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慧简介 杨开慧相关资料

小藤门 HTX交易所 2023-01-08 85 0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杨开慧简介,以及杨开慧相关资料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扬开慧的身份

杨开慧,1901年11月6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板仓一个进步知识分子家庭。1920年下半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是年冬与毛泽东结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一直追随毛泽东同志从事革命活动,在极为艰苦、险恶的条件下从事党的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开展农民运动、工人运动、妇女运动和学生运动。 大革命失败后,在严酷的白色恐怖中,杨开慧按照党的安排,带着孩子回到板仓开展地下斗争。在与上级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参与组织和领导了长沙、平江、湘阴边界的地下武装斗争,努力发展党的组织,坚持斗争整整3年。 1930年10月,杨开慧被捕。面对穷凶极恶的国民党长沙警备司令部“铲共队”的种种威逼利诱,严刑拷打,杨开慧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你们要打就打,要杀就杀,要想从我的口里得到你们满意的东西,妄想!”“砍头只像风吹过!死,只能吓胆小鬼,吓不住共产党人!”敌人逼问她毛泽东的去向,要她公开宣布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杨开慧斩钉截铁地回答:“要我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 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英勇就义于浏阳门外识字岭,年仅29岁。

杨开慧人物简介关辉事迹家长评语怎么写

出身书香门第的杨开慧,从小受父亲、湖南教育界名流杨昌济先生的熏陶,有着中国女子传统的道德规范。崇尚气节,恪守信仰,乐于奉献。

杨开慧的生平

杨开慧(1901年11月6日—1930年11月14日),号霞,字云锦,湖南长沙板仓人(现长沙县开慧镇),杨昌济之女。1920年冬,杨开慧和毛泽东结婚,1922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毛泽东的助手。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去领导秋收起义,开展井冈山根据地斗争。

杨开慧则独自带着孩子,参与组织和领导了长沙、平江、湘阴等地武装斗争,发展党的组织,坚持革命整整3年。1930年10月,杨开慧被捕,她拒绝退党并坚决反对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随之被害。1957年毛泽东为纪念杨开慧特写了《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一首,赞其为“骄杨”。

扩展资料:

纪念馆

杨开慧纪念馆位于湖南省长沙县开慧镇,2007年开建,2010年11月16日起正式免费向社会开放。杨开慧纪念馆景区由杨公庙、杨开慧烈士陵园、板仓故居和杨开慧纪念馆四部分组成,故居、陵园、杨公庙三处属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纪念馆是湖南省妇女儿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湖南省统一战线教学基地,长沙市党员教育基地,省内外40多所学校德育教育基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开慧

杨开慧的内容简介

杨开慧是毛泽东出身名门、姣美文雅的爱妻,更是他叱咤风云、志同道合的战友。杨开慧给毛泽东的爱,影响着一代伟人的一生,更谱写了一曲流传千古的爱情绝唱!短短29年的人生,跟随丈夫有传奇的事业、幸福却苦涩的爱情,轰轰烈烈又提心吊胆的生活……在杨开慧大气磅礴而又悲情壮丽的故事里,那遥不可及的伟大、神奇传说般的惊险,都是发生在她身上的真实!她的一生用鲜血浇注对爱情和理想的忠贞,用生命托起对丈夫的希望和信赖。

本书以历史为依据,以杨开慧手稿为线索,从杨开慧十三岁少女情窦初开时初识毛泽东开始,记录了他们随后在救国救民共同理想下的交往,突出了杨开慧“舍小我成大我”的思想成长历程,和她在大起大落的时代风云中对毛泽东忠贞不二的爱。作品时间跨度近二十年,直至杨开慧英勇就义,成功地塑造了一位真实、生动、独特而卓越的女性形象。

当历史远去、政治符号还原为真实的人,本书便有了不一样的生动与亮色,仿佛邻家女孩,让我们在她的故事中沉湎、唏嘘、感叹——这怎是一个情字了得!

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

1925年,国民大革命已经开始,五四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和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气氛日益高涨。1924年12月,毛泽东因工作过于劳累患病;经中共中央同意,1924年年底偕杨开慧从上海回湖南疗养。

组织了20个多个农会,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开始了革命事业。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在国共合作的大好革命形势下,革命应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1925年9月,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因政府事繁,不能兼理中国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职事,于10月5日推荐毛泽东代理宣传部长。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其时,作者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词。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今湖南省韶山市)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当代杰出的诗人。

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 月9 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诗词赏析

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上阕从岳麓山、湘江、天空、水底选取实景,远近结合,动静映照,用文字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最后一句诗表现毛泽东对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的期望。

下阕通过对战友和战斗生活的回忆和追述,以及不惧怕当时的大军阀敢于反抗,最后三句用象征的手法表现了在革命运动中也可以激流勇进完成革命主宰中华大地。

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最亲密的爱人杨开慧于湖南浏阳门外识字岭英勇就义,牺牲于哪一年,年仅多少岁?

杨开慧牺牲于1930年,年仅30岁。

杨开慧1901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板仓。其父杨昌济是闻名三湘的学者,他思想先进,开慧虽为女儿身,但父亲也为她取了名、字、号。1904年,杨昌济怀着救国救民的抱负,远涉重洋去留学,杨开慧在母亲向振熙的抚养下度过了童年。

1908年,杨昌济从国外来信,嘱咐杨开慧的母亲一定要送开慧上学,随后杨开慧破例进入长沙第四十初级小学,在当时的板仓女孩子还没有上学读书的先例,杨开慧开了风气之先成为该校第一批女学生,也是班上年龄最小的学生。杨开慧在杨公庙小学读了三个学期后,转到离板仓五里路的储能学校。辛亥革命发生后不久,杨开慧回家动员不识字的妈妈也进学校读书,便和妈妈一起转到离家20多里的衡粹女校,妈妈读实业班,她读附设小学班,母女同校读书一时被传为佳话。后因衡粹女校要迁到长沙,杨开慧又转到麻林桥附近的县立第一女子高校,一直读到毕业。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杨开慧简介和杨开慧相关资料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