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甸战役 曹甸战役真相

小藤门 学习技巧 2023-01-06 60 0

今天给大家聊到了曹甸战役,以及曹甸战役真相相关的内容,在此希望可以让网友有所了解,最后记得收藏本站。

曹甸战役时粟裕在干嘛?

粟裕当时坐镇叶飞指挥部,负责指挥新四军攻击曹甸镇。刘坐镇盐城,负责战役总指挥。

陈毅当时在八路军指挥部,负责协调八路军与新四军攻击曹甸镇的相互配合

没办法,粟裕还是人微言轻,当时虽然打赢了黄桥之战,但粟裕的位置还是不高。战前他和黄克诚都提出过暂缓的建议,但刘一票否决了,而陈诗人在黄桥之战后信心爆棚,又得知自己马上要被任命为华东地区的军事负责人了,自然希望露一手

这次实际上和几年后,陈毅接手山东,急着露一手,在泗泾战役中大失水准,被大家炮轰一个道理

为什么国民政府要消灭新四军

曹甸战役了限制和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武装。

皖南事变曹甸战役的发生,原因有以下几点:

1、在抗日战争中限制和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武装,是国民党的既定方针,是第二次国内战争的延续

1937年夏,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危及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终于把国民党和共产党两个老对手带到曹甸战役了守土抗战的同一条船上,国共两党分别调整曹甸战役了各自的政策,达成统一合作协议,共渡劫难。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节节阻敌,八路军和新四军则迅速开赴敌后作战,配合正面战场。两个战场互相配合、互相依存,分别牵制着大量日军,使日本侵略者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

国民党当局对八路军、新四军也屡有嘉勉,正如陈毅所说:“上峰前后嘉奖电文数十余通,即顾祝同、上官云相等亦俯首帖耳,甘拜下风,屡电驰贺者再,此固事实之昭然,非可以浮词粉饰者也”。

但是,对抗战中日益发展壮大的中共武装,蒋介石始终心存忌惮,不断谋划对策,不仅纵容一部分顽固反共势力制造磨擦,而且积极筹划和鼓动更大规模的反共行动。蒋介石当初同意实行第二次国共合作,完全是形势所逼,大势所趋。

2、国民党自始至终处心积虑要瓦解和消灭心头之患新四军

新四军的前身是在主力红军长征后,继续留在当地坚持革命斗争的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全国抗战爆发后,根据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通过与国民党谈判,将南方各省(琼崖地区除外)的红军游击队统一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四军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开展长江两岸的游击战争,相继建立了苏南、皖南、皖中、皖东、皖东北、豫皖苏等抗日根据地,并先后成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和江南指挥部。

到1939年底1940年初,新四军已基本上完成了在大江南北进行战略布局的任务。新四军成立之初,国民党看新四军比较弱小,将主要力量用以对付在北方的八路军,对新四军主要是政治上的腐蚀拉拢和军事上的限制、压迫,软硬兼施,企图瓦解和搞垮这支部队。

3、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给蒋介石的军事冒险行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全国抗战之初,国共两党的关系是比较融洽的。但武汉、广州沦陷后,日军停止了对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国民党当局对中共的态度随之发生变化,国共关系由合作为主转向磨擦为主。这时,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重要时期。1940年,德、意、日三国正式结成军事同盟,同英美各国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为了牵制日本南进,英美政府加强了对中国抗战的援助(如开放滇缅路等),这对国民党亲英美派是一个巨大的鼓励和刺激,更增强了其完全依靠英美抗日的幻想。蒋介石认为,“抗战必胜之局已定矣”。

4、曹甸战役只是皖南事变爆发的导火线

1940年华中新四军发动对国民党顽军韩德勤部的攻击战,它是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成立后指挥的首次战役,也是新四军武装开辟宝应的第一仗。陈毅作为华中总指挥部代总指挥亲自指挥了这一重要战役。

在曹甸之战中,新四军、八路军以2000余人的伤亡,歼韩顽8000余人,虽然由于诸多原因未能达到占领曹甸的目的。但新四军在战略上获得了重大胜利,占领了平桥、泾河,勾通了与皖东的联系。

当时蒋介石调动军队,企图将新四军全部压到长江以南,割断新四军与八路军的联系,先“剿”灭新四军。而中共针锋相对地采取了措施,结果新四军江北部队是越“剿”越多,不但没有被压迫南下,其苏南主力反而北上了。

新四军与八路军的联系不但没有被割断,反而联系得更紧了。对新四军江北部队,蒋介石重兵压境,但一下子又难以得逞,只好选择势孤力单的新四军皖南部队,作为首先“剿”灭的对象。

扩展资料:

“皖南事变”的影响:

中共中央提出在政治上取攻势、在军事上取守势,坚决击退国民党顽固派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正确方针。周恩来领导南方局在重庆,对国民党顽固派从政治上和宣传上进行了猛烈反击。

周恩来为《新华日报》题写“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对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有力的声讨。

中共中央军委还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整编全军,继续坚持抗战。共产党的正义自卫立场,得到了各界人士、民主党派的同情和支持。

国民党当局在政治上陷于空前孤立的形势下,不得不收敛其反共活动。1941年2月,蒋介石公开表示“以后再亦决无剿共的军事”。第二次反共高潮被打退。

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惊醒和教育了对国民党抱有幻想的人们,孤立了自身。中国共产党的坚定立场和维护抗战大局的态度,赢得了多方面同情,扩大了群众影响,提高了政治地位。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皖南事变真相辨析

曹甸镇的曹甸战役

1940年11月29日至12月16日,华中八路军、新四军发动对国民党苏鲁战区副司令兼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所部驻地曹甸一线的攻击战(即曹甸战役),是新四军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它是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成立后指挥的首次战役,也是新四军武装开辟宝应的第一仗。陈毅作为华中总指挥部代总指挥亲自指挥了这一重要战役。

1940年11月26日,华中总指挥部下达了曹甸战役的第一个正式攻击命令,即“八路军第五纵队、新四军一二纵队主力以主动的战略攻击中堡、沙沟、安丰、射阳、曹甸、平桥等处之顽军,并控制该地区,打通与皖东联系。”规定各参战部队的任务是: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一支队的3个团为右击军,由盐城进击大纵湖以北之顽军,得手后直取射阳、安丰两镇,并追至曹甸,攻占平桥;新四军第二纵队的3个团及第三纵队第八团为中击军,由兴化、盐城等地进击中堡、沙沟两镇,得手后续占陶家林,切断曹甸、安丰与兴化城的联系;新四军第一纵队为左击军,攻占兴化南部的唐子镇、周庄、大垛等地后待命行动。

曹甸战役打响后,韩德勤起初采取了增兵堵击的战术,急调第三十三师主力南下增援。11月30日,新四军一纵队迅速北移增援第二纵队,新四军第二纵队迎战顽军第一九四团,攻占兰亭等地。12月2日,顽军第九十七旅第一九四团赶往射阳湖镇增援第三四九旅,重点防守兰亭等地,第一九三团则赶向陶家林,增援第三五O旅。12月2日,八路军第一支队第一团出敌不意袭击并攻占射阳湖,又和第二团互相配合攻占天平庄,歼灭顽军第六九八团大部,缴获也很大。12月3日,八路军采取两面夹攻的战术,迫使顽军向北溃退,攻占陶家林的八路军、新四军各部队则进行截击,捉到大批俘虏,缴获大量武器弹药。这样就突破了顽军重兵设防的第二道防线。顽军撤往安丰、曹甸、平桥一线集中后,将兵力作了重新部署:曹甸及其附近村庄驻第八十九军军部、军部特务营、工兵营山炮排、机炮排、中央军校驻苏训练班,第九十七旅及第三四九旅残部;曹甸以东的安丰镇和金吾庄分别驻第三五O旅和第九十七旅第一九七团;曹甸以西的松树庄和许圩分别驻保安第二旅和保安第七旅。此外,在曹甸以北的车桥、泾口—线驻第三十三师和东北军第一一二师,随时准备增援曹甸一线。

12月5日晚,由八路军第一支队第一团、第三团向曹甸发起猛攻,由于顽军工事坚固,炮火猛烈,河流阻碍,新四军苦战一夜未能奏效。华中总指挥部根据顽军固守待援的战术,及时修正了原来的计划,加强第一线的攻击力量,同时向各点顽军发起攻势。

12月9日,陈毅亲抵曹甸西北的小马庄指挥作战,与彭明治、朱涤新、韩振纪、粟裕等人共同研究战局进展情况,再次调整了部署,同日,新四军第一纵队主力向驻安丰的顽军第三五O旅发起攻击,激战一夜,杀伤大量顽军,但由于曹甸镇是个易守难攻的据点,顽军在几年中利用内圩修筑防御工事,在四周修筑了4个炮楼和10多处堡垒,环绕集镇挖掘了宽3丈、深5尺的壕沟,桥梁均拆除。以致八路军、新四军未能突破曹甸的顽军阵地。

在曹甸之战中,新四军、八路军以2000余人的伤亡,歼韩顽8000余人,但由于诸多原因未能达到战役目的。但陈毅在这次战役中的历史功绩却是不可抹杀的,他打响了武装开辟宝应第一枪。当时我军在战略上获得了伟大成就,占领了平桥、泾河,勾通了与皖东的联系,从此整个苏中、苏北顽军到了风烛残年,奄奄一死的境地。宝应人民为了纪念这次战役,于1958年在曹甸建立了“四零烈士墓”,身为共和国元帅,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的陈毅亲笔为烈士墓题了词。

抗日战争时期为什么会发生皖南事变

原因很多。首先是曹甸战役,没有曹甸战役,就不会有皖南事变。其次,因为曹甸战役爆发,国名正府命令新四军自云岭就地北渡长江,而此前新四军的北移路线是先向东由江苏北渡长江,曹甸战役前,新四军军部部分人员已经分数批由此路线安全北渡。但曹甸战役爆发,苏北新四军为独占苏北向苏北的国君部队发动猛攻,为避免更多的新四军部队加入苏北对国君的进攻。统帅部命令剩余的新四军部队直接北上由铜陵渡江。新四军答应北上但要求补充给养弹药。战区司令顾祝同为了能让新四军及早离开自己的防区,答应新四军过江后给予弹药补充,但同时也命令江南国君部队戒备,如新四军不遵令北移就武力解决。1月4日,新四军突然切断与战区的通讯联络秘密开拔,但新四军并未北移,反而是向南进入国君40师的防地,在与40外围警戒部队遭遇后双方发生战斗,新四军迅速全歼了40师的警戒部队,并向40师发起猛攻,战区司令顾祝同闻报后命令附近的国君部队迅速向40师靠拢并包围了新四军。最终新四军寡不敌众被消灭。

曹甸战役的战役经过

11月24日,刘少奇、陈毅率华中总指挥部机关从海安移驻盐城孔庙。孔庙又称文庙,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历经兵燹战乱,几近荒废。华中总指挥部迁驻后,萧条的古庙顿时充满活力,成为华中敌后令人瞩目的军政要地。此时,中央仍通过在重庆的周恩来向蒋介石交涉停止汤恩伯、李品仙调动和霍守义、莫德宏的进攻,并于26日电示刘少奇、陈毅:“攻击淮安、宝应间地域望继续作充分准备,待命实行。”刘少奇、陈毅当日即于盐城复电中央:“我对韩攻击已全部准备好,决于明日(27日)晚向沙沟、射阳攻击,解决该地之韩部(保留兴化不打)。如何,望即复。”面对如此情况,中央于27日复电“同意你们意见,唯不得攻击兴化”。

兴化是当时韩德勤所率江苏省政府所在地。中央认为,在淮安、宝应间打开一个缺口,打通苏皖即可。不打兴化,苏北动作不碍大局。

此次战役由华中总指挥部直接指挥,参战各单位分别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一纵队、二纵队、八路军五纵队一支队。陈毅专门作了战前动员,指出:“此项行动胜利完成,即会取得大会战的主动地位,与我之全部获胜有重大意义。同时,此次行动为我八路军、新四军战役、战术配合之第一次行动,宜以此次战斗意义振奋各兵团。”战役于11月29日拂晓发起,八路军、新四军参战部队轮番进攻,猛打猛冲,开始即重创韩八十九军所部。韩顽守军猝不及防,溃败不支,不得不将兵力收缩在曹甸、平桥、安丰一线,以图顽抗。我参战部队一鼓作气,乘胜进击,断顽军平桥与曹甸及安丰之联系,并完成对该诸据点的包围。

曹甸是宝应县东北的一个集镇,西临宝应湖,周围是水网地带。曹甸工事坚固,内有碉堡、暗堡四处相通,易守难攻,驻有韩德勤保二旅一部、八十九军三十三师两个团及直属工兵营、特务营、炮营等共约5000多兵力。而韩德勤在兴化及其附近之保六旅、独六旅等亦约5000多兵力,随时可以策应曹甸。为此,曹甸已成为消灭韩德勤的最大障碍。

12月4日,华中总指挥部要求各参战部队攻击前进,在曹甸一线会合,以求得在曹甸彻底消灭韩之主力。苏北的战况深深牵动着延安的心。当毛泽东得知战役进展情况后,立刻电示华中总指挥部:“只待曹甸、安丰等地占领,此次战役即可结束,仍留兴化、高邮及它处不打,保存韩德勤与蒋介石讲价钱。”5日晚,八路军五纵队一支队两个团率先向曹甸发起攻击,但由于曹甸易守难攻的特殊地势,加之顽军拼死抵抗,故苦战一夜未能奏效。曹甸战场遂形成对峙。闻讯后的陈毅专抵距曹甸百米之遥的小马庄,与几个参谋人员乘坐小渔船,穿芦苇,隐草丛,察看地形。回到指挥室后,陈毅决定仍以突击的办法,用猛烈的火力扫清外围,然后向纵深发展。八路军、新四军参战部队同时攻击。

黄克诚闻知曹甸情况后,根据以往作战经验,致电华中总指挥部并报中央军委,对曹甸战役的具体打法提出建议:“我军无攻坚武器,历史上用速战速决、猛打猛冲战法攻击巩固据点,极少成功。曹甸、车桥等处工事较前坚固,兵力更多,如猛打猛攻,不但胜利把握不大,且有招致重大消耗伤亡可能。我的意见是用持久作战的方法攻击。”黄克诚随后又提出6点具体战法:“(1)首先在4个据点(曹甸、安丰、车桥、泾口)间构筑据点,截断其联系与增援;(2)肃清4据点周围之敌据点及附近村落中敌人,将其完全逼入4个据点内;(3)逐步筑垒掘沟推进;(4)用小部队不断接近,消耗其弹药,增加其疲劳;(5)派小组潜入,放火烧其房屋;(6)探悉哪有弱点可乘时,即以主力猛击而消灭之。我如决强攻,请集中新四军、五纵队全部迫击炮、小炮轰击之。”

黄克诚的建议非常具体,也很有效,但不可取的是时间太长。当时无论是延安还是华中总指挥部都希望能尽快结束此役。尤其是中央专门电示强调:“国民党甚关心苏北冲突,你们应坚持原定方针,不打兴化,保留韩德勤。并望10天内结束曹甸战役。”

黄克诚的意见未被采纳。华中总指挥部下达了13日总攻曹甸的命令。“12月13日16时,攻击部队开始运动,19时半总攻开始。因地势平坦,河沟阻隔,韩军炮火攻击,至21时许,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一团攻入曹甸西北角炮楼,但此时新四军在东北、东南两线的攻势尚未展开,使韩军得以集中兵力在西线组织反击;22时许,新四军第一纵队经过近迫作业,越过濠沟,不久突破东小圩,占领了部分阵地。可是,此刻八路军在西线的进攻都处于间歇期,致使韩军得以在东线进行反击。进攻先头部队未能巩固住前沿阵地,后续部队受韩军炮火压制,无法向前运动。直到14日拂晓,曹甸东、南、西三面均各自为战,未能形成统一的进攻步调。虽突破韩军前沿阵地,但未能突破曹甸韩军的基本阵地。”

曹甸久攻不下,而且伤亡较大。为此,陈毅及时地命令部队撤出战斗。面对这样的局面,刘少奇于12月15日致电毛泽东、朱德、王稼祥称:“我攻曹甸未下。此次战役,我伤亡共约2000人,消耗甚大,平桥虽被我占,但韩部及东北军尚有3000 多人在车桥、泾口、安丰、曹甸一带 此次战役大概只能如此结束。苏北问题已成僵局,急切不能彻底解决。”

中央亦默认了这样的结果。毛泽东复电刘少奇说:“华中斗争是长期慢性斗争,我们要有决心和耐心。”曹甸战役未能达成战役目的,最终以消灭韩顽8000多人,八路军、新四军亦付出较大代价而结束。对于曹甸战役的失败,刘少奇、陈毅后来作了认真深刻的自我批评。

曹甸战役是怎么回事

曹甸战役是新四军发动的、意图彻底消灭韩德勤部一场战役曹甸战役,是皖南事变的直接导火线。

刘少奇任中原局书记后,提出曹甸战役:苏北年轻人口多,经济发达,物资丰富,是建立根据地的好地方。zy认可,要求新四军从江南向北发展,在苏北建立根据地。

苏北是鲁苏战区韩德勤部的游击区,韩德勤部一直在苏北敌后抗日。

遵从zy的命令,新四军从江南渡江,偷袭黄桥得手,消灭韩德勤一个保安团。后韩德勤部意图夺回黄桥,遭粟裕部以少胜多,重创韩德勤部主力,李守维、翁达战死。蒋以此为据,要求新四军撤退到黄河以北,以减少国共摩擦。

为配合新四军建立苏北根据地,八路军黄克诚部南下苏北,和新四军汇合,新四军兵力占优。而受到重创的韩德勤部在曹甸等地修整。刘少奇等提出彻底消灭韩德勤部,中央同意,于是曹甸战役打响。

叶挺向中央提出曹甸战役暂缓,等新四军军部北撤后再打。猫没同意,理由是:苏北是局部摩擦,无关全局,蒋不会反击。

于是便有了皖南事变。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曹甸战役和曹甸战役真相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