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龚楚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龚楚健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项英龚楚,陈毅等同志领导艰苦卓绝龚楚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期间,1935年10月13日发生在广东南雄的“北山事件”,是中共史上一个著名的事件,被项英写进龚楚了向中共中央汇报的《三年来坚持的游击战争》。
北山事件就是敌人利用叛徒龚楚破坏我指挥机关的一个大阴谋。 龚楚原是中央革命根据地军区的参谋长。
一,章邯,巨鹿之战,章邯与王离的四十万军团,被项羽的几万楚军打败,章邯被赵高所责备,所以与司马欣、都尉董翳直接投降了项羽,项羽在入咸阳的途中,因为担心这些投降的秦军作乱,所以就将秦军全部坑杀,只留下章邯、司马欣、董翳这三人。
项羽入咸阳之后,就大封诸侯,章邯被封为雍王,司马欣被封为塞王,董翳封为翟王,而这三人的封地就是原来的三秦之地。
公元前206年八月,刘邦兵出陈仓,章邯被打败,退守废丘,刘邦将之围困,第二年六月,刘邦用水攻,废丘城被淹,章邯这次没有再投降,而选择拔剑自刎,而司马欣与董翳也在公元前203年的成皋之战中兵败自尽。
二,英布,项羽的部将,项羽分封的时候,他被封为九江王,项羽命令他杀死义帝。公元前205年,齐王田荣反项羽,项羽率军前去征讨,召英布前往,英布托病不去,只让部将率几千人前往,刘邦打彭城,英布又不出兵。
项羽对英布十分怨恨,多次派使者去责备英布,英布更加畏惧项羽,刘邦派随何前去拉拢英布,英布还在犹豫之中,随何将项羽派去的使者杀掉,英布无奈之下,只能叛楚归汉。
刘邦打败项羽之后,封英布为淮南王,因为刘邦先后杀掉异姓王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所以英布决定造反,不过最终被刘邦率军平定,英布最后也被杀掉。
三,项伯,项伯是项羽的叔叔,因为刘邦先入咸阳,听信他人之言守住函谷关,不让项羽入关,项羽十分恼怒,准备发兵攻打刘邦,项伯因为与张良是生死之交,所以就跑来告诉张良,让张良逃离刘邦军。
而张良却把这个事情告诉刘邦,刘邦就赶紧来见项伯,两人还相约为儿女亲家,项伯回去之后就劝项羽不攻打刘邦,项羽答应了,但是设下了鸿门宴。
刘邦赴宴,范增安排项庄舞剑,以图刺杀刘邦,项伯也舞剑,以保刘邦,刘邦最后在张良和樊哙的帮助下成功逃离。
项羽大封诸侯,刘邦只得到了巴蜀之地,张良和刘邦重金送给项伯,项伯就为刘邦争取了汉中之地,刘邦也就成为汉中王。
项羽要杀刘太公,也被项伯救下了,项羽最后被刘邦和韩信打败,而项伯被赐姓为刘,封为射阳侯,刘邦也没有遵守之前的约定,将鲁元公主嫁给项家,而是嫁给了赵王张耳的儿子张敖。
陈毅过梅关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军事谋略个案。1935年冬,陈毅率特委机关和一个排的兵力在油山一带活动。有一天,曾在红军中当过参谋长的龚楚叛变投敌,并伙同另一名叛徒,带着一帮装扮成红军游击队的敌人,直扑陈毅的住地。当时,由于我白区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特委机关尚不知道龚楚叛变的情况。敌人就是利用这一点,让叛徒带着三十几人在前面开路,大部队随后跟进,妄图一举歼灭我特委机关和游击队。特委机关的胡小华外出返回,见龚楚带着几十个全副武装的陌生人摸上山来,上前盘问,发现了许多破绽。小胡机智地跟龚楚说,参谋长很久没回来了,我先上去给哨兵送个信,免得误会伤了自己人。说完,小胡急步跑上山,对哨兵说:“快,快通知特委,下面来的是反动派!”哨兵当即鸣枪报警,特委机关得知后向梅关转移。可是枪声也使敌人的大部队从四面八方包抄过来,究竟从哪里突出去,一时拿不定主意。面对复杂的局面,陈毅暗暗思忖,敌人来了这么多,显然是有准备的,决不会轻易放我们走,我们眼下仅有二十几个人,不把情况搞清楚,不能轻易上路。经过我侦察员侦察得知,敌人已在油山各路口层层设防,正准备进行搜山清剿。陈毅听完汇报,深思一下,忽然眼睛一亮,笑着对大家说:“在敌人眼里,我们的游击队是惯走荒山小道的,因此,我们的兵力也确是往这些地方用的。这次,我们偏偏走大道,给他个意想不到。”接着,又讲了自己的打算,大家听了拍手叫绝。是日夜,风高月黑,陈毅组织游击队员在这条路上放把火,在那个山头上开几枪,引得敌人打着火把,满山遍野地跑,尤其不放过各个山头小道。陈毅看看火候差不多了,就率领大家悄悄地摸下山来,瞅准敌人对大路警戒放松的机会,硬是从敌人驻地不到两里的公路上顺顺当当地通过了森严壁垒的梅关。
1956年龚楚,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 彭德怀 到西安开会,走下飞机后,西安当地的领导们就一股脑地簇拥了上来。彭德怀一边和大家寒暄着,一边不断地扫视着人群,却半天看不到 贺敏学 。
“怎么没见敏学同志啊龚楚?” 彭德怀向周围的人问道。
大家听完这句话都四处张望着,敏学龚楚?大家竟然都不知道这个人是谁,但是彭德怀点名要见的人,自然不是一般人。
省委听完后赶紧派人去找这个“ 敏学同志 ”,突然有人说道: “是不是工程管理总局副局长啊,他的名字叫敏学!”
省委秘书长听完赶紧派人去找这个副局长,赶到工程管理局后,工作人员却说副局长在工地上,秘书长又匆匆赶去了工地上。
秘书长远远地就看到了工地上有一个穿着便装,浑身上下都是灰的中年男子在指挥着工人们干活,三不五时还搭把手,帮着工人们搬搬砖,绑绑钢筋,看起来和普通的建筑工人没太大区别。秘书长迟疑了一下,难道这就是工程管理局副局长,彭老总要找的“ 敏学同志 ”?
贺敏学回头看了眼秘书长,随口说道: “这是施工的地方,您要是没事请让一下。” 秘书长赶紧张口问道: “您认识彭德怀同志吗?”
听完这句话,贺敏学停下手里的活计,掸了掸身上的灰尘,一脸狐疑地回答: “认识啊,井冈山时期认识的。”
秘书长一听这话,态度立马就变了,赶紧赔笑道: “可把您找到了,彭德怀同志来西安了,要接您去参加会议!”
一听这话,贺敏学可高兴坏了,老战友居然来西安了,自己得赶紧去。说罢,贺敏学在秘书长的陪同下匆匆忙忙地穿了身衣裳。
彭德怀等贺敏学等了好久,大老远就看到贺敏学走了过来,两个人一见面,就紧紧地握住了手,彭德怀一顿嘘寒问暖,说得贺敏学感慨万分。
就在贺敏学和彭德怀两个老战友叙旧的时候,围着的省委领导却都愣住了,这个贺敏学到底什么来历,怎么会和彭副总理有这么好的感情?
要说起贺敏学的来历,还得从1904年说起……
1904年,贺敏学出生于江西永新县烟阁乡黄竹岭村。贺家人在县城里经营着一家茶馆,一家人的生活过得还算殷实,作为长子的贺敏学自幼就被家中长辈寄予厚望。
在永新县禾川中学读书的时候,贺敏学认识了 袁文才 ,两人虽然不是亲生兄弟,但是感情好得不得了,和袁文才的这段友情,为贺敏学日后上井冈山埋下了伏笔。
家人都希望贺敏学好好读书,但是贺敏学偏偏对武术很感兴趣,还跟着当地一个小有名气的武师练起了武功,倒也是学了一身好本领,三四个普通人近不了他的身。袁文才也打不过贺敏学,打几次输几次,干脆喊了贺敏学一声“ 大哥 ”。
贺敏学一共有两个弟弟, 贺敏仁 、 贺敏振 ,三个妹妹, 贺子珍 、 贺怡 、 贺先圆 。贺家六兄妹都生得漂亮极了,还特别的有志向。
1925年,贺敏学闯荡南昌,考取了军官子弟学校,参加了北伐战争,之后又引导北伐军进入永新县境内,赶走了军阀 孙传芳 的部下。贺敏学被选为国民党县党部常委,妹妹贺子珍当上了妇女部长,贺怡担任副部长。
在革命的过程中,贺敏学逐渐发现国民党右倾日益严重,为了寻找救国真理,贺敏学开始信仰共产主义。1927年3月,在 欧阳洛 的介绍下,贺敏学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就在这一年4月,蒋介石发动了“ 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杀害了大批的共产党人,贺敏学兄妹在永新县县委的领导下于7月26日发动了“ 永新暴动 ”。
在贺敏学等人的带领下,农军迅速攻下了永新县城,敌人多次派兵镇压,但是都被贺敏学等人指挥击退,但是这样的车轮战早晚会耗光农军力量,贺敏学决定将四县农军分为三路,分别在莲花、浏阳和井冈山打游击。
贺敏学上了袁文才占据的井冈山,是真正的“ 井冈山第一人 ”。后来 王新亚 的牺牲让毛泽东决定进军井冈山,再之后就发生了一些轰轰烈烈的革命大事。
“ 永新暴动 ”给贺家兄妹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最小的妹妹贺先圆这一年还未满10岁,被敌人挖眼削鼻而亡,弟弟贺敏振也惨死于反动派的屠刀下。
国民党反动派简直丧尽天良,就连这么小的小孩子都要下如此死手,残忍程度与野兽无异。
小弟弟贺敏仁跟着大队伍,一边哭一边跑,上了井冈山。上山后才发现小弟的脚板被沿路的荆棘刮破,鲜血直流,全是伤口。
失去了弟弟妹妹的贺敏学悲痛不已,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只有更加坚定地跟着中国共产党走下去,才能寻求到真正的出路。
贺敏学等人上了井冈山后,巧妙利用地理优势,多次击退进犯的敌人,并且派人和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取得了联系。后来,毛泽东上了井冈山,贺敏学让出了自己的茅坪八角楼给毛泽东居住,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毛泽东认识了贺子珍,并且逐渐建立了感情。
在井冈山上的这段时间,算不上是贺敏学人生最辉煌的时刻,但绝对是最高调的时刻。贺敏学指挥永新赤卫大队在龙源口大破敌军,取得了第一次“ 反围剿 ”的胜利,之后又率部参加了黄洋界保卫战,贺敏学亲自抬来了龙源口战斗中缴获的迫击炮,结果一炮击中敌军指挥所,保卫战大获全胜。
1933年,贺敏学担任红二十三军参谋长,为第四次“ 反围剿 ”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就在第四次“ 反围剿 ”后, 李德 、 博古 为了掌握红军大权,将与毛泽东有关的所有人都排挤出了中央,其中就包括贺敏学。
李德给贺敏学“ 量身定制 ”了一大堆罪名,最终贺敏学被“ 名正言顺 ”地囚禁了。在失去自由的这段时间中,贺敏学一直在反思自我,到底怎么样才能为革命做出自己的贡献。贺敏学是一个不在乎浮名和权力的人,能够让他真正的为革命、为人民做实事,他就很知足了。
第五次“ 反围剿 ”失败后,红军展开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撤销了职务的贺敏学和自己的妹妹贺怡,以及同样被解除了职务的毛泽东弟弟 毛泽覃 ( tán )留下来了。
主力离开后,贺敏学奉命在赣南展开游击作战。1935年,著名的“ 北山事件 ”爆发,原中央军区参谋长 龚楚 叛变,纠集了一大批人乔装成红军游击队,将红军北山六十多名游击队人员骗去开会,其实是要一网打尽。
彼时北山游击队队长就是贺敏学,贺敏学识破了龚楚的阴谋,双方当即展开了战斗,不少北山游击队的同志都牺牲了。贺敏学与龚楚进行了近距离血拼,拼尽全力冲出会场,在身中三弹的情况下滚下了山岗,居然奇迹般地捡回了一条命。
三年的赣南游击生涯,让贺敏学一共七次负伤,体内还有两颗子弹没取出来,于是被党中央安排到了安徽疗伤,贺敏学暂时离开了前线战场。
1943年,贺敏学重获自由,从这个时候开始,贺敏学变得越来越低调,甚至低调到不被人察觉的地步。就在无人问津的地方,贺敏学用自己的努力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49年,贺敏学一路从纵队参谋长,干到师长、副军长,参加了济南、淮海、淞沪等重大战役,才当上了27军副军长兼参谋长。1933年贺敏学担任红二十三军参谋长,16年后,贺敏学还是一个参谋长。
作为毛泽东的大舅子,又是井冈山第一人,早早地就投身革命的贺敏学16年居然未得到升迁,实在是令人唏嘘!但是贺敏学本人却非常的开心,反而还松了一口气。
建国后,国家给干部定级的时候,贺敏学原定行政7级,为正部长级别,但是贺敏学主动降了一级,只要了个副部长级别。
1952年,贺敏学突然接到“ 上级调令 ”,要求他转业到地方上,担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建筑工程部副部长。中央调到地方,不少人都替贺敏学鸣不平,此时贺敏学已经干了26年的革命,做了那么多的贡献,不升反降,还要去接触一个从未接触过的全新领域。
贺敏学站出来劝大家 : “军人就得根据斗争形势不断地转换战场,毕竟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嘛!” 没想到被“降级”的贺敏学不仅没生气,更没有怨言,反而还劝告起了为自己鸣不平的老战友。
调令下来的那天,贺敏学就直奔上海图书馆,打算从理论知识学起,没搞过就现在开始学,这个年纪的贺敏学依旧保持着孜孜不倦的求学态度。 老一辈革命家的这种活到老学到老、敢于提挑战新领域、敢于攻坚克难的精神实在是太值得当代年轻人学习了!
本来自信满满的贺敏学在到达建筑工程部的时候瞬间就犯了难,真正地了解了工作情况以后,贺敏学才知道自己的任务有多么艰巨,也明白国家派自己来充满了多大的期望!
解放初期,上海整个城区破败不堪,连年的战乱让作为港口城市的上海饱受战火摧残,台湾国民党更是对上海展开了频繁的轰炸,而且建筑工程部还相当缺乏建筑专业的人才。
贺敏学的理论知识学了个七七八八的时候,决定与实践结合起来。从此开始,上海街头多了一个整天骑着自行车到街上到处“ 乱逛的闲人 ”,这个人就是贺敏学。
天不亮贺敏学就骑着自己的小自行车走上了街头,一边呼吸着早上的新鲜空气,一边留意着街道两旁的建筑。很多民居受到了战火的摧残,此时开始了重建工作,看到人家修房子,贺敏学就跑过去看,和建筑工人聊天,将自己不懂的问题向这些老工人询问。
在街头走访的过程中,贺敏学发现了大批的建筑人才,但是这些人只能修修民居、盖盖厕所,明明建筑工程部那么缺人,这里的人才又被大材小用,为什么不征召这些人去为建设上海做贡献呢?
贺敏学叫来了建筑工程部的负责人问了这个问题,负责人长叹一口气说道: “唉,这些人很多都是旧 社会 人员, 历史 背景太复杂了。”
贺敏学听完,思考了一下,就对负责人说道: “那这样子大材小用实在是太浪费了,这些人的 历史 问题,我们可以在工作中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和改造嘛!”
贺敏学的提议被负责人上报上去,最终组织同意了起用这些 社会 “ 闲散 ”人员,这下子,人手不足的问题就解决了。
贺敏学很“ 惜才 ”,不希望这么好的人才就这么白白浪费,这些“ 旧人员 ”得到了贺敏学的帮助,生活也有了盼头,在工作中都特别有干劲。
贺敏学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什么事情都是亲力亲为,骑着自行车在各个工地来回地转悠,随时掌握着工地的最新进度。趁工人休息的时候,贺敏学拿着好吃好喝去看望工人们,还跟工人们同吃同住,一边聊一边解决工程中遇到的难题,下班后还要抱着一大堆文件回家审阅,给出修改意见。
贺敏学经常工作到大半夜,但是第二天又会起个大早,骑着自己的自行车在上海的晨曦中四处“ 闲逛 ”。在城市还未苏醒的时候,贺敏学就已经开始了工作。
在贺敏学的指挥下,上海建筑工程部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能建造了60多万平米的房屋,还解决了两万五千名工人的住房问题。
如今著名的上海展览中心,以前叫做中苏友好大厦。这个大厦是贺敏学带领建筑工程部在10个月的时间内建好的,一直完好无缺地存留到了今天。中苏友好大厦在1954年被评为国家优质工程,到了80年代末依旧被评选为上海十佳建筑!
贺敏学在上海的工作干得风生水起,而就在这个时候,贺敏学又受到了中央的第二次调令,这一次,贺敏学被调到了大西北。
当年的大西北和现在可完全不一样,荒无人烟不说,经济发展非常滞后,物资匮乏,条件非常艰苦。警卫员 王茂良 问贺敏学: “首长,您真的愿意离开上海吗?西北环境恶劣,条件艰苦,我怕首长会吃苦!”
贺敏学看了眼身旁年轻的警卫员,大笑着说道: “龚楚你这个小鬼头,我当年在延安条件比西安都恶劣,天上是敌人的飞机狂轰滥炸,地上是敌人的炮弹到处飞,现在条件好了,也没有敌人了,你要当逃兵,不想跟我干啦?”
贺敏学这话一出,王茂良连忙摆手,脸都红了,对贺敏学敬了个礼,大声说道: “首长到哪,我就跟到哪!”
前往西北的时候,贺敏学带上了大量的上海技术人员,成立了“ 支援西部总队 ”。贺敏学知道自己这一去,就得好多年,为了让支援队的大家能在西北安下心来,脚踏实地地干活,贺敏学做出表率,将自己的妻子和女儿都带走了。支援队的人也纷纷效仿贺敏学,带着小家庭去了西安。
当时华东建筑工程局一共有两万多名职工带着家属跟着贺敏学陆续来到了西安,贺敏学还带着运输公司、材料公司、甚至是上海仅剩的两名一级工程师来到了西安,毫不夸张地说,贺敏学快把华东的家底给搬空了。
贺敏学到了西安后,用了四个月时间就组建起了西安工程管理总局,就在大家安安心心跟着贺敏学展开工作的时候,上级发来一个任命通知: 贺敏学被任命为西安工程管理总局副局长。
任命一到,贺敏学还没说啥,跟着贺敏学的老同志们就不干了,纷纷要去给贺敏学讨说法,明明是贺敏学组建起来的管理总局,现在却让贺敏学当副局长,然后空降一个局长过来,大家都表示不服气!
贺敏学赶紧把要给自己“ 伸冤 ”的大家集合在一起,对大家语重心长地说道: “我们是来支援西部建设的,不是来当官的,再说,组织让我当副局长,是给我这把老骨头减轻负担,咱不能辜负组织的一片好意!”
贺敏学的这段话,说得周围的工友都乐了起来,既然当事人都这么说了,大家也只能作罢。贺敏学心里其实非常的忐忑,不是因为自己没当上局长,而是担心工友们这么向着自己,会不会因为这个原因把自己调走,自己还没来得及为西北做贡献呢!
贺敏学本来就低调,这下子更低调了,低调到当时西安省委都不知道领导团队中有这么一位和毛主席渊源如此深的老革命。这也就导致发生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彭德怀找贺敏学,结果大家伙都不认识这个贺敏学。
后来,军委副主席 陈毅 来西安视察,结果他也是第一时间就要找这个贺敏学,贺敏学赶来后,陈毅和贺敏学也是亲近得不得了,两个人坐在一起,聊了很久都意犹未尽。
省委的人好奇地问陈毅: “贺敏学是不是贺龙的弟弟啊?”
陈毅一听这话,瞬间明白了,原来自己的老战友这么的低调,竟然从不提起自己的身份以及来历。陈毅笑着将贺敏学的身份告诉了大家,包括闹革命的时候,还有毛泽东大舅子的身份。
省委的人听完都惊呆了,没想到这小小的地方居然有一个这么厉害的大人物!贺敏学知道自己身份暴露以后,反而坐卧不安了起来,行事更加低调了。
贺敏学是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 刚为建设西北做出贡献的贺敏学又被调任到了福建,彼时的福建工业、国防建设和基础建设都非常落后,贺敏学来到福建后,又脚踏实地地开始建设福建。
福建邮电大楼、建溪一级水电站等标志性工程都是贺敏学的杰作,贺敏学到来后,福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贺敏学自己依旧不当回事,依旧穿着朴素的布衣布鞋在工地来回奔波,经常弄得满头满身都是灰。
但是贺敏学很开心,城市就像是贺敏学的孩子一样,看着孩子茁壮成长,发展得越来越好,哪个“父亲”能不开心呢?
特殊年代中,贺敏学被扣上了子虚乌有的“ 帽子 ”,一些与他这辈子都没关系的词语却成为了他的标签,为革命七次负伤的贺敏学受尽了折磨。
但是因为贺敏学这些年低调,所以实在是找不到缺点,来来回回折腾了83天后,贺敏学被放了出来。
年近古稀的老人带着一身的伤痕,蹒跚着走回家中,没一句怨言,只是静静地享受着一个人的时间。
“ 没活干 ”的贺敏学成为了“ 社会 闲散人员 ”,但是一辈子操劳惯了的他哪里闲得住,街道上谁家要帮忙,贺敏学抄起工具就去了龚楚;谁家老人过世了,贺敏学也去帮着发丧;谁家搞大扫除,贺敏学也帮忙去打扫卫生,只要是能帮得上的,老人二话不说就去了。
时间久了,街道上的大家都知道了这个乐于助人、善良热情的老伯伯,但是大家都不知道贺敏学那曾经为革命、为人民、为党挥洒热血的激情年代。
1975年,贺敏学再次被国家起用,这一年,贺敏学已经71岁了。
年事已高的贺敏学非常珍惜这次机会,决心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余热,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为国家和人民做些实事。贺敏学非常珍惜自己的身体,他深知“ 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所以老人一直坚持锻炼身体。
然而,人的寿命终究是有限的,人世间最可叹的便是美人迟暮,英雄老去。
1987年,83岁的贺敏学倒在了工作岗位上,老人被查出癌症,但是贺敏学没有选择治疗,而是马不停蹄地坚持工作,利用自己生命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为建设国家做贡献。
贺敏学老人,为国家、为人民奋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1988年4月26日,贺敏学在福建去世,享年84岁。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贺敏学老人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这句诗词。
谨以此文纪念开国元勋贺敏学,这盛世,如您所愿!
关于龚楚和龚楚健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