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磐陀 1927年的西游记有多恐怖

小藤门 火币网官网 2023-02-05 141 0

今天给各位分享石磐陀的知识,其中也会对1927年的西游记有多恐怖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唐玄奘其人其事

唐玄奘是唐朝都城长安 大慈恩寺 的和尚。从3岁出家做和尚起石磐陀,就他认真研究佛学。后来他到处拜师学习,很快就精通了佛教经典,被尊称为 三藏法师 (三藏是佛教经典的总称)。

那么,唐玄奘为什么要远赴天竺(印度)取经呢?要求和玄奘共襄盛举的人为什么都纷纷离去了呢?如此重要的“形象工程”,唐朝政府真的像《西游记》那样,又是出通关文牒,又是派人护送吗?“三藏”的法号是大唐皇帝李世民给的吗?

别急,且听我细细道来——

唐玄奘在诵经的过程中,发现佛经的有些地方不对,翻译得不够精准, 为了学习原版,玄奘决定到天竺去学习佛经 。

一大批人愿意跟着玄奘到天竺学习,要求和玄奘共襄盛举。于是,唐玄奘就以文化交流的名义向大唐政府申请签证。

玄奘上书朝廷要求出国取经被拒绝 。原因是当时突厥经常侵扰中原,边塞局势不稳, 政府禁止出国 。

玄奘决定偷渡!

没有签证,没有差旅费,没有安保服务,原打算和玄奘共襄盛举的人眼看着文化交流变成偷渡,都纷纷离开了。

公元629年秋,长安闹饥荒,朝廷同意僧侣外出就食, 玄奘乘机离开长安 ,来到边塞重镇 凉州 (今甘肃省武威市)。

通往天竺的路漫漫,在没有官方支持,没有卫星导航,没有陪同人员,唐玄奘一人上路了。

凉州都督 李大亮 命令玄奘返回长安,否则就以投敌叛国论处!

玄奘没有办法,只好乘着夜色跑路了,逃犯的罪名坐实了。

玄奘遭官府缉拿,东躲西藏,昼伏夜行,来到瓜州城外的大唐边关 玉门关 (现已淹没于甘肃安西县双塔水库水面之下)。

唐代玉门关凭河而建,匏河(今疏勒河)下广上狭,湍急难渡,可又非渡不可。

正当玄奘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叫 石磐陀 的人出现了。

石磐陀作为孙悟空的原型,在玄奘被官府通缉时, 拜玄奘为师,表示愿意和他一起去西天 。

这位弟子砍树铺草,垫沙搭桥,让玄奘过了匏河,又凭借经验带师傅绕过玉门关关口。

可是,刚过玉门关,石磐陀就有点后悔了。

面对官府的冷箭、饥渴、追兵,石磐陀决定放弃,没有完成这一冒险之旅,这一点不如孙悟空对唐僧忠心耿耿!《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不仅一路降妖除魔,还一路化斋。

石磐陀走后,迎接唐玄奘的是九死一生,这成了吴承恩写《西游记》的九九八十一难的依据。

为了取得真经, 他独自一人继续赶路,进入大戈壁 。

800里的沙漠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他迷路了,慌乱中又弄翻了水袋。但他曾经发誓,宁可西行而死,决不东归而生,便继续西行。

为了找到一个叫 野马泉 的地方,他一次次倒下,又一次次地被风吹醒。

或许是马闻到了什么,朝一个方向跑了起来。众里寻他千百度的野马泉终于出现在玄奘眼前。

天无绝人间之路!当他一次次倒下后,叫醒他的是凉风,帮他找到水源的是他的座驾,座驾成了《西游记》白龙马的原型。

找到水源后,他摆脱困境 ,出了大沙漠,来到 高昌国 ,(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东南)。

高昌王 麹文泰 听说玄奘是大唐来的高僧,十分敬重,请他讲经,还恳切地要他留在高昌。

玄奘坚决不肯。

麹文泰没法挽留,就给玄奘备好行装, 派了25人,带着30匹马护送 石磐陀;还写信给 沿路24国的国王 ,请他们保护玄奘安全过境。

玄奘带着一行人马,越过雪山冰河,经历了千辛万苦,到达 碎叶城 (吉尔吉斯北部托克马克附近),西突厥可汗接待了他们。从那以后,一路上十分顺利,通过西域各国进入到天竺。

玄奘西行比《西游记》还感人,800里的沙漠,玄奘一人一马,没有人为他化斋,忍受饥渴、面临生死边缘是常有的事。

天竺摩揭陀国 有一座古老的叫做 那烂陀 的大寺院。寺里有个 戒贤法师 ,是天竺有名的大学者。

玄奘来到那烂陀寺,跟着106岁的戒贤法师学习。5年后,他把那里的经学全部学会了。

摩揭陀国的 戒日王 是个笃信佛教的国王,他听到玄奘的名声后,便在他的 国都曲女城 (今印度卡瑙季)为玄奘开了一个隆重的讲学聚会。

天竺18个国的国王和3000多名高僧都到了会。戒日王请玄奘在会上讲经说法,还让大家讨论。

会议开了18天,大家十分佩服玄奘的精彩演讲,没有一个人提出不同的意见。最后,戒日王派人举起玄奘的袈裟,宣布讲学圆满成功。

玄奘的游历,在佛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还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公元645年,他带着600多部佛经,回到阔别10多年的长安。

他的取经事迹,轰动了长安人民。在长安西郊,他受到朝野僧侣“空城出观”的热烈欢迎。

不久, 唐太宗李世民召见了他 ,不仅没有追究他的偷渡行为,还专门给他盖了大慈恩寺,建了大雁塔,让他译经。

玄奘法师的尊称“三藏”, 并非是唐太宗李世民所赐 ,而是他在到达天竺后,在那 烂陀寺 内得到的这一尊称。寺院主持是年已100多岁的 戒贤法师 。

玄奘到达那烂陀寺后,受到了戒贤法师的盛情款待。当时在天竺也有“三藏”之说,但 只有懂得50部经、律、论的人才能配得上“三藏”的称号 。

在那烂陀寺内,能解经论20部的有1000余人石磐陀;能解30部的有500余人; 能解50部的连玄奘法师在内只有10人 ,也就是说在玄奘到来之前,那烂陀寺内能达到三藏尊称的只有9人。

按照当时的规定,寺内必须要有10名三藏法师,但苦苦等待了多年也没有找到符合条件的第十人,当玄奘法师在寺内研习佛学后,才补上了这个空缺,正式成为了一名三藏法师。

玄奘西行,经过玄奘、辨机等人的不懈努力,不仅给后人留下《西域记》和《三藏法师传》等经典,还被吴承恩改编成人们耳熟能详的《西游记》,乃至今天我们常说的心心相印、醍醐灌顶等词语,也都来源佛经。

唐僧收的第一个徒弟石磐陀哪去了?

石槃陀是玄奘的大徒弟,就是孙悟空的最初原型。石槃陀是一个胡僧,而且是一个行者,经后世传播成唐僧取经,胡僧帮忙易传了唐僧取经,大唐律法严厉,偷渡边境者处死。此时的石槃陀已经动摇了,没有了西行的意念。闷闷地走了数里,石槃陀又对玄奘说“师父,弟子不能前去了,我有家室,不能触犯律法”。玄奘知道石槃陀没有了西行之意,就让他回去。石槃陀还不放心,担心玄奘被抓后牵连自己,想要杀他灭口。玄奘说纵使被切割成微尘也不牵连于他,还发下了重誓。石槃陀知道玄奘是一个高僧,必然遵守诺言,就独自离去了。

石盘陀是谁?

这位石磐陀乃是一位胡僧。

胡僧的发音与“猢狲”非常接近,误会之下这才有了“孙悟空”的出现。

石盘陀是西游记孙悟空的原型。

距安西县城东南约90公里的东千佛洞中有两幅形象逼真的玄奘取经图,壁画中观音端坐于金刚宝石座上,彩云环绕,宝相庄严。

对面的河岸上,一位头环祥光的和尚双手合十施礼,和尚身后一位满脸长毛、两眼环形、鼻孔向前、獠牙外露的猴形人着远行装牵马而立,形象栩栩如生。据考证,在当地榆林窟还有四幅玄奘取经图。

唐僧的原型是谁是什么

问题一:唐僧的历史原型是谁 玄奘,俗称唐僧,通称“三藏法师”,又称玉华法师,汉传佛教历史上最伟大的译师。俗姓陈,本名,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佛教法相宗创始人。《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我国著名哲学家、旅行家、翻译家、佛学大师。贞观三年(629年),玄奘历尽千难万险前往天竺取经求法,前后17年,博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携带回许多经籍,并用19时间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于公元664年二月五日在玉华寺园寂,享年65岁。

问题二:西游记中 唐僧的原型是? 唐僧的原型就是中国唐朝著名的和尚玄奘,有关的解释如下:

一、简介:

唐玄奘(602年-664年),俗名陈,洛川缑氏(今河南偃师)人,唐代高僧,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俗姓陈,名,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玄奘13岁出家,629年从长安西游,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印度,645年回到长安,带回经书657部,十年间与弟子共译出75部1335卷,还著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

二、玄奘西游取经的过程简介如下:

因感各派学说纷歧,难得定论,便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教。贞观元年(627)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 *** ,私往天竺”,始自长安神邑,终于王舍新城,长途跋涉十余万里。

贞观二年正月玄奘到达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鲁番县境),我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并结为兄弟。后经龟兹(今新疆库车)、凌山(耶木素尔岭)、素叶城、迦毕试国、赤建国(今塔什干)、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之东)、葱岭、铁门。到达货罗国故地(今葱岭西、乌浒河南一带)。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揭职国(今阿富汗加兹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犍双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乌伏那国(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区),到达迦湿弥罗国。在此从僧称(或作僧胜)学《俱舍论》、《顺正理论》及因明、声明等学,与毗戌陀僧诃(净师子)、僧苏伽蜜多罗(如来友)、婆苏蜜多罗(世友)、苏利耶提婆(日天)、辰那罗多(最胜救)等讨信纸佛学,前后共2年。以后,

到磔迦国(今巴基斯坦旁遮普)从一老婆罗门学《经百论》、《广百论》;到至那仆底国(今印度北部之菲罗兹布尔地方)从毗腻多钵腊婆(调伏光)学《对法论》、《显宗论》;到烂达罗国(今印度北部贾朗达尔)从旃达罗伐摩(月胄)受《众事分毗婆沙》;到禄勤那国(今印度北部罗塔克北)从那多学《经部毗婆沙》;到秣底补罗国(今印度北部门达沃尔)从蜜多犀纳受《辩真论》、《随发智论》;到曲女城(今印度恒河西岸之勒克)从累缡耶犀纳学《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贞观五年,抵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受学于戒贤。

玄奘在那烂陀寺历时5年,备受优遇,并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即精通五十部经书的十名高僧之一)。前后听戒贤讲《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及《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以及因明、声明等学,同时又兼学各种婆罗门书。

历游五印贞观十年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先后到伊烂钵伐多国(今印度北部蒙吉尔)、萨罗国、安达罗国、驮那羯碟迦国(今印度东海岸克里希纳河口处)、达罗毗荼国(今印度马德拉斯市以南地区)、狼揭罗国(今印度河西莫克兰东部一带)、钵伐多国(约今克什米尔的查谟),访师参学。他在钵伐多国停留两年,悉心研习《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论》及《摄正法论》、《成实论》等,然后重返那烂陀寺。不久,又到低罗择迦寺向般若跋陀罗探讨说一切有疗三藏及因明、声明等学,又到杖林山访胜军研习唯识抉择、意义理、成无畏、无住涅盘、十二因缘、庄严经等论,切磋质疑,两年后仍返回那烂陀寺。此时,戒贤嘱玄奘为那烂陀寺僧众开讲摄论、唯识抉择论。适逢中观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师师子光也在那里讲《中论》、《百论》,反对法相唯识之说。于是玄奘著《会宗论》三千颂(已佚),以调和大乘中观、瑜伽两派的学说。同时参与了与正量部学者般若多的辩论,又著《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

问题三:西游记中的唐僧的原型是鉴真还是玄奘 就是玄奘法师,玄奘去的是古印度,鉴真是东渡日本。

问题四:西游记中的唐僧是依据哪一个历史人物原型创作的? 玄奘,俗名唐僧,通称三藏法师,又称玉华法师

问题五:中国四大名著之《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是谁 就是玄奘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1] ,其先颍川人[2] ,俗家姓名“陈(yī)”,法名“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其取经事迹为原型。

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他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经,体现了大乘佛法菩萨,渡化众生的真实事迹。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玄奘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问题六:《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是唐代的什么? 玄奘(602~664),名陈,洛州 缑氏(今河南偃师 滑国 故城)人。梵文名:摩诃耶那提婆奴(大乘天奴),在印度辩经胜利后,更名为:摩诃耶那提婆(大乘天)。世称三藏法师。三藏是佛教典籍的三种形态,经藏是佛说的佛经,律藏是戒律,论藏是后来的弟子们来著书立说,解释佛经及戒律等是了不起的著作,只要精通经藏,律藏,论藏的人就可以被称之为三藏法师,除玄奘大师外中国的三藏法师有很多,例如比较熟的就有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三藏法师是对精通此三藏者的尊称,而当今佛教界为了尊重古德先贤,故即使今天也有法师通达三藏也不用这个名号,21世纪的现在没有三藏法师之名以尊重古德,但不乏有三藏法师之实者之高僧大德存在,大多云集在台湾,及中国大陆,新加坡,日本等地)。

问题七:西游记》》故事中唐僧的人物原型是唐代的高僧谁 玄奘,俗名唐僧,通称三藏法师,又称玉华法师。

问题八:唐僧的真实身份是什么 公元600年,玄奘出生在河南洛阳附近的一个小村庄,原名陈,玄奘5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10岁的时候,父亲去世,10岁的陈被僧人哥哥带入白马寺(白马寺:中国最早的寺院)。

公元612年,在一次全国性考试来选择27名剃度的僧人中,陈从数百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当年27名僧人中年龄最小的一位,法号――玄奘。当时13岁的陈还是一个不许进入考场的小沙弥,他的剃度显然是一个意外。

在佛教中,最高的是三藏法师,是遍通经律论三藏者的学位。奘获得三藏法师的称号那一年,年仅24岁。

公元626年冬,玄奘向当时 *** 申请出国留学,唐太宗并没有理会一次次的请求。公元627年秋,27岁的玄奘混入逃难的灾民中偷渡出关,从这一天开始,他踏上了一条充满未知数的道路。

玄奘法师在瓜州讲经时,一位名叫石磐陀的胡人来请法师为他受戒,自愿当玄奘的向导。有学者认为这个石磐陀就是现在《西游记》当中孙悟空的化身,石磐陀是玄奘收第一个弟子,而且身份是向导。这一点和孙悟空的身份非常吻合。而且自从玄奘为石磐陀剃度以后,石磐陀这个胡人就成了一个胡僧,胡僧与孙悟空的俗称猢狲在发音上非常接近,会不会是在流传过程当础,发生了这样的音变呢?但是这个胡人没有像孙悟空一样坚持到底,在一次未遂的谋杀后胡人石磐陀一去不复返。

从这一刻开始,玄奘只剩下了孤身一人,而他的前方却是茫茫戈壁。当玄奘躲避追捕寻找水源时,他迷路了,在沙漠中迷路显然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不幸的是,最后一个水囊也被打翻。茫茫戈壁中,玄奘四天五夜滴水未尽,奄奄一息。于是这位虔诚的佛教徒躺在沙漠中默念观音。对于玄奘而言,观音只是他保持生命的精神支柱,真正帮助他走出困境的是匹枣红色的瘦马,显然,这是一匹具有丰富旅行经验的老马,它把玄奘带到了一口泉水旁边。

走出戈壁,玄奘来到今天的哈密境内高昌国,高昌王鞠文泰与玄奘结拜,此时他的身份不再是一个偷渡出境的和沿,而是高昌王的御弟。高昌王与玄奘的结拜,他希望用盛情把眼前这位博学的僧人留在自己的身边,玄奘的西行路途再一次受阻。玄奘以绝食抗争,以表他西行的决心。到了第4天,玄奘已经非常虚弱了,鞠文泰只好同意放玄奘走,而且提供了难以想象的丰厚物资。

玄奘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取经团队,总数达到了30人,实际上这个团队只是一个临时组合,随后的一场大雪崩和高原反应夺去了大多数人的生命,只有两个弟子和玄奘侥幸存活。

公元630年夏,玄奘穿越了中原无数小国,终于踏上印度国土。印度那烂陀寺是玄奘真正的目的地。此后,他开始了在这个世界上最早的佛教大学长达十多年的学习。在戒日王举办的一次全国性的辩论大会上,玄奘的声名达到了顶风,自这次大会后,玄奘在印度声名远播,无人能及。

公元641年,玄奘辞别戒日王准备回国,玄奘决定沿着丝绸之路北线,经过高昌国回长安,按照他与鞠文泰的约定,玄奘要国高昌国停留三年,但在东归徒中得知,高昌王鞠文泰已经不在人世... ...

玄奘在给唐太宗的书信中言辞非常谦恭,请求唐太宗的原谅和帮助。七个月后唐太宗的回信才到,但言辞热情,请玄奘回国。

公元645年唐太宗在洛阳行宫初次接见了玄奘,初次见面,唐太宗对玄奘深有好感。

一年后,一本由玄奘口述,弟子辩机执笔的《大唐西域记》送到唐太宗面前,书中记录了玄奘亲生经历的110个国家和传闻中28国情况。

对于当年的玄奘,他念念不忘的是从印度带回来的600多部经书还没有译。有研究者统计,玄奘从公元645年5月到公元663年10月,17年6个月期......

问题九: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是唐代的_________。 玄奘,俗称唐僧,通称“三藏法师”,又称玉华法师,汉传佛教历史上最伟大的译师。

俗姓陈,本名,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佛教法相宗创始人。

宋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主人公,即孙悟空的原型是

孙悟空的历史原型:石磐陀

据说,玄奘法师身边,曾经有过一个叫做石磐陀的随从,他的身份,既是向导,也是半个弟子。这个石磐陀不是汉族,是来自西域的少数民族,古代人对于少数民族统称为“胡人”。石磐陀跟随玄奘法师,又受了戒,算是僧人。

胡人加僧人,少数民族和尚,也就是“胡僧”。胡僧,听起来是不是很像“猢狲”?

没错,“玄奘法师身边有个胡僧”,当这句话在民间一次次口耳相传,传着传着,就出了错,就传成了“玄奘法师身边有个猢狲”。就像小时候玩的传话游戏,每次传到最后那个人,总和一开始的那句话大相径庭,而且,往往还错得非常好笑。

“玄奘法师身边有个猢狲”,这个猢狲还叫“石磐陀”,继续错下去,变成“这个猢狲来自一块磐陀石”。你看,石头里蹦出一只猴子,到这里,齐活了。

这就是目前比较通行的一种关于孙悟空来历的说法,也是我自己比较认可的一种。

只不过,石磐陀可没孙悟空那么忠心耿耿,他和玄奘的关系,并不稳定。在瓜州,他帮助玄奘偷越国境,但因为这件事太担风险,他中途反悔了,甚至试图谋害玄奘来撇清自己,好在没有得逞,最后,他管自己开溜了——这个倒是跟孙悟空西天路上几次赌气回花果山异曲同工。

石磐陀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1927年的西游记有多恐怖、石磐陀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