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主要给网友们分享绥靖主义的知识,其中更加会对绥靖主义 英文进行更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记得关注本站!
绥靖主义
appeasement policy
对侵略者姑息、退让,牺牲别国利益以求暂时的和平与苟安的妥协政策。又称绥靖政策。其典型表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日本、意大利和德国相继对外进行侵略,英、法两国为保护既得利益,推动法西斯国家进攻苏联,于1938年9月29日同德国签定《慕尼黑协定》 。 在绥靖政策的纵容下,法西斯德国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英、法自食其果,遭到了法西斯的进攻。从此,绥靖主义便成为纵容侵略、姑息养奸的代名词。
绥靖政策实际上就是妥协,就是姑息纵容。一战和二战期间,英法等国采取的就是绥靖政策,希望能够达到安抚德国以及自保的目的,结果自然是失败的。有人说英法之所以在这期间选择绥靖主义,主要是英国的首相张伯伦以及法国总理达拉第的主张。某种程度上是这样,因为两国的外交政策自然都是两国领导人的主张。但严格意义上也不能这么说,因为英法在一战后选择绥靖主义有着背后深层次的原因。第一,英法各国人民反战,向往和平,政府也不愿意参与其中,第二点则是包藏祸心,英法希望德军能够向东进攻苏联。第三,英法两国损失惨重,力不从心。第四,英法两国盲目乐观,认为德国不足以发动战争。
第一
在一战后很长一段时间,英法是真心不想打仗,当时和平主义盛行,士兵避战,老百姓反战,那么,老百姓不想打仗,政府又何尝不是如此,要知道英法的政府都是选举上台的,他们不能违背民众的意愿,否则就要下台,政客们也不会允许这种情况的出现。从表面上看,两国领导人对政策负有直接责任,但我们不能忽略领导人受到的牵制。当年英国首相鲍德温为了增加1%的军费不得不到议会大厦苦苦哀求,但依旧没有通过。所以某种程度上看,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或许只是一个替罪羊。
第二
外交政策的延续,往往都是基于本国的国家利益。在这个时候,英法两国为了避免战争,希望能够祸水东引,让强大起来的德国去对付苏联。
第三
战争结束了,英法两国急需恢复经济,但效果不太理想,经济恢复的十分缓慢。因此面对德国的威胁,英国政府虽然重整军备,但因其国力已今非昔比,故不得不竭力避战求和,以外交力量弥补国防力量的不足。
第四
英法两国都认为凭德国的实力,还不足以对英法造成什么巨大的威胁,至多希特勒也就是想恢复旧日德国的领土和权益罢了。因此在战略上和心理上产生了被动防守及侥幸心理。
绥靖政策,是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
绥靖政策的推行是和当时两种社会制度共存这一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的。
十月革命后,国际关系中开始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和斗争。英法等西方国家为阻止苏联的影响,把德国当作反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屏障。当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进而撕毁《凡尔赛和约》对外扩张时,英法竭力把这股祸水引向东方。
扩展资料:
一、社会思潮
绥靖政策的推行,同当时西方普遍流行的社会思潮也有很大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景象给欧美各国留下惨痛的记忆,因此,战后和平主义思想、厌战畏战情绪相当盛行,在法国尤其严重。英法等国的统治者既受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制约,又是这一思潮的推行者,绥靖政策只是他们推行这一思潮的产物。
二、英法维权政策
英法在其实力日益衰退的情况下,为维护霸权地位所采取的策略。
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严重损失,战后经济恢复非常缓慢。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历届政府都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经济问题上,把重整军备看作是恢复经济的障碍,企图以没有实力为后盾的外交政策,达到保住霸主地位的目的。
法国由于和德国毗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度保持军备和对德国实行强硬政策。但法国的经济一直处于衰退之中。相对稳定时期发展有限,30年代的经济危机持续时间又特别长,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同时法国的政局也不稳定,内阁更替频繁,使得对外政策难以保持坚定性和连续性。
总之,英法的颓势是其推行绥靖政策的物质背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绥靖政策
绥靖(suí jìng),绥,本义是借以登车的绳索,引申为安定、安抚。靖,安定之意。即以安抚(绥)的手段使局势安定(靖),又称为姑息主义。“慰抚”之意。
绥靖,意思是保持地方平静;安抚平定。
绥,本义是借以登车的绳索,引申为安定、安抚。靖,安定之意。绥靖即以安抚(绥)的手段使局势安定(靖),又称为姑息主义。
现多用于形容政策性的手段,是一种通过在某些可能导致战争的事务上作出让步来讨好某个咄咄逼人的竞争对手的外交政策。一般用于贬义。
拼音:suí jìng。
出处:清代夏燮《中西纪事·粤民义师》:“中外绥靖,不折一兵,不发一矢。”
绥靖的例句
1、绥靖主义是战争的催化剂。
2、国际社会对其采取的“绥靖”政策让伊朗核计划顺利进入了第八个年头,而且到目前为止,伊朗方面仍然没有释放任何妥协的信号。
3、那些就此类问题在网上讨论得热火朝天的学者,一提及“绥靖”、“安抚”就翻白眼,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
4、慕尼黑会议之后,美国的对德政策是绥靖与遏制并存。
5、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趋失灵,最终被绥靖政策所取代。
关于绥靖主义和绥靖主义 英文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