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留学的钱 钱钟书 回国

小藤门 学习技巧 2023-03-20 55 0

本篇文章主要给网友们分享钱钟书留学的钱的知识,其中更加会对钱钟书 回国进行更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记得关注本站!

钱钟书的简介

1、钱钟书(1910年-1998年),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钱”。

2、1910年10月20日(公历11月21日) ,钱钟书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一个教育世家,伯父钱基成,父亲钱基博(子泉),叔父钱基厚(钱孙卿)。

3、1925年,钱钟书十五岁返家度暑假,乃得知《古文辞类纂》《骈体文钞》《十八家诗钞》 等选本,从此开始系统阅读,是一生治学之始。

4、1990年12月,电视连续剧《围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获得普遍好评。1991年,全国18家电视台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钱钟书为首批36人之一,但他谢绝拍摄。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扩展资料:

1、钱先生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方面的卓越成就。特别是在科学地扬弃中国传统文化和有选择地借鉴外来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

3、为此,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钱钟书

钱钟书的逸闻趣事

钱钟书牛津逸闻

钱钟书一九三五年到牛津留学,学的是英国文学,进的是埃克塞特学院。钱钟书在牛津的生活除了杨绛的回忆,似乎没有别人提过,因为没有人知道。

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的档案室存有钱钟书手书的入学登记表,时间为一九三五年十一月五日,但日期栏里还写着被画掉的十月十六日,可以推测那是他抵达牛津的日期。十一月五日为注册日期,有校方的日期印章为证。表中的其他栏目,填的是姓名钱钟书,一九一零年十月二十日出生,出生地中国无锡,毕业学校国立清华大学,父亲钱基博,中国光华大学中国文学教授,住址是中国上海光华大学院长办公室(不知道他的父亲何以会住在办公室而不住在家里,是以办公室为家?),自己是父亲的长子。

埃克塞特学院也留下了钱钟书的记录,除了上述的情况,还有他是硕士生,攻读文学硕士学位等项。学院中存有一张卡片,上面写着负责学生工作的副院长的非正式评语,说钱钟书很“迷人”。说他把自己的姓念作Tieins,以免当狗。这里本作者不得不解释一下:当时中国人通用罗马拼音拼写姓名,钱钟书的“钱”,罗马拼音的拼法是ch′ien,西方人很容易把它念得类似于“闪”的发音,这正是法语中“狗”字的发音,而且法语的狗拼作chien,和钱钟书的姓只有一撇之差。青年钱钟书的避狗措施显得天真可爱,但也是他学问太大,不懂法语的人绝不会“多此一举”,受这份累的。钱钟书爱在人名上作怪,他就给自己的小说《围城》中的一个人起名“交配”,即李“梅亭”。这里的谐音用的是英语。

此外,钱钟书到牛津后似乎从公共汽车上掉下来过一次。他把这看做是“和牛津泥土的第一次拥抱”。估计这是在学院的师生面前说的,不然不会被记录下来。按逻辑,说第一次就意味着还有第二次,但至少这张卡片显示,他以后再上车或下车已经比较当心,不再想心事或呆看了。卡片上写了“等等”两个字,看来钱钟书在牛津的妙语和趣事还不止这些,只怪那个副院长太懒,没有多记,可惜了。

钱钟书生平简介

1910年10月20日(公历11月21日) ,钱钟书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一个教育世家,伯父钱基成,父亲钱基博(子泉),叔父钱基厚(钱孙卿)。

1925年,钱钟书十五岁返家度暑假,乃得知《古文辞类纂》《骈体文钞》《十八家诗钞》 等选本,从此开始系统阅读,是一生治学之始。

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入校不久就名震校园,不仅因为他数学只考了15分,更主要的是他的国文、英文水平高到让同学拜服的地步,其中英文更是获得满分,于1929年被清华大学外文系录取。

1932年,在清华大学古月堂前结识杨绛。

1933年,与杨绛订婚。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

1935年,以第一名成绩(87.95分,为历届中美和中英庚款平均分最高)考取英国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赴英国牛津大学艾克赛特学院英文系留学,与杨绛同船赴英。

1937年,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牛津大学艾克赛特学院学士学位。之后随妻子杨绛赴法国巴黎大学从事研究。女儿钱瑗出生。

1938年秋,与杨绛乘法国邮船回国。被清华大学破例聘为教授,次年转赴国立蓝田师范学院任英文系主任,并开始了《谈艺录》的写作。

在湘西两年。完成《谈艺录》最初部分,约相当于《谈艺录》初稿的一半。完成《围城》 的布局、构思,有《中书君近诗》一册。有论文《中国诗和中国画》。此文后来收入了《开明书店二十周年纪念文集》《旧文四篇》和《七缀集》。

1941年,由广西乘船到上海,珍珠港事件爆发,被困上海,任教于震旦女子文理学校,其间完成了《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散文随笔集《写在人生边上》由开明书店出版,是“开明文学新刊”之一。写作《围城》。其时困顿于上海沦陷区时期的经历和情绪,对《围城》题旨和书名的确定有重要的影响。

1945年,抗战结束后,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兼南京中央图书馆英文馆刊《书林季刊》编辑。在其后的三年中,其短篇小说《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诗文评《谈艺录》得以相继出版,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

1947年,长篇小说《围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

1949年,回到清华任教。

1949—1953年内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并负责外文研究所事宜。1953年院系调整,清华改为工科大学,文科部分并入北京大学。钱钟书摆脱教务,在文学研究所工作。

1955—1957年,在郑振铎、何其芳、王伯祥等人的支持下,穷两年之力完成了《宋诗选注》,选注了宋代81位诗人的297首作品。

1957年因父病到湖北省亲,有《赴鄂道中》五首绝句,寄寓了对当时形势的感受。此年父亲钱基博病逝。

1958年,《宋诗选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列入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

五十年代末成立《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定稿小组。 袁水拍任组长,乔冠华、钱钟书、叶君健任组员。小组的工作至文化大革命爆发暂时中断。

1966“文化大革命爆发。钱钟书、杨绛均被“揪出”作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经受了冲击。有人写大字报诬陷钱钟书轻蔑领袖著作,所幸钱钟书作为“先遣队”去河南省罗山县的“五七干校”,一度担任过信件收发工作。

1969年11月,钱钟书作为“先遣队”去河南省罗山县的“五七干校”。不久,“五七干校”迁至淮河边上的河南息县东岳。1970年7月,杨绛也来干校。在“五七干校”,钱钟书一度担任过信件收发工作。1970年6月,女婿王德一被逼含冤自杀。

1972年3月,六十二岁的钱钟书返回北京,开始写作《管锥篇》。

1975年,海外误传钱钟书的死讯,在港、台、日本等地引起了一阵悼念活动。此误传于1977年前后被澄清。《管锥编》初稿完成,此后又陆续修改。

1976年,由钱钟书参与翻译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出版。诗作《老至》寄寓了对形势的感受。

1979年4月至5月,六十九岁的钱钟书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赴美国访问。访问了哥伦比亚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贝克莱分校等,大受欢迎。《管锥编》 1—4册由中华书局相继出版。《旧文四篇》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此书收有《中国诗和中国画》《读〈拉奥孔〉》《通感》《林纾的翻译》等4 篇文章。《宋诗选注》重印。

1980年11月,赴日本访问。在早稻田大学作《诗可以怨》的演讲,《围城》重印。

1982年,创作的《管锥编增订》出版。

1983年,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的身份主持中美比较文学双边讨论会,并致开幕词。《人兽鬼》和《写在人生边上》被列入上海抗战时期文学丛书。

1984年,钱钟书的《也是集》由香港广角镜出版社出版。

1985年,《七缀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此书包括《旧文四篇》和《也是集》上半部的3篇文章,共7篇文章。

1989年,《钱钟书论学文选》由舒展编成,由广东花城出版社出版。此书包含有钱钟书新补手稿约20余万字的内容。

1990年12月,电视连续剧《围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获得普遍好评。

1991年,全国18家电视台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钱钟书为首批36人之一,但他谢绝拍摄。

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关于钱钟书的故事介绍

钱钟书是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关于钱钟书的 故事 有很多?下面是我为你搜集关于钱钟书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钱钟书的故事介绍

看了很多关于钱钟书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会学的人。钱钟书上课从来不记笔记,上课也是很悠闲的,要不是看别的书籍要不就是画些自己喜欢的小画,但是考试成绩却是很厉害的。

从钱钟书的故事中也能看出来,钱钟书是一个充满 幽默 细胞的人,钱钟书有一个同学叫许振德,他像现在的学生一样,在班级上有一个喜欢的女孩子,有了喜欢的人,那所有的视线 自然 都放在了喜欢的人身上,而我们的钱钟书上课本来就喜欢画些小画,这下子一下子有了素材,钱钟书不仅画了,还把他分享给其他同学了,一下子许振德在班级火了,很多年过去了,许振德提起这件事情,还会大笑起来。

钱钟书也是一个狂傲的人,但是一般这样的人,都是有其资本的,23岁年那钱钟书在清华大学 毕业 了,校长要让他留在学校,许多教授也去做他的工作,但是钱钟书却一口拒接,理由很是狂傲,整个清华大学没有能当我老师的人。

钱钟书有一个妻子叫杨绛,他很喜欢杨绛,在英国 留学 的时候,他会给杨绛做早饭,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钱钟书是一个爱妻子的人。

这只是关于钱钟书的四个 小故事 ,钱钟书这一生发生的故事很多,文字是描述不完的,但是从这些小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钱钟书的乐观,真实,聪明,钱钟书身上有很多我们学习的地方。

杨绛和钱钟书的趣事

杨绛和钱钟书的趣事中的一则发生在杨绛和钱钟书的女儿钱瑗刚出生后,那个时候钱瑷刚出生,杨绛还在医院里面,而钱钟书并没有在医院里面照顾杨绛和刚出生的女儿。

钱钟书每天还是自己住在家里面,直到几天后他才去医院看了杨绛和女儿,而钱钟书一进门就一副委屈的表情,他对杨绛说自己在家里不小心把墨水水瓶给打碎了,然后墨汁把整张桌布都打湿了,他有点措手不及。杨绛听了便对钱钟书说,没事的,有我呢,我回家给你收拾。杨绛也没有怪怨钱钟书这几天没有来医院陪自己,反而是在安慰钱钟书。

第二天钱钟书又去了,这次来他依旧是自责,说他又犯错了,他把台灯弄坏了。这时,杨绛的回答依旧是没事,有我呢,现在赶快再去买一个把。因为钱钟书对生活方面的事情不是太在行,所以一般都是由杨绛来负责,在钱钟书不知所措的时候,杨绛每次都会对钱钟书说“有我呢”这三个字,这会给钱钟书安全感。

还有一则关于杨绛和钱钟书的趣事发生在杨绛和钱钟书结婚后,钱钟书要去英国继续深造,可是他又不忍心把杨绛一人留在国内。杨绛却想和钱钟书一起去英国,可是钱钟书担心会耽误杨绛的学业。而杨绛则说只有他们一起去英国才能彼此都放心,根本没有被人选择,于是钱钟书便说要准备两份学费。之后,二人果然一起 出国 深造,先后到过英国、法国,有了女儿之后二人才再次回国。

钱钟书借书的故事

钱钟书借书的 典故 其实是出自于他的著名小说《围城》。钱钟书认为用借书这样的方式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是非常值得赞赏的,他认为在七八十年代思想还比较古老的时候,表达爱情的方法很多都是通过精神上的交流进而进展成感情上的交流,而借书这一做法则是精神层次上的交流。男女之间通过借书可以交流知识,交流彼此的想法,进而延伸到各自的生活环境。

钱钟书认为,当时的社会环境还没有达到男女可以随便自由恋爱的程度,大多只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又相对自由,所以男女之间相互产生情愫的可能性非常高,因此也不乏自由恋爱者,但是他们之间即使有感情但也不能过多的表露,因为过多的表露会遭到当时社会的苛责,所以他们只能借由一些方式来表达彼此之间的感情,因此借书成了男女之间沟通的桥梁,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彼此的心意,维系彼此之间的感情。

所以说,钱钟书在他的作品《围城》中描写了男女一借一还的场景,实则是透过作品表达他对男女之间靠借书来维系感情这一做法的支持。钱钟书认为精神上的交流要远远的好于物质上的交流。

猜你喜欢:

1. 范成大生平简介资料

2. 梁实秋的英文简介

3. 近代人物毛万里简介

4. 吴宓的生平事迹

5. 近现代作家胡兰成简介

6. 梁实秋的生平简介

7. 钱钟书是个怎样的人

经典而精致的生活者——钱钟书

【齐帆齐微课12】(非主题文)

他是一个博古通今的人;他又是一个学贯中西的人。他是一个看透围城的人;他又是一个热爱围城的人。他是一个矜持清高的人;他又是一个低调从容的人。他——就是钱钟书。

1910年,钱钟书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一个教育世家。自幼好读书,书痴一枚。过目不忘,尤喜文史类读物,对数理类科目没有感觉。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入校不久就名震校园。

1935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取英国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赴英国牛津大学艾克赛特学院英文系留学,与杨绛同船赴英。1937年获牛津大学学士学位。之后随妻子杨绛赴法国巴黎大学从事研究。

1938年秋,携妻子、女儿回国。先受聘于清华大学(时为西南联大一部),后由于父亲的要求辗转至蓝田师院担任英文系主任。其间开始构思《围城》,并开始写作《谈艺录》。1941年回到上海后,不久“珍珠港事件”爆发,受困于上海。这可是钱钟书生活中最拮据的一段时光。任职于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校。其间仍然嗜书如命,并完成《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著作,长篇小说《围城》也展开写作。

1945年抗战胜利。钱钟书也迎来了他人生的一个辉煌时期。他的文艺评论著作《谈艺录》得以出版。小说《围城》也顺利出版,并引起读者巨大反响。由此,钱钟书学者兼小说家的地位得以完全确立。

1949年,钱钟书回清华任教。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钱钟书被委以重任,调任毛选翻译委员会工作,同时兼带研究生。后因为院系调整,清华文科部分并入北大。钱钟书摆脱教务,专职于文学研究所的工作。其间出版《宋诗选注》。五十年代末,钱钟书又成了《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定稿小组组员。

文革爆发后,有人写大字报说钱钟书轻蔑领袖著作,钱钟书和同时代许多学者或作家一样,受到不公正批判。他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夫人杨绛也未能幸免,和他戴上了同一类让人心惊胆战的帽子。

1969年11月——1972年三月。钱钟书在“干校”(干部劳动改造的地方,形同犯人劳改)度过了他人生中的黑暗岁月。回京后,《管锥编》开始动笔。这将是钱钟书文艺论著的新的高峰。1976年,《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出版。1979年,文艺巨著《管锥编》(1——4册)得以出版。

钱钟书不愧为二十世纪杰出的学者和小说家。他学识渊博,出口成章。嗜书如命,勤奋写作。贡献最大的当属两部作品:《围城》和《管锥编》。用杨绛一副戏作的对联可以作出评价:“中书君即管城子,大学者兼小说家。”(“管”即《管锥编》,“城”即《围城》)。

在小说《围城》中,钱钟书有句名言: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就婚姻而言,二十世纪的名人中,有许许多多的人都成了钱钟书笔下的模特儿:郭沫若、徐志摩、郁达夫等,都可算得上在“围城”中进进出出的角色。那个时期,新旧恋爱和婚姻思想激烈交织。自由恋爱结婚渐成主流。家庭的分合渐成常态。钱钟书通过一些列人物的生活描写,准确把握了人们在婚姻生活中的心态。所以,当小说发表后,立即产生了轰动效应。连恩师吴宓都连连称赞。直到今天,这本书的魅力还有增无减。可见作者对人生,对社会,对婚姻的透视力是非同一般的。

那么钱钟书在自己的家庭之“城”中又是如何表现的呢?从1932年,在清华大学古月堂前结识杨绛。到后来结婚,两人一同出国留学。钱钟书都和杨绛几乎是形影不离。除了少部分时间因为上课离开外,钱钟书对杨绛都是钟爱有加的。甚至,从那时起,他一生很长一段时间,钱钟书都会早上先起床给妻子做早餐。要知道,在那个年代,男子“下厨”的事,应该是很少的,人们多认为,下厨煮饭之类的事,应由女人操持。许多男性名人的作品中,似乎也少有提及自己亲自进厨房煮饭之类的事。尽管在钱钟书在作品中借人物口中说出“女人是男人的衣服”,但现实中,他却是非常尊重妻子杨绛的。据杨绛《我们仨》一书中记载,钱钟书和杨绛一生中只吵过一次架。此后两人都是协商解决问题。如有分歧,就“求同存异”。留学回国后,钱钟书因为去外地工作,杨绛留守上海,钱钟书除了给妻子写信以表思念,还专为她写下了厚厚的日记。上海沦陷时期,两人一起努力,度过了一段艰难时光。直到抗战结束,《围城》的发表,生活中拮据的局面才得以改善。

建国初,钱钟书的工作担子很重,但他仍不时关心妻子、女儿。他甚至在自己忙不过来时,提醒自己的女儿钱媛照顾妈妈(其时钱媛才是一名十几岁的初中生)。在家里,因为两人都有自己要看的书或写的东西。钱钟书和杨绛互相尊重,各有天地,互不影响。

1972年从“干校”回京,为了给家人做早餐,钱钟书下了“决心”,终于学会了划火柴并为自己会划火柴感到非常自豪。女儿工作后,有时和他们在一起,更是“三分天下”,各自在自己的世界里遨游。除非遇到必须讨论或商量解决的问题,大家才开口。一家人在一起,都是追求精神生活高于一切的“书痴”,这种和谐而又彼此尊重的家庭生活堪称精致到极致。即使到了今天,也堪称知识分子家庭生活的坐标。

钱钟书对女儿的关系也是非常令人称奇的。两人留学时,钱媛还未出世时,钱钟书就对杨绛说:“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足见钱钟书的心中,是绝没有某些人心中的重男轻女的思想的。须知,在那个年代,人们的思想还未完全开化的。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是很严重的。女儿出生后,钱钟书多了一份乐趣:逗女儿玩。讲故事,做游戏,学单词,一样都没有落下。甚至钱钟书还搞恶作剧,在女儿的肚皮上画人脸。这种平等的朋友似的父女关系相伴终身。按照杨绛的说法,钱钟书和女儿钱媛之间就是“哥们儿”关系。1997年,钱媛患癌病重,钱媛当时已近六十岁,给父亲钱钟书写信时,还在信封上标注写信人为“牛头”,并在信件中插入有趣的头像图。可见,钱钟书与女儿的关系是多么融洽!

杨绛在《我们仨》中有一段话,可以概括他们一家人的亲密关系:

“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早年的钱钟书,很有些自负。还在清华读书时,作为清华“三才子”之一的钱钟书,吴宓教授就非常器重他。但钱钟书上他的课似乎并不认真,或看课外书,或作画。但考试起来却不含糊。毕业时,校长冯友兰亲自找到他,要保钱钟书留校就读西洋文学研究硕士学位,却被钱钟书拒绝。有人传出(后杨绛澄清钱钟书并未说此话)话,说钱钟书不愿留校的原因是他认为“清华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吴宓教授听说后却并不觉得气恼。后来,吴宓结婚,钱钟书在一篇文章中调侃师母“徐娘半老,风韵犹存”,一时让吴宓成为笑柄。

后来,钱钟书学术、人品日渐成熟。留学回国后,受聘去了云南西南联大。吴宓见了他,毫无芥蒂,热情地和钱钟书谈学论道,下棋游玩。钱钟书想起曾经写文章调侃师母的事,红着脸向恩师道歉,说自己当年年少轻狂,对不起恩师。吴宓却不以为然,笑说自己早就忘掉这事了。

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某高官曾提出让钱钟书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任职,被钱钟书拒绝。杨绛问他原因,他的回答是,他不喜欢“胡萝卜”。这个职位就是一个“胡萝卜”。他不想受“胡萝卜”的诱惑,也不想受“大棒”的驱使。

文革时期,有人想起要钱钟书参加“国宴”,钱钟书拒绝参加。来人说是江青同志点名要你参加的。不料钱钟书并不买账,以“我很忙”加以拒绝。

学术上,钱钟书对历代诗词作者都自己的独到评价。他拒绝人云亦云,坚持自己的见解。所以,钱钟书就有了“毒舌”的美名。

有人慕名想要拜访他,他却婉拒推卸。他的理由简单明白: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很好,何必一定要去找这只下蛋的鸡呢?

看起来,钱钟书似乎非常另类。他似乎是非常高调、很不在意别人看法的人。但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低调从容的人。

杨绛曾经写过一篇散文《老王》,其中提到默存(钱钟书字)和自己有时坐老王三轮的故事。老王是北京一个穷苦的三轮车夫。没有老婆,无儿无女,连家都没有。钱钟书和杨绛之所以做他的破三轮,主要还是出于对他真诚的关心和同情。

人妖颠倒的文革时期,钱钟书和杨绛都受到批判。包括老舍等许多文人都被迫害致死。钱钟书和家人互相鼓励,淡定面对。中一位叫“追心逐悦”的网友记载了他们的表现:“一次他们被剃了阴阳头,脖子上还挂着黑牌。两人不但不生气,反而彼此取笑谁更丑。每次出门前,杨绛还会帮钱钟书把脖子上的牌子挂正。”——这是怎样一种超然和从容的态度啊!当我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心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在这种畸形的环境中,钱钟书和杨绛演绎了一场令人捧腹,又令人痛心的“黑色幽默”剧。

钱钟书的出众就在这里;钱钟书的魅力就在这里。

齐帆齐微课第6期28天第(12)篇累计(3600)字  共计(23777)字

他高考数学仅考了15分,清华校长看了试卷后怎样了?

钱钟书的身世非常的优越,他的父亲名字叫做钱基博,是当时的一名古文学家,不仅有着非常渊博的学识,而且觉悟也是非常的高,他曾经投身于中国的革命当中,为中国的发展贡献出了他自己的一份聪明才智。

钱钟书不仅有这样一位优秀而又出色的父亲,实际上他的养父也很优秀。钱钟书在很小的时候便被过继给了他的伯父钱基成,他就在这位养父的庇护下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他的养父与他的父亲一样,在学术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学术成果丰富。

事实上,钱钟书丝毫没有浪费他的这样一个出身背景,他在很小的时候便接受了非常好的教育,而且钱钟书也表现出了对学习十分浓厚的兴趣。不过,钱钟书同样有着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那就是钱钟书的成绩存在着严重的偏科现象。

钱钟书生活的环境,让他对文学对外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他对数学对理科方面的知识却丝毫没有任何的想法。也正因为如此,钱钟书的成绩非常的偏科,他的国文和外语学得非常的好,几乎是满分的状态,但是钱钟书的数学确实非常差劲。

钱钟书的数学差劲倒也是在意料之中,毕竟从他的家庭环境中可以看出,他们家对于文科方面的家教比较好,对于理科方面的问题,恐怕就只能让钱钟书自己一个人专研了,这样的专研自然不会让钱钟书感兴趣。谁都知道要是没有一个很好的老师的话,数学可是绝对不能学好的,不像文科,数学不是光靠自己学习就能够学好的科目。

不过,钱钟书还是很想进入到清华大学学习,在1929年的时候,钱钟书当时20岁,他参加了清华大学的招生考试,虽然数学不好,可是钱钟书没有因此而退缩,试一试总是要的吧,而且数学也可以通过其他的科目来弥补,只要不是差的太多。

可惜,钱钟书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辛辛苦苦考试的成绩,竟然会如此的尴尬,让不少人都犯了难。

钱钟书的考试成绩严重偏科,偏科到什么地步呢?

钱钟书的国文和英语成绩竟然是满分,但是他的数学却只有15分。

要知道,就算是在现在的高考中,数学也是公共课科目,根本逃不掉,只要数学差,基本上就与名校无缘了。不过钱钟书毕竟不是参加的现在的高考,在当时他还是有一定的回旋的余地。

这让当时清华大学负责招生的老师非常的为难。因为这样一位学子对于清华大学而言,既可以让他进去,也可以不让他进去。能让他进去是因为他在文科方面的成绩都很优秀,满分的成绩足以证明钱钟书在这些方面的。而不能让他进去,是因为钱钟书在数学方面成绩很差,他严重偏科,按照当时清华大学的录取规定,他应当是不能满足的。

在民国时期,虽然当时社会混乱不堪,但是在教育领域,尤其是像清华大学这样的领头大学,还是保留着一份该有的清高,并不会轻易就放开大门让一些人进入,钱钟书的成绩让招生老师也无能无力,毕竟相关的规章制度就在那里,谁也不能无视,谁也不敢轻易开这样一个例外。

左右为难的清华大学招生老师,于是便请来了当时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前来进行裁定。

罗家伦校长,有着欧美留学的背景,他在当时的思想十分的进步。面对钱钟书这样一位人才,他自然不肯放过,于是在看过了钱钟书国文和英语方面的试卷之后,于是他便当场拍板决定破格录取钱钟书进入清华大学学习。

为什么这位校长如此的爽快就答应了呢?

实际上,这是因为清华校长在阅读完试卷之后,校长认为钱钟书的才华终究不会被埋没,虽然数学不好,但是他在文学方面却是一个可造之才,将来毕竟能有一番大作为,古代尚且讲究有教无类,对于任何想要学习的人,都应当满足其需求,更何况是清华大学这样的高校,那就自然不能放过一个人才。

可以说,这位清华大学校长对于人才十分的渴求,那么钱钟书的学术成就如何呢?他有没有让这位大学校长失望呢?

事实上,钱钟书在文学方面的成就非常的高,创作出了非常多的,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二、钱钟书的文学成就

钱钟书被清华大学外语系录取,他在这里每天开心而又艰苦的学习。清华大学外语系高手林立,钱钟书虽然有幸能够进入这里学习,但并不意味着他可以躺在自己的功劳簿上无忧无虑。他每天的学习也很辛苦,不过他的成绩最终还是没有辜负他的努力,他的成绩在同学们当中遥遥领先。钱钟书用自己的成绩,切切实实的回应了当时录取他的那位清华大学校长。

钱钟书还在清华大学遇见了他人生当中的另一半,也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杨绛。最终钱钟书与杨绛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很长一段时间,在钱钟书逝世之后,杨绛还对他念念不忘。两人之间的爱情早已被网友们传为了神仙爱情。

等到1935年的时候,钱钟书从清华大学毕业,当时的他并没有中断自己的学习,他通过了当时公费留学的考试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成功的拿到了庚子赔款的公费留学生名额。

庚子赔款指的正是当时八国联军侵华时,给予美国的赔款。后来在当时一些有识之士的劝说之下,美国答应放弃这笔赔款,转而将其用之于资助中国人前往美国的留学。

从那个时候开始,清华大学便一直是中国对外留学的一个基地。虽然现在大家对于清华毕业生出国留学多有抵触情绪,但是在最初的那个年代,清华大学的留学生很多还是回到了中国建设祖国。

钱钟书就是这些回到祖国的高材生的一员,虽然他学的是文科方面的知识,在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只有理科才能拯救中国,可是钱钟书没有泄气,笔和枪一样可以救中国,枪可以拯救国人的肉体,文字可以拯救国人的精神。

钱钟书在英国的时候,学术方面小有成就,他出版了不少研究,推动了当时中国文化的发展。1938年,钱钟书留学归来,立刻就被聘请为清华大学的教授。在这之后,钱钟书还创造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比如说,一直排在阅读榜前端的《围城》,到现在中国的文化圈依然从他的作品当中汲取精神食粮,人们也将围城所代表的一种现象。不断的深化和解读,从而获取新的含义。

在钱钟书逝世多年之后,杨绛出版了《我们仨》这部书,用来纪念他与钱钟书之间的感情和当年那段时光。

关于钱钟书留学的钱和钱钟书 回国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