及林华宝毕业于哪所中学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一、历史名人
巍巍壶公山,清清兰溪水。壶公山水孕育着这片神奇的土地。地灵则人杰,自陈朝郑露“开莆来学”,这里便是人才的摇篮。 莆田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曾被誉为“海滨邹鲁”、“文献名邦”。自唐以来1200多年间,涌现出2345多名进士,12名状元,14名宰相。有98人在中国二十四史中立传,有99部兴化人的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有“一家九刺史”、“一门五学士”、“一户六进士”、“一科两状元”、“魁亚占双标”、“兄弟两宰相”、“六部尚书占五部”、“父子兄弟同朝为官”的风流佳话。他们恰似灿烂的群星,在历史的银河里闪烁,各领风骚,垂范后人。
林披(公元733 - 802年) 字茂则、茂彦,号师道,莆田县人。唐天宝十一年(752年),明经擢第,为将乐令、迁漳州刺史、澧州(今湖南澧县)司马、康州(今广东德庆)刺史,贬临汀郡曹椽,改临江(今四川忠县)令。后授临汀别驾知州事。官终检校太子兼苏州别驾,赐紫金鱼袋、上柱国。林披有九子,皆官至刺史,世号“九牧林家”。
徐寅(生卒年不详) 字昭梦,莆田市城厢区人。唐乾宁元年(894)举进士,梁开平元年(907)再试进士,中第一名,为福建历史上第一个状元。因梁太祖指其《人生几何赋》中“三皇五帝不死何归”句,要其改写,徐寅答:“臣宁无官,赋不可改”,太祖怒削其名籍。东归,闽王审知礼聘入幕,官秘书省正字。后归乡隐居。有《徐正字集》、为清代《四库全书》收录,诗亦收录于《全唐诗》中。
黄滔(公元840 - 911年) 字文江,莆田市城厢区人。唐乾宁二年(895)登进士,官国子四门博士,因宦官乱政,愤然弃职回乡。王审知主闽,奏授御史里行,充任威武军节度推官。黄滔是晚唐著名诗人,《全唐诗》收录其诗作一百多首。还编辑唐代福建人诗作总集《泉山秀句集》30卷,对保护福建文化起了一定作用。他是莆田早期的文学家,人称闽中“文章初祖”,其著作《黄御史集》被收录于《四库全书》和《丛书集成》中。
陈洪进(公元914 - 985) 字济川、致先,仙游县枫亭人。行伍出身,投泉州指挥使留从效手下,以军功被闽主王延政封为马步军都校。公元945年,泉州置清源军,陈洪进调为清源统军使,后升清源军节度,兼漳、泉二州观察使。宋开宝八年(975),宋太宗即位后,陈洪进审时度势,顺应历史潮流,于太平兴国三年(978)献泉、漳二州所辖14个县,归入宋朝版图,为国家统一作出积极贡献,被授为武宁军节度使同平章事。次年,随太宗收复太原,后被晋封为杞国公、岐国公,赐府第于开封祥符县。公元985年病殁,朝廷废朝二日,宋太宗赠中书令,谥“忠顺”,追封为东海南康郡王。
蔡襄(公元1011 - 1067年) 字君谟, 号莆阳居士,仙游县枫亭人。宋天圣八年(1030)登进士,时年19岁。历任谏官、枢密直学士,龙图阁学士,翰林院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历知泉州、福州、杭州、开封府事。他刚正不阿,仗义直言。景ネ 右 (1036)三年,范仲淹等四臣反对权相吕夷简而遭贬谪,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抨击此事,名声大震,时年25岁。他还撰写《荔枝谱》和《茶录》等书,为茶、果栽培作出杰出的贡献。《荔枝谱》为世界上最早的果树栽培学专著之一,近年被译为英法等国文字,流传海外。诗文造诣较深,有《蔡忠惠公文集》传世;擅长书法,与苏轼、黄庭坚、米芾齐名,称为宋四大家,墨迹有《谢赐御书诗》传世。蔡襄病逝后,大文学家欧阳修为其撰写墓志铭,葬于仙游县枫亭锦岭。
蔡京(公元1047 - 1126年) 字元长,仙游县枫亭人。北宋熙宁三年(1070),与其弟蔡卞同榜进士,初任浙江钱塘(今杭州市)尉,舒州(今安徽潜山)推官。后任起居郎,出使辽国,回来后被提升为中书舍人。曾参与支持王安石变法。宋元ネ 右 元年(1086)司马光任宰相,废止王安石新法,复差役制,蔡京又积极追随司马光,受到赏识。绍圣元年(1094),蔡京任户部尚书,此时司马光已死,他又帮助章忄享 重行新法,推行雇役制,又得章忄享 赏识。后徽宗即位,蔡京被降为端明殿龙图阁学士,不久又贬至杭州任职。崇宁元年(1102)后,蔡京又被重用,历任大名府知府、户部尚书、左丞、右仆射、太师等职,先后五度为相。他尽复新法,贬元ネ 右 诸臣为“奸党”,立党人碑,立于端礼门及各地官厅;又力倡“丰亨豫大”之说,大兴土木,建造宫殿,设立道观,加重百姓负担。蔡京晚年误国,宋靖康时(1126),被钦宗皇帝放逐岭南(今广东广州),途中死于潭州(今湖南长沙),时年80岁。
郑樵(公元1104 - 1162元) 字渔仲。世称“ 夹氵祭 ”先生、“溪西”先生。宋时兴化县(今莆田县) 广业里人。南宋著名的历史学家。他16岁时从族兄郑厚在越王山下结庐苦读,博览群书,不事科举,立志要“汇天下之书为一书”。他30年著书,10年搜访图籍,一生留下81部900多卷著作。他第一个创立中国通史体系,写成《通志》200卷、500多万字,与杜佑的《通典》、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并称“天下三通”, 后人对其评价极高。《通志》、《尔雅注》、《夹氵祭 遗稿》、《六经舆论》等皆收入《四库全书》。 他是我国宋代伟大的史学家和科学思想家,也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名人。
叶禺页 (公元1100 - 1167年) 字子昂,仙游县人,宋绍兴二年(1132)进士。初任南海县(今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北部)主簿兼代县尉,后知常州(今江苏常州市)。孝宗即位,召为尚书郎和右司谏,历吏部侍郎、代理吏部尚书。乾道元年(1165), 改任签书枢密院事、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兼枢密院事。次年一度罢政,后又召为尚书左仆射等职。卒后累赠少师,谥“正简”。叶禺页 为人朴实,清廉公正,严以律己,不图私利。自初入仕至为相,田宅不改其旧。
陈俊卿(公元1113 - 1186年) 字应求,莆田市城厢区人。宋绍兴八年(1138)进士第二名,授泉州观察推官。后调睦宗院教授,以校书郎召为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他不肯依附秦桧,主张抗金,反对议和。孝宗即位,他受重用,迁中书舍人,带职任江淮宣抚判官兼代理建康府(今江苏南京)事。乾道元年(1165)入京,为吏部侍郎,同修国史。乾道四年(1168)任宰相,以选贤举能为己任。淳熙八年(1181),上书告老还乡。卒前,他手书示诸子勿祈恩泽,勿请谥树碑。卒后,孝宗赠太师,谥正献。朱熹远道来莆吊唁,并为之撰写行状。
林光朝(公元1114 - 1178年) 字谦之,号艾轩,莆田县人,宋隆兴元年(1163)进士。早年得理学名儒周敦颐濂洛学派真传,讲学于莆田东井、红泉、蒲弄等书堂,后世学者称其为“红泉学派”,尊为“南夫子”。他以名儒召对,任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官终工部侍郎,谥“文节”。有《艾轩文集》收录于《四库全书》中。
郑侨(公元1132 - 1202年) 字惠叔,号回溪,仙游县人。宋乾道五年(1169)考中状元。历任转校书郎、著作佐郎、国史院编修、吏部司封、起居舍人、左庶子、兼任给事中、礼部郎中兼侍讲等职。曾任建宁(今福建建瓯县)、 建康(今南京)、福州知府。宁宗即位,召其为吏部尚书。庆元元年后,拜参知政事,进知枢密院事,及资政殿大学士,拜观文殿学士等。晚年辞官返乡,卒后赠太师、郇国公,谥“忠惠”。
王迈(公元1184 - 1248年) 字实之,号癯轩,仙游县人。南宋嘉定十年(1217)进士。历任殿试详定官、南外睦宗院教授、潭州(今湖南长沙市)观察推官、赣州、吉州(今江西吉安市)通判,和邵武军知军等职。为官公正,敢于直言强谏。受当朝宰相郑清之器重。王迈还是南宋诗人、文学家,著有《癯轩集》27卷,收入《四库全书》。
刘克庄(公元1187 - 1269年) 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市城厢区人。宋嘉定二年(1209)以荫入仕,淳ネ 右 元年(1241)特赐同进士。历任桂州(今广西桂林)幕、建阳知县、福建帅司参议、广州提举、潮州通判等职,以太府少卿任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兼崇政殿说书、中书舍人,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漳州、福建提刑。再召入词馆同修撰、起居舍人、侍讲。累迁兵部侍郎,权工部尚书兼侍读。卒后,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文定”。刘克庄秉性耿直,不满当权者埋没贤能,敢于抨击朝政弊端,一生为官30多载,落职九次。因其政治抱负无法施展,遂倾注毕生精力于文章诗词。其词有辛弃疾,陆游词风,洋溢着爱国悯民思想,是宋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人编辑其作品,称《后村居士大全集》190卷,收入《四库全书》。
陈文龙(公元1232 - 1277年) 字君贲、德刚,莆田市城厢区人。原名子龙,宋咸淳五年(1269)中状元,度宗赐名文龙。先后任秘书省正字、镇东(今吉林省西北部)军节度判官、崇政殿说书、监察御史、抚州知府、左司刺、侍御史、参知政事、兴化知军、闽广宣抚等职。陈文龙是南宋抗元将领,曾上书弹劾宰相贾似道一味求和误国,遭打击,愤而辞官。元兵陷福州后,派人劝降,遭严辞拒绝,并斩招降使,倾尽家财募兵,打出“生为宋臣,死为宋鬼”旗帜,坚守兴化城。后因叛将开城降元被捕,诱降不屈,械送北上,一路绝食。经杭州拜谒岳飞庙时,气绝而死,葬于杭州西湖智果 寺旁,被后人誉为福建的“岳飞”。
二、当代名人
(一)科学院院士
林兰英,半导体材料学家。1957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常委,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林秉南,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黄维垣 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化学家。
刘思职 生物化学家、免疫化学家。1957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俞永新,男,药品检定专家。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研究员。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林华宝 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闵桂荣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第三、四、五常委。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863高技术计划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
杨锦宗,精细化工专家。现任中国化工学会理事,中国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精细化工》、《感光科学与光化学》、《化学与粘合》等多种期刊编委会主任委员和委员。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关杰,冶金机械专家。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洪茂椿 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无机化学家洪茂椿是城厢区华亭镇山牌村人,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林其谁,中科院上海生化研究所研究员、生物化学家,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二)体育名人
战神 刘玉栋
举重 张国政
射箭 林桑
武术 黄慧燕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五○八所,成立于1958年,是我国最早从事空间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研究所集研究、设计、生产、试验于一体,以郭永怀院士、杨南生院士、王希季院士和林华宝院士为杰出代表的历代航天人,致力于空间光学遥感、航天器回收着陆、航天器复合材料成型与航天器火工装置四大专业的探索与研究,获得重要科技成果300多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多项。研究所具有飞行器设计博士学位授予权和飞行器设计、光学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有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34人。现有职工近千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人员150余人。
研究所拥有我国空间光学遥感器技术的最高水平,引导着国内空间光学遥感器领域多项前沿技术的发展,成功研制58台(套)可见光和红外遥感器,分别装备与返回式卫星、“资源”卫星,海洋卫星等应用卫星,广泛应用于国防建设和国土普查、资源开发等各个领域,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研究所是我国唯一从事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研究的单位,完成了武器数据舱、返回式卫星等30多种型号回收系统的研制,完成了6艘“神舟”飞船的回收着陆分系统研制任务,回收成功率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研究所研制的各类航天器复合材料结构件和火工装置也广泛应用于我国各类航天器的武器装备。研究所以航天科技为依托,相继开发出TVC防火板、奇盾牌系列防护产品等民用产品,培育了研究所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
重庆大学部分院士校友 (毕业或肄业于重庆大学)
沈其韩(1946年毕业于重大大学地质系)科学院院士
盛金章(1946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地质系)科学院院士
谢学锦(1947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化学系)科学院院士
郭尚平(1951年毕业于重庆大学矿冶系)科学院院士
沈忠厚(1951年毕业于重庆大学采矿系)工程院院士
丘中建(1952年毕业于重大大学地质系)工程院院士
王方定(1950.9—1952.11重庆大学化工系) 科学院院士
黄尚廉 (1950-1954重庆大学机械工程系) 工程院院士
林华宝 (1949-1950重庆大学土木工程系) 工程院院士
杨士中(1959年毕业于重庆大学无线电系)工程院院士
孙才新(1969年毕业于重庆大学电机系) 工程院院士
教育界(目前在职),部分
欧可平 重庆大学党委书记 (副部级、985,机械75界校友)
李晓红 重庆大学校长(副部级、985,采矿82界校友)
陈德文 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副部级、985,机械系校友,原兰州大学党委书记)
张国林 西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冶金82界校友)
陈流汀 重庆邮电大学校长(机械83界校友)
张湘伟 广东工业大学校长(机械81界校友)
彭小奇 湖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计算机83界校友)
张文卫 西南石油大学党委副书记(82界校友)
莆籍两院院士名单:
1.刘思职林华宝,生物化学家、免疫化学家。195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2.林兰英林华宝,半导体材料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3.黄维垣,有机化学家。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4.林秉南,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5.闵桂荣,工程热物理学及空间技术专家。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6.陈宜瑜, 动物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7.林华宝,空间返回技术专家。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院士。
8.关杰,冶金机械专家。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9.俞永新,**检定专家。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0.杨锦宗,精细化工专家。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1.陈森玉, 加速器物理学家。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2.洪茂椿,无机化学家。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3.林其谁,生物化学家。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4.林元培,桥梁专家。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5.周良辅,神经外科专家。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武汉建筑文化特点
1.宗教文化:
归元禅寺,武汉佛教四大丛林之一,位于武汉市汉阳翠微街西端。为清顺治15年(1658年)由白光法师兴建,整个建筑精巧壮观。古德寺,就建筑风格而言,具有浓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和奇特的异域风情。宝通禅寺历来是皇家寺院,在各个朝代都得到了皇家的维护和保养,如今的寺院建筑明显有皇家气派。长春观是我国唯一一座带有藏式风格和欧式风格的道观建筑群,而道藏阁是我国唯一一座欧式风格的道观建筑。是因清末主持建筑的侯永德原为左宗棠手下将官,受西方思潮影响较大。
2.市民文化:
有人说,武汉文化的一个源头就是码头文化,在方方《风景》小说里,有对武汉本土码头文化的真实写照,这里既有商品和社会人口的流动,也有关于以打码头为生的人的血性、骁勇、粗野、机敏等等,都有十分精到的描写,有雕塑就是以这段生活历程为背景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武汉特有的民情民貌。
有资料表示:能集中反映武汉市井生活风貌的就是花楼街以及与它相链接的黄陂街、交通路、交通巷、革新巷、小董寨巷等几条街道。明末清初,这里随汉口镇兴起,因门窗廊柱多饰以花乌鱼虫雕花圈案得名。可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如今已风流云散,令人扼腕。文化人类学认为:地方和城市特色不仅靠建筑、景观等外在的物化的东西来展现,更主要的是由社区居民的生活状态、民情风俗等“原生态”的生活方式所揭示。
值得指出的是,一些欧洲城市如巴黎的传统建筑保留得非常完整,像拉丁街集中反映过去巴黎历史上一些书商、各种阿拉伯小吃。所以在城市建筑中,要重视一些历史建筑形式、建筑风格,对历史街道、街区进行保护。
现在,武汉的民居保护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建设历史风貌区,如武昌昙华林历史街区具有武汉地区特有的建筑文化要素,按修建时间可分为古代建筑、近代建筑和现代新修建筑,其中保存最多、最完好的还是近代建筑;按类型主要分为教育、宗教、住宅、医疗和其它建筑;昙华林街区按宗教势力范围则可划分为美国教区、意大利教区、瑞典教区和英国教区。其保护规划包括建筑保护与利用模式、街巷保护与利用模式等内容。对于武汉的意义丝毫不亚于上海外滩、青岛前海沿、太平角等代表中国近代史文化特色的特色组成部分。
3.革命文化:
武汉还有众多的革命旧址,如湖北军政府旧址(红楼)、武汉国民政府旧址(南洋大楼)、八七会议会址、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大智门火车站候车厅、江汉关大楼等;近代史上的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事件也在此发生,花园山聚会、日知会等革命团体及陈独秀、周恩来、董必武、贺龙、郭沫若等都曾在此活动或居住。
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给武汉城市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赋予了武汉城市建筑深刻的革命意义和较高的纪念价值。反映革命文化的建筑让武汉城市风貌不再千篇一律,不至于在推陈出新的文化景观中湮没。
4.荆楚文化:
武汉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有“京剧之母”美誉的汉剧,便鼎盛于汉口,最终与徽剧合流,诞生了国粹京剧。作为楚文化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先民生息繁衍。武汉历史文化遗存特色归纳起来如下:一是古文化遗址多,二是近现代史迹和代表性建筑多,三是文物类别齐全。
武汉历史悠久,早在5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大量先民在此繁衍生息,遗存下来大量古文化遗址,如商代盘龙城遗址,距今已3500年;武汉还保存有相当多的古建筑(如归元寺、宝通寺、长春观、晴川阁、双凤亭等)、古墓葬(如明代楚王墓、鲁台山古墓群、蛮王冢),以及石窟寺、石刻(如白云洞、洪山摩崖)。
楚地沉淀的楚风遗韵,让武汉城市不同于西北的苍茫,也不同于苏杭的精细。狂野的生命和热烈的人性这种情感底色给武汉城市文化披上了一层神秘而美丽的面纱。
1.归元禅寺
归元禅寺,武汉佛教四大丛林之一,位于武汉市汉阳翠微街西端。为清顺治15年(1658年)由白光法师兴建,整个建筑精巧壮观。古德寺,就建筑风格而言,具有浓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和奇特的异域风情。宝通禅寺历来是皇家寺院,在各个朝代都得到了皇家的维护和保养,如今的寺院建筑明显有皇家气派。
长春观是我国唯一一座带有藏式风格和欧式风格的道观建筑群,而道藏阁是我国唯一一座欧式风格的道观建筑。是因清末主持建筑的侯永德原为左宗棠手下将官,受西方思潮影响较大。
2.古德寺
古德寺创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1921年始建现有的大雄宝殿,后来发展成为占地两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600多平方米的"古德禅寺"。
1966年前,古德寺与归元寺、宝通寺、莲溪寺并称为武汉地区四大佛教丛林。古德寺彰显着浓郁的异域情调,兼具古罗马建筑的表现手法与希腊神庙的建筑风格。总体上看,整座建筑又充满了哥特式教堂的上升感。
3.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的早期建筑气势恢宏、布局精巧、中西合璧、美轮美奂,是中国近代大学校园建筑的佳作与典范。建筑风格之新颖、设计思路之先进,开中国大学校园建筑之先河。由于建筑的风格是建筑师设计风格的显性表现。
开尔斯的设计按照建筑设备委员会“实用、坚固、经济、美观、中国民族传统式外形”的要求,贯穿中国传统建筑“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思想,采用“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手法,对环境的深刻理解,对地形的巧妙利用。
4.博学书院
英国传教士办的教会学校,清朝叫博学书院,民国叫博学中学,本朝改名武汉四中。袁隆平和林华宝在武汉四中是同班同桌,一张课桌培养出两个院士。这是基督教英国伦敦会兴建的一栋校园建筑。它展现了典型的英国哥特式建筑风格,普遍采用一堂一塔的形式,堂内配建的木架构美观精巧,尽显英伦特色。建筑采用红砖清水墙单层结构,红砖坡顶,平面布局呈拉丁十字型,十字底部为入堂口,口边建有一座方形的钟塔,堂内祭坛则设在十字的顶部。这座有近百年历史的建筑至今完好保存了沧桑古朴的原貌。
5.江汉关
江汉关大楼,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汉口江汉路和沿江大道交汇处,南临长江,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之一,汉口租界的核心建筑。江汉关大楼无论从外观还是建筑质量,都堪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
它作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国从闭关自守走向开放包容的载体。它是汉口开埠的见证人,是武汉沧桑历史的纪念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
6.璇宫饭店
璇宫饭店建于1928年,是湖北省历史最悠久的欧洲古典建筑风格的饭店,享有湖北省最具文化内涵饭店的美誊。璇宫饭店是个承载了太多历史的地方,13年前启动的改革,9年前的歇业,让它在百年老街江汉路上一度陷入“沉睡”。经过了多少年的浩荡,今日的璇宫,终于以崭新的面貌,回归大武汉的怀抱,至此和武汉一同,共同经历未来的风云变幻。
7.汉口汇丰银行
该建筑由景明洋行设计,汉协盛营造厂施工。汇丰银行大楼楼高26.8米,占地3591平方米,建筑面积10900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三层(附楼四层、地下一层)花岗石外墙基与一列巨型爱奥尼石柱廊、线条丰富的屋檐,形成鲜明的对比。檐部、墙面有花蓝吊穗、火焰球等装饰浮雕,属于典型的古典主义建筑。
8.黄鹤楼
黄鹤楼坐落在海拔61.7米的蛇山顶,京广铁路的列车从楼下呼啸而过。楼高5层,总高度51.4米,建筑面积3219平方米。黄鹤楼内部由72根圆柱支撑,外部有60个翘角向外伸展,屋面用10多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构建而成。黄鹤楼楼外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主楼周围还建有白云阁、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散发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它与蛇山脚下的武汉长江大桥交相辉映;登楼远眺,武汉三镇的风光尽收眼底。
9.古琴台
琴台内有专门的古琴馆,琴台太和琴社坐落于古琴台内印心书屋对面的琴园内,院内专设古琴社,对外开放,教授古琴演奏技法与古琴知识,琴社环境典雅,师资过硬,是武汉爱好古琴和学习古琴的理想去处。整个建筑群占地15亩,规模不大,但布局十分精巧雅致,保留了当年古建筑的风貌。
主要建筑协以庭院、林园、花坛、茶室,层次分明。院内回廊依势而折,虚实开闭,移步换景,互相映衬。修建者充分利用地势地形,和中国园林设计中巧于借景的手法,把龟山月湖山水巧妙借了过来,构成一个广阔深远的艺术境界。
10.晴川阁
晴川阁,又名晴川楼,位于武汉市汉阳区晴川街,坐落在长江北岸、龟山东麓的禹功矶上,北临汉水,东濒长江。晴川阁景区整个占地约一万平方米,平面呈三角形,由晴川阁、禹稷行宫、铁门关三大主体建筑和禹碑亭、朝宗亭、楚波亭、荆楚雄风碑、敦本堂碑以及牌楼、临江驳岸、曲径回廊等十几处附属建筑组成。其建筑为硬山式砖木结构,带墀头布瓦屋顶,屋脊微呈凹形曲线。
中轴线两侧卷棚吊顶廊庑与宫室连通,形成长方形天井。其西侧有一个院落,院外建有一座六角攒尖顶禹碑亭。亭内立有毛会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所刻禹碑残片及摹刻的毛会建禹碑石刻。禹稷行宫与重修的铁门关和晴川阁组成古建筑群,为武汉名胜之一。
看完啦,那就给我双击点个赞吧!
发布于 12-04・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林华宝和林华宝毕业于哪所中学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