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体诗的特点 近体诗继承了汉魏以来古体诗的特点

小藤门 学习技巧 2023-01-09 66 0

本篇文章主要给网友们分享古体诗的特点的知识,其中更加会对近体诗继承了汉魏以来古体诗的特点进行更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记得关注本站!

古体诗有什么特点?

古体诗每两句成一联。首联为破题(起),二联为额联(承)三联为颈联(转)四联为结句(合)。二.三两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两副对子)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 小律对偶要求较宽.律诗要求全首通押韵,限平声韵(二四六八)首句可押可不押。每句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 有仄起与平起两式。五律首句不入韵 七律首句入韵 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讲究粘和对。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写事景发情感”散中有整 常中有变”对仗工整内容充实。

古体诗的特点是什么?

译文: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下灵药,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特点

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前,各种汉族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

四言诗,在近体诗中已经不存在了,虽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体诗。《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停云》都是四言诗的典型例子。

古体诗的特点

古体诗即古风古体诗的特点,是中国古诗中除古体诗的特点了近体诗之外的所有格式的诗的统称。

而近体诗,是唐朝形成的格律体,是在古体诗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严格遵守平仄格律的诗体。近体诗在格式上是高于古体诗的,因为有了音韵格律的规范化,彻底避免了发声基本错误。一首近体诗,只要是合格的近体诗,必然没有音韵错误,是清新自然、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这是一种规格产生后的强制提升。

古体诗则相对地不讲究平仄格律,但也只是相对的。

古体诗的特点我们说古体诗不讲究平仄格律,一定有朋友会说,不对啊,我们平时念《静夜思》,一样的音韵通顺,味道十足啊,我们诗朗诵《蜀道难》,同样感觉不到发音的阻滞,感情的表达照样流畅,在背诵《将进酒》的时候,“黄河之水天上来”,大气苍茫,感情充沛,并没有任何的平仄音律问题啊?

那么是不是近体诗的平仄格律完全多此一举?

当然不是。

诗是韵文,是音律和意境完美的结合。

按照格律创作的近体诗,在音律上不需要考虑是否有问题,只是行文构思是否精巧,用词是否高雅优美,表意是否含蓄悠长,这些才是一首近体诗是不是好诗,会不会流传的根本原因。

而古体诗呢?我们今天能够看到古人的古体诗,都是经过千百年淘汰下来的作品,第一关就是是否适合口口相传。古体诗虽然不符合唐时的平仄格律,但是往前面有“四声韵”啊,再往前面有“梵呗”,再往前面没有汉字音韵学的时候,古诗还处在汉乐府和诗经、楚辞阶段,完全依附于音乐而存在,不需要汉字本身音调的起伏。

就好像我们今天的流行歌词,唱起来的时候,古体诗的特点你是否关注过那些汉字的音调?

不需要,因为音乐性取代了汉字本身的音调起伏。

而古体诗作为脱离音乐而独立存在的吟诵体,如果不在音韵上下功夫,必然会在千百年间淘汰。所以, 古体诗不是不讲音韵,古体诗的特点他只是不强求合平仄格律而已。

一首朗诵的诗歌,哪怕是现代诗,如果没有音调的起伏,从成型到死亡能超过几个小时?从作者到读者,能传播几个听众?

古体诗也一样。我们今天能听到的,都是符合汉字发音的,发自内心的好作品。近体格律诗的平仄规定是在这些好的、自然的作品基础上提炼、归纳出来的一套用于简易创作近体诗的音韵系统。

所以,古体诗虽然不合平仄,但必定是符合汉字音调系统的。不符合我们平时说话音调的诗,是反自然的,我们念到一首结结巴巴,音调没有起伏的作品,还有没有兴趣去看他的内容?

古体诗的特点还是韵文,有节奏感,有韵脚。但是押韵宽松,而且诗的长短不限,韵脚也可以随时转换,韵脚不像近体诗必须用平声,是可平可仄的。

不要求对仗,但是可以使用对偶,格式也宽松,不在乎平仄、词性相对。下笔出典,古朴沉雄,语言简单清新,这是因为高古的语言系统不完善的缘故,长久下来反而形成了一套让人感觉古拙的意境。

其实这些特点,都是相对于后来近体诗、词牌这些更高级、更精致的文学形式而言的。

随后在格律成熟之后,长短不齐的古体诗句子基本上也会成为律句,因为合律是好听顺耳的最简单方式,这种句子合律,只是体式,押韵,对偶上只合古风的诗体,我们称之为“律古”。

随着社会和文化的不断进步,不断精细化以及诗词意象的不可逆转性变化,真正意义上的“古体诗”很难再现。今人仿作,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工业社会的油腻之气。

至于那些堆砌古词,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写的什么所谓新时代“古风”,不过是一袭工业流水线下的汉服罢了。

古体诗的特点是什么?

古体诗即古风,是中国古诗中除了近体诗之外的所有格式的诗的统称。

而近体诗,是唐朝形成的格律体,是在古体诗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严格遵守平仄格律的诗体。近体诗在格式上是高于古体诗的,因为有了音韵格律的规范化,彻底避免了发声基本错误。

一首近体诗,只要是合格的近体诗,必然没有音韵错误,是清新自然、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这是一种规格产生后的强制提升。古体诗则相对地不讲究平仄格律,但也只是相对的。

相关知识:

诗是韵文,是音律和意境完美的结合。

按照格律创作的近体诗,在音律上不需要考虑是否有问题,只是行文构思是否精巧,用词是否高雅优美,表意是否含蓄悠长,这些才是一首近体诗是不是好诗,会不会流传的根本原因。

而古体诗呢?我们今天能够看到古人的古体诗,都是经过千百年淘汰下来的作品,第一关就是是否适合口口相传。

古体诗虽然不符合唐时的平仄格律,但是往前面有“四声韵”啊,再往前面有“梵呗”,再往前面没有汉字音韵学的时候,古诗还处在汉乐府和诗经、楚辞阶段,完全依附于音乐而存在,不需要汉字本身音调的起伏。

古体诗特点

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前,各种汉族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

四言诗,在近体诗中已经不存在了,虽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体诗。《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停云》都是四言诗的典型例子。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

五古最早产生于汉代。《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诗。汉代以后,写五言古诗的人很多。南北朝时的诗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后的古体诗中五言的也较多。而七古的产生可能早于五古。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见。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现,唐人又称七古为长句。

杂言诗也是古体诗所独有的。诗句长短不齐,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诗较多。

汉魏以来乐府诗配合音乐,有歌、行、曲、辞等。唐人乐府诗多不合乐。唐宋时代的杂言诗形式多种多样:有七言中杂五言的,如李白的《行路难》;有七言中杂三言的,如张耒的《牧牛儿》;有七言中杂三、五言的,如李白的《将进酒》;有七言中杂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以四、六、八言为主杂以五、七言的,如李白的《蜀道难》。

此外,古绝句在唐时也有作者;都属古体诗范围。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后期出现了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介乎古体、近体之间的新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乃至古体作品中常融入近体句式。但也有些古诗作者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来避律。

关于古体诗的特点和近体诗继承了汉魏以来古体诗的特点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