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郑和是哪个朝代的,以及郑和经历几个朝代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郑和(1371-1433),原名马三保。出身云南咸阳世家,明朝伟大的航海家。1381年(洪武十三年)冬,明军进攻云南。10岁的马三保被掳入明营,受宫成为太监,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难之变中,在河北郑州(今河北任丘北)为朱棣立下战功。1404年(永乐二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1431年(宣德六年)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
我国明代的伟大航海家郑和,原名马和,诞生在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昆明市)一个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的有名望的家庭。根据郑和父亲的《马公墓志铭》、《郑和世系家谱》及其他相关资料可知:郑和远祖是西域人,宋朝时迁入中原。他的祖父、父亲都曾去过伊斯兰教圣地天方(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朝圣,被人们尊称为哈只(意即巡礼人或朝圣者)。
郑和出生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大将傅友德率军攻占云南,战乱中郑和被俘阉后随傅友德征战多年。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郑和随军到了燕王府,成了燕王的近侍。由于“公勤明敏,谦恭谨密,不避劳勚”,深得燕王的信任。
燕王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死,由于太子朱标早死,由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惠帝(也称惠宗),年号建文,故又称建文帝。对此诸王多有不服,诸王中燕王实力最大。建文帝为巩固中央皇权,采纳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削藩建议,削了一些藩王,于是朱棣以“清君侧”“靖难”为由,于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起兵发难,史称“靖难之役”,历时四年。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攻占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登上皇帝宝座,年号永乐。1403年为永乐元年,史称明成祖,又称永乐帝。“靖难之役”中的郑村坝(在北平东南)一仗,是关键一战。在该战役中,郑和建立军功。永乐二年正月初一(1404年2月11日),朱棣赐他姓“郑”,自此,改原名“马和”为“郑和”。同时又升任为内官监太监(正四品)。
明成祖朱棣为加强对外友好交往,强调“宣德化而柔远人”,“共享太平之福”,提高明帝国在东南亚和海外国家的威望,沟通国际贸易、促进中外文化科技交流,于永乐三年(1405年)任命郑和为出使西洋各国的正使总兵太监,并六次派他下西洋。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朱棣病死,其子朱高炽即位,为明仁宗,改年号为“洪熙”。仁宗下令下西洋的船队全部停止活动。洪熙元年(1425年)二月,明仁宗命郑和任“南京守备”率下西洋的官兵守卫南京。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明仁宗去世。其子朱瞻基即位,是为宣宗,改年号为“宣德”。明宣宗看到郑和下西洋停止后,海外诸国与中国的关系渐渐疏远,
“外藩贡使多不至”。为扭转这种局面,宣德五年闰十二月(1431年1月),又派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宣德八年(1433年)三月,在返航途中郑和病逝于古里。七次下西洋的实践,证明了郑和是一位伟大的航海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和军事统帅。
这位海之骄子,殉职于他热爱的航海事业。郑和墓在南京城外牛首山。郑和因无子立其兄马文铭之子为嫡,名赐,字恩来。
郑和是明朝郑和是哪个朝代的的人,是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年轻时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习战,后在靖难之役中有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1405年(永乐三年)至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郑和六次作为正使太监下西洋;1405年6月15日,明朝大臣郑和率领由62艘海船和2.7万余人组成的远洋舰队,从泉州港出发,扬帆远航”;1425年(洪熙元年)后,郑和任南京守备太监;1430年(宣德五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一说在途中于1433年(宣德八年)卒于古里国,今南京牛首山南麓郑和墓或为其衣冠冢。
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初叶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对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起到郑和是哪个朝代的了积极作用。郑和本人也在这一历史事件中展现出其外交才能、军事谋略以及精神品质,并赢得世人的尊重和纪念。晚清以降郑和研究获得迅速发展,但不少重要课题仍无定论。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1、政治方面:郑和下西洋,使明王朝在东南亚全面建立起华夷政治体系,郑和船队展示了明帝国的政治和军事优势,加之经济利益的刺激,明廷主导的朝贡体系的规模大为扩展。
2、经济方面:郑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禁海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郑和下西洋为中国输入了新的工艺产品、原料、技术,从而影响了中国国内的手工业生产。
3、文化方面: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促进了明朝对外界的了解。郑和下西洋,还留下了《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也是远洋航行的宝贵资料。
郑和是明朝人。
是明朝航海家、外交家。郑和年轻时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习战。后在靖难之役中有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1405年至1424年,郑和六次作为正使太监下西洋。1405年6月15日,明朝大臣郑和率领由62艘海船和2.7万余人组成的远洋舰队,从泉州港出发,扬帆远航,出使西洋,拉开上丝绸之路的序幕。
简介
郑和能成为下西洋的正使太监,有多重原因。他具备军事才能,得到了朱棣的信任。在朱棣决策下西洋时,郑和正当壮年,身材魁伟,朱棣曾询问袁忠彻以郑和率军出使是否合适,袁忠彻认为合适。此外,郑和兼涉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宗教背景,也被认为有利于其顺利完成下西洋的使命。
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初叶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对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起到了积极作用;郑和本人,也在这一历史事件中展现出其外交才能、军事谋略以及精神品质,并赢得世人的尊重和纪念。晚清以降,郑和研究获得迅速发展,但不少重要课题仍无定论。
郑和是哪个朝代的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郑和经历几个朝代、郑和是哪个朝代的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