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聊到了李冰父子,以及李冰父子发明了什么相关的内容,在此希望可以让网友有所了解,最后记得收藏本站。
传说岷江河有一条孽龙兴风作浪,弄得水旱无常,百姓遭秧。蜀郡守李冰为民除害,派儿子二郎和孽龙大战。龙战败,顺河逃到青城山下现叫王婆岩的地方突然不见了。
二郎拿着铁链坐到一个大石上头歇息,就在这时来了个老太婆,听说还没将孽龙捉到,就叫二郎把铁链给她。
不久,一个黄衣人走来要东西吃,老太婆原来是藜山老母,认出是孽龙,就把铁链下到锅里,化作面条给他吃。孽龙吞下“面条”后,知道中计,要扑杀老太婆,老太婆急呼二郎合力将孽龙擒住。
先打算将孽龙押到城头处决。老年人对二郎说:“要不得,没有龙吐水,咋个种庄稼?”,最后决定将孽龙锁在离堆下面的深潭里,这就是伏龙观的来历,也是灌阳十景之一“寒潭卧伏龙”的所在地。
扩展资料:
李冰父子治水过程: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1、宝瓶口的修建过程
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
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之所以要修宝瓶口,是因为只有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才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
2、分水鱼嘴的修建过程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为了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
修建者李冰在开凿完宝瓶口以后,又决定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由于分水堰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
鱼嘴的建成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它沿岷江河雨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它流入宝瓶口。
由于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这样枯水季节水位较低,则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生活用水。
而当洪水来临,由于水位较高,于是大部分江水从江面较宽的外江排走,这种自动分配内外江水量的设计就是所谓的“四六分水”。
3、飞沙堰的修建过程
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的情况,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
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
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
飞沙堰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做到比较合适的高度,起一种调节水量的作用。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宝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
同时,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游涡,由于离心作用,泥砂甚至是巨石都会被抛过飞沙堰,因此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
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
在李冰的组织带领下,人们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八年的努力,终于建成了这一历史工程——都江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二郎
李冰父子修建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都江堰不仅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也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气候特点:
都江堰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15.2℃,年均降水量近1200毫米,年均无霜期280天。这里四季分明,夏无酷暑,最热的7、8月份平均气温为24℃左右,平均最高气温仅28℃。冬无严寒,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为4.6℃,平均最低气温在1℃左右。
1、他们父子二人不但有实干家的实干精神,还有为民做实事的奉献精神,他俩是人民心中的英雄,关于二人的精神实质详解如下:
第一点,勤于职守。李冰为秦灭蜀国后蜀郡的第二任太守。当时蜀郡亟须发展经济,使社会稳定;亟须增加物资,支持中央政权的统一战争。治水,减少洪涝灾害发展农业是当务之急;治水,疏浚各处河道,方便交通,便利运输是面临的要务。他领导“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乃自湔堰上,分穿羊摩江,灌江西”;“穿石犀溪于江南,命日犀牛里";“冰又通笮,通汶井江,经临邛,与蒙溪分水白木江会”;“又导洛通山洛水……经什邡、郫、别江、会新都大渡”;又导绵水(绵远河),凿平溷崖(乐山岷江上);开稻田、修二江七桥、穿盐井及陂池等,作了大量实事,政绩煌煌。
第二点,做事的科学精神。治水导河,必须分清“高卑之宜”,然后“趋自然之势”,考察至岷江上游的湔氐县天彭阙,这是知地理;“辟沫水之害”,也得知四季、气候引起的水量变化,何时为害,为害时江水量与洪涝现象,这些是知天文。修都江堰考虑这些因素是尊重自然。依高卑之宜,趋自然之势,而“因地自宜’’这是顺应自然,从而恰当地作了工程地址的选点和采取相适应的工程配套设施,以达到改造自然、造福于人类之目的。
第三点,实干的作风。李冰是太守,蜀郡第一高官,但为各项工程身先士卒,亲身前往,考察山形水势决定工程选址,查看民情与施工环境,故能够“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由于自己亲自的测量考察,方能定出“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三石人上的这两个水位标尺点。
第四点,开拓进取创大业的气概。李冰治水兴蜀,没有停留在前人的基础上。李冰将大禹的“东别为沱”和鳖灵的“决玉山,,纳入都江堰水利工程系统内,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继承了前人业绩,但作了更新的、更宏大的开拓,而其功能不仅是防水患,而是积极的生利、运输、溉田。李冰又对大渡河、洛水、绵远河等诸河道进行整治,这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对蜀郡(川西)水利进行全面整治,李冰是历史上第一人,从此奠定了川西水利的基本格局。
2、补充解释李冰父子: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曾在都江堰安设石人水尺,这是中国早期的水位观测设施。他还在今宜宾、乐山境开凿滩险,疏通航道,又修建汶井江(今崇庆县西河)、白木江(今邛崃南河)、洛水(今石亭江)、绵水(今绵远河)等灌溉和航运工程,以及修索桥,开盐井等。老百姓怀念他的功绩,建造庙宇加以纪念。北宋以后还流传着李冰之子李二郎协助李冰治水的故事。
建在都江堰渠首的二王庙是老百姓对李冰父子治水伟业的纪念。其中的碑刻多是对灌区水利工程维护的技术要领。而每年的清明时节,当地的居民都会在二王庙举行祭祀活动和开水(岁修完工后放水)典礼。李冰现在已成为都江堰灌区老百姓所崇拜的神灵,而与水有关的宗教活动则加强了在灌区管理中政府与用水户之间的联系。
李冰(生卒年不详),战国时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公元前256年—前251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今成都一带)太守。期间,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许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为著名。几千年来,该工程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奠定坚实的基础。后世为纪念李冰父子,在都江堰修有二王庙。李冰治水主要是对都江堰做改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分水鱼嘴,外流内灌,飞沙堰,防涝排沙,竹笼填石,简单高效,镇水神兽,预知旱涝 深淘滩,低作堰。以现在的科学水平来衡量早在2000年前就已经建成的都江堰工程,可以看到整个工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当时的技术水平来说都江堰工程,能够做到这种程度已经是很了不起了。
1、李冰(生卒年、出生地不详)李冰父子,号称陆海,战国时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51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今成都一带)太守。期间,李冰治水,创建了奇功。李冰父子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许多水利工程,其中以李冰父子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为著名。几千年来,该工程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奠定坚实的基础。后世为纪念李冰父子,在都江堰修有二王庙。都江堰也成为著名的风景名胜。历史治水名人。
2、李冰父子他在修完都江堰后,在四川什邡洛水镇修建水利工程,后病逝于此,葬于洛水镇旁边的章山之上。被后人尊为川主。在洛水旁边的高景关和洛水之间的地段关口两侧后人修建有大王庙、二王庙纪念李冰父子。
关于李冰父子和李冰父子发明了什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