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董昭,以及董昭兴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董昭这是个真实的历史人物,还要什么原型。
董昭(156年-236年7月4日),字公仁,济阴定陶(今山东定陶)人。东汉末至三国曹魏初年谋士,重臣。曹魏的开国元勋。
曹操麾下谋士如云董昭,其中最著名董昭的应该是荀彧、荀攸以及贾诩董昭了。其实,曹操手下还有一位能人,不过由于人才数量太多,以及其他原因,他往往被后世忽略,此人就是董昭。曹丕将他与陈平、张良相比。史学家胡三省也认为,董昭的谋略堪比荀彧、荀攸,“其谋略妙,不下二荀”。那么董昭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董昭?
董昭是济阴定陶人,年轻时被举为孝廉,先后担任过瘿陶长、柏人令,后来被袁绍任命为参军。在袁绍麾下,董昭就表现出了很高的谋略,他先后平定巨鹿郡、魏郡的动乱,得到了袁绍的称赞。可是由于董昭的弟弟为张邈效力,袁绍又与张邈有矛盾。因此一些人在袁绍面前说董昭的坏话,董昭就离开了袁绍,被张杨留下。
不过,董昭并不想为张杨效力,他最想投奔的是曹操!虽然此时董昭还在张杨麾下,但他已经开始间接为曹操效力了,他劝说张杨与曹操交好,并且不要阻扰曹操的使者前往长安。之后,董昭还以曹操的名义,给杨奉写信,忽悠他与曹操联合。之后,董昭力劝曹操,“唯有移驾幸许耳”。正是在董昭的谋划下,曹操才将汉献帝迎接到了许昌。
198年,张杨被部将所杀,他的手下打算投靠袁绍。曹操闻讯,立即派当时担任河南尹的董昭前去劝说。董昭孤身一人入城,当天就说服张杨的手下开城归顺。曹操随即任命董昭为冀州牧。199年,曹操派刘备截杀袁术,董昭对曹操说:“备勇而志大,关羽、张飞为之羽冀,恐备之心未可得论也!”
结果刘备占据徐州,对抗曹操,引得曹操东征。徐州平定后,曹操任命董昭为徐州牧。之后,董昭跟随曹操平定北方,立下了不少功劳。219年,孙权打算偷袭关羽,派遣使者到曹操这边,希望曹操能够保密。曹操询问众人的意见,大家都觉得此事应该保密,但只有董昭认为,“秘而不露,使权得志,非计之上”。
不过,董昭看透了关羽的为人,认为即使关羽得到消息,也不会轻易撤兵的,“羽为人强梁,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这场战争的结果和董昭推测的完全一样。曹丕即位后,董昭也多次出谋划策,特别是江陵之战,堪称经典。当时夏侯尚打算从江心洲搭浮桥,然后攻取江陵。董昭却建议立即撤兵,“事将危矣,惟陛下察之”。
曹丕采纳了董昭的建议,撤兵十天后,江水暴涨,若不撤兵,大军危矣!对此曹丕称赞道:“君论此事,何其审也!正使张、陈当之,何以复加。”后来,董昭还担任过司徒,一直到魏明帝在位期间才病死,终年81岁。既然董昭这么厉害,为啥名声却不高呢?原来董昭这个人操守方面有问题。
曹操之所以进爵魏公,之后又称魏王,这都是董昭主谋的,“太祖遂受魏公、魏王之号,皆昭所创”。也就是说,董昭和荀彧完全不一样,他是大力支持曹操夺取汉室江山的。晔正是因为如此,董昭才受到世人的诟病。当时,苏则与董昭同朝为官,有一次,董昭想枕着苏则膝盖休息一次,苏则很生气,把董昭推了下去,说道:“苏则之膝,非佞人之枕也。”
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曹操作为中国北方最后的胜利者,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在谈到曹操发迹的过程中,有一个环节是不可忽视的,那便是曹操将汉献帝迎往许昌,并因此获得了政治主动权。
而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前,其实有不少军阀的谋士都向他们的主公提出了类似的建议,但是最终只有曹操取得了成功,这固然与袁绍等人的犹豫不决有着一定的关系,也是和曹操集团付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那么在曹操成功控制汉献帝的过程中,其实也面对着不少的难题,不过此时董昭挺身而出。他当时并不是曹操的谋臣,但是却认定曹操才是终结乱世的最佳人选,于是为其出谋划策,才最终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堪称居功至伟。
自从东汉末年董卓进京之后,洛阳这座古都便开始蒙受巨大的灾难。其不但面临着东方诸侯对于董卓的军事讨伐,还因为董卓迁都的举动被大火焚毁,周边百姓流离失所,古城中仅剩断壁残垣。
而汉献帝在被胁迫出逃之后,也一直处于董卓的控制之下,虽然王允和吕布杀死了董卓,但是他们很快就被李傕郭汜等人击败,汉献帝便再次失去了自由。之后李傕郭汜等人在长安一带展开了内战,汉献帝被李傕视为政治武器,遭到了严格的看管,其生活也很不如意。
最后其虽然在张扬等人的帮助下逃离了李傕的控制,并成功逃到了故都洛阳,但是汉献帝却没有找回自己梦寐以求的政治地位。
由于洛阳附近遭受的破坏实在太过严重,百官们甚至都要采集野菜为食,还有人被活活饿死,想要在这里重建政府显然是很困难的。
与此同时,汉献帝身边的主要官员韩暹,董承和杨奉等人还在为了各自的利益勾心斗角,这让洛阳政治秩序的重建希望更加渺茫。而韩暹董承等人为了取得内斗的胜利,只能寄希望于外来的帮手,而董承所期待的就是曹操的到来。
三国杀并没有这个武将,估计以后也不会出。除非你向官方投稿或者成为官方工作人员参与策划。否则一切都只能自娱自乐。
当时钜鹿郡里的大姓人家孙伉等几十人是主要的策划者,鼓动官吏和百姓。董昭到董昭了郡里,伪造了一份袁绍的檄文告诉全郡说董昭:“得到贼人的侦察兵安平人张吉的口供,他们会来进攻钜鹿,贼方原孝廉孙伉等人作为内应。
此檄文传到郡中,即将孙伉等逮捕军法从事,只惩罚他们本人,妻儿不予连坐。”董昭依照檄文的控诉、命令,将孙伉等人立即斩首。全郡人惊惶恐慌,董昭挨个予以安慰,于是全都安定下来。事情结束后,董昭向袁绍汇报,袁绍十分赞许。
初从袁氏:
董昭年轻时被举为孝廉,就任瘿陶长、柏人县县令。袁绍任命他为参军。
初平三年(192年),袁绍在界桥迎战公孙瓒;而钜鹿太守李邵和郡中仕宦认为公孙瓒兵力强盛,都想要归属于他。于是袁绍让董昭兼任钜鹿太守。
袁绍问:“你用什么办法制御他们?”董昭回答说:“凭董昭我一个人的微力,不能消弥众人的预谋,我想假作应合同意的样子,引诱他们说出实情,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临时权变来制驭他们。计策只能临时想出,现在没法预先谈论。”
当有人怀有野心,但又顾忌形象受损,不敢作为时;当有人恃强凌弱,又怕人非议时;有一人越众而出,劝说哪个势力强大者为建立自己的王国可以乾纲独断,宁为不臣。这个教唆人学坏的投机者即是董昭。客观上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专权独断,生杀予夺,董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作为汉臣董昭是不忠,作为曹的部属诱人学坏是不义,作为儒士来说卖身投靠,欺弱媚强来说是不贤。董昭心术不正,欺压良善弱小,当不齿于人。
终于有人意识到董昭的重要性了,但是还是没有办法和荀彧相比较的。董昭是曹魏代汉的第一功臣,荀彧是曹魏发展壮大、开疆扩土的第一功臣;董昭所为有违“天道”,不能大力宣扬,荀彧所为功在社稷,光明磊落;前者为曹魏谋基业,后者为天下谋太平,高下立判。
其实荀董二人的人生轨迹十分相似,都是弃袁投曹,都曾迎献帝,都在曹魏代汉过程中发挥了作用。但是动机、目的、做法和后果却截然不同的。
荀彧
颍川荀氏,汉晋四大名门望族之一。荀彧作为其中代表人物,协助曹操统一北方、安定内政、推荐人才,乃是曹魏当之无愧的第一重臣。
荀彧的立场是一直偏向汉室的,而纵观曹操早期为官和军事行动,可见其也是心向汉室。因此二人勠力同心,志同道合的,只是后期汉室颓势已定,无力回天,荀彧依然坚守本心,曹操却因为身份地位的变化,产生了动摇,虽然终其一生也没有迈出那一步,但是二人的矛盾到后期已经无法调和,最终荀彧郁郁而终(一说被曹死)。
荀彧弃袁,完全因为其优柔寡断,早有不臣之心;迎献帝,完全出自公心,一者为曹操赚取政治资本,二者为汉室最后一博;荀彧在曹魏代汉过程中起到的也是阻碍作用,因此荀彧晚景凄凉。
董昭
董昭同样是袁绍旧部,并且颇有功绩。但是他离开袁绍的原因却与荀彧不同,荀彧在袁绍阵营地位颇高,董昭虽然有战功,却得不到提拔,因此愤然离去。这便是二人初衷不同。
董昭迎献帝,是将献帝从洛阳移驾许都,并且他作为此时的具体出谋划策者,实乃是挟持天子。
董昭在曹魏代汉过程中,不遗余力。几次三番劝曹操行不臣之事,最终曹操一步步接受了他的请求,先后接受魏公、魏王的称号。虽然曹操最终不愿意迈出最后一步,但是曹丕却很愿意,于是董昭辅佐曹丕称帝,因拥立有功,升为大鸿胪,位列九卿。
二人的对比,就好比旧汉势力与新魏势力的比拼,对于曹魏政权来讲,董昭的功绩不亚于荀彧,他所行皆为帝王乐见之事,但从天下统一,民生安定方面讲,三国几乎无人可以与荀彧相比。
董昭(156年-236年7月4日),字公仁,济阴定陶(今山东定陶)人。曹魏初年的谋士、大臣。原仕袁绍,多有功劳,因受谗言而离开,成为张杨的谋士,后随张杨迎接汉献帝,被拜为议郎。董昭建议曹操将汉献帝迁往许昌,从此成为曹操的谋士,深受曹操信赖。后来,在董昭的建议下,曹操加九锡,成为魏公、魏王。曹丕、曹叡执政期间,董昭也多有谋划,官至司徒,封乐平侯。青龙四年(236年)卒,时年八十一,谥曰定1。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董昭和董昭兴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