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主要给网友们分享杜预的知识,其中更加会对杜预传进行更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记得关注本站!
杜预是杜甫的祖先,杜预的三子杜耽、四子杜尹,分别是唐代诗人杜甫、杜牧的先祖。
杜预出身京兆杜氏。初仕曹魏,任尚书郎,后成为权臣司马昭的幕僚,封丰乐亭侯。西晋建立后,历任河南尹、安西军司、秦州刺史、度支尚书等职,与贾充等修《晋律》。
咸宁四年(278年)杜预接替羊祜出任镇南大将军,镇守荆州。他积极备战,支持晋武帝司马炎对孙吴作战,并在咸宁五年(279年)成为晋灭吴之战的统帅之一。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对后面的影响
杜甫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甫的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运用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杜甫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
在不少人的心目中,三国是一个很酷的时代。经过《三国演义》的渲染,人们相信那个时代的武将鲜衣怒马,文臣羽扇纶巾,然而真实的历史却显得格外"油腻"。
百姓们在刘玄德"仁义"的旗帜下显然没有过上更好的生活,他口中的"以人为本",也只不过是以人为资本罢了;而曹魏、东吴形成的众多知名的世家大族,他们的背后是无数被奴役的百姓。
"衣不全短褐,食不赡养朝夕"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
拨开这些血淋淋的史料,我们发现在这样的时代中却出现了一个近乎完人的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他就是杜预。
作为最终结束三国分裂局面的杜预知名度却没有关张飞等人来的高。而他本人的"人设"也并非出众,作为一名武将却不会骑马,射箭也是"软趴趴的",史载其"身不跨马,射不穿札",同时他还患有"大脖子病",还经常被地方的士兵嘲讽。
但他却是明朝之前唯一一个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的人。
杜预出身在曹魏的一个门阀世家中,他的祖父是号称政绩"常为天下最"的名臣杜畿。杜畿做事常常亲力亲为,作为尚书仆射(和当时司马懿几乎同级别)的他督造龙船的时候试航不幸遇难,令曹丕十分悲伤。
但杜预的父亲就比较"作死了",杜恕为人过直,和朝中大臣关系闹掰,导致不仅仅他自己基本没有走上仕途,甚至被判处死刑后改为流放,死在了途中。而杜预也是"久不得调",直到个公元257年,35岁杜预才拿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份offer:司马昭相府幕僚。
在此之前,杜预早已经人送外号"杜武库",比喻他的知识广博,像武器库一样。可能是长年累月宅在家里没事儿干,杜预对政史地天文工程等等都有相当层次的研究。
尽管杜预已经是35岁"高龄"男士,司马昭还是高高兴兴地把自己的妹妹高陆公主嫁给了杜预,成功的让杜预进入到了司马氏的核心集团里,也开始了杜预开挂般的人生。
当了4年的高级幕僚后,杜预开始从事一些实质性的工作,被派遣到钟会的军中担任镇西长史。此后也不知道是经过了怎样眼花缭乱的政治操作,杜预在钟会叛乱的事件中"毫发无损",反而增封了一千户,回来还担任了河南尹。
在此期间他接受司马昭的委托,撰写为之后推行的《晋律》,承担了极为繁重的注解工作。他还仗义执言,揭露了和批判晋朝官场各种黑暗的现象。
他主张实行考课制度,即按照官吏的实际工作情况判断优劣进行升迁,实际上曹操在世时期就已经这么做过了,但是后来因为门阀世家的掌权,这样的做法显然不符合他们的期望,于是便作罢。
官场中的杜预显然没有借鉴自己父亲的教训,仍然为人正直,仗义执言,因此得罪了司隶校尉石鉴,还丢了河南尹的工作。此后他被是派遣到了陇右地区防范鲜卑人和羌人,从此开始了他的武官生涯。
史载杜预"明于筹略",在和游牧民族的斗智斗勇中获胜,尽管因为和上司石鉴的矛盾他险些被治罪处死(已丢了爵位),但司马氏对于杜预的信任显然是无与伦比的。一直到278年,杜预一直在担任度支尚书的职位,为国家的经济财政做贡献,此时他不断推陈出新," 排新器,兴常平仓,定谷价,较盐运,制课调",向朝廷提供了五十多条有利建议,均被采用。
修订律法、做地方长官、对吏治提出意见、进行科学发明创造、对经济政策进行改革、担任高级将领,还有斜杠中年杜预做不到的事情吗?
在羊祜、张华、杜预的连番劝说之下,晋武帝司马炎终于下定了决心,于公元279年调集大军20万攻伐吴国。
此时的吴国已经跌入历史的最谷底,上层社会的不断内乱、派系倾轧导致吴国没有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底层人民过着衣不蔽体的生活。当吴国最后一任君主孙皓即位后, 吴国灭亡的时针加速了不止一倍。
东吴推行的复客制和世袭领兵制尽管在初期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但从长远来看必定导致国家机器的腐朽和底层人民生活的无比困境,史载吴国后期"老幼饥寒、家户菜色。"孙浩又大搞政治斗争,通过各种残酷的刑罚屠杀大臣,这样一个国家,亡了也罢。
杜预从他之前占领的襄阳出发,"以计代战一当万"的他摧枯拉朽的击破了吴国腐朽的抵抗,浩浩荡荡的晋军碾压往建业而去。杜预破江陵、占荆州,因为当时南方酷暑又逢暴雨,晋朝将领担心会突发瘟疫,因此说出了"百年之寇,未可尽克"的话来。
杜预直言:"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著手处也。"这句话成了成语"势如破竹的最早来源,至今已经传颂了上千年的历史。
此后正如杜预所言的那样,公元280年3月,孙皓向晋朝投降,吴国灭亡。在整个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杜预有攻城略地定策谏言之功,被封为当阳县侯,后世普遍认为杜预是晋灭吴国之战的中的最大功臣之一。
战争结束后,杜预回到了那个曾经出征吴国的襄樊之地,成了一方百姓父母官。他"勤于讲武,修立泮宫",同时攻占山夷、兴修水利设施、使得当地成了沃野千里的肥沃之地,百姓也迅速恢复了生产,因此百姓称他为"杜父"。
"后世无叛由杜翁,孰识智名与勇功。"没有追求个人名利却把视野着眼于天下苍生,杜预可以说是中国最可爱的那批人了。
不少古代知识分子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三不朽",即里立德、立言、立行,杜预本人自己称"德不可以企及,立功立言可庶几也。"意思是,立德我还差点,但立功立言可以说差不多了。
平定吴国,结束三分天下的局面;修订《晋律》;撰写《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一方百姓的父母官……这些事情若是一个人一生中仅完成一件,也早已经可以彪炳史册, 也正是因此杜预成为了明代之前唯一一个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的人。。
杜预成了集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三位一体的"半个完人",连他的后代杜甫、杜牧都是我们熟知的人物。
参考资料:
《晋书·杜预传》
《资质通鉴·晋纪》
张晓彤《西晋的军事谋略家——杜预》
刘运好《通与变——论杜预之"左传"学》
宋伟哲《律学家杜预——三国时代的终结者》
文慧科《论杜预在政治上的改弦更张》
杜预这个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杜预的历史人物杜预,他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杜预,军事家和学者杜预,而且因为他的博学多才,所以是明朝之前唯一同时进入文庙与武庙的人。
我知道这个人是从中国历史上知道的,他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而且让我觉得有了他,让我了解我们中国更多的历史,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也是一个让我更加了解历史的一个途径,而且他也是一个文武兼备的人,对于当时的朝廷是一个栋梁之材,通过他我也可以更加了解魏晋的历史,但是他只是有一些怀才不遇,没有遇到那个赏识他的伯乐,让他觉得非常的郁闷,我也是这么觉得。
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灭吴统 一战争的统帅之一。历官曹魏尚书郎、河南尹、度支尚书、镇南大将军、当阳县侯,官至司隶校 尉。功成之后,耽思经籍,博学多通,多有建树,被誉为“杜武库”。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及《春秋释例》等。出身在曹魏政府的高级官僚家庭。祖父杜畿是三国时期曹魏的名臣。杜预在军事上成就卓著。他率军奇袭西陵,离间东吴君臣,使东吴在大军压境之际撤换名将张政而代之于平庸将领,削弱杜预了东吴在西陵这一重要军镇的防守力量。他支持王浚东下,乘胜夺取建业,灭东吴,完成杜预了统一天下的大业。
杜预在军事上成就卓著。他率军奇袭西陵,离间东吴君臣,使东吴在大军压境之际撤换名将张政而代之于平庸将领,削弱了东吴在西陵这一重要军镇的防守力量。他支持王浚东下,乘胜夺取建业,灭东吴,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
在经济上,杜预也有突出的建树。对召信臣遗迹(“六门陂”)的修复,使民获利,民感其德,号曰:“杜父”;开杨口(在今潜江县治北、汉水南岸),使沔、杨、夏三水连接,改变了从江陵至襄阳“此无通路”,绕道数百里的问题。既“内泻长江之险”,又“外通零、桂之漕”。南人歌之曰:“后世无叛由杜翁!”
在学术方面,他自称有“左传癖”。著有《春秋经传集解》和《释例》。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中的《春秋左转注疏》即是杜预著,唐孔颖达疏。杜预好身后名,刻二石碑,记其勋绩,一沉万山下,一沉岘山下。并对属下说:“何知后代不在山上乎!”但此两碑至今尚未发现,成了千古之谜。
关于杜预和杜预传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