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聊到了自梳女,以及自梳女为什么不能嫁人相关的内容,在此希望可以让网友有所了解,最后记得收藏本站。
自梳女自梳女:“是指女性把头发像已婚妇一样自行盘起自梳女,以示终生不嫁、独身终老,死后称净女,是古代中国女性文化的一种。”
在古老落后的中国封建时期,女性被当为是男人的附属品,地位可想而知,发展到清朝时期尤为明显。为了限制女子外出,将女子的行动范围限制在家中,而发明了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裹脚,让成群上万的封建女性忍受畸形的痛苦。然而生在那个时代,男尊女卑的社会地位下,女人们也无可奈何,无力反抗,只能在家相夫教子,以丈夫作为生命的全部。
什么是“自梳女”?浅谈中国古代女性对地位的抗争与妥协
这一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新的局面,在清朝末年虽然女性的地位依旧非常落后,但是在广东珠海一代却出现了一群先驱者们,她们是那个时代独立女性的代表,她们敢于与封建制度作斗争,敢于突破传统的束缚,敢于争取自己的自由,她们就是珠三角的近代产业女工代表——自梳女。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女性必须遵守三从四德,不用说读书识字了,就连抛头露面都会受到人们的指指点点。在那时,女子出嫁后,丈夫就是她们的全部,丈夫不在了,儿子又成了她们生命中的唯一。总之那时候女性的生活全部围绕家里的男人而转,完全没有自自梳女我。
近代以来,在珠三角地区出现的自梳女,就是突破了人们对以往女性的看法,她们以“自梳”的仪式来表明心意,抗拒婚姻,并在不断的抗争与妥协中获得了社会的认可。虽然她们所争取到的自由在当时社会那个大环境背景下依旧是有限的,但作为自古女性所作出的抗争来说,已经是迈出了巨大的一步。
什么是“自梳女”?浅谈中国古代女性对地位的抗争与妥协
清朝末年,中国近代手工业日益蓬勃发展起来,尤其是在广东沿海一带。到了民国时期,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厂数量大大增加,与此同时对工人的需求越来越多。珠三角地区气候温和,河网交织,土地肥沃,使得这里的蚕丝业尤为发达,因而民国时期这里的桑丝业得到了兴盛的发展。
而在广东一带尤其是珠三角地区,自古就是男人下海捕鱼,女人在家缫丝纺织,在缫丝厂发展的需求之下,女性成为了近代产业的主要劳动者。有数据显示,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顺德一带的丝绸厂纷纷成立,产业工人达到六万,且基本都是女工,而这些女工绝大多数又都是自梳女。
讲到这里,大家心里不免就会产生疑问,为何在丝绸厂会出现大批的自梳女呢?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当时的社会背景。在当地许多女子从小就掌握了种桑、养蚕、缫丝、纺织、刺绣等等技术,但在封建社会,能够出去工作的只有男性,所以女性空有一身本领,确无法施展。所以就促使她们必须做出改变,而当时由于发展的需要,许多工厂都争先恐后招聘女工,所以最开始的时候工厂里男男女女都有。
什么是“自梳女”?浅谈中国古代女性对地位的抗争与妥协
这种现象在现在看来这是再平常不过了,但换做那个年代,这就是个大问题,男女共处一室在当时是绝对不允许的,所以如果女子与男子在同一个工厂做工,就会惹来非议。所以为了能够更好的工作,也为了能够堵住那些悠悠之口,不少女性以自梳女的仪式,表明自己终身不嫁的决心,来换取工作的机会,这是女性在自古以来作出的最大抗争。
无独有偶,随着自梳女群体的发展,让更多的女性看到了女子的抗争,看到了女人可以凭借自己的本领在社会上立足,可以不依附丈夫来养活自己,所以一时间自梳女的队伍也逐渐庞大起来,最鼎盛的时候,据说在一个村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女子都是自梳女。驱使他们成为自梳女的原因,除了与封建社会做抗争,争取自己的自由外,还有一大部分的原因是出于她们对婚姻的厌恶与恐惧。
什么是“自梳女”?浅谈中国古代女性对地位的抗争与妥协
在当时女子的婚姻生活多半都是很悲哀的,他们清楚的看到了女性出嫁后在夫家所承受的痛苦,也不愿自己沦为男人的附属品,出于对“四朝跪烂九条裙”婚姻生活的恐惧,她们相约不嫁,也再自然不过。更何况,女性有了独立的经济来源后,不再是家中的累赘,反而成为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支柱,这也使得她们能够挺直腰杆,拥有与男人叫板的自信,娘家从女儿身上获得经济收入,自然也会不催她们嫁人。所以这也是自古以来女性为自己所作的斗争中最成功的一次。
虽然说自梳女是封建社会中少有的一群女性,他们散发出独立女性的魅力,表面看着确实光鲜亮丽,但是回归她们的真实生活,回归到大的环境背景下,她们也不得不作出一些妥协。甚至可以说他们得到的仅有的一点自由,就是以这些妥协换取而来的。
什么是“自梳女”?浅谈中国古代女性对地位的抗争与妥协
所谓自梳女就是自己将头发挽起来,立誓终身不嫁的女人,正是如此使自梳女无法拥有爱情,自她们决定成为自梳女的那一刻开始,就不得反悔,必须守身如玉,倘若做出越轨之事,将会受到乡里乡亲的严酷惩罚,被酷刑毒打,或者被装入猪笼投河溺死。所以倘若女性决定成为自梳女,就必须舍弃拥有爱情的权利,必须孤独终老。从某种角度看,女性为了争取自己的社会权利,而被迫舍弃拥有幸福的权利,这正是一种妥协。
另外因为古代的封建迷信,使人们都非常重视自己的身后事,而当时的俗例又规定自梳女不能死在娘家或者亲戚家里,只能抬到村外,所以为了让自己死后有个葬身之地,灵魂得到栖息,不至于做个孤魂野鬼,很多自梳女也会做出很多的妥协。
她们既然立誓终身不嫁,就不可能真正的与男人成为夫妻,而又为了自己的百年着想,往往会选择掏钱给自己名义上的丈夫娶亲或者嫁给亡故的人,以便死后能够葬入夫家的坟茔。自梳女用如此极端卑微的方式来抗争命运,足可见封建社会女性地位之低。
什么是“自梳女”?浅谈中国古代女性对地位的抗争与妥协
大多数自梳女为了自己老年以后能够有个住所,也为了在生活中有个伴可以相互帮助,在精神上能够互相依靠,自梳女往往会寻找另外一个与自己情投意合的自梳女来进行结义行为,称为结“金兰契”。
而她们通常情况下还会选择自己自费建造“姑婆屋”,相互陪伴,一起共同生活,情同夫妇,这种仿构家庭的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梳女的家庭缺失,并且开创了一种新的结伴生活的模式。在这种家庭情况下,相互之间虽无血缘关系,却也能长期相处生活。也是十分难得的。
从以上自梳女的抗争与妥协中,我们既能感受到封建社会此类敢于为自己作斗争的杰出女性的顽强不屈,独立自主的精神,又能深深的感受到她们生活的无奈与隐忍。
什么是“自梳女”?浅谈中国古代女性对地位的抗争与妥协
她们看似坚强勇敢,实则衰老以后却孤独寂寞,所以说生活在那个年代的自梳女真的非常不容易。她们是一代女性的榜样,她们突破了人们对传统女性的看法,非常值得我们尊敬与敬仰。随着时光的飞逝,中国最后一代自梳女也渐渐衰老,渐渐退出中国的历史舞台,而这段抗争的历史是绝对不能被忘记的,因而有必要让大家对这段历史进行一定的了解。
参考资料:
《岭南民间文化》 叶春生
《顺德自梳女》
《广东民俗大观》刘志文
前言
说起“自梳女”,可能有很多的朋友对这三个字的含义并不是那么的清楚。其实“自梳女”,是在我国古代封建时期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女性群体。
往往她们都会将自己的头发盘起来,以此来表明自己的态度。而在古代一旦成为“自梳女”,终身都不能反悔,要真正地遵守终生不嫁的诺言,孤独终老。其实这和出家做尼姑非常的相像,只不过尼姑可以还俗,而自梳女终生不能反悔。否则就会得到残酷的惩罚,甚至会被浸猪笼。
手握剪刀拒绝洞房花烛夜,回门之后不再回夫家
其实在我国封建社会,对于绝大部分的女性来说,“洞房花烛夜”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但是在岭南地区,由于很多女子由于听说婆媳关系不好造成婆婆欺负媳妇的事情。因此就有很多女子出现了“恐婚”的状况,而在这种前提下就出现了“自梳女”。
但是有的“自梳女”命运却非常的悲惨,因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父母的逼迫下,她们不得不嫁为人妻。因此就有自梳女,在洞房花烛夜手持剪刀身穿连体裤。使得新郎不能完成“圆房”,并且在此过程当中还有许多“自梳女”轮番陪伴。直到回门的那一天,她们便会回到“自梳女”所自发建立的姑婆屋。从此和丈夫家一刀两断,而往往这种行为也就称为“不落家”。
清朝时兴盛,自梳女一生命运悲惨孤苦伶仃
而自梳女的出现,主要是在清朝时期。因为在我国清朝时期,大部分女性已经接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许多新思想也在不断影响着封建女性,因此在当时的顺德地区,很多女性都自愿成为了自梳女。
而很多女性成为自梳女,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古代所说的“门当户对”的影响。因为贫穷人家的女性只能加入贫困人家,没有丝毫的自由。而这些自梳女,正是通过这种方法牺牲自己的幸福换取自由。
不过封建时期的自梳女,是不能够在父母家去世的。因此在生命的最后时期,只能够孤苦伶仃的在姑婆屋度过剩下的时光。往往最终人生的归宿,只是一卷草席或者是一个小坑埋葬而已。
结语
随着思想的不断开放,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追逐自由。到了清朝末年的时候,很多自梳女都实现了经济自由,因此相对来说生活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可以说清朝时期自梳女的出现,是我国历史上女性追求独立自由的象征。
自梳女的意思是指古代自行束髻以示终生不嫁的女子,是中国古代女性反抗封建婚俗的方式。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制度下,曾经出现过一批特殊的时代女性,她们自立、勤劳,不愿意接受命运,用自己的一生抵抗凄苦的生活,史料中将这群人称为自梳女。顾名思义,“自梳女”,就是自己将头发盘起的女人。在封建社会做了这样的事情,可不是简单的头饰问题,而是代表着一种态度,她们一旦做了“自梳女”,便要终生不嫁、独身终老。有的朋友觉得,“自梳女”的行为类似出家,其实差别很大,出家是一种“出世”的逃避,而“自梳女”则是迎难而上。
自梳女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自梳女为什么不能嫁人、自梳女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