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亭 凤囚凰冯亭

小藤门 火币交易所app 2023-01-07 101 0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冯亭,以及凤囚凰冯亭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长平之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冯亭最后去哪里了?

爆发的原因是赵国从冯亭手上接管了上党郡冯亭,而上党郡是秦国逼迫韩国上交的,因此秦国以此为借口攻打了赵国,长平之战爆发。冯亭在送完上党郡给赵国之后,并没有接受赵国的赏赐而是回到了韩国,之后没有了踪迹。有人说冯亭他在长平之战中战死了,也有人说是回到了韩国之后就消失了,也有人说冯亭他带着家人去了秦国谋生了。

长平之战爆发的很蹊跷,原本是韩国与秦国之间的上党郡之争,偏偏赵国来插一脚,秦国看势在必得的上党郡被赵国拿走了,愤而发兵攻打赵国。而赵国则不敌秦国的兵马最后被秦国打败。在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从秦赵并强到秦国独大,秦国因此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其他国家则面临着被秦国统一的命运,毫无还手之力的话最后也只能被灭亡。

冯亭在长平之战的爆发中起到了导火线的作用。他原是韩国的臣子,韩王为了缓和与秦国的关系,不得已将上党郡献给秦国。冯亭便是执行命令的人。但是他却没有听从韩王的命令,而是将上党郡献给了赵国。赵王倒是很惊喜突然拿到了上党郡,没想到这是秦国攻打赵国的一个借口。这么看赵国理亏,所以秦国攻打赵国,其他国家也不敢支援,生怕被牵连。

研究一些历史资料,有些人推测冯亭很有可能是秦国的人。因为冯亭没有听从韩王的命令,回韩国之后却没有被罚冯亭;冯亭献上党郡给赵国却不接受任何赏赐而是返回了韩国,说明他并不是为了投靠赵国才献地的冯亭;冯亭后人在秦国身居高位,说明秦国国君对冯亭并没有怀恨。这些疑点都在暗示着长平之战是秦国与冯亭策划的一场阴谋,目的就是为了打败赵国。

战国时期的大阴谋家冯亭,是怎样帮助秦国的?

当时光老人拖着时间的尾巴,划过战国末期的上空,战争的迷雾已经越来越浓厚了。

西部强秦已经露出了阴森的獠牙,随时准备着吞噬山东六国,对于统一华夏而言,强秦的崛起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但是对于山东六国而言,这无疑是一个空前的灾难。

战国中后期七雄中的韩、魏、楚、燕、齐,已经无限衰弱,威风不再,早已不是强秦的对手,而赵国在这时期的强势崛起,对于秦国而言,是统一道路上最后的一大阻碍,所以秦赵之间的大决战,早已一触即发。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长平之战无法避免的爆发了。

关于长平之战爆发的原因,不少人认为是赵国接收韩国送去的上党郡引发的,但这只是表面原因,其实长平之战是冯亭和范雎之间协商好的大阴谋,只是为了给秦国进攻赵国找个借口。

良禽择木而栖,战国无数士子为了让自身的利益会寻求明主,当然冯亭也不例外,可以说战国时期的大阴谋家冯亭,打着投降赵国的幌子,做着帮助秦国的事。

赵国接收韩国上党郡所有人都笑了。

公元前264年,秦国大将白起攻占了韩国南阳地区,随后攻占野王地区,韩国的上党郡已经成为了秦国的囊中之物,韩国看到秦国已经切断了上党郡和新郑的联系,就决定把上党郡送给秦国。

但是,意外发生了,这个意外就是韩国上党郡新上任的郡守冯亭,冯亭一上任,立即就把自己受降于秦的任务给抛之脑后,来个180°大转弯,带着上党郡投降给赵国了。

上党郡原本属于春秋时期的晋国,三家分晋时,韩赵魏把这块地也给分了,赵国对于冯亭送来的这个大馅饼,得意的笑了。

当然,高兴的却不止只有赵国,韩国也笑了因为成功的把秦军引向了赵国,秦国也笑了,因为讨伐赵国师出有名了,冯亭也笑了,因为他的如意算盘打响了。

冯亭推辞赵国的封赏。

赵孝成王对于是否接受韩国的上党郡,特意征询平原君赵胜、赵国大臣赵禹以及平阳君赵豹的意见,但是只有赵豹认为上党郡不能要,但是在平原君和赵禹的支持下,赵王把这个烫手的山芋给揣进了怀里。

于是派平原君赵胜去上党地区接收,当然不能无缘无故的接受,赵胜可是带着对冯亭的赏赐去的,《战国策·赵策》中记载: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

但是冯亭却拒绝了,冯亭感激涕零,说自己有三不义,不能受,《战国策·赵策》记载: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与人,不义一也,主内之秦,不顺主命,不义二也,卖主之地而食之,不义三也。

把上党送给了赵国之后,并谢绝了赵国的赏赐,冯亭去哪了呢,又回韩国给韩王复命去了,但并没有说上党郡是自己送给赵国的,而是说赵国出兵占领了,韩王也是这样回复秦王的,听闻这个消息之后,秦国发兵攻打赵国,长平之战爆发了。

上述就是长平之战前关于冯亭的故事,但,这其中有太多的不合情理之处了,从这些不合理之处,我们就能发现这一些都是冯亭和范雎之间的大阴谋。

冯亭以赵国为跳板为秦国效命。

假使冯亭是甘心降赵,谢绝赵国封赏可以说他是大义凛然,但他为何还要回韩国(《战国策·赵策》记载:冯亭辞封而入韩)?违抗了韩王的命令还敢再回韩国去,这是不要自己的脑袋了吗?

出乎意料的是,韩王还并没有杀了他,这件事以下犯上的大罪就在无声无息中没有后续了,从这个角度来看,要么韩王和冯亭是一伙的,要么就是冯亭有靠山,让韩王忌惮,不敢动他。

那么,哪个可能性大呢,应该是第二个,此时的韩国已经被秦国打的满地找牙,如果说是第一种可能,那么韩王这是自取灭亡之道,夹缝中求生存的韩国,胆子还没有那么大。

我们再假使真是韩王和冯亭协商布下的阴谋,当后来秦国取了上党郡之后,不会不知道这一切都是冯亭搞得鬼,那么冯亭的后人,冯劫,冯去疾还能在秦国位居将相?所以从这层次看,冯亭应该归降了秦国,只有如此,才能让自己的后人在短短三十多年的时间,成为秦国的权贵。

冯亭的华阳君是谁封的?

在我们正常的想法来看,华阳君肯定是赵国封的啊,毕竟送给了赵国上党17城,封个君很正常吧,但是我们前面说过了,冯亭拒绝了赵国的封赏,并且赵国也只是给了冯亭万户侯,并没有封他为君。

那可能是韩国封的吗,可能性也不大,如果冯亭许地与赵,韩王知道的话,那么他不会被封君,不然这不是明摆着告诉赵国,这是我大韩国设下的圈套吗,假使韩王不知道,面对冯亭的欺君,更不可能要封他为君了。

楚、燕、齐、魏四国当然更不可能了,因为没有利益相关,那么就只剩下秦国了,从冯亭的封号我们也能看出来,秦国的可能性最大。

古代人封君都是以地名为基础的,华阳君也就是说冯亭被封在了华阳这地,这块地区春秋属于晋国,后来属于韩国,后来被秦国给占领了,长平之战之前这块地已经属于秦国了,宣太后曾册封自己的弟弟芈戎为华阳君就是佐证。

冯亭借献城以逼赵抗秦救韩的计策得以实现的原因是?

赵孝成得到上当地区17座城池后冯亭,秦王听说冯亭已将上党地区献与赵国,气得要死,命令秦军加紧进攻。这样一来,秦对韩国冯亭的进攻,变成了秦国对赵国冯亭的进攻了,赵国不得不派兵守卫上党。冯亭借献城以逼赵抗秦救韩冯亭的计策得以实现。

战国时期有哪些名将?各国代表的将领是谁,谁是战国最厉害的将领?

战国时期是华夏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乱世,从公元前481年田氏代齐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算起来战国时期长达260年,之所以说战国是乱世,根本原因是指在长达几百年的时间中,不断发生着战争,几乎没有停止过,而且都是残酷的灭国之战。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在战国时期也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将领,提起战国名将,首先想到的是战国四大名将,也就是:白起、王翦、廉颇、李牧,这四人分属秦国与赵国,算是战国时期最难打的两个诸侯国了,那么在战国时期,除了这四大名将之外,还有哪些名将呢?

一、秦国名将:白起、王翦

秦国无疑是所有诸侯国中名将最多的,秦国地处西陲,在与戎人几百年的战斗力中锻炼出彪悍的战斗力,又经商鞅变法国力强盛,除了白起与王翦之外,还有司马错、樗里疾、甘茂、蒙骜、李信、蒙武、王贲、蒙恬、王龁、杨端和等等,这么多名将中,最有才能的还是白起与王翦。

1、白起

白起是冷兵器时代的战神,打歼灭战的鼻祖,创造了多项第一,白起一生在战争中杀死的敌人超过了一百万人,堪称人屠,白起最大的特点就是:擅长以谋略来打歼灭战,最大限度地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白起一生最著名的战绩有三大战役,分别是:伊阙之战、鄢郢之战、长平之战。

伊阙之战,白起以10万秦军对战24万韩魏联军,韩国由名将暴鸢率军8万,魏国由名将公孙喜率军16万,白起采用了避实就虚,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先以少量军队携带大理旗帜牵制韩军,然后集中所有兵力,先强攻魏军,一战打败并全歼魏军,再回过头来对付韩军,一战歼灭24万韩魏联军。

鄢郢之战,白起率领数万秦军攻打楚国,渡过汉水后,白起命令士兵摧毁船只,自断归路,以示攻楚之决心,后来项羽的破釜沉舟还是学白起的,白起率军深入楚国境内,打败了数十万楚军,先是攻破了楚国别都鄢城,后来又攻入了楚国都城郢都,楚国几乎无法抵抗,逼得楚国东逃而迁都,以少数兵力攻破敌国都城,这在战国时期都是罕见的。

长平之战,白起率领数十万秦军,以诱敌深入之计,引诱赵括追击,然后以少量兵力截断赵军归路,将45万赵军分割包围,敢打45万军队的歼灭战,白起这胆识在华夏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要知道打歼灭战难度极高,但是白起成功做到了,堪称战神。

2、王翦

王翦主是战国晚期秦始皇统一六国战争中最大的名将,王翦和他的儿子王贲率领秦军灭亡了除韩国之外的其他五个诸侯国,这种战绩也算是逆天的,其中王翦一个人亲自率军就灭亡了三个诸侯国,分别是燕国、赵国、楚国。

王翦的灭燕之战几乎毫无悬念,没有任何难度,有难度是灭赵与灭楚,王翦在灭赵之战中,曾和赵国名将李牧对峙,有李牧在,王翦无法攻克赵国,最终王翦靠反间计,迫使赵王杀了李牧,然后仅仅过了三个月,王翦就灭亡了赵国。

王翦一生最难打的就是灭楚之战,整整进行了一年多,王翦先利用秦国实力强大的原因,与楚国进行心理战与消耗战,不与楚国交战,只对峙,以此消耗楚国的实力和军心,然后趁楚国疲惫及后退之际,忽然攻击楚军,楚军一战而败,王翦就成功灭亡了楚国。

白起与王翦比起来,相对而言,白起的战略思想与才能要比王翦强一些,白起的特点是谋略与胆识,王翦的特点是稳定与谨慎,王翦灭亡诸侯国的功劳虽然很大,但是在白起严重打击诸侯国实力的基础上取得的,算起来白起比王翦更有能力,白起是秦国几百年历史上最强悍的将领。

二、赵国名将:李牧、廉颇、赵奢

1、李牧

李牧是赵国名将,最初是赵国北部边境防御匈奴,是一名边名将领,李牧最大的特点就是:沉着冷静、军事素质超强,平生无一败绩。

李牧打败匈奴用的是放长线、钓大鱼的谋略,先向匈奴示弱,麻痹匈奴,并且在前期不断故意输给匈奴,让匈奴轻视自己,用大量的诱饵(牛、羊、人)引诱匈奴大军出动,李牧再作好整个战争的策划,以5万车兵加骑兵、10万弓箭手和步军,将十几万匈奴兵吸引进包围圈,然后一举歼灭了匈奴的大队人马,一战导致匈奴十几年不敢南下。

李牧的信条就是:要么不打,要么狠狠地打,打得敌人伤筋动骨。除此之外,李牧在肥之战与番吾之战中两次打败了秦军,那个时候的秦军可是虎狼之师,秦军桓齮被李牧打败,叛逃燕国,李牧成为战国后期赵国的顶梁柱,有李牧把守的赵国,王翦都无法取胜,可见李牧的才能不亚于王翦。

要不是赵王迁自毁长城,听信谣言,杀了李牧,赵国也没有这么快就灭亡了,李牧死,赵国亡,一代名将可惜生错了地方。

2、廉颇

廉颇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在赵国战功赫赫,历史有名的负荆请罪的故事主角就是廉颇,廉颇为赵国打败了齐国、魏国,也曾多次打败秦国,廉颇最有名的战役就是长平之战,长平之战赵国的首任主将就是廉颇,秦国主将是王龁。

秦国由于实力强大,士兵战斗力强,在长平之战的初期,赵军被攻破数个重要据点,被俘虏了四名尉官,后来廉颇执行防御战略,赵军不出战,利用险要地势只做防守,王龁费了很多的劲攻打赵军,也没有取得像样的战果,反而损兵折将。

后来还是秦国用了反间计,设法让赵括成为赵军主将,逼走了廉颇,而秦军方面白起接管了秦军,才最终在长平之战打败赵军,如果廉颇一直在的话,赵国45大军也不会死了。

长平之战后,燕国趁赵国虚弱发兵攻赵,赵国起用廉颇,廉颇率领赵军打败燕军,杀死主将栗腹,俘虏了将领卿秦、乐闲,一直打到燕国都城,直到燕国割让五座城求和才结束,可见廉颇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可惜廉颇最后也被小人陷害,被逼着离开赵国,最后客死他乡。

3、赵奢

赵奢是赵括的父亲,也是赵国名将,只不过名声小一些,赵奢曾经率军在阏与之战中大破秦军,那个年代能够打败秦军的将领寥寥无几,赵奢也算是不可多得的名将之一,与廉颇在赵国的地位相当。

从战绩和能力来看,赵国最厉害的将领当然是李牧了,廉颇和赵奢远远比不上李牧的才能与战绩,李牧在赵国的对标的是秦国的白起,真的比起来来,李牧与白起不相仲伯。

三、齐国名将:孙膑、田单

1、孙膑

孙膑是战国最杰出的将领之一,他创造了诸多经典的战役,比如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创造了围魏救赵的经典战术。

桂陵之战,魏国攻破了赵国邯郸,孙膑并不救援邯郸,反而派出疑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而真实意图则是在桂陵设下埋伏,伏击从邯郸回大梁救援的魏军,一举打败魏军主力,要知道那个时候的魏国是战国首霸,实力最强。

马陵之战,魏国攻打韩国,齐国出兵,同样孙膑并不救援韩国,反而率军孤军深入魏境,然后向魏军示弱逃走,并以减灶的假象迷惑魏军,最终在马陵设伏,大败魏军,杀死主将庞涓,魏国就这样在孙膑的打击之下开始衰弱。

2、田单

田单是齐国王族旁支,临淄人,最初都不是将领,以燕国乐毅为首的五国联军打败了齐国之后,乐毅开始收割齐国城池,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全被乐毅占领,只有莒(今山东莒县)和即墨(今山东平度市东南)两座孤城没能攻克。

即墨被围后,田单临时被推荐为将领,先用反间计,利用燕国君臣之间的矛盾,设法逼走了乐毅,然后田单利用一切机会,甚至连迷信的方法都用上,以火牛阵的方式,出城大破燕军,杀死了燕军主将骑劫,大败燕军,一举收复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直接帮助齐国复国,这算是齐国历史上功能最大的将领。

四、楚国名将:项燕、昭阳

1、项燕

项燕是项羽的爷爷,楚国最后的上将军及名将,他的事迹基本上都在秦灭楚之战,第一次秦灭楚之战,秦国将领是李信,李信和蒙恬率领20万秦军攻楚,项燕率领楚军迎战,楚军尾随秦军,攻破秦军两座营寨,杀死秦军七名都尉,项燕一战打败了李信。

能打败20万秦军,在战国末年是了不起的事,这个时候的秦国都灭亡了赵国、韩国、魏国,实力进一步扩大,项羽以楚国倾国之力打败了秦国,让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进行推迟,秦始皇只好请出王翦率领60万大军,才灭亡了楚国。

2、昭阳

昭阳是楚昭王之后,出身楚国三大王族之一的昭氏,担任过楚国令尹(相当于丞相)与上柱国(楚国武将最高职),越国被齐国忽悠攻打楚国,昭阳率军迎战越军,打败并杀死了越国国君无疆,将江苏一带原属越国的土地纳入楚国,越国从此一蹶不振,直到灭亡。

楚怀王时期,楚国干涉魏国政治,准备送流亡在楚的魏公子回国即位,楚国令尹昭阳率军攻打魏国,攻取了魏国襄陵等八座城邑,昭阳再一次为楚开疆拓土,昭阳的战绩一时之间威震战国七雄,后来楚怀王为了表彰昭阳的功绩,把传国之宝和氏璧赐给了昭阳。

项燕与昭阳比起来的,算起来还是项燕强一些,毕竟打败了秦国,晚期的秦国太强了,不过昭阳为楚国开疆拓土,功劳也不可小看,总体来说,能代表楚国的还是项燕,他是楚国最厉害的将领。

五、魏国名将:乐羊、吴起

1、乐羊

乐羊是魏国早期的名将,他最大的功绩就是率军攻破了中山国,这也是中山国第一次被攻破,当时魏国是战国最强盛的国家,乐羊被魏国相国翟璜举荐为大将,率军攻打中山国,乐羊的儿子在中山国担任将领,中山王杀了乐羊的儿子,乐羊毫不所动,甚至还吃了中山国送来的儿子的肉,乐羊最终攻破了中山国。

能够攻破一个诸侯国,这在当时是莫大的战功,乐羊算是魏国的第一个名将。

2、吴起

吴起一生在三个诸侯国效力,但是时间最长的是在魏国,所以他算魏国将领,吴起是全能型人才,是战国时期最有才能的人之一,既懂政治,又懂改革,还懂军事,吴起仕魏国时,为魏国训练出战国最强大的特种部队-魏武卒。

吴起在担任魏国西河郡守的时候,以自己训练的5万魏武卒大破秦国50万军队,吴起镇守西河郡期间,秦国无法东进一步,吴起率领的魏军把秦国打得服服帖帖。吴起不管在鲁国、魏国还是楚国,都没有败绩,他简直是同时代的军事天才,由于一直得不到国君信任,吴起的才能并没有全部发挥出来。

乐羊与吴起比起来,当然是吴起远超乐羊,吴起在政治、军事、改革方面是全才,而且还有《吴子兵法》流传后世,吴起是当之无愧的魏国第一名将,如果能得到魏国君主的信任,他能创造更大的战绩。

六、燕国名将:乐毅、秦开

1、乐毅

乐毅是中山灵寿人,是魏国名将乐羊的后裔,受到燕昭王的重用,齐湣王灭亡并吞并了宋国,引发了其他诸侯国的不满,赵、魏、韩、燕、秦五个诸侯国联合起来攻打齐国,乐毅就是燕国主将。

乐毅率领五国联军打败了齐湣王,攻破了齐国都城临淄,之后其他四国军队撤军,只有乐毅率领燕军攻打齐国,一举攻下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只有莒和即墨两座城池没有被攻下,在关键时候,齐国的田单动用反间计,迫使新即位的燕王召乐毅回国,乐毅担心受到迫害,于是逃到了赵国。

2、秦开

秦开是鲁国人,在东胡当过人质,后来逃到燕国,被燕昭王重用,燕昭王重用秦开为将,攻打东胡,东胡是北方的一支少数民族,多次与赵国和燕国交战,赵武灵王时期曾经打败过东胡,这一次秦开又是大败东胡,一直向北打到一千公里之外的西辽河上游,之后秦开负责修建了燕国长城,以抵御胡人。

秦开还曾经率军攻打朝鲜半岛,当时朝鲜半岛上还是箕氏政权,秦开率军向东渡过了辽水,一直向东,夺取箕氏朝鲜两千多里的土地,一直打到了满番汗(今朝鲜清川江),为燕国开疆拓土,秦开的功劳不亚于乐毅。

以开疆拓土来算,秦开的功劳要大于乐毅,乐毅攻下齐国的城池,后来都被齐国夺走了,燕国没得到多少好处,但秦开打下的领土很长时间都归属于燕国,秦开的能力也不亚于乐毅,只是知名度不如乐毅,乐毅后来进了武庙,成为十哲之一,秦开的名字一直很陌生,燕国第一将还是算乐毅吧,毕竟名声大多了。

七、韩国名将:暴鸢、冯亭

1、暴鸢

战国时期的韩国算是实力最弱小的国家,几乎没有名将,暴鸢算是唯一的名将了,暴鸢在垂沙之战中,与齐国匡章、魏国公孙喜一起率军打败了楚国,并俘虏了楚国大将唐昧。

伊阙之战中,暴鸢率领韩军与公孙喜率领的魏军一起对战白起统领的秦军,结果暴鸢与公孙喜大败,24万韩魏联军被歼灭,暴鸢逃走,后来秦国攻打魏国,暴鸢率军救援魏国,又被秦国打败。

2、冯亭

冯亭是韩国上党郡守,秦军攻占了野王,切断了上党郡与韩国本土之间的联系,上党郡成为韩国的一块飞地,冯亭并不甘心降秦,把上党郡献给了赵国,赵国一仗没打独得一个郡,于是赵国就接收了上党郡,秦国很生气,明明是自己的,却被冯亭送给赵国,于是率军攻赵,这就是后来的长平之战。

冯亭不仅仅是制造长平之战的人,也参与了长平之战,并且在长平之战中战死沙场,也算一员名将吧,冯亭与暴鸢还是差了不少,所以韩国最厉害的名将就算暴鸢。

在战国七雄的所有名将中,整个战国时期军事才能最强的三员将领我认为是:白起、吴起、李牧,白起排名第一,吴起第二,李牧第三。因为白起战功最多,而且打的都是歼灭战,歼灭战是所有战役中最难打的,吴起缺少表现的平台,战绩差一点,我相信吴起如果有国君绝对信任他,像秦孝公相信商鞅那样,他创造的战绩不比白起差多少,第三是李牧,也算是个悲剧人物,明明妥妥地一流将领,没能战死沙场,却死于自己人之手。

长平之战中的冯亭后人,为什么会在秦朝做了丞相?

春秋战国人才流动性大冯亭的离谱冯亭,当时人普遍的心态是更倾向于追求用武之地和知遇之恩。人才在国与国之间的流动是非常常见的。战国时期的在国与国之间效力本质上甚至跟今天公司与公司之间的跳槽没什么大区别

另外而言冯亭,秦国向来是舍得给外国人才高位实权的,这也是秦国后期强盛的一个原因,当然其他国家这方面也都不是也都不坏,你看苏秦挂六国相印,吴起历仕鲁魏楚三国,魏将后裔的乐毅去燕国做了上将军,赵国的廉颇晚年跑去楚国死在那儿,国与国之间的攻伐甚至国仇家很并没有想得那么离谱,寡淡的亲情也无力阻挡国家之间的刀光剑影,秦昭王母亲还是楚国人呢,他转手就让白起把楚国先王陵寝都烧了。张仪范雎都是魏国人,魏国照样在他们身上吃亏。

你说的该是冯去疾,做到了右丞相好像,不奇怪的,有张良这样矢志报仇的也有冯去疾这样出仕新朝的,可以理解

关于冯亭和凤囚凰冯亭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