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中美留学35年,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对中美关系的认识
----以新千年后中美关系发展为例
关键词:中美关系 密切 不信任 合作假戏
内容提要
中美两国至1949年以来,关系发展大致经过一下四个阶段:(一、)隔绝与对峙时期)(1949——1971此文对此不做探讨)(二)破冰与建交时期(1972 ——1978)(三)中美双边关系全面发展时期(1979——1989)(四) 中美关系在曲折中前进(1990至今)。
中美关系在建交后的三十年里,得到的发展有目共睹。而在奥巴马继任后,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打背景下,双方关系被历史性、第一次推上历史的前台。可以说中美关系的走向牵动着全球的神经,在国际政治这个诡计多变的环境中,这一问题更显的扑朔迷离。也正是如此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也可谓人言言殊。我认为中美关系在历经三十年的风雨后,在各方面关系发展日益成熟时,互相间的不信任也在增大。换句话说,中美两国在一系列广泛问题上变得不成熟时,双方对对方长期意图的更本性不信任却在增大。
中美关系发展历程回顾
1971年双方以乒乓外交拉开了两国建交的序幕。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中美开始实质意义上的双边关系。1986年十一月,美国太平洋舰队访问中国青岛,中美双边关系有政治、经济领域向军事领域延伸。2005年八月,中美首次战略对话在北京举行,双边关系向战略高度发展。2009年美国信任总统奥巴马上任不久,新任国务卿希拉里访问中国,以密切同中国的联系。此举本外界普遍认为是中美关系新发展阶段到来的前奏。
从以上发展历程来看,中美双边关系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所以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双方的合作还会更加密切。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会不可避免的被美方认为侵害美国利益或将中国视为潜在的最大威胁。这显然与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有直接关系。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看,以后的一个时期里美国对中国的不信任将更加凸显。美国对中国是“既爱又恨”,这似乎听起来很矛盾,可如果你仔细的研究一下美国的对华政策后,就不会再感到惊讶了。事实上,美国对华的大政策没变,可中国却是在不断的变化着,变得日益强大了,而中国的强大无论以何种方式展现出来,都会不可避免的“侵害”美国利益。但另一个方面,美国和中国的依存度,以及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让美国不敢采取过于激烈的措施。由于这种“萝卜加大棒”的情况的存在,在暂时的时期内萝卜被时局推到最前沿,但也应注意的是大棒也在悄然的逐渐强硬起来。这一切决定了中美关系必须在前进与曲折的二重奏里前行。
下面具体分析一下中美关系发展状况及原因
一、战略角度方面
美国是全球霸主这一现状是美国制定自己战略政策的基点,也就是全球霸权政策。其他的不说,就看看大家熟知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南联盟大使馆事件”还有近期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就会知道什么叫嚣张,什么叫霸权!因而中国的崛起,让多年没有对手的”山姆大叔”很不习惯。毕竟欧盟、日本虽然很强,但是美国对他们还是自己感觉可以控制的,至少美国自己认为还是可以琢磨透他们的意图的。可对于美国来说中国却不是这样的,尽管她的实力还远不如欧盟和日本,但她的很多举动确实有些让美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有一点美国心里很清楚:虽然很多事务上美国和中国有密切的合作,但更多重大事务的决策上北京绝不会按美国的意图走,即使华盛顿向北京施加很大的压力,特别是涉及到国家根本利益时。这一切让习惯了“我是老大,听我的”的美国很不适应,却也有些奈何不得。毕竟美国自己明白,中国这个东方的“庞然大物”不是自己能一口气吃得消的。这也就决定了美国对中国的防范的必然性。
在防范的同时,美国也不得不承认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这让美国不防范中国更多的是与中国合作,当然共同利益是根本。而中国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力也是让美国意识到很多事情必须要有中国的参与。所以中美之间关系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
二、政治方面:
发展中美关系的最大障碍是台海关系,而美国一直把台湾问题视为牵制中国的一张“王牌”。美国在太湾问题的作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台海之间的局势,这也是三十年来中美关系大起大落的根本原因,同时这一问题也成为中美最易出现摩擦的敏感问题。美制定的安全战略特别是亚太安全部署,更是吧“围剿中国”视为第一要务。中国毫无争议的成为了美国最大的潜在对手。随着“太平洋第一岛链”的形成,美国对中国新一轮海上封锁实际上已经形成,这难免给中美关系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但另一方面,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的提出和成功应用,使美国在亚太地区所作的安全战略布署很大程度上成为徒劳。国民党在台湾“大选”中获胜后种种想缓和两岸关系的举动,又使台湾问题暂时性的缓和下来。中国在西北地区的战略部署更是让美国“完全封杀”战略化为了泡影。因此从这些层面看,中美发生大摩擦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至少近期是不可能的。所以说中美关系近期不会有太大的波折。
三、处理国际事务方面:
美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毫无疑问仍是绝对的“老大哥”,但如果理解成对国际事务的绝对话语权,却也是不合理的。在朝核问题上,中国成为美朝双方斡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协商的平台,虽然朝鲜近日宣布成功进行了核爆实验,但中国与美国的密切合作对六方会谈的巨大促进作用,也是国际公认的。在反恐方面,中美之间也在积极寻求相互间的合作。“天剑行动”毫无争议的昭示了中国在反恐事务中的态度和地位。在伊朗核问题、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方面以及对全球变暖和近期的全球金融危机上,中美双方大都有这密切而有效地合作。
从这一点来看,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上似乎和美国是一个步调,但却也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国的第一要务,而在现在这个有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中中国无疑也是最大受益者之一。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根本没实力、更没必要去试图改变这种国际秩序。换句话说,中国现在没必要、也没资本和美国公开的一对一叫板。所以呢在处理国际事务上,中美之间的合作是大于竞争的,至少近期内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四、经济方面:
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不仅成功融入世界经济,更是在2006年实现对世界经济贡献额度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经济新的火车头。并成功的坐上了“世界工厂”的宝座,与世界经济高度影响力。也正是这些才使西方经济学家称:我们害怕中国失败远胜于害怕中国成功!特别在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的上佳表现更让许多美国经济人士呼吁应给予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更大话语权。更有人批评美国和西方说:“如果你不改变对中国的态度,你们最终会明白你们开出的药方远比问题本身更严重。”于是乎又出现了让中国人都大跌眼镜的“G2"理论。这些都读不免有恭维之嫌,毕竟中国自己最清楚自己的“家底”,毕竟现在中国正处在时代的岔路口,更需要冷静,最忌飘飘然。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国际对中国的重视,更重要的是美国对中国的重视。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美合作对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程度。
在贸易逆差方面,对于其真实原因美国高层更是心中肚明。中美两国分属两个不同链条断,一个是上游,一个可以说是绝对的下游。美国如果想改变贸易逆差的现象,只要放松一下对华贸易限制,就不存在所谓贸易逆差问题了。说白了,贸易逆差问题就是为了政治的需要而已,没有任何实质的意义。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美一直向中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全球经济形式带动了人民币升值,可人民币刚升值美有望指责中国操纵汇率。这一问题也就等于挑明了,就是一个政治游戏,没有现实价值。
作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中国清楚的知道巨额外汇对中国所意味的风险,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而这一切的“元凶”就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但无奈的是中国必须和全世界一起为美国买单——不得不继续买入美国国债,特别是中国!因为美国国债是现在相对最好的避风港,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可以容下2万亿美元这个近乎可以成为“巨无霸”的外汇储备。尽管美元贬值的话,外汇会巨额缩水,可也没有更多的选择。如果不买进美国国债,美国经济可能会很快崩盘,这样对外汇以美元为主的中国来说损失会更大。也许有人会说,抛售美国国债或用美元资产到国外并购来减少外汇不就行了。可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敢卖出美国国债谁能买、谁敢买?再者说你这个最大债权国都急着抛售美国国债,那其他的国家不就更急着抛售出去吗?这只会更快的加速经济的衰退!还有,买入别国资产,可对于如此大块的外汇涌入,别的不说,单就国家经济安全考虑也没有国家敢接啊。所以对中国来说这更多是一个无奈之举,中不想美经济崩盘,以减少损失,美国更不想了。所以美中形成了一个“金融恐怖平衡”,把双方结实的困在了一起。
其他一些方面,中国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中国模式是合法性和亲和力,相应的美国对中的体制压力会有很大的减弱。这向西方发起的冲击,不可避免的会削弱美国的“软实力”。势必会引起美国方面更多的“戒心”,这也是影响中美关系的一个不大不小的因素。
结 语
总之,中美双边关系的不断想前发展是必然的,争端与摩擦也是不可避免的,但鉴于双方的现实状况和国际的大背景,相当的一段时期内不可能有大的冲突。当然这些都是建立在美国自认为可以控制、可以容忍中国的前提下。当然也是出于这样一种认知:中国以维护国家统一和维护国家利益为第一原则,其次才是发展对外势力意图民族崛起。事实上中国也就是在这个层次没发展着,这也就成了现在中美关系合理的一个状况原因。所以说,中美关系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总趋势是好的。也就是说,在短期的可见对方意图的时段内在更为广泛和深入的问题上双边关系会变得愈发成熟,而对对方长期政略意图的更本性不信任却在不断增长。
美国留学最佳年龄
申请到美国高中留学的年龄在18岁以内;
申请美国本科年龄在18岁到25岁之间;
申请美国留学硕士年龄应再35岁以下;
申请美国博士及博士后的年龄没有具体的要求(不建议太大年龄申请)。
学校方面
对入学的年龄的限制一般只有最小的年龄限制,对年龄的上限无限制。申请高中的申请人必须完成中国政府规定的9年的义务教育。申请大学以上学历的申请人必须年满18岁,同时具备高中毕业的学历。
大学
美国本科留学没有具体的年龄限制,但是有一条众所周知的条款,大学本科美国留学年龄限制是申请人大于18周岁。建议最大年龄不要超过30周岁,因为在录取和面签的时候成功的几率都很小,学校也会考虑学生是否在最佳学习年龄。
研究生阶段的美国留学年龄限制是没有的,但是一般是大三和大四的学生申请居多,建议最大申请年龄不要超过35周岁。35岁在面试官审核签证的时候会有疑虑。如果是法律医学等的研究生申请年龄会适当的放宽,因为美国医学院和法学院的很多专业学制时间相对较长。
初中和高中
美国大学是没有严格的年龄限制的,但是对于中学,还是有对应的年龄限制的。
美国的初中不同于中国的是只有7年级和8年级,对于7年级严格的入学年龄是12周岁,很多学校的招生规则上有明确的条款,申请学生需要在入学时年满12周岁如哈佛西湖学校。
美国的高中是包括9,10,11,12的四个年级,对应的申请年龄是入读9年级最低年龄是14周岁。大部分学校10年级对应年龄是不超过16周岁,11年级不超过17周岁,12年级对于国际学生不建议申请。毕业年龄一般是18周岁。但是不同的学校也有着不同的美国留学年龄限制如:兄弟赖斯高中的毕业年龄不超过18岁;圣地亚哥学校毕业年龄19岁半;奥斯汀大学预备学校毕业年龄要求是20周岁;沃斯湖学校21岁前毕业。
使馆方面
对于签证来说,使馆一般会尊重学校录取的条件。但从审核申请留学签证的角度来说,使馆会考虑申请人的申请意图,年龄超过35岁的,使馆会重点考虑申请人的年龄是不是受教育的最佳的年龄。
美国在中国的影响力迅速崛起,比肩日本。留日生与留美生在中国历史舞台上不断成为主角。做长线的美国与做短线的日本在中国体现了鲜明的对比……
灯市口左近的史家胡同,相当地宽阔轩敞,两旁都是深宅大院,透着贵胄气息。这条胡同平时并不嘈杂,但在1909年9月初的几天却相当喧闹。
大清国第一次留美资格考试就在这里举行,来自全国的640名考生云集京师。
考试相当复杂和严格,共有15门功课。第一轮考试安排在9月4日、5日,只考中、英两种语文。语文过关者,才能进入下一轮考试。第二轮从9月9日考试,第一天考代数、平面几何、法文、德文、拉丁文;第二天考立体几何、物理、美术、英国历史;第三天考三角、化学、罗马史、希腊史。监考者除了大清国外务部与学部的官员,还有美国使馆的官员。最后的录取率并不高,共47人,仅为7%,其中就有后来著名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
参考者与监考者们或许并没能完全意识到,他们正在参与的是一场将注定被中美关系史铭记的特别事件。这场特殊的考试,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中国、美国乃至世界。
1900年春夏之交,包括首都北京在内的华北、东北地区都爆发了义和团*。随后八国联军入侵,大清中央政府流亡西安。经过复杂的台前幕后折冲和激烈的讨价还价,中国与14国共同签订了《辛丑条约》,按照当时全国人口平均每人1两白银计,向列强赔款白银4亿5000万两,史称“庚子赔款”。
美国的表现在列强中相当特立独行,它自始至终都拒绝将大清政府作为自己的作战对象,而将自己定位为类似协助中国政府剿匪的角色。在《辛丑条约》的谈判中,美国坚决反对列强向中国索要高额赔款,认为那将把中国逼向灾难,影响列强的“可持续性”掠夺(或曰发展)。美国甚至要求将赔款数额提交海牙国际法庭仲裁,但因遭到其他列强坚决反对而作罢。
赔款数额确定之后,正逢国际市场上黄金上涨,白银下跌,列强认为中国以白银支付赔款的方式将给他们造成巨大损失,要求改用黄金支付,而这样一来,中国所承受的财政压力更为巨大。这就是困扰晚清财政史上的所谓“镑亏”问题。
此时,美国研究如何通过主动减少自己的赔款额,带动列强共同削减赔款,以帮助中国“减负”。担任美国国务院远东问题顾问的柔克义,奉命在1904年底向国会提交一份备忘录,建议美国可主动减少一半庚子赔款。
1905年1月,中国驻美公使梁诚与美方商讨庚款支付方式,美国国务卿海约翰(John Hay)表示:既然中国已经同意了向其他列强支付黄金,美国必须享受同等待遇;但为了帮助中国,美国考虑退还部分赔款。梁诚向国内提交的报告中认为,这笔拟议中的数千万美元退款“合则见多,分则见少”,不应摊发给各省,给贪官污吏们上下其手的机会,“与其徒资中饱,起交涉之责言,何如移应要需,定树人之至计”。这“树人之至计”,就是在国内“广设学堂”,向国外“遣派游学”。这样,美国“既喜得归款之义声,又乐观育才之盛举”,中国则“以已出之资财,造无穷之才俊,利益损益己适相反”。
梁诚对退款用途的看法与美方一致,但没有得到北京大员们的支持。当时正值大清国的“改(革)开(放)搞(活)”攻坚阶段,资金缺口很大,新政的成本多靠摊派解决,因此形成了越改革越*的恶性循环,甚至引发基层群众对如此改革的暴力反抗。美国人在这个时候主动退款,不仅够哥们,而且简直是久旱降甘霖。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建议,应该将退款优先用于兴办路矿、发展经济,再用所获余利去办学,那就是标本兼顾的两全之策。袁的观点代表中央的主流意见,但当时中美之间正因粤汉铁路的赎回问题而关系微妙,中方不便对退款问题多加议论。随后,又因为美国通过排华法案,在中国引发了大规模的抵制美货运动,美国政府担心此时退款会被中国的愤青们解读为美国向中国屈服。如此迁延,直到1907年中美关系逐渐恢复了正常,两国才能就庚款退款及用途展开正式谈判。
此时,东三省成为大清国的战略焦点,为抵御日本和俄国在该地区越来越猖獗的掠夺,中国一方面将东三省作为改革特区,实行政策倾斜,加快“移民实边”,另一方面积极寻求美国的支持,将美国作为开发东北、抗日拒俄的最主要同盟者。当日、俄、英、法在远东结成一个松散的同盟时,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提议中、德、美三国结盟与其对抗,得到中国的积极响应。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希望以美方的庚款退款2000万美元作为资本金设立东三省银行,以东三省的财政收入和美国庚款退款为抵押在美国发行债券,东三省银行的利润则可用于派遣公费留学生前往美国。但此举遭到美国政府的坚决反对。
将退款完全用于办学,几乎是美国各界的共识,其中既有洋溢着美国精神的理想主义追求,也有着眼于美国国家利益的现实主义考量。在1905年的抵制美货风潮中,中国青年高涨的反美情绪引起了美国上下的警觉。外交官(如美国驻日代办亨廷顿?威尔逊)与学者们(如康奈尔大学教授精琪)都向总统发出警告,美国所接收的中国留学生太少,甚至远不如欧洲小国比利时,美国将因此在精神领域内失去对整整一代中国人的影响力。
伊利诺伊大学校长詹姆士提醒罗斯福总统:“哪一个国家能够成功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哪一个国家就将因此而在精神与商业两方面收获最大的回报。如果美国在35年前能成功吸引中国的留学流,并使其壮大,那么我们此时就能以最圆满和最巧妙的方式控制中国的发展,那就是以知识和精神支配中国领袖的方式。”这位大学校长坚信,为赢得中国青年而付出成本和代价,即使从物质利益角度来说也是值得的——“与军旗相比,道义与精神将更有力地支配商业”。
在各界推动下,1908年5月25日美国国会通过了向中国退还庚子赔款的议案,并授权总统全权安排。在美国政府的强势导引下,中国也同意了将退款完全用于办学。两国商定:从开始退款之年起,中国政府于前4年每年遣送100名学生赴美留学,自第5年起每年至少选派50名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直至该项退款用毕为止。当年10月31日,两国又共同拟定了《派遣美国留学生章程草案》,对留美学生的资格、选拔、专业及其管理等问题达成基本协议。
此时,东北问题更为尖锐,大清政府派出唐绍仪出访美国,希望能为东北开发争取更多的美国资金,而最简便的莫过于将退款直接用于东北建设。但美国在此时选择了放弃中德美三国联盟的构想,转而与日本妥协。美日两国订立了《罗脱-高平协议》,美国以承认日本在东北亚的特权,来换取日本对维护该地区工商业机会均等的承诺。唐绍仪的使命彻底失败。
美国对退款的使用实行了严格的监督,并毫不掩饰地表达其对大清政府行政效率和廉洁程度的极端不信赖。美国国务院制定了严格的退款计划,要求中国仍须按原额按期向美国缴纳赔款,美国收到后再将退款转交中国,设立专款账号,专用于资助中国学生留美。
在美国政府的推动,有时甚至干脆是棒喝下,对提升GDP比对办学更为热衷的大清政府终于半推半就地跟上了步伐。庚款退款办学迅速制度化,为了保证留学生质量而设立的预备学校后来成为大名鼎鼎的清华大学;留美学生的选拔,也居然在贪腐成风的大清国及之后民国,成为“一小撮”廉洁高效、公平公正的仁政之一。
从此,美国在中国的影响力迅速崛起,比肩日本。留日生与留美生在中国历史舞台上不断成为主角。吊诡的是,当大多数留日生连日文都说不流利时,留美生多数能够学贯中西,涌现了不少泰斗级的人物。当大多数留日生热衷“主义”与“革命”,为了“主义真”而“砍头不要紧”(无论砍别人的头还是砍自己的头)时,留美生则更为关注“问题”,关心文教,支持改良,他们对待“同志”或许也能做到春天般的温暖,但对待“敌人”却基本难以做到寒冬般的冷酷无情,“革命意志”极其薄弱。
做长线的美国与做短线的日本在中国体现了鲜明的对比:从日本进口的各种速食“主义”、“思潮”潮起潮落,而从美国“进口”的“德先生”、“赛先生”成为日后持久的理想灯塔,尽管很多时候其光芒实在太过微弱
在美国大学一年的费用20~50万不等,因为美国留学的费用一般和专业有关。
1、通常美国研究生一般读两年。
2、如果读博士需要五年时间中美留学35年,算是很短的中美留学35年,但往往去读研究生的学生都是应届毕业生,离开家的时间也不那么长,从不同专业和角度去解答这个问题。
3、如果去美国读商科专业,一般商科专业的研究生大概都是一年制。像金融、会计这类专业最短的大学只需要9个月。
4、美国研究生读统计学中美留学35年:统计学专业最短的学制是一年的,比如耶鲁大学;稍微有些长的是12到18个月,比如斯坦福大学,而且如果超过三年就不能毕业了。最长的统计学专业学制不会超过2年。
5、美国研究生读建筑学:同统计学专业一样,最短的是一年,最长的两年,但每个学校的课程设置都是不同的,比如宾大的建筑学专业一般来讲都是一年,但也有可能持续三年半。
6、美国研究生读法律:中国学生申请LLM的比较多,JD专业相对来讲比较少,而LLM专业大部分学制都是一年,极少数有两年的学制。
关于中美留学35年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