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耀湘 廖耀湘投降了嘛

小藤门 网友投稿 2023-01-07 82 0

本篇文章主要给网友们分享廖耀湘的知识,其中更加会对廖耀湘投降了嘛进行更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记得关注本站!

廖耀湘被俘后拍桌不服,刘亚楼请出郑洞国,令他心服口服连敬三杯

1948年11月2日,52天廖耀湘的辽沈战役终于落下了帷幕。

经此一役,解放军歼灭敌军5.6万余人,俘虏32.4万余人,取得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胜利。

从此以后,不仅东北全境都得以解放,解放军的兵力也首次超过了国军。

而在辽沈战役中,廖耀湘是个绕不过的名字,作为国民党第9兵团兵团长,他在战场上的负隅顽抗,曾给解放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但廖耀湘的抵抗最终被证明只是徒劳。

不过辽沈战役结束后,刘亚楼设宴款待廖耀湘,而廖耀湘竟丝毫不给面子,当场拍桌不服。

那么,刘亚楼为何要宴请廖耀湘?他又为何不服呢?

1948年11月3日,就在辽沈战役结束后的第二天,林彪翻阅着被俘国军将领名单,发现了几个熟悉的名字。

其中廖耀湘也赫然在列,林彪不禁回想起了往事。

原来,解放战争期间,两人多次交锋,林彪对这位国军名将也十分欣赏。

于是他特意委托东北军区参谋长刘亚楼,让他设宴好好招待一下这群被俘的国军高层。

当晚,刘亚楼便在司令部摆了一桌好酒好菜,将众人全部邀请过来。

当时,国军刚刚溃败,解放战争胜利的天平彻底向廖耀湘我军倾斜,所以这群国军将领都担心这是场鸿门宴。

所以,他们全都诚惶诚恐、毕恭毕敬,在刘亚楼上前敬酒时,他们也是不停陪笑,绝不敢多说一句。

然而,廖耀湘却是这群人中最特别的一个。

看着刘亚楼举起的酒杯,他非但没有举杯回敬,反而怒目而视,眼神中似乎有无尽的愤恨和懊悔。

“廖兄怎么了?有什么不快不妨直说”。

面对廖耀湘的无礼举动,刘亚楼还是保持风度,不紧不慢地问起了他不满的原因。

见刘亚楼真心发问,廖耀湘也暂时收起敌意,但他眼神中的不忿仍然未能褪去。

随后他便拍了一下桌子,突然站起身来说道,

“你们解放军是怎么打仗的?一点军事素养都没有,你去告诉林彪,有本事让他放我回去,我们摆开阵型,再打一场”。

见廖耀湘突然发飙,其他将领生怕他惹毛了号称“雷公爷”的刘亚楼,于是纷纷上前劝诫。

然而,刘亚楼却摆了摆手,“胜败乃兵家常事,而且,打仗自然是灵活应变,哪有死守教条的说法?”

可是,廖耀湘还是黑着脸一言不发,见状,刘亚楼招来了警卫员,并在他耳边交代了几句。

不久后,一个人随着警卫员进入宴厅内,令众人始料未及的是,一见到他,廖耀湘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既惊讶又兴奋。

简单交谈几句后,廖耀湘立即收起了自己的臭脾气,并举杯连敬刘亚楼三杯酒,现场紧张的气氛也就此得以缓和。

经过这一次晚宴,廖耀湘也开始重新复盘自己在战役中的决策,对解放军的态度也开始改变。

可以说,廖耀湘能够从一个“刺头”,成为接受改造的人员,宴席上这个人的出现功不可没。

说到这,可能有朋友会好奇,廖耀湘为何会不服?晚宴上出现的这个人到底是谁?

要想了解这些,我们不妨从廖耀湘的生平开始说起。

1906年,廖耀湘出生于湖南邵阳的一个书香门第,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他自幼爱好读书。

不仅如此,年纪轻轻,廖耀湘便从父亲口中了解到中国群狼环伺、民生凋敝的状况,所以他下定决心要参军入伍、报效国家。

20岁那年,廖耀湘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

在校期间,他一边学习军事战术,一边强健体魄,时刻为军旅生涯做好准备。

1930年,廖耀湘又参加了留学考试,这一次,他的成绩同样名列前茅,然而,由于体型较小,他被刷了下来。

当时,廖耀湘无比失落,但他怎么也没想到,这次落榜,竟然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原来,蒋介石在审阅留学名单时,很快便注意到了这个成绩一流却没有上榜的学生。

经过了解,蒋介石得知廖耀湘德才兼备,只是因为其貌不扬才不幸落榜。

于是,他很快下达命令,将廖耀湘重新加入名册之内,也正是在蒋介石的帮助下,廖耀湘这才获得了前往法国圣西尔军校留学的机会。

由此可见,蒋介石对廖耀湘有知遇之恩,所以廖耀湘也一直将这份恩情记在心里。

到解放战争后期,他已经深知国民党腐朽软弱,但还是坚持作战,其中一个原因便是感激蒋介石当年的伯乐之举。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1936年,廖耀湘从法国顺利归来,凭借着和蒋介石的关系,他在军中不断晋升。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已是第二旅中校参谋主任,这般的晋升速度,一度让军中同僚艳羡不已。

抗日战争中,廖耀湘同样立功无数,他先后参加了南京保卫战、昆仑关战役,期间,他敢打敢拼、有勇有谋的表现更是获得了蒋介石的信任。

于是,1941年,在蒋介石的提拔下,廖耀湘升任为第五军新22师副师长。

次年又率领远征军出兵缅甸,通过两年的战斗,帮助缅甸从日军手上夺回了大片土地。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廖耀湘在国民党内声名大噪,也顺利晋升为新六军军长。

不久后蒋介石掀起了全面内战,廖耀湘开始与解放军针锋相对、你争我夺,在此期间,他的主要对手,正是在黄埔军校的学长林彪。

在解放战争初期,廖耀湘面对用兵如神的林彪,还是取得了一些优势。

1946年4月,四平保卫战悄然打响,虽然四平只是一个小城,但位于东北平原中部,是长春的天然屏障,如果四平沦陷,我军将陷入极大的被动局面。

因此,林彪亲自指挥了这场战役。

然而,5月15日,廖耀湘便一眼瞅准了四平最核心的交通枢纽——威远堡,他明白,只要拿下威远堡,四平便是囊中之物。

所以廖耀湘便带着新6军的一个团,趁着夜色向威远堡发起了突袭,战斗打响之后,林彪也迅速做出反应,抵挡住了敌军的第一波攻势。

不过,廖耀湘十分清楚林彪高超的指挥能力,他明白拼战术是拼不过的,所以便拼起了火力。

要知道,他虽然只带了一个团,但却是全员装备美械的精锐部队,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廖耀湘下令,让该团不断对威远堡发动强攻。

经过一天的鏖战,林彪清楚,坚持下去损失将会更加惨重,于是便下令撤离。

这一战令廖耀湘志得意满,一年后,他又与林彪三战四平,凭借着军力优势,他再次击败林彪。

与林彪的前两次交锋中,廖耀湘大获全胜,所以他开始认为,自己率领的新6军才是王牌之师。

然而,他忽略了兵力、装备的差距,高估了自己的指挥能力,而这,也让他在辽沈战役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1948年9月,辽沈战役正式打响,此时,国共力量与一年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林彪率领的东北民主联军已经改组为东北人民解放军,兵力雄厚、战力超群。

因此,辽沈战役开始后不久,解放军便在林彪的指挥下高歌猛进,10月7日,东北人民解放军的5个纵队直插锦州。

经过一周鏖战,锦州被迅速攻克,东北地区的解放形势开始逐渐明朗。

拿下锦州后,按理说应该休 养生 息、以期再战,然而,林彪却当机立断,将矛头直指锦州城外廖耀湘率领的第9兵团,令部下马不停蹄地向其发起进攻。

原来,自从林彪开始向锦州发难后,廖耀湘便带着6个军11万人的兵团前往支援。

可惜他来晚了一步,在抵达锦州城外130公里处时,锦州已经被我军拿下,而廖耀湘此时却进退两难。

在他自己看来,解放军势如破竹,士气正盛,应该伺机而动,绝不可发生正面对抗。

不过,蒋介石却不这么想,当时国民党屡战屡败,大片国土已经被我军解放,所以蒋介石心急如焚,不肯轻易放弃一城一池。

不仅如此,蒋介石明白,就实力而言,国军已不再是解放军的对手,要想出奇制胜,只能依赖美国援助。

而当时正值美国大选期间,时机非常关键,为了给美国继续“投资”国民党的信心,蒋介石暗下决心,一定要在东北打出点成绩。

因此,虽然解放军士气如虹,但蒋介石还是让廖耀湘在此驻守,以便找到机会收复锦州。

对于这一极端冒险的策略,廖耀湘当然不同意,但上级命令不可违抗,他也只能驻守在锦州城外,但他怎么也没想到,林彪的动作竟如此之快。

10月20日,林彪便下令全歼廖耀湘麾下的第9兵团,为此,他特意调动了十个纵队中的九个,只为毕其功于一役,让廖耀湘彻底无法翻身。

随后,战斗悄然打响,在林彪的部署下,解放军势如破竹,廖耀湘的11万大军根本不堪一击,双方交战一天后他们便仓皇逃窜。

10月26日,廖耀湘试图伪装成农民逃跑,但也很快被识破,就这样,他和林彪的最后一次交锋戛然而止。

就在被俘之际,廖耀湘还是想不明白,为何林彪能够将自己击败。

辽沈战役结束后,刘亚楼在林彪的授意下宴请国军俘虏,期间,廖耀湘还是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便出现了我们开头提到的那一幕。

面对刘亚楼的好意,他拒不接受,反倒拍桌而起,现场气氛一度十分紧张。

就在这时,一人在警卫员的带领下进入了宴会厅,当场所有的国军将领立即起立敬礼,而廖耀湘也不禁愣在了原地,脸上又惊又喜。

原来,此人正是国军长春守将郑洞国。

按蒋介石的说法,郑洞国已经“为国捐躯,光荣就义”,是国民党的大英雄,所以廖耀湘见他还活着,才会如此吃惊。

事实上,在辽沈战役的关键时刻,新7军全体官兵宣布放下武器。

1948年10月21日凌晨,据守长春中央银行大楼的兵团直属部队以突围的名义挟持了郑洞国,并投诚,长春获得了解放。

后来,郑洞国在我军受到重用,见廖耀湘冥顽不灵,刘亚楼这才将他找来,希望能够给廖耀湘开导开导。

事实证明,此举果然奏效,郑洞国不仅是廖耀湘的黄埔学长,还是他在远征军中的老领导,所以廖耀湘对他一直敬重有加。

在宴席上,郑洞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起了他起义后的见闻,他表示在解放军所管理的区域, 社会 安稳、人民幸福,与国统区是截然不同的景象。

廖耀湘细想之下,发现的确如此,他此前也只是感激蒋介石的知遇之恩。

想清楚这点以后,廖耀湘当即向刘亚楼赔礼道歉,并举起酒杯,向他连敬三杯酒。

新中国建立后,廖耀湘相继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功德林监狱接受改造,期间,他一直积极配合,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洗礼。

见他改造成功,刘伯承十分欣喜,还曾邀请他前往解放军军事学院讲课。

1961年,廖耀湘被特赦出狱,彻底重获自由,此后他还曾与溥仪等人一同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和文史专员。

由此可见,廖耀湘晚年的平静生活,与1948年的那场宴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廖耀湘几兄弟

廖耀湘一家兄弟四人。廖耀湘一家兄弟四人,一个中将、两个少将,最后一个老幺是清华工程师,廖耀湘,汉族,别号建楚。湖南邵阳人,国民党将领,爱国民主人士,曾任蒋介石五大王牌军之一的新编第六军军长。

廖耀湘的人物生平

廖耀湘(1906.05—1968.12),汉族,别号建楚。湖南邵阳人,国民党将领,爱国民主人士,曾任蒋介石“五大王牌军”之一的新编第六军军长。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后留学法国,回国后参加了南京保卫战。

1940年,同杜聿明率领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1948年10月辽沈战役中,廖耀湘部战败被俘,后于1961年12月作为特赦战犯被释放。文革期间受到冲击,于1968年12月2日在心脏病突发逝于北京。

【人物生平】

少年时代

廖耀湘,1906年4月12日生于湖南邵阳县北乡酿溪镇土桥村,其家道算是小康境地。祖父艺圃公,是一位私塾先生,曾于乡里设馆授徒。父亲半耕半读。耀湘(耀为字辈名)这个名字显然寄托着祖父和父亲望其光大门楣、名耀三湘的期望,而他的表字“建楚”也正是名的引申,耀湘必定有建楚之才。

1912年,六岁时,他在祖父的指导下,开蒙读书。

1918年,受过六年传统私塾教育的廖耀湘考进了县立高等小学,接受现代教育。[1]

投笔从戎

1920年冬天,廖耀湘从县立高小毕业,成绩优异的他考入了长沙私立岳云中学。

1925年夏,廖耀湘从岳云中学毕业,选择了南下报考黄埔军校。为供廖耀湘在长沙五年的学习,全家竭尽了财力,供他去广州考试的路费没有筹集到,错过了黄埔五期的招生,只好就近从军,到了赵恒惕属下的湖南陆军第三师叶开鑫的部队,从列兵干起。

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骑兵科。

1930年5月,廖耀湘参加了留学考试,成绩列前三甲,最终确定名额却被刷下来了,理由是他个子矮,其貌不扬。后以上士资格被蒋介石钦点公费留学法国圣西尔军校。

1936年,以机械化骑兵专业第一名成绩毕业。同年回国,任国民革命军中央军校教导总队骑兵队少校连长,军士营学兵连连长。

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调任中校营长,不久调任第二旅中校参谋主任。11月,日寇逼近南京,廖耀湘参加了南京保卫战。12月13日,南京陷落,日军进城后,廖耀湘被困在城中,脱险至汉口,曾以“南京战役之经验及国军今后建军应有之改进”为题,上书蒋介石,蒋破格升任他为第二百师少将参谋长。9月,该师扩编为第五军,廖耀湘任该军第二十二师少将副师长。

1938年初,国民政府成立了第一支机械化师第200师,专门在法国进修机械化作战的廖耀湘任少将参谋长。9月,第200师扩编为新11军,廖耀湘转任22师副师长。

1939年11月,廖耀湘随部参加昆仑关战役,他亲率64团,一举攻占位于昆仑关南面的日军马鞍山阵地,切断昆仑关守军于南宁日军的联系。桂南会战结束后,廖耀湘被提拔为新22师师长。

1942年3月,廖耀湘率第22师远征缅甸,配合盟军对日军作战,但战局出现了逆转,英国人决定放弃缅甸,新5军西渡怒江,接应第200师从同古撤退,杜聿明率军部回国,廖耀湘则带领3000余人撤退到印度。第22师和先一步达到印度的孙立人的第38师组成新1军,军长郑洞国。第22师在印度兰姆迦整训。

1943年10月,第二次缅甸战役打响,廖耀湘率部向缅北挺进,与新38师密切配合,二进野人山,占领了胡康河谷,攻克于邦、下孟关、攻占瓦鲁班。

1945年4月,雪峰山战役打响。统帅部命令廖耀湘率新6军从缅北空投到芷江,作为此次战役的总预备队。主战部队为74军、18军、73军、100军等国民党军部队。

1945年,抗战胜利后,廖耀湘率领新6军被空运到南京,接受日军的投降。

内战时期

1946年1月,廖耀湘率新6军于秦皇岛登陆,进入东北。廖耀湘进东北之初,和民主联军的交战中占取上风,连续攻占盘山、台安、辽中; 3月,打通辽阳、鞍山与沈阳到营口的交通线, 并攻入长春。

1946年5月15日,廖耀湘的新六军22师65团进攻威远堡。威远堡被廖耀湘的部队攻占,林彪开始部署撤退。在撤离四平时,林彪的作战科长王继芳携带大批文件叛变投敌。杜聿明由此了解到民主联军已经实力大损,指挥军队一路猛追,直到把民主联军主力赶到松花江以北。廖被任命为国民党最精锐的第9兵团司令,下辖5个军。

1948年9月,解放军发起辽沈战役,包围锦州,时廖耀湘任辽西兵团司令,指挥6个军,组成西进兵团增援锦州。10月15日,解放军攻克锦州,廖命令该部急速西进,企图重占锦州,被解放军包围。

1948年10月23日,廖耀湘部向黑山、大虎山发起猛攻。10月28日拂晓,战斗基本结束,廖耀湘西进兵团所属新1军、新6军、新3军、第71军和第49军共计5个军12个师10万余人全部被歼灭。

1948年10月27日,廖决定向南方突围,后被俘虏。

新中国成立后

1956年1月,廖耀湘被送到功德林监狱改造学习。

1961年12月,廖被最高人民法院作为已改造好的战犯第三批特赦释放,被任命为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员、政协全国委员会第四届委员。先在北京郊区红星人民公社劳动锻炼,当见习工人,在果木队服务一年,以建立劳动观点及群众观点,每月发放工资60元。

1962年,回北京,与杜聿明、范汉杰、宋希濂、王耀武、沈醉、杜建时、李以劻等原国军高级将领以及末代皇帝溥仪一同在全国政协充任文史专员,每月工资100元。廖耀湘在国民党军事组。

1964年,当选为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打击,于1968年12月2日突发心脏病而逝世于北京。

1980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政协组织追悼,将廖耀湘的骨灰盒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廖耀湘一直不被台湾提起,他的后人都在美国,是怎么看待大陆的?

1948年10月辽沈战役中廖耀湘,廖耀湘部战败被俘廖耀湘,1956年1月,被送到功德林监狱改造学习。1961年12月作为特赦战犯被释放。但这期间,廖耀湘的生活并非只有改造,他甚至还走上了解放军军事学院的讲台。

1951年1月,解放军军事学院正式成立,刘伯承任院长。军事学院成立之初,教员非常缺乏。尽管从华东军政大学选留了一部分教员,后又从机关和地方大专院校招聘一定数量的知识分子任教员,但仍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对此,刘伯承元帅大胆从起义投诚和解放过来的原国民党军官中,筛选了一部分留做教员,曾指名把廖耀湘请来讲课,并非常谦虚地对廖耀湘说,有些问题廖耀湘我们只能当廖耀湘你的学生。(木青《刘伯承请廖耀湘讲军事课》,湘潮杂志,2010年第5期)

被释放后,考虑到廖耀湘一个人在大陆,我相关人员还为廖耀湘介绍了一位姓张的女士。廖耀湘为此写信给自己在美国的儿子廖定一,问廖定一自己能不能再结婚,廖定一让父亲自己定,因为此时廖耀湘已经和在台湾的妻子黄伯溶十五六年时间不见面了。但与张女士在一起时间不长,廖耀湘便受到文革的冲击,于随后的1968年12月2日,因心脏病突发在北京逝世。

廖耀湘1906生,湖南邵阳人。通过他的名字就能多少看到一些他的身世。他的爷爷是一位私塾先生,父亲半耕半读,虽算不上是有钱人,但家境也差不到哪里去,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即是当时农村 社会 的小康人家。耀为廖耀湘字辈名,爷爷和父亲为他取这个名字是望其光大门楣、名耀三湘的期望,而他的表字“建楚”也正是名的引申,耀湘必定有建楚之才。廖耀湘6岁时在祖父的指导下,开蒙读书。6年之后进县城接受现代教育,1925年从军,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骑兵科。1930年公费留学法国圣西尔军校。

在留学前有过一个小插曲,是廖耀湘为自己争取机会的故事,即:1930年他参加了留学考试,成绩名列第三,他以为单凭成绩自己就可以出国留学了,但结果却让他非常失望,他被刷了下来,理由多少有些荒唐,就是他长相一般,个子偏矮。年轻气盛的他很想不通,决定要去找蒋介石当面说明情况。为此,他夜闯蒋介石公馆,被警卫赶了出来,但他决心不见蒋校长,就不回去了。结果是他最终受到了蒋校长的接见。据说,他当时他对蒋校长说上军校不是相姑娘,和长相关系不大,蒋校长看好他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性格,并钦点他公费留学,而他也因此在日后对蒋校长格外忠诚。

农家子弟大约都有一些被清贫培养起来的优秀品质,当年为让廖耀湘接受新式教育,廖家竭尽财力,甚至在廖耀湘去广州时连路费也拿不出,而廖耀湘也一直想要通过学习改变自身的命运。正因为如此,廖耀湘的身上保留了一些农家子弟的优点,他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也不好色,正因为如此,蒋百里后来说他宅心仁厚,廉洁自律,不失君子风范,还说他是当时国军将领中的“军人第一人,诚非过誉也”。

留学法国,廖耀湘也迎来了自己的爱情。对方叫黄伯溶,和廖耀湘一样都求学异国,他们经朋友介绍在法国认识,然后相爱、结婚。他们的儿子廖定一也是在法国出生的,据说有一个小名叫“毛毛”。黄伯溶是大家闺秀,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家黄兴的侄女,有文化有知识,要长相有长相、要气质有气质,还能烧一手好菜。两人一起在法国生活了几年后,1936年带着儿子回国,黄伯溶在军事委员会新闻处任职,廖耀湘任国民革命军中央军校教导总队骑兵队少校连长。两人相亲相爱,相敬如宾,即使抗战爆发后,廖耀湘需要外出作战,黄伯溶也一直陪伴在廖耀湘的左右。如廖耀湘入印作战也有黄伯溶的陪伴,扮演着从军夫人的角色,在饱受异国寒暑风沙之苦的同时,也被称为“军中花木兰”。在这辛苦也幸福的相伴里,最有意思的是廖耀湘的岳父、黄伯溶的父亲黄寿仁,因为对女婿非常满意,他常以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廖耀湘他就写了这么一首:

最后一句是说廖耀湘九年之间由一个小连长升任为国军新六军军长。再如:1939年11月,廖耀湘随部参加昆仑关战役,他又写道:“昆仑关上早鹰扬,不让平蛮狄武襄。元夕张灯除夕火,古今战史并辉煌。”1942年3月,廖耀湘率第22师远征缅甸,他又说:“其四征缅军从绝域过,居然振旅到恒河。一朝回马真无敌,羽檄交驰捷报多。”言辞间尽是对女婿满意和自豪,当然也从另一个侧面对廖耀湘和黄伯溶婚后的生活进行了补充的说明。

然而,后来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1946年1月,廖耀湘率新6军于秦皇岛登陆,进入东北,被任命为国民党最精锐的第9兵团司令,下辖5个军。这期间,黄伯溶大约来到东北和廖耀湘生活过一段时间,后来曾在他们身边工作过一位护士回忆,黄伯溶因患有贫血需要每天打肝精针。但因“廖司令和廖太太都是欧美留学生,生活方式即使在血与火的战争期间,也保持着欧美的生活方式”。还专门送过这位护士一双在跳舞时才穿的鞋,廖太太“经常会住沈阳公馆,也就经常会看到廖司令”,“廖司令他们很迟起床,大约要到11点左右。我就在大客厅里看书看杂志,等他们起床”。再后来随着战事的吃紧,便有了二人的分别,黄伯溶回到上海,后又返回湖南,廖耀湘让下属带话给她,叮嘱她务必排除万难带上儿子廖定一前往台湾。其后,两人再也没有见过面。

黄伯溶到台湾后,当局因为宣传的需要,基本不再提廖耀湘的事情,乃至于后来的台湾民众都不知道廖耀湘是谁。同时,黄伯溶在物质生活方面也是一落千丈,很不好过,但她深深地明白只有含辛茹苦将儿子拉扯大,才是自己唯一的希望。为此,她把吃苦当作一种修炼,甘愿清贫孤寂,也很少与外界交流,一门心思花在了廖定一的身上。廖定一很懂事,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回报了母亲的养育。1959年,他从台湾大学毕业后,继续到美国读书深造,最后获得了南加州大学的硕士学位,并在加州一家建筑公司任职高级土木工程师。

廖定一的妻子叫欧阳蘅,她还说,后来,他和丈夫一起定居美国,就想把婆婆(黄伯溶)也接过来,但台湾当局却一直不让走,原因是怕婆婆像杜聿明的曹秀清一样,先是到达美国,后又通过美国回中国大陆。这件事一直到1972年,廖定一写信给蒋经国先生,“蒋经国特批才让她(黄伯溶)出来的”。这时候,廖耀湘去世已经4年时间了,欧阳蘅说,“大陆想让她(黄伯溶)回去,也做了一些工作,但她怕回大陆勾起痛苦的记忆,就选择了生活在美国”。

在欧阳蘅的印象里,黄伯溶“从来不提从前的事情。但是她有非常多的照片,她就一本一本地归类贴起来,常常看她的照片,是一个不多话的、非常有大家风范的一个女子,字也写得很漂亮,待人也很亲切。”黄伯溶和儿子廖定一、儿媳欧阳蘅一起生活至2008年去世,1905出生的她活了103岁。其后,廖耀湘后人将廖耀湘的骨灰从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移到美国跟黄伯溶葬在一起。这时,距廖耀湘去世已经整整40年,而距两人最后分别的四十年代末期,已有60多年。

廖定一与欧阳蘅结婚育有一子一女,也都生活在美国,中美混血了。廖志宇,廖家第四代,听名字像是个男孩,其实是一个漂亮的80后女孩。先后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MBA)和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是廖家第四代中唯一一位能够使用中文的人,曾任多家跨国企业中国区总裁。2005年,她和欧阳蘅一起接受大陆一家网站采访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

对此,欧阳蘅说:“来大陆后,我发现很多人都认识他(廖耀湘)。我觉得大陆对事情的看法更加客观,认为对是对,错是错,不能因为他后来的事情而抹杀他(廖耀湘)以前抗日的贡献,尤其我看到北京台《档案》的一期节目,主持人最后的结论就是我刚才这番话,然后出现了杜聿明、郑洞国、廖耀湘的照片,我就很感动。”(周昂采访整理《对话廖耀湘家人》凤凰 历史 ,2015年06月04日)

岁月对于人们来说分明都是这样的,阳光和暗淡往往是大片大片而来,如此就有了黑夜与白昼的反复和交替,然而这样却使人不能完全认识到阳光的可爱、可贵。举这样一个例子:当一线或一束阳光穿过黑暗,人们看它时,它一定是属于发光的金属的,足以支撑起整个世界,是真正光芒万丈的感觉。如此,人就有了与阳光融合在一起的心情和经历——光束或光线某个变得粗或大一些的部位,那一定是遇见者感恩的心或眼泪,同阳光一起发亮,无声胜有声,并在最终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安静的幸福,一点也可以发光的个体,永不消失。廖耀湘的后人看到的正是这样一种关于阳光的细节,融入了他们的感恩与感动,默默地,在他们的生命里,不言不语,却让他们感受到了一股的强大力量,甚至能成为一条可以让他们探寻的路,胜过了所有的言语,也把他们的心给照亮了、暖透了。

廖耀湘和卫立皇谁大

廖耀湘国军笫九兵团中将司令官,卫立皇国军二级上将,东北剿总司令官,卫立皇大。

关于廖耀湘和廖耀湘投降了嘛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