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聊到了方国珍,以及方国珍据了浙江什么意思相关的内容,在此希望可以让网友有所了解,最后记得收藏本站。
方国珍(1319年-1374年)方国珍,名珍方国珍,字国珍方国珍,以字行,后改谷贞,又作谷真,中国浙江台州黄岩人,元末义军领袖之一,最先起兵抗元。
又记作方谷珍,另说宁海(今浙江宁海县)人。长得眼大身长,力大能擒虎,又识水性。出身盐贩,世代以贩卖私盐为生。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年),为田主所诬,被迫逃入浙江沿海方国珍的松门岛中,起兵反元,劫夺漕运的粮食,屡次击败元军。至正十一年(1351年),在大闾洋歼灭方国珍了元江浙行省水师,复又在陆战中,击溃浙东道都元帅泰不华的军队。八月,元大司农达识铁木儿招降方国珍。次年四月,泰不华整顿军马,方国珍起疑,再次反元,杀泰不华。六月占领黄岩城。
其后方国珍一度行贿元中书省,获得喘息之机。至正十四年(1354年)九月,方国珍占领台州,次年又占温州、庆元,再次接受招安,任海道运粮万户,移驻庆元,成为浙东霸主。方不愿参与中原争霸,而在浙东兴建儒学、水利,并严格执法,决意保境安民。
至正十六年(1356年),张士诚渡江南下占据苏州,图谋入侵浙东。方被元朝任命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发兵征伐张士诚,进军昆山、太仓。方连战连捷,逼迫张士诚投降元朝,元廷加封方为太尉、江浙行省左丞相,赐衢国公印,以节钺守浙东。
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二月,朱元璋派军下衢州、婺州,招谕方国珍,次年三月,方献土投降,被任命为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方虽接受平章印信,但是拒不赴任,十月,方又接受元廷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之职,继续为元廷海运漕粮。朱元璋派人遣书,数方十二罪,二人交恶。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方与扩廓帖木儿和福建陈友定结盟共抗朱元璋。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朱元璋派遣朱亮祖、汤和、吴祯、廖永忠出兵浙东。十月朱军攻占黄岩、温州,并在曹娥江击溃方水军,方国珍退守舟山,十二月,方被迫率余部投降。方用部下詹鼎之计谋,归罪于堂侄方明善挑衅朱元璋,方国珍害怕因此罪被杀才起兵抵抗,朱元璋责备其反复无常,将其余部和台州府、县官吏全部迁徙安徽滁州屯田。投降后,为避讳朱元璋之父朱世珍,方国珍改名方谷贞。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方谷珍被任命为资善大夫、广西左丞相,但不得实官,仅食禄而已,赐第南京。洪武七年(1374年)三月卒,终年56岁。葬于南京城东20里玉山之源。太祖亲自设祭,命翰林学士宋濂作《故资善大夫广西等行中书省左丞方公神道碑铭》为祭。
对于这个问题,网友说是“元朝第一个起义领导人方国珍”,首先可以试着处理一下方国珍吗?你是元朝第一个起义的领导人吗?
不抛出宋末元初各地的烽火,也不由忽必烈说元英宗时代的民间抵抗。
历史学家认为,揭开元末农民起义序幕的是泰定二年(1325年)河南利州的赵丑、郭菩萨起义。
赵丑小子,郭菩萨起义,有明确的口号。
这个“弥勒佛应该有天下”的口号,暗示了后来陆续到来的武装起义者。
就像前三年(1337年)广东朱光卿聂秀卿的起义一样,这次起义的口号是“定光佛的出世”。
同年又有河南棒胡起义,棒胡烧香聚集群众,起义者均举弥勒小旗。
接下来,直到元四年(1338年),彭和尚周子旺在袁州起义。起义农民的衣服背上绣着“佛”字。
据统计,到了正年,小规模的起义和暴动遍布全国,仅京南一带的起义就达到了三百多件。
方国珍的事件发生到正八年(1348年)。
由此,方国珍是“元朝最初的起义领导人”,不符合史实。
接下来,我们就来谈谈方国珍“为什么会迎来结局”。
方国珍能成为起义的领导人,而不是他有多高的革命觉悟和革命思想,他其实是被形势所推动而走的。
他虽然是农民,但因为没有土地,只能借地主的土地耕种,所以生活艰苦,难以维持,所以必须进行私售个人盐的活动。
在私人盐的买卖活动中,和人争夺盐田,结下了仇恨。
正八年(1348年)蔡乱头发动反元时,敌家诬告国珍和蔡乱头勾结,企图陷害死方国珍一家。
事已至此,方国珍有难言之隐,敢于杀敌之家,与兄弟国璋、弟弟国瑛、国min一起聚集数千人,掠夺海运运输粮食,乘船逃入海中,也愉快去。
原政府出兵讨伐。
方国珍以海为战场,将来讨伐和歼灭敌人,渐渐成为独创的海贼王。
原政府是被他发脾气的,只好承认失败,给他的官职银子,招安。
方国珍表面上受到了招安,但未受原廷的控制,占领了广元、温州、台州等地。
一位叫做张子善的魔术师,劝方国珍逆行长江,攻打金陵为帝业。
方国珍没有胸怀大志,总是在海里偷东西,悠然自得。
这注定他只是墙上的草。风吹过,龙助龙,虎胜助虎。
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彭和尚等在江淮起义反对原,原大都的供养主要从东南富庶地区拉出。由于船运中断,要求方国珍援助海路粮食运输。
而且,元廷还要求他出兵攻击张士诚。他也同意了。而且非常认真,直到张士诚举手投降为止。
幸而朱元璋收到了应天府。势头大,方国珍非常优秀。马上向朱元璋进贡,作为臣下被承认。
另外,朱元璋被陈友谅、张士诚两道夹攻,动弹不得。指挥下的胡海被奸滑小人的蒋英谋杀后,方国珍也保持冷静的头脑,杀死投降的蒋英,为维持和朱元璋的臣族关系而尽力。
方国珍的外甥方明善不听言,隐匿于他偷袭朱元璋的平阳城。
方国珍早就承认朱元璋的错误,每年都会献上三万两的银来换取和平。
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已成为江浙之强
方国珍可能大家并不熟悉,可是提到朱元璋我们就再熟悉不过了。方国珍就是明朝初年的广西行省左丞(广西地区的长官)。
他在明朝建立前,多次与朱元璋交战,但是朱元璋都没有剿灭他,朱元璋称帝后,还封他为官,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反元第一人
方国珍是元末反元的第一人,因此方国珍具有反元的象征,朱元璋对他也多少有些敬重和顾忌。如果朱元璋杀了方国珍,那么他是反元朝还是支持元朝呢?这就让他说不清了。
所以朱元璋得利用方国珍的名义来证明他是坚决反对元朝,而不会投降元朝,卖主求荣,以得富贵。
可以说方国珍是反元的一面旗帜,谁能得到方国珍的支持,谁的势力将会有所扩大。朱元璋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他不可能为自己挖坑,方国珍如果能够归顺于朱元璋,那么朱元璋灭元的可能性也就提高了。
方国珍世代都是以海上贩盐为业,但是元朝的皇帝,压迫百姓,民不聊生,使得方国珍成为了海盗,为此元朝朝廷派兵讨伐他,这使得方国珍不得不起义了。
方国珍的起义反元,比刘福通的起义早两年,比郭子兴的起义早四年,是元末起义反元的第一人。因此无论怎样,他都是反元的象征和旗号。
后来的起义军都是在他的起义影响下,才决定起义的。这让方国珍的声望此时也很高了,所以朱元璋是不敢轻易杀方国珍的。
2、志向不大
方国珍志向不大,使得朱元璋不担心他。方国珍多次被元朝招降,并接受元朝授予他的官职。
这就证明方国珍并不想自立为王,也没有想推翻元朝的统治,而是只追求眼前的利益,能让他生存、生活,他就满意了。
例如,张子善劝方国珍率军溯江而上,占江东,夺青,徐二州和辽海,方国珍却说,他没有这么大的志向。
方国珍自己承认他没有大志向,并不想夺取天下,更不想称王。他的想法和朱元璋的不同,而且也没有想和朱元璋争天下,那么他就不是朱元璋最大的敌人。
方国珍对朱元璋没有直接威胁,朱元璋当然不会去对付他,甚至去灭掉他。方国珍的志向不大,也可以说是救了他自己一命。
3、投降朱元璋
朱元璋能善待方国珍,最主要的还是方国珍投降了他。朱元璋率军攻克了浙江许多城市后,使得方国珍向大海逃亡,他的部将觉得跟着方国珍已无望了,于是很多人投降了朱元璋。
方国珍最后走投无路了,在汤和的的说服下,方国珍投降了朱元璋。朱元璋为了收买人心,善待投降的人,只有这样大家才会依附于他,这也是朱元璋为什么能称帝的一个原因。
方国珍在给朱元璋的信中也说到了他没有称帝的野心,这让朱元璋更加放心了。于是朱元璋给他回信说不再追究方国珍之前的过错,要他不要有疑心。
方国珍这才拜见了朱元璋,并接受了朱元璋对他的任命,但是不上任,只享受待遇。方国珍诚心投降朱元璋,也是他得以善终的最主要的原因。
方国珍是反元的第一人,也是反元的象征,但是他并无大志,没想过要做皇帝,因此他最后不得不投降朱元璋。而朱元璋是想得天下的人,所以他就要善待投降他的人,以此安抚人心,获得大家的支持。
方国珍能够善终,与他所处的环境和他自身的想法是密切相关的。以上三个因素只要有一个缺失了,方国珍的命就很可能保不住。
所以一件事的发生,都具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方国珍所处的时代,给他创造了外部条件;而他自己并没有野心,给自己创造了内部条件,让有野心的朱元璋因此对他很放心。
并且在军事实力上,朱元璋也有能力控制住方国珍,所以方国珍最后才得以善终。
方国珍幸运的晚年,也告诉了我们,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不只是单方面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全面看待影响整个事情的所有因素,总结有利于自己的经验教训,才能避免损失,万不可一叶障目。
参考文献:
《明史·列传十一》
作者介绍:
肖邦:喜欢中国 历史 ,对 历史 人物、事件有独到见解。希望通过文字还原 历史 的真相,揭开 历史 中鲜为人知的秘密。了解 历史 ,掌握现在,拥有生活的智慧。
图片:来自网络
往期文章链接:
为何大文豪苏轼,仕途坎坷,多次被贬
方力董事长父亲是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市尚田镇大岙村人。
方国珍方国珍,尚田镇大岙村人方国珍,1981年7月毕业于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机械制造专业,1981年7月至1992年12月期间,在宁波市电子技术研究所担任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和工程师,现任宁波方力集团有限公司集团董事长。
人物生平 首义反元
方国珍身材高大,面色黝黑,体白如瓠,力赛奔马。世代以行船海上贩盐为业,兄弟五人,以此为生。
元朝末年,统治者对百姓的压迫和管制十分恶劣。加上当时灾害多,民不聊生。陶宗仪辑有浙东民谣曰:“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台州也有“洋屿青,出海精”的谣谚,“洋屿”,就是洋屿山;“海精”指方国珍。
元至正八年(1348年),有一个名叫蔡乱头的人,在海上打劫财物,官府派兵追捕他。方国珍的仇家便告发他通寇,方国珍杀死仇家,与其兄方国璋、其弟方国瑛、方国珉逃亡海上,聚集数千人,抢劫过往船只,阻塞海路。行省参政朵儿只班率军征讨,兵败,被方国珍所捉。方国珍迫使其 *** 于元朝,授他为定海尉,不久起义,进攻温州。
方国珍首义反元,比刘福通、徐寿辉等起义早两三年,比郭子兴(后来朱元璋加入)起义早四年。
七战七捷
元朝以孛罗帖木儿为行省左丞,督军前往征讨,也兵败被捉。元朝只得派大司农达识帖睦迩再次招降他。不久,汝、颍之地兵起,元朝招募水师防守长江。方国珍心中疑惧,重新反叛,诱杀台州路达鲁花赤泰不华,逃亡入海。后来派人潜至京城,贿赂朝中权贵,允许他投降,授为徽州路治中。方国珍拒不听命,率军攻陷台州,焚烧苏之太仓。元朝又以海道漕运万户之职招降他,方国珍这才投降,并接受这一官职。不久进升行省参政,派兵进攻张士诚,张士诚派遣将领在昆山抵御。方国珍七战七捷,直到张士诚也投降,才停战退兵。
在此之前,天下太平,方国珍兄弟带头骚乱海上,元朝惮于用兵,一意进行招抚。只有都事刘基认为方国珍是首逆,而且屡降屡叛,不可饶恕,但朝议时没有听从他的意见。方国珍授官之后,据有庆元、温、台之地,更加强大,不可控制。
方国珍开始起义时,元朝发出空名宣诏数十道,招募人们去进攻,许多海滨壮士响应招募,并为此立功,可是负责此事的官员接受重贿,总是不给这些人应有的赏赐,有一家为此死去几个人,却得不到官职。但对方国珍之徒,却一再招抚,都升为大官。因为这样,百姓都羡慕当强盗,跟随方国珍的人日益增多。元朝失去江、淮后,只得凭借方国珍的船只使海运畅通,便又以官爵笼络他,这样海运无事。有一个名叫张子善的人,喜爱纵横之术,劝说方国珍率军溯江而上,窥视江东,北夺青、徐、辽海。方国珍回答说:“我还没有这么大的志向。”然后谢之离去。
过招元璋
朱元璋攻取婺州后,派主簿蔡元刚出使庆元。方国珍与其下属商量道:“江左号令严明,恐怕不能与他对抗。况且与我为敌的,西有吴,南有闽。不如暂且表示顺从,借此作为声援以观其变。”下属觉得他说的在理。于是,方国珍派使者给朱元璋送信,并奉献黄金五十斤,白金五十斤,有花纹的丝织品一百匹。
朱元璋又派镇抚孙养浩回访他。方国珍请求进献温、台、庆元三郡,并派次子方关作为人质。朱元璋没接受人质,而且给予厚赐,将他送回;又派博士夏煜前去,拜方国珍为福建省平章事,其弟方国瑛为参知政事,方国珉为枢密分院佥事。方国珍名义上奉献三郡,实则心存二心,待夏煜到后,他诈称有病,自言年老不能称职,只接受平章印章及诰命。
朱元璋觉察到这种情况,便写信告诫方国珍说:“我开始认为你是识时务的豪杰,这才命你专制一方。你却居心叵测,想探听我的虚实便派你儿子来,想推却所封官爵则自称年老有病。历来聪明者可转败为功,贤能者可因祸得福,你好好想想吧。”当时方国珍年年修造海船,为元朝漕运张士诚的十多万石粟到京城,元朝因此多次提升方国珍,直到命他为江浙行省左丞相衢国公,分管庆元,方国珍也受之如故;而对朱元璋却以甜言蜜语加以谢绝,表示绝无依附之意,收到朱元璋的信,竟然不打开看。朱元璋又写信劝说道:“福基于至诚之心,祸生于反复无常,隗嚣、公孙述两人就可作为前车之鉴。大军一出,就不再是用空话可以解救的了。”方国珍技穷了,又装出一副惊慌害怕的样子来谢罪,并进献一匹鞍上饰有黄金宝物的马,朱元璋又没有接受。
不久,苗将蒋英等反叛,杀死胡大海,带着胡大海的首级投奔方国珍,方国珍拒不接纳,蒋英等便从台州逃往福建,驻守台州的方国璋率军中途拦截,方国璋兵败被杀,朱元璋派使者前去悼祭。一年后,温州人周宗道以平阳来降,方国珍的堂侄方明善当时驻守温州,便派兵争夺平阳,参军胡深将其击败,然后攻下瑞安,进兵温州。方国珍这时害怕了,请求每年供给朱军白金三万两,待攻下杭州时,马上纳土前来归附,朱元璋这才下诏令胡深班师返回。
纵横捭阖
吴元年(1367年),朱元璋攻克杭州后,方国珍据境自如,派间谍借向朱元璋进献之名,侦察对方力量,又屡次通好于扩廓帖木儿及陈友谅,企图互为掎角。朱元璋获悉之后大怒,派人送去书信,历数他的十二条罪状,又索取军粮二十万石。方国珍为此召集部属商议,郎中张本仁、左丞刘庸等都认为不能顺从。唯有一个名叫丘楠的独自争辩道“:你们所言都不是方公之福啊。只有明智可以解决事情,只有讲信用可以守住疆土,只有有理有利才可以用兵。公经营浙东十多年了,可总是迁延不决,犹豫再四,计不早定,这不可以说是明智。既然答应朱元璋投降,却又违背他,这不可以说是有信用。朱元璋派军征战,有他的理由,因为我们确实有负于他,这不可以说是有理。你扶服 *** ,幸运的话他还会将你看作是钱m啊。”方国珍不听劝告,只是日夜运送珍宝,修造船只,为避走海上做准备。
乞降善终
吴元年(1367年)九月,朱元璋已攻克平江,命参政朱亮祖进攻台州,方国瑛迎战,战败逃走。朱亮祖又攻克温州。征南将军汤和率大军长驱直入抵达庆元,方国珍率部逃亡入海,又被追兵在盘屿打败,其部将相继投降。汤和多次派人向方国珍说明顺从与抗拒的不同后果,方国珍这才派儿子奉表乞降,说道:“臣听说天无所不盖,地无所不载,王者体天法地,对人无所不容。臣长期以来蒙受主上的宽待之恩,不敢做出自绝于天地的事,因此一陈愚衷。臣本是庸才一个,遇上这多事之秋,起兵于海岛,没有父兄之力相助,又没有帝制自为的野心。当主上率军浩浩荡荡到达婺州时,愚臣马上派儿子前去侍奉,就已经知道主上会有今天,我将如依日月之余光,望雨露之余润。而主上推诚布公,派我驻守乡郡,就像以前吴越一样。臣遵奉条约,不敢妄生枝节。只因堂侄性情暴躁,偷偷挑起衅端,烦劳问罪之师,我心里战战兢兢,因此派守军出迎。然而最后还是飘浮入海,为什么呢?孝子对于父亲的责罚,如果是轻微的杖责便接受,如果是重杖的话便会逃避,臣的事情就与这种情况相类似。我想马上自缚去朝廷请罪,又惟恐遭斧钺之诛,假使天下后世不知道臣得罪你有多深,将会说主上之心不能容臣,这岂不会连累天地之大德吗?”以上这些话大概都是出自方国珍的部下詹鼎之口。
朱元璋看后,觉得方国珍可怜,便赐信说:“你违背我的告诫,不马上收手归命,反而流入海上,负恩实在太多。今天你已走投无路,又情词恳切,我理当以你此诚为诚,不以前过为过,你不要自起疑心。”于是催促方国珍入朝拜见,当面责备他说:“你来得不是太晚了吗?”方国珍顿首拜谢,授为广西行省左丞,只享食禄而不上任,
洪武七年(1374年)5月8日,方国珍去世,葬于南京城东20里玉山之源。朱元璋亲自设祭,并命翰林学士宋濂为《神道碑铭》为祭。
历史评价
朱元璋:“方国珍鱼盐负贩,桉镣瞪,观望从违,志怀首鼠。”“吾始以汝豪杰识时务,故命汝专制一方。汝顾中怀叵测,欲觇我虚实则遣侍子,欲却我官爵则称老病。”
谷应泰:“方国珍以黄岩黔赤,首弄潢池,揭竿倡乱,西据括苍,南兼瓯越。元兵屡讨,卒不能平,以致五年之内,太祖起濠城,士诚起高邮,友谅起蕲、黄,莫不南面称雄,坐拥剧郡,则国珍者,虽圣王之驱除,亦群雄之首祸也。然而国珍地小力少,不足以张国,饷匮援绝,不足以待敌。此惟识略过人,真知天命,若陈婴以兵属汉高,冯异以地归光武,则功垂刑马,名在云台,岂不善始善终哉。而国珍者,市井之徒,斗筲之器,宜其无定见也。夫国珍智昏择木,心怀首鼠,惧明之侵轶,则受抚于元,以壮其虚声;惧元之穷追,则纳款于明,以资其外卫。其效忠于陈友定也,岂非河朔之刘琨,西凉之张氏。而侍子于明太祖也,又岂非下江之王常,吴越之钱m。正所谓狺牙摇尾,荒忽无常。毋论明室鼎兴,贻羞鬼蜮,就令元兵晚振,亦斩鲸鲵。盖首尾衡决,无一而可者。而彼终恃狡谋,依违两堕,则以摄乎大国之间,迁延岁月之命耳。然究竟友谅凶强,士诚给富,无不先期殄灭,而国珍以弹丸之地,乃更支离后亡者,非国珍之善守御,而太祖之善用兵也。太祖之意,以用兵如攻木,先其坚者,后其节目。故先平吴、汉,后议国珍,缓急之势所不得混也。而中间允其纳币者一,遣使招谕者再,又且推还质子,姑置后失。盖吴、汉者门庭之寇,赴之宜速,而国珍者樊笼之鸟,取之如寄,毋亦米成山谷,尽天水于目中,岂真兵白头须,置陇、蜀于度外也。卒之六师既加,窜奔海岛,计穷归命,传送京师。语云:‘不为祸始。’又云:‘无始乱。’国珍之窃据非分,适足为新主资矣。”
《明史》:“长身黑面,体白如瓠,力逐奔马。”“国珍首乱,反覆无信,然竟获良死。”
家族成员 兄弟
哥哥
方国馨
方国璋
弟弟
方国瑛,官至参知政事。
方国珉,官至枢密分院佥事。
子侄
儿子
方礼,官至广洋卫指挥佥事。
方关,官至虎贲卫千户所镇抚。
方行,字明敏,方关之弟,善于写诗,宋濂曾经称赞过他。
堂侄
方明善
关于方国珍和方国珍据了浙江什么意思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