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司汤达简介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司汤达介绍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司汤达,19世纪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原名是叫马里-亨利·贝尔,司汤达是他的笔名。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司汤达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司汤达的简介
司汤达,1783年出生在法国格勒诺布尔城的一个资产阶级家庭中,他年幼时就失去了母亲,他的父亲是一个有钱的律师,思想保守,信仰宗教,司汤达是由信奉伏尔泰的外祖父教养成人的。因为从下在家中受到的压抑和束缚,所以司汤达从小就十分憎恨他的父亲。司汤达少年时候, 兴趣 就十分广泛,尤其酷爱 数学 ,数学老师格罗经常向他讲述法国大革命的 历史 ,并且指导他学习洛克等哲学家的唯物主义学说。这些都为他世界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799年,司汤达以优异的成绩 毕业 了,之后来到了巴黎,原来是准备投靠著名的综合工艺学校,但为了革命的形势所鼓舞,于是就加入了拿破仑领导的军队,并担任了一个职位。之后辞去后,就开始练习写作。1817年,司汤达用他的笔名M。B。A。A在意大利发表了他的处女作《意大利 绘画 史》。不久,他第一次用司汤达这个笔名,发表了游记《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
1842年,司汤达突然 脑溢血 ,抢救无效逝世。他一生不到六十年,在文学上起步也很晚,但是他却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 文化 遗产,司汤达以准确的人物心理分析和凝练的笔法而举世闻名,并被誉为最重要和最早的现实主义的实践者之一。
司汤达的文学地位
司汤达的一生只活了五十九岁,但他的短暂的一生却充满了重要作用,他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文化遗产,他在文学上起步很晚,三十几岁才开始发表作品,但在十几年间,他创造了奇迹,为人类留下了重要的文学遗产。在他所有的作品中,包括数部长篇、数十个短篇 故事 ,还有数百万的散文和游记等等。司汤达以准确的人物心理分析和凝练的笔法而闻名,并被誉为最早和最重要的现实主义的实践者之一。他的代表著作为《红与黑》、《巴马修道院》等。
司汤达是西欧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家。他之所以在文学史上拥有如此之高的地位,不仅是他在创作上的成就,更在于的是他所创作的思想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司汤达在19世纪20年代中,最先提出了文学的时代性问题,同时以他卓越的反映时代的巨作,在当时反对法国古典主义的文艺斗争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人们认识了解和研究那个时代也具有重要价值意义。所以说司汤达的文学地位和贡献在法国以及整个人类世界都具有重要作用。
司汤达的文学特色
司汤达的艺术特色具有现代性。在司汤达的小说中,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开放性。多层次性,因此具有较强的现代性。这一特点在《红与黑》中有所体现,文中尚贝松、维里耶、监狱和巴黎四个空间,在同一空间内需要处理心理时间和 物理 时间。司汤达小说中的另一艺术特色是深刻感受与冷峻分析的交融。圣伯夫曾经指出司汤达是“用两三种思想来塑造他的人物”,这是他作冷峻分析特色的来源。
司汤达特别擅长心理描写。司汤达以惊人的洞察力,发掘了人物内心的情感和理智波澜壮阔的起伏,用心理独白、梦境等手段来揭示人物心理的复杂性、矛盾性和不确定性。司汤达的这种艺术风格,开创了文学表现的新领域。
司汤达的艺术特色中还有很多爱情观念,他运用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来探讨爱情,并且提出了一种新颖的爱情理念,司汤达用结晶来比喻爱情。司汤达不仅仅是解析爱情产生的过程,他对爱情本质的思考也非常透彻。他认为,爱情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爱情是文明的奇迹”。
司汤达还有一个艺术特色就是在他的小说中,大多数的主人公都是所处时代典型的“边缘人”。司汤达笔下的女性都是充满激情和浪漫的,尽管她们性格迥然不同,但都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1、作者简介
《红与黑》作者是司汤达,是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也是19世纪现实主义的先驱,在文艺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中提倡浪漫主义,反对古典主义,主张文学应“艺术的反映当代生活”,反对因循守旧。他的一生并不长,不到六十年,而且他在文学上起步很晚,三十几岁才开始发表作品。然而,他却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遗产:数部长篇,数十个短篇或故事,数百万字的文论、随笔和散文,游记。
2、作品简介
《红与黑》是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主人公于连是小业主的儿子,凭着聪明才智,在当地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时与市长夫人勾搭成奸,事情败露后逃离市长家,进了神学院。经神学院院长举荐,到巴黎给极端保王党中坚人物拉莫尔侯爵当私人秘书,很快得到侯爵的赏识和重用。与此同时,于连又与侯爵的女儿有了私情。最后在教会的策划下,市长夫人被逼写了一封告密信揭发他,使他的飞黄腾达毁于一旦。他在气愤之下,开枪击伤市长夫人,被判处死刑,上了断头台。
一、 内容概括
长篇小说《红与黑》的副题为“一八三0年纪事”。它深刻反映了1825至1830年间王政复辟后期法国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和“19世纪最初三十年间……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于连·索黑尔是法国小城维里埃尔一个木匠的儿子,自小崇拜拿破仑,不满自己低微的社会地位,一心想飞黄腾达。小城由市长德·雷纳尔、贫民救济所所长瓦勒诺和教士马基隆三人控制。瓦勒诺觊觎市长的职位,与雷纳尔钩心斗角。19岁那年,于连·索黑尔经谢朗神父举荐到德·雷纳尔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凭借其不屈的性格、英俊的外貌和杰出的才华,很快征服了德·雷纳尔夫人。恋情败露后,他被迫离开市长家,到贝藏松神学院当了教士。因宗教派斗争,经皮拉尔神父介绍前往巴黎,成了极端保王派头目德·拉莫尔侯爵的秘书。因工作出色,受到侯爵器重,同时又以自尊和高傲博得了侯爵女儿玛蒂尔德小姐的欢心。马蒂尔德怀孕后,侯爵只得承认既成事实,给了他名分、金钱和产业。正当于连即将踏入贵族社会之时,德·雷纳尔夫人在逼迫下所写的揭发信,毁灭了他的“锦绣前程”。激愤之下,于连开枪射伤了市长夫人。被捕后,他被新任市长瓦勒诺等人判处了死刑。本节选自《红与黑》(上卷)第三十章。描写的是于连去巴黎之前,再次与德·雷纳尔夫人相会的清形。
二、 作者简介
司汤达(原名亨利·贝尔,1783-1842)
法国作家。被公认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生于格勒诺布市小资产者家庭。自幼对启蒙主义思想家非常崇拜。1799年后跟随拿破仑军队三次转战欧洲大陆。波旁王朝复辟后,他侨居意大利米兰,后以“烧炭党人同情者”的罪名被驱逐,回到巴黎。1824年前后,发表了被认为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宣言的美学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提出“表现人民的习惯和信仰的现实状况”的现实主义主张。此后,发表了小说《阿尔芒斯》和《法尼娜·
法尼尼》等。1830年出版的著名长篇小说《红与黑》,被称为法国乃至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三十年代后,司汤达曾任驻外领事,形同流放。晚年相继创作了长篇小说《吕西安·娄凡》(又名《红与白》,未完成)、《巴马修道院》以及中短篇小说集《意大利逸事》等。歌德赞美司汤达对生活具有“周密的观察和对心理方面的深刻见解”。他的小说,大多取材于现实政治生活,习惯于用爱情题材表现反对封建复辟的政治内容。人物性格典型鲜明,尤其擅长人物内心冲突的描写和细腻的心理刻画。
三、 《红与黑》被认为是一部“政治小说”
(1)主要描写了即将灭亡的封建贵族阶级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的残酷斗争,并揭示出当时斗争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2)小说也揭示了在激烈的社会动荡中,上至贵族、教士和资产阶级暴发户,下到一般的平民百姓,都在为获得权利、金钱等而不折手段地进行钻营的社会风气。
(3)作者也揭示了有上进心的青年于连在这种特定历史条件和社会风起下被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毁灭的过程。他的性格是矛盾的:对社会的反抗和对社会的妥协是结合在一起的。这是因为他奋斗的基础是个人主义,最终目的是要爬到上流社会。“爬上去”构成了他全部行动的动力和激情。正是由于他的奋斗缺乏更为高尚的目标,因此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四、第三十章这个片段表现了三个层次的意思
一、德·拉莫尔侯爵与皮拉尔主教谈话中显示了侯爵的虚伪自私、主教的圆滑世故。
二、从作品的情节中显示出了贵族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尖锐。
三、终点描写了于连性格上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顾一切的特点。于连再次征服德·雷纳尔夫人的过程,实际上是他自己战胜怯懦心理的过程;同样,纯洁的爱情与征服的野心联系在一起,也显示出了于连高尚与卑劣交织的矛盾性格。
五、艺术特色
从片段中也可以看出该小说在艺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首先, 心理描写上极为出色。
作家往往用行动来展示人物的心理过程和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揭示人物心理的细微变化,对心理过程的展示十分细腻。在这章中,于连的心理活动是紧紧围绕着他去幽会雷纳尔夫人的行动展开的。去还是不去,雷纳尔夫人对他的态度如何,被人发现疑惑怎么办及见到雷纳尔夫人后他的心理活动等,贯穿了他行动整个过程。正是在行动中作家揭示了于连既真诚又虚伪,既矛盾又勇敢的复杂性格特征。而雷纳尔夫人的心理变化也是在她的行动中逐渐完成的。
其次, 小说的片段表明,作家还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来塑造鲜明的人物性格。
如德·拉莫尔侯爵彬彬有礼话语后面的无礼与傲慢,皮拉尔主教的巴结与机敏,谢朗神父的严厉与正直,于连的热情与天真,德·雷纳尔夫人的话语中所蕴涵的恐惧与渴望的矛盾等。
再次, 作家也极为擅长在特定的情境和情绪下安排故事情节,推进事件发展的进程。
第三十章描写的是于连在不知道雷纳尔夫人对他态度如何(此前雷纳尔夫人已经对她与于连的关系感到羞愧并向教士进行了忏悔),市长已经对二人关系有所察觉,市长家里的人对他充满敌意等特定境况中,偷偷进入雷纳尔夫人的卧室与其相会的,这样情节本身就带有紧张的特点。而作家在故事叙述中又加大了这种紧张的力度,从而造成小说紧张的情绪氛围。这种“紧张的氛围”曲折反映了1830年前后法国社会气氛的本质特征。
六、知识链接
批判现实主义。这是欧洲“19世纪一个主要的而且是最壮阔、最有益的文学流派”(高尔基语)。它要求作家按生活本来的样子描写和反映当代的现实生活,注重细节真实;具有强烈的暴露性和批判精神;思想核心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艺术上采用“典型化”的方法,强调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亨利·贝尔(1783~1842年)笔名司汤达,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创始人之一。司汤达出生在法国格勒诺布尔城一个富裕律师的家庭。1815年,他的第一部作品《音乐家传记》问世,从此开始他的写作生涯。1821年,意大利烧炭党人的起义遭到镇压,司汤达被当局视为危险分子,被迫离开米兰回巴黎。在巴黎,他一面写作,一面认真观察复辟时期的社会生活,对自己时代的矛盾有了深刻的认识,终于写出了深刻反映七月革命前的法国社会现实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使他成为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其他重要的作品还有《红与白》、《巴马修道院》等。
《红与黑》的作者是法国小说家弗雷德里克·司汤达 内容简介
《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乃至欧洲文学的一座丰碑。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的个人奋斗及两次爱情经历的描写,揭示了复辟王朝时期的波澜的阶级大博斗,反映了政治黑暗、教会腐败,贵族反动和资产阶级利欲熏心的广阔生活画面。于连的两次爱情动机都是以爱情占有为出发点最终要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通过于连这个文学形象,一方面描述了法国七月革命前夕在人民革命浪潮冲击下的贵族以及中小资产阶级的恐慌情绪;另一方面又塑造了一个出现于社会剧烈变革中的个人野心家的艺术形象,美化了资产阶级的生活观和幸福观。小说的结构严谨匀称,语言简洁流畅,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与环境紧密相连,善于揭示人物的内心冲突和思想感情的瞬间变化,以此来突出人的个性特征,这是本书最大的艺术特点。
作者简介
在欧洲文学史上,法国小说家弗雷德里克·司汤达(1783~1842)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代表作品长篇小说《红与黑》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学习本节应充分认识司汤达对欧洲文学的贡献及《红与黑》的重要成就和意义。 司汤达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他的一生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1783年到1799年,司汤达是在法国东部格勒诺布勒市度过的。这时他在外祖父的启蒙思想和中心学校革新派教师的熏陶教育下,奠定了进步世界观的基础。 1799年到1814年司汤达先后两次追随过拿破仑,其间一度脱离军队在巴黎读书。这个时期的知识积累和阅历为作家的创作活动作了准备。 在1814年到1830年的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司汤达因厌恶复辟势力而侨居米兰。1821年因与烧炭党人交往被逐回巴黎。这是他创作的重要时期。重要作品有文艺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第一部小说《阿尔芒斯》、著名短篇小说《瓦尼娜瓦尼尼》和代表作长篇小说《红与黑》。 1831年到1842年,在七月王朝统治时期,司汤达出任驻教皇辖下的小城奇维塔维基亚的法国领事,直到去世。这时他仍以写作为主,主要作品有著名长篇小说《帕尔玛修道院》和未完成的长篇杰作《吕西安·娄凡》。 司汤达是法国也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他在著名的文艺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中,最先提出了现实主义的文学主张。在文学创作方面,司汤达实践了自己的理论,率先探索19世纪文学所应遵循的原则,创作了《红与黑》、《帕尔玛修道院》、《吕西安娄凡》等杰作。司汤达善于从政治角度分析现实,深刻地描写了波旁王朝、七月王朝时期的法国和神圣同盟统治下的欧洲的社会关系,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1、司汤达(1783—1842年)。
2、司汤达是法国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家,他的著名小说《红与黑》,以其进步的思想倾向,以及对当时社会阶级关系的深刻描写,和对典型性格的出色的刻画,在全世界享有盛名。
3、1783年1月23日,司汤达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勒城的一个资产阶级家庭。他的本名叫亨利·贝尔。他早年丧母,父亲是一个有钱的律师,信仰宗教,思想保守,司汤达在家庭中受到束缚和压抑,从小就憎恶他父亲。
4、1799年,司汤达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当地的中心学校,来到巴黎,在军部谋到一个职务。从此,他跟随拿破仑的大军,参加了两种力量,两种制度在整个欧洲的大搏斗。直到1814年,拿破仑垮台,波旁王朝复辟,司汤达被“扫地出门”,不得已离开巴黎,侨居意大利的米兰。
5、他在米兰期间,读书、旅行、研究意大利的音乐和美术,与从事意大利民族解放战争的烧炭党人有所交往。1815年,他的第一部作品音乐家传记问世,从此开始他的写作生涯。
6、1821年,意大利的烧炭党人的起义遭到镇压,司汤达被当局视为危险分子,被迫离开米兰回巴黎。在巴黎,他一面写作,一面认真观察复辟时期的社会生活,对自己时代的矛盾有了深刻的认识,终于写出了深刻反映七月革命前的法国社会现实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使他成为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关于司汤达简介和司汤达介绍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