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余指的是什么 董遇三余读书

小藤门 网友投稿 2023-01-30 33 0

今天给大家聊到了三余指的是什么,以及董遇三余读书相关的内容,在此希望可以让网友有所了解,最后记得收藏本站。

古人充分利用三余三余指的是什么

三余指的是冬者岁之余三余指的是什么,夜者日之余三余指的是什么,阴雨者时之余也。

原文:

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意自见。”从学者云:“苦于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翻译:

有个跟着董遇学习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很多遍。”董遇的意思是:“读书多读几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

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下雨的日子是平时的多余时间。”

扩展资料:

董遇“三余”读书,出自鱼豢的《魏略·儒宗传·董遇》,指读好书要抓紧一切闲余时间。

有个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向他)说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百遍。”意思是:“读了一百遍的书,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

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一天的空闲时间(可以读书),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空闲。”

董遇,字季直。性格质朴,不善言辞但又好学。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傕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靠朋友将军段煨。董遇和哥哥收集捡拾野稻子卖钱维持生计,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儒家的书籍,一有空闲,就拿出来学习诵读,他哥哥嘲笑他,但董遇还是依旧读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董遇“三余”读书

古人 三余是指什么苏试哪首诗里用三余?

古人说的“三余”,指冬天、夜间、下雨天三个时间。苏轼的《携白酒鲈鱼过詹使君》诗中用了“三余”的典故。其中两句是:“醉饱高眠真事业,此生有味在三余。”

苏轼

“三余”的典故,出自《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裴注引《魏略》:董遇善治经传,人从学,他强调多读,多读则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现代汉语的意思是,董遇这个人擅长研究经传,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一定要先读百遍。”又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教的人说:“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冬天没农活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干活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阴雨天无法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三余是什么?

冬者岁之余三余指的是什么,夜者日之余三余指的是什么,阴雨者时之余也:

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书读百遍》

释源:《三国志》裴松之注。《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明帝时大司农弘农董遇等,亦历注经传,颇传于世。”裴注:《魏略》曰:“初,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部分原文:

人有从学者,董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又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xiàn)。”从学者云:“苦渴无日。”董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董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翻译:

董遇字季直,性格敦厚老实而且很好学。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对其认识 中国有一句古话:“少年不读书,老来空白首。”世间万物,皆属身外,惟有书能够渗心入骨地擦拭你蒙尘的心灵,让你耳聪目明,心高志远。任何时刻拾起书本,打开扉页,都可以在夏曰里读出雪意,于山间闻到泉鸣。 读书人多的时代,是书籍繁荣的时代,亦是社会文明、人类进步的时代。读书多的时期,则是生命充实丰盈的时期,是激情炽热,才思、理智最敏捷的时期。

启示:

于是《三国志·魏书》中出现这么一句话:“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反复阅读一本书,自然能逐渐了解它的涵义。这是一种通过精读以促进独立思考的学习方法,尤其适用于自学者的钻研。 对于此观点,我保留了自己的看法。逐字逐句地反复阅读未必能达到精通的程度,如果没有悟性地理解只会成为可怜的书呆子纸上谈兵,只知表面肤浅的文字表述,未必可深入内涵。有悟性地读书,可以与作者融洽地平等交流,在心灵的碰撞和摩擦中灵思如泉涌,思考得更透彻。如果我们不带思索地读百遍书,又怎会奇迹般地自见其意呢?这种低效率的苦差事不但浪费时间,而且致命地浇灭你对书本知识的热情和自信。我们读书却不理解,读出来的往往是自己加给作者的思想,活在自我世界的樊笼里,如井底之蛙,仍旧心胸狭隘,孤陋寡闻。 我们在一生中读过许多书,也许每本书会读许多遍,但恐怕吸收的并不多。盲目地追求读书的数量而忽视了觉悟,只能导致绝大部分知识像破砖烂瓦,杂乱无章地堆积在大脑某个易被遗忘的角落。悟性便如建筑师手中的设计图,能将这些零乱的材料有机地组合起来,构筑成知识的大厦,这样我们读书的目的会更明确、轻松。 英国作家菲尔丁曾忠告:“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把你戕害。”的确,没有选择性和悟性的书极为破坏人们的精神文明建设,令人萎靡不振,不思进取。这从反面又显示出悟性读书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生命不息,攻读不止。“要让书成为自己的注解,而不要做一颗绕书本旋转的卫星,不要做思想的鹦鹉。”爱迪生如是说。那就让我们读百遍书,带悟性思索,其义自见。

古人的三余指什么

“读书三余”指 1、冬者岁之余。      2、夜者日之余。     3、阴雨者之余。

欧阳修有三上法”“三上”说的就是马上,枕上,厕上.三余法:冬者,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 古今名人总结的读书方法很多.笔者最欣赏的是欧阳修的“读书三上法”和董遇的“读书三余法”.所谓“三上”就是指马上,枕上,厕上;所谓“三余”,是指“冬者,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

1.董遇,字季直,性格木讷但好学。兴平年间,关中李傕等人作乱,他与哥哥季中便投奔到段煨将军处。他们经常上山打柴背回卖钱(来维持生活),每次上山打柴时董遇都带着书,有空闲就拿出书诵读,哥哥嘲笑他,但董遇没有改正。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为它作了注释;对《左氏传》也下过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了《朱墨别异》。有个跟着董遇学习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很多遍。”董遇的意思是:“读书多读几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空余时间,夜晚是一天中的多余时间,下雨的日子随时有多余。”

2.有个跟着董遇学习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很多遍。”董遇的意思是:“读书多读几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下雨的日子随时有余。”

董遇三余读书。三余指哪三余?

董遇三余

【三余】:董遇的“读书三余法”,所谓“三余”,是指“冬者,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就是冬天、夜间、雨天。

【原文】:董遇,字季直,性质纳而好学。.......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由是诸生稍从遇学。

【翻译】:一个叫董遇的人,字季直,性格质朴,迂腐而又好学.......有人想跟着他学习,他却不肯轻易去教,说:”必须把书读够百遍.”说是书读够百遍它的意思自然就明白了.跟从他学习的人说:”想学习却没有时间.”董遇说:”应该做到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中的时间过得最慢的,阴雨天是平时最难熬的.”由于这样,很少有跟从董遇学习的学生了。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三余指的是什么和董遇三余读书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