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的中国留学生 哈佛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有多少

小藤门 学习技巧 2023-01-16 38 0

今天给大家聊到了哈佛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以及哈佛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有多少相关的内容,在此希望可以让网友有所了解,最后记得收藏本站。

哈佛大学2022年一共有六万多人申请这六万多人是中国人还是全世界的人

级哈佛新生将给出你答案!

作为世界名校代表,每年数万学生奋力追逐的目标,哈佛大学每年的录取数据备受瞩目,大家都怀着好奇心态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被哈佛“得到”?

最近,哈佛大学公开了2022级新生的录取数据,其中包含今年的申请录取情况、专业选择、课外活动等信息。哈佛喜欢什么样的学生?下面和小微一起来了解下吧!

今年哈佛录取情况揭秘!

2022年,共有61,220人申请哈佛大学,共录取1,954人,总体录取率约为3.13%。2021年申请人数为57,435人,申请人数比上一年增长7%。

其中:

早申人数9406人,录取740人,录取率为7.9%

常规申请51814人,录取1214人,录取率2.3%。

综合来看,大部分申请者选择在常规申请期间提交,早申录取率高于常规申请录取率。

显然申请美国大学,尤其是名校早申递交展现了绝对的优势。所以计划申请的同学还是要提早规划,尽早提交申请,争取在竞争激烈的申请中脱颖而出哦!

虽然今年哈佛申请人数增多,但是还有一个好消息——在今年获得录取的1954名新生中,录取的国际生比例达到12.6%。从国际生的地区来源来看,亚裔学生占比27.6%,创下历史新高!

图源:哈佛官网

在所有申请藤校的国际学生中,毫无疑问中国学生人数是最多的。那么今年有多少中国学生获得了哈佛的垂青呢?

今年有多少中国学霸获得哈佛录取?

哈佛大学目前校内共有1000多名中国学生,是其最大的国际学生群体,也是中美人文交流的生动缩影。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哈佛大学本科共录取中国学生18位(去年15位)分别为:

北京101中学国际部 1人

北京十一学校 1人

上海建平中学国际课程中心 1人

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 1人

上海中学国际部 1人

南京外国语学校 1人

香港瑞德国际学校 1人

海外高中 11人

申请到哈佛等世界名校需要什么样的成绩?小微整理了45所世界名校的申请要求、录取成绩、地理位置介绍、学费等信息,点击下方链接即可查看。

点击连接 立即查看

留学必备 世界顶尖学校百科

哈佛新生最喜欢哪些专业?

报告中还统计了今年入读哈佛大学新生的专业选择,那么入读名校的00后的学霸们都偏好哪些专业呢?

社会科学专业:30.2%;

生物科学:19.1%

人文学科:15.7%

工程类专业:7.9%

计算机科学专业:7.3%

物理科学:5.8%

数学:6.6%

还有7.6%的学生暂未确定专业方向

可见,今年哈佛大学新生文理专业分布较为均衡,虽然计算机、工程等专业相对较为热门,但仍有三分之一的同学钟爱社会科学专业。

但值得一提的是,哈佛大学的社会科学课程主要是跨学科的。鼓励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广泛的学科,然后再专攻他们选择的专业或在哈佛学习其它感兴趣的学科。

哈佛大学社会科学本科生的常见研究领域包括经济学、政府学、社会学、性别研究和心理学。对于所有这些学科,本科生和研究生都需要进行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

所以综合来看,哈佛大学的社科类专业申请也会更为激烈,目标申请该专业的同学还需要尽量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留学专业选择,对专业规划、未来发展、以及学术赛事选择仍有困惑,新东方特推出《未来说▪ 就业、专业与学业》规划讲座,为您解答。点击下方链接,即可听讲!

未来说-就业、专业与学业

点击下方链接 免费听讲

给申请者的建议

对于正在准备申请中的同学来说,很多同学都想知道:到底具有什么个人特质的学生才能被世界顶尖学校录取呢?

标化分数:建议托福总分115+、口语单项分数25+、SAT/ACT总分1500+/34+;

学科水平:GPA:校内课程分数全A AP:建议5-7门

活动和学术赛事:5个奖项-体现选拔性、专业相关性和差异化;10个活动,多元性和学术化

专业选择:从职业发展角度,了解美国大学的专业设置

长线规划:标化早准备,根据目标院校及专业,长线打造申请人设

为了更好地帮助同学们规划备考提升自己,新东方特举办【目标美国前十、藤校或牛剑,什么最重要?】分享规划讲座,邀请优秀学员和家长朋友分享暑假期间的备考规划心得,为您总结世界名校申请秘诀,点击下方链接即可免费听讲!

目标美国前十、藤校或牛剑,什么最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21岁留学生娶了澳门赌王的女儿,如今过得怎样?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21岁的国际学生本身也很优秀。在与澳门博彩王的女儿结婚后,他们有了一个幸福的婚姻,这和我们普通的夫妻一样。

今天的女主角叫何超英,中国澳门人。

何超英生于1990年,是“赌王”何鸿燊和他的四姨太的所生。何超英谈到婚前的两段感情,但由于性格差异等原因,他们分手了。媒体爆出何超英已婚怀孕的消息。据媒体报道,正当大家都在猜测对方有钱的时候,何超英嫁给了一名21岁的中国学生。这个学生8岁,与何超英不同。每个人都觉得这个学生一定有特别的魅力。

据说他们结婚时,陈学东也参加了他们的婚礼。

甚至还来了很多明星。可以看出,他们的家庭背景很不寻常。这位21岁的国际学生名叫辛奇隆。他的父亲是一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辛奇隆从小就很聪明。他17岁时参加了SAT考试。通过努力,他几乎得了满分。然后他被哈佛大学录取。在学校里,他还努力学习大学里的课程。他通常喜欢打高尔夫球和练习剑道。可以看出,他家的经济状况仍然很好。也可以看出,辛奇隆仍然很努力,很进步。难怪他能赶上赌王何超英。

何超英的丈夫也出现在大家面前。她丈夫的名字叫辛奇隆。

除了是一名中国学生外,他还是富有的第二代。虽然背景并不弱,但与何超英的家庭背景还有一段距离。除了所谓的配对家庭,辛奇隆是一个优秀的人。他在哈佛大学学习,兴趣广泛。这样一个优秀的人有足够的魅力和才能吸引何超英。当他们结婚时,他们和辛奇隆一起上学。因为何超英怀孕了,他承担了男人的责任,嫁给了何超英。

与赌王结婚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当时,两人的结婚场面非常巨大。赌王和四泰分别送给他们一套豪华别墅和无数珍贵礼物。加上赌王和何超英留下的遗产,总价值高达14亿美元。对于辛奇隆来说,何超英没有拿出一分钱的彩礼,却赚了14亿。真令人羡慕。结婚不久,何超英生了一个女儿。10月怀孕的何超英与辛奇隆生下了孩子。”赌王何鸿燊送给这对新婚夫妇一座别墅作为礼物。他们的生活可以说是多姿多彩的。刚刚成为父亲的辛奇隆在家照顾妻子和孩子,不必工作。不管是谁,他都会羡慕这样的生活。

俞敏洪励志故事

俞敏洪1993年创办北京新东方学,被媒体评为最具升值潜力的十大企业新星之一。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新东方俞敏洪励志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俞敏洪励志故事一、在哈佛自杀的中国留学生

俞敏洪在讲座中说:

人在各种能力之外,还需要具备一种能力,这就是心理承受能力。

什么是心理承受能力?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些面粉放上水揉一下,然后一捏面粉很容易会散开,但是你继续揉,揉了千遍万遍以后,它再也不会散开了,你给它拉长它也不会散架,它只会变成拉面,这是因为它有了韧性。

人进入社会的过程就如同一团散的面粉,然后被社会不断地揉最后变成非常有韧性的过程。也就是说你的心理承受能力要经过不断的锻炼直至最后成熟的过程。“蹂躏、折磨、压迫、挫折”等词都是形容对人的某种考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锻炼出来了,遇到失败和痛苦你就能够承受,如果你没有这个能力你就承受不起这个压力。

在国外有不少中国留学生自杀的现象发生,我去年去哈佛大学的时候,就听说哈佛大学计算机系的一个中国学生自杀的消息。他自杀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在哈佛无论怎样努力老是考不了第一名,常受到教授的指责,他承受不了这种压力,最后自杀了。悲剧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如果没有承受失败和孤独的心理承受能力,即使去了哈佛你也可能失败,而且失败到一败涂地。

自杀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但是你死了以后地球照样转,阳光依旧灿烂,不转不灿烂的只是死去的你。如果你活着,你就会发现,无论发生多大的事情,只要你勇敢努力地活下去,世界上的一切美好都是为你而准备的: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壮观等着去看,尼亚加拉的瀑布等你去看,拉斯维加斯的风光等你去看,中国的长城等你去爬,而只有你勇敢地活着你才能去欣赏这些美好的事物。

所以,我们做人必须要有一个信念,在你最失败的'时候你要想到,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是为你而存在的,总有一天你会见到这些美好的东西,这样你就有了活下去的勇气和奋斗的力量,就具备了心理承受力。

俞敏洪励志故事二、人为什么要向狼学习

俞敏洪在讲座中说:

一个人必须要具有与人打交道的能力。这个能力非常非常重要。为什么要学习与人打交道?我们看看狼是如何生存的就会知道其重要性:

人要学会象狼群那样地“团队生活”。狼有三个特点:

一是狼即使剩下最后一条的时候,它也会勇往直前地去掠取食物,也就是说它具有勇敢性和进攻性。

二是狼的群体性,很少有一条狼单独掠取食物的时候,所以即使老虎看到狼群也会退避三舍,这就是群体的力量。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有所作为,他必须要认识到群体力量的重要性,并且要学会如何利用群体的力量,这样,狼就能与山中之王老虎抗衡。

三是狼的淘汰机制。当狼群中的头狼老了的时候,年轻的狼会把它从头狼的位置上拉下来,这样才能保持整体狼群的强大。人也是一样,要想成大事,首先要勇敢,其次要能团结别人一起做事,最后他要能排除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这样你不会平庸。

俞敏洪励志故事三、大猩猩头领

俞敏洪在讲座中说:

其实出国不出国并不重要,并不能以此决定一个人的地位和价值。重要的是一个人如何把握中国机会的能力。有一次我和联想集团杨元庆一起聊天,我们两个偶然发现我们都考过TOEFL和GRE,但是我们都没有出国留学,都是在中国经过自己的努力也取得了成功。所以说人最重要是要锻炼自己的能力,锻炼自己确定目标的能力,锻炼自己的竞争能力,锻炼自己的技术能力,锻炼自己与人打交道的能力,锻炼自己的心理和生理承受能力,能为了一个目标去拼命地奋斗,最后取得成功。有这些能力,哪怕有一天你走入非洲丛林之中,你第二天也会变成一群猴子或大猩猩的头领。如果你没有这些能力,即使把你放到社会的最上层,你也会被别人一脚踹下来,并且摔得粉身碎骨。

俞敏洪励志故事四、新东方背单词与爱迪生做灯泡

俞敏洪在讲座中说:

生活中的失败有很多,就拿你们正在苦苦奋斗的背单词来说。你学了一个单词,你背了十遍都没有记住,背了十一遍才勉强记住,实际上你前面背10遍的过程就是一种失败,你忍受了前面十遍的失败才赢得了十一遍的成功,你就会永远记着这个单词。所以说失败可以无数次地重复,而且不会带来什么严重的后果,但是成功却永远只有一次,而且是永恒的。爱迪生灯泡做了二千多次的实验,但是最后他成功了,直到今天,人类的黑暗仍然被爱迪生发明的灯泡照耀着,爱迪生取得了永恒的成功。所以人承受失败的能力有多强,他成功的机会就会有多大。

俞敏洪励志故事五、垫脚石的故事

俞敏洪在讲座中说:

小时候,我家门前有一条路,一下雨,这条路就被水冲出一条沟,这条路不宽不窄,中间必须垫一块砖头,你才能走过去。不垫砖头,你就过不去,有时候你一怕,很容易就掉到沟里去了。所以,每次下雨的时候,我都要捡一块砖头,垫在沟中间,来往行人方便多了。新东方就是这么一块砖头,使得每一个学生,在他奋斗最艰难的时候,最疲惫的时候,我们给他垫一块砖头,他不至于掉到沟里去。我们就是这块砖头,这块垫脚石,让他们可以顺利地跨过这个沟坎。新东方确确实实帮助过无数学生跨过这个沟坎,给了他们力量,给了他们知识,给了他们方向,做到这一步也就够了。我不要在雨中给他一架直升机,让他飞到阳光灿烂的地方去。我只要在这泥泞里,给他垫一块砖头。如果新东方起到这样的作用,我就满足了。如果学生回过头来看,新东方确实给他在泥泞道路上行走的时候,在他过沟坎的时候垫过一块砖头,没有让他摔倒,继续往前走,我觉得新东方就可以满足了。

“新东方精神”就是一块泥泞道路上的砖头,一块垫脚石。

你知道哪些被哈佛录取的中国学生?

美国哈佛大学近日在上海招生哈佛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最终被哈佛选中哈佛大学的中国留学生,而且成为全球极少量被哈佛提前录取的优秀学生之一,是一个名叫汤玫捷的学生。

这个在复旦附中400名学生的考试成绩中排名一百名之外的女生,何以能被哈佛大学看中呢?“‘玫’是指一种绚丽的宝石;‘捷’,是取捷报频传的意思。”在自我介绍时,汤玫捷顽皮而灿烂的笑容与独特的表达能力让人记忆深刻。复旦附中校长谢应平评价汤玫捷说哈佛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汤玫捷的成绩并不是最好的,在学校属于中上水平。但她的社会经历、沟通与领导能力无人可及,是典型的学生领袖型人才。”

谢应平讲了一个细节哈佛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学校一次文艺演出,口才与表达能力堪称一流的汤玫捷无疑是最佳主持人选,在老师、同学大力推荐之下,她却执意要把机会让给别的同学,而自己却担任起最繁琐的后勤工作。在学校,她总是把最好的表现机会让给其他同学,自己甘做绿叶陪衬。工作中她就像一块磁铁凝聚并影响着周围同学。”汤玫捷小学时担任上海电视台少儿频道摄影记者;初中时独立创办网站,高中时荣获上海高中生辩论赛最佳辩手称号。此外,她还在艺术类、文史类、学科类等多方面荣获市级、国家级奖项,是上海被授予市、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荣誉最多的学生之一。

再举一例哈佛大学的中国留学生:2003年9月,汤玫捷赴美国西德威尔高中交流学习一年。在入学一周后的一场校际曲棍球比赛,作为替补上场的汤玫捷,赛场上一路带球狂奔,在与对方守门员近距离对峙中勇敢地反击得手,这个极富“美国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进球让她赢得了全场喝彩。事实上,汤玫捷比赛前四天才第一次知道什么叫做曲棍球。她后来成为校曲棍球队的主力,经常随校球队一起参加其他州比赛并频获佳绩,彻底颠覆了中国留学生的“图书馆”印象。

打动哈佛大学的,并非汤玫捷名列前茅的学习成绩,而是她的发展潜力和超出普通学生一大截的综合素质。哈佛大学招生部的一位负责人向新华社记者透露:“哈佛之所以选择汤玫捷,三分之一是看中她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较好的学术功底,三分之一是因为她有着丰富的社会经历和极强的社会实践能力、交际沟通能力。此外,通过老师的推荐信,哈佛被汤玫捷的勇敢、热情、风趣、幽默,以及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所打动。”

哈佛的眼光,无疑是很厉害的。哈佛不欢迎死读书的书呆子。重分数,又不唯分数是从;重成绩,更看重的是能力。在哈佛大学,这样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不胜枚举。有音乐天才与数学蠢材并举的学生,有从未上过高中却拥有数个化学奥林匹克金奖的学生,也有在公益与慈善事业中默默奉献的学生——总之,每位学生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及常人无可比及的特质,但事实证明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这所大学培养出的人才闻名于世,选好苗是一个重要的经验。

哈佛大学招生不以分数作为取才唯一标准的做法,折射出了中国教育评价难忍之痛。这对中国学生奉为至宝的分数论是致命一击。时下在中国高考是分数决定一切。分数分数,无德而尊,无势而热。分数分数,失之者贫,得之者昌。“分数优先——志愿优先——再分数优先”,成为高考的录取原则;大学的录取过程,有点像是一场赌博;分数线成为生命线,填志愿有打赌成分;分数背后,不乏运气成分;一考定终身,分数定志愿;一分之差,低处不胜寒;一分之差,良师也束手;高分者处前,低分者落后;处前者趾高气扬,落后者黯然神伤;高分者宠信有加,低分者恶语相向。上线下线,天上地下;上线者及第,下线者在家;榜上有名者弹冠相庆,名落孙山者唉声叹气,想不开自杀者也不乏其人。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哈佛招生中,每年都有三分之二的“状元”学生被拒收。原因是除高分外,他们“一无所有”。中国历史上的状元有真才实学的不多。今天的情况也大体如此。哈佛的选择是符合选拔人才的科学的。他们看一个学生是否优秀,是否有才能,并不一定完全看考试成绩,甚至不主要看分数。分数高的未必是优秀学生;分数低的不一定是差生。复旦附中成绩一百名外者照样优先录取。可悲的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现在培养出了一批高分低能的书呆子。考试成绩样样优秀,但动手能力特别低下。因此,许多有眼光的大公司,宁可要一位优秀的高职的毕业生,也不要高分低能的“好学生”。 

“寒门贵子”何江:哈佛毕业典礼演讲的中国第一人,现在过得怎样?

明初文学家宋濂在这首序中通过讲述自己求学之艰苦勤勉,以此来勉励后辈,劝诫其要珍惜的学习时光与良好的环境。宋濂回想起自己往日的求学经历,身边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服装,个个光鲜亮丽。而一年四季都穿着破旧衣服的宋濂从来没有心生自卑,更没有丝毫羡慕。因为他知道自己还有更为重要的任务,心里也觉得足够快乐,读书带给他的精神满足远远超过了外在衣物的满足。正是这样,古往今来多少从寒门走出来的“贵子”都体会过与宋濂类似的经历。

作为第一个在哈佛毕业典礼演讲的中国人何江也不例外,他从小出生于湖南宁乡县的一个小山村内。家境贫寒的何江同宋濂一般并不在意物质上的满足,没有因为其他生活条件较好的同学而心生窘迫、自卑。甚至在前往镇上就读高中之前,何江的认知里只有农村与读书,没有见过高楼大厦与汽车。

有幸这些外在因素并没有对他造成困扰,只会继续激励着他努力读书,以期利用知识改变自己与家人的生活。因为幼时的一件事对何江触动颇大,在不小心被蜘蛛咬伤之后,父母并非是立即将自己送往医院,而是直接用火烤伤口。这件小事也为日后何江选择研究生物医学埋下了伏笔。

渐渐长大一些后,何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并且一步一步地去实现。先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本科期间没有丝毫懈怠,凭借着年年第一名被举荐获得了美国哈佛硕博连读的机会。可能相对于何江来说,这还不算是最好的消息,更为重要的是他获得了哈佛全额奖学金的资格,使得家庭条件一般的他能够抓住此次留学的机会。

大家应该深有感受,无论是在身边或是从新闻上了解而来,有很多成绩优异的同学却因为交不起学费而无奈选择辍学,就算他们考入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学府,但学费对于家庭贫困的他们却成为一道门槛。何江还是幸运地,没有因为学费的问题错失了难得的留学机会。

何江再一次出发了,像当初从湖南的家乡前往大学校园一样,再一次带着幼时的理想与目标出发了。远离父母与家乡,与就读本科期间不一样的是,这次他与父母以及家乡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甚至相隔了一个太平洋。在哈佛的硕博连读的时光很快结束,随之而来便是非常重要的毕业典礼。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此前虽然有很多优秀的同学也获得前往哈佛留学的机会,但还没有一个人能够被选入参加毕业典礼。对于能够参加毕业典礼优秀同学,哈佛共设置了三轮选拔,困难程度一轮更比一轮严厉。何江能够从这三轮选拔中以留学生的身份脱颖而出,足以看得出他的优秀。

在2016年5月26日,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演讲台迎来它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何江很开心自己能够作为优秀学生被选中,在讲台上以《改变科技知识分布不均》为题发言。据悉,之所以选择这样的题材,还是自己在平日里与同学们交谈时有感而发。同样,这也是哈佛大学毕业生的最高荣誉,何江作为第一个站在这里讲述自己故事的中国学生。相信不仅仅代表的是他自己,还有哈佛学习期间的导师庄小威;还有远在大洋彼岸一路支持自己的父母;还有代表着众多在外求学的中国留学生。

从哈佛毕业的何江选择了就职于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相对之前的学习历程,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四年会更加偏向于应用类型的研究,通过模拟疾病做一些癌症早期检测,致力于造福全人类。至于最终是否会回国效力,何江曾有表示自己现在所掌握的知识、经验还不足够,在学成之后肯定会回到自己祖国、家乡,贡献出自己的一份能力。

甚至他已经有计划在家乡宁乡开创公司了,并且今年何江应该会结束自己的在麻省理工的博士后研究,相信他一定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并且像以往一般一路坚定同样以优异的成绩走下去。他的故事也一定可以激励更多“寒门”出身的同学,打破外在环境因素的制约一路坚持下去。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哈佛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和哈佛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有多少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