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土城战役,以及土城战役的历史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最后要指出土城战役的重要一点是:我们今天提出研究土城战役土城战役的战略意义,还在于它丰富和完善了毛泽东土城战役的军事思想,使其在这次战役中得到了一次较大的升华。由于土城战役的战略目的和决战性质决定了该战役的艰苦激烈,加上当时军情紧急,使毛泽东在这次战役中悟出了自湘江战役以来随红军而行的笨重物资给红军机动作战造成许多拖累,已经危及到了中央红军的行动和安全,于是毛泽东果敢决定战役结束后丢掉一切笨重物资,为红军一渡赤水后进入川滇黔三省毗邻地区打运动战和游击战作好准备。所以毛泽东后来对他的这次军事理论升华总结说:“土城这一仗后,部队果断地变为轻装,甩掉了包袱,行动更自由了,更能打运动、游击战了,这又为后来三次渡赤水打胜仗,创造了有利条件。”
土城战役和之后的四渡赤水其实是毛泽东指挥第三次反围剿战役的翻版,就是变阵地战为运动战,争取主动。在江西指挥第三次反围剿战役时,红军在高兴圩战斗也和蒋光鼐、蔡廷锴的十九路军打成阵地战,伤亡不小,但红军把十九路军打残后,迅速秘密机动,千里奔袭福建,取得了反围剿的重大胜利。所以土城战役转化为四渡赤水,就是毛泽东重拾运动战的经验。从局部看,高兴圩战斗和土城战斗对红军来说都是不利的,伤亡过大而没有歼灭敌人,但从战役全局看,却是变被动为主动的关键节点。
土城战役
土城战役是发生在1935年1月下旬红军长征途中的一场恶仗。遵义会议后,红军分三路向赤水河以东地区推进。毛在向土城镇行军途中,见这一带道路两边皆是山谷,便同将领蹉商,如果追兵孤军深入,红军可以在土城以东的青杠坡利用有利地形,集中优势兵力,围歼川军郭勋祺师,保障下一步顺利北渡长江。这场战斗是毛提议而由红军总部决定的,以红三、五军团为主力。
结果:
28日,战斗打响后,川军遭到重创,但红军也出现了不少伤亡。经过连续几个小时激战,没有取得较大战果。后来从抓获的俘虏番号中才发现,原来的情报有误,敌军不是四个团六千多人,而是六个团一万多人。对川军的战斗力也估计不足,川军的后续部队又迅速赶到,形势对红军逐渐不利。这一仗没有歼灭土城附近的川军。
意义
土城战役是红军在长征途中的关键时刻打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变被动为主动的一次重要战役。
1935年1月28日晨5时,土城战役打响。彭德怀、董振堂分率红三、五军团在青杠坡首先向郭、潘两旅的结合部发起攻击,战役随之展开,与敌激战于石高嘴、尖山子、老鸦山、猴子垭等高地。川军占据南部更高地形拼命抵抗。经过连续几个小时激战,没有取得较大战果。
土城战役,是发生在1935年1月下旬红军长征途中的一场恶仗、硬仗、险仗,虽然战斗惨烈,红军伤亡巨大,但毛泽东英明决断,及时撤离,才拉开了四渡赤水的序幕,展现了他高超的“用兵如神”的军事智慧。
长征初期,红军一路受挫,损失惨重,士气低落。遵义会议后,急需打一场胜仗来鼓舞斗志,毛泽东也刚刚“出山”,也需要打一场胜仗来提升威望。在得知土城只有川军郭勋祺四个团5000人的兵力时,毛泽东提出攻打士城。
士城当时由川军郭勋祺部占领,郭的部队是川军中赫赫有名的“模范师”,官兵不但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而且武器装备精良,极具战斗力,他们构筑了坚固的阵地,修筑了雕堡,以逸待劳。红军将士信心百倍,奋勇作战,全力以赴。但战斗打响后,却异常激烈,交战双方近乎陷入胶着状态,打成了“拉据战”“消耗战”。关键时刻,朱老总不顾个人安危,亲率陈赓、宋任穷的干部团,到一线作战指挥。在战斗激烈的情况下,毛泽东从一个俘虏兵得知,土城的兵力不是原先预计的4个团,而是6个团1万多人时。他果断地下令,主动撒离,开始了一渡赤水。郭勋祺因守城有功,受到蒋介石的嘉奖。
毛泽东在分析士城战役的教训时,主要讲了三条:一是敌情没有摸准,原来以为是四个团,实际是六个团,而且还有后续部队。二是轻敌,对刘湘模范师的战斗力估计太低了。三是分散了兵力,不该让一军团北上。我们要吸取这一仗的教训,今后力戒之。同时,他还讲到:“土城这一仗,由于及时渡过了赤水,摆脱了尾敌,改变了被动局面。部队果断地变为轻装,甩掉了包袱(笨重物资),行动更自由了,更能打运动、游击战了。”
现在大家对土城战役的结果认识不一,有的认为是川军胜了,红军失败;有的认为是打了个平手。但不管谁胜谁输,毛泽东就是从这次战役中,实现了军事战略上的转变,开始四渡赤水。应该讲,没有土城战役,就不会有毛泽东四渡赤水的神来之笔。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交流评论探讨,不喜勿喷。
关于土城战役和土城战役的历史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