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主要给网友们分享曾点的知识,其中更加会对曾点的志向和性格进行更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记得关注本站!
23.描绘了一幅师生暮春郊游的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2分)
24.因为曾点勾勒的是一幅太平盛世和乐景象图,他的理想反映了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的社会境界,表现了曾点安详自得的人生态度,谢谢。
望采纳,谢谢。
原因:
曾晰治国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的仁政,在自然中陶冶性灵,使人心得以净化,这与孔子的主张是不谋而合的,所以孔子说,吾与点同。
至于子路,孔子最后也说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就是说,应以礼治国,而子路第一个站起来回答问题,不管不顾其他人,不懂得谦让,就是无礼,孔子最讨厌无礼的人。
所以从上面孔子对曾晰和子路的态度就正好体现了孔子“仁”和“礼”的主张。
扩展资料
人物生平
曾点先祖是夏朝少康子曲烈的后代,曲烈封于鄫,公元前557年莒灭鄫。鄫世子巫奔至鲁国,去邑为曾。三传至曾点。曾点喜欢弹琴唱歌。信奉儒学。
崇拜孔子,父子同师孔子,学习儒家学说,并付诸实践,但未与孔子周游列国。他痛恨当世礼教不行,立志改变现状,孔子认为他是有进取心的狂放之士。
东汉明帝永平五年(72)受到祭祀。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封为“宿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改封为“莱芜侯”;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以“莱芜侯”从祀孔子。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进为公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曾点
因为,孔了曾经带领学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希望当政者重用他并采纳他的政治主张,但是屡遭拒绝,孔子碰了一鼻子灰,免不了心灰意冷,产生一些消极隐退的想法。他曾跟颜渊说过一句话:“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意思是如果有人任用我们,能够推行自己的主张,那就竭尽全力做一翻事业;如果没有人任用我们,那就退身自隐,与世无争。因此,他单单赞赏曾皙的话。
他的理想就是要自由自在,风轻云淡的,这种理想跟儒家的理想其实是一样的,都是崇尚自由的。
关于曾点和曾点的志向和性格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