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聊到了袁隆平妻子,以及袁隆平妻子妻子相关的内容,在此希望可以让网友有所了解,最后记得收藏本站。
《袁隆平》电影中袁隆平爷爷的妻子叫董婕,是因为这是电影不是纪录片,这可能也是导演另有深意。
现实中袁隆平爷爷的妻子叫邓则。邓则(既是袁隆平梦想的支持者,也是他梦想的陪伴者。
袁老曾经说过,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在别人都不肯嫁给他的时候,邓则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的求婚。在人生最困难的时候,也是邓则始终和他在一起。
因为遇到邓则之前,袁隆平有过两段感情经历,都无疾而终。有人这样描述,暗恋没敢开口,初恋被迫分手:大学时代,袁隆平有过一段非常青涩的恋情,是典型的暗恋;大学毕业后,袁隆平到安江农校任教,又有过一段几乎就要成功但最终还是功败垂成的爱情。
后来,袁隆平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大龄剩男,没人愿意嫁给他,直到34岁才遇到他生命中一生爱人。袁隆平也善于抓住机遇,和邓则相恋一个月就闪婚,从此相携相扶,一生陪伴。
《袁隆平》:
《袁隆平》这部电影根据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真实事迹改编,讲述了这位“杂交水稻之父”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为解决人类温饱问题,执着于杂交水稻研究的坎坷历程。
《袁隆平》以艺术的手法再现了袁隆平不平凡的科研道路以及他作为一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家的多彩人生。该片以鲜活艺术手法再现了袁隆平院士心忧天下、造福人类、自强不息、淡泊名利的情操。
该片在传记片的拍摄手法上进行了诸多创新,叙事新颖,创作理念融浪漫与现实为一体,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心忧天下、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科学家形象。而该片的拍摄和发行放映,对于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于在全社会开展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5月24日上午,袁隆平告别仪式在长沙明阴山殡仪馆举行,妻子邓则坐轮椅看袁老最后一面。
袁隆平遗体的送别仪式,他的遗体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身上覆盖着鲜红的国旗。现场庄严肃穆,哀乐低回。稻香长存,国土无双,留下一世成就安然离去,袁老一路走好,后世子孙永远记得您!
妻子邓则做最后的告别
袁隆平的妻子邓则奶奶,在送别仪式上,一身黑色衣服,彰显肃穆,整个人看起来沧桑了还多。坐在轮椅上,被人推着围绕袁老遗体做最后的告别,泪别老伴,失声痛哭,悲痛之余无法站稳脚步,最后的告别这一眼的凝望却是满满的不舍。
这么多年的夫妻之情,一下子很难接受。尤其这个年龄,实在是受不了这样的打击。在告别仪式的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邓则奶奶是多么的伤心、难过,逝者已矣,还是希望邓则奶奶保重身体,替袁爷爷好好活下去。袁爷爷只是去天堂休息了,他一定是希望您笑着看他离开。他是最让我们值得学习的楷模。
夫妻感情颇深
袁隆平与夫人邓则,在1964年结婚,两人是通过朋友介绍认识的,相识一个月后果断结婚,这也算是闪婚了,两人相敬相爱、风雨相伴57年。
就连袁隆平90岁生日的时候,切下的第一口蛋糕,都是先给妻子邓则奶奶吃,这一举动,足以证明两人是多么的恩爱,也见证了邓则奶奶在袁老心中的位置。
袁隆平儿媳曾说,老两口感情十分好,只要两个人不在一起,至少会桶一次电话,无论是谁出门,都是主动打电话给妻子。
袁隆平去世后,联合国也发文悼念:“袁隆平院士为推进粮食安全、消除贫困、造福民生做出了杰出贡献!国士无双,一路走好”,袁隆平作为人民的科学家,必然会受人敬仰、爱戴,世人会铭记于心。
网友评价
1、奶奶节哀,每年稻花飘香之际 来人间看看我们就好。人间有米,心中有你,袁爷爷一路走好。
2、袁老的离去,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怀念和留恋,愿袁老一路走好,永垂千古。
3、我辈未见其人,却蒙其恩,心中敬佩,感激不尽,请受晚辈叩拜,袁爷爷一路走好。
4、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袁老解决了中国14亿人吃饭的问题,多么伟大。
5、碗中有米,心中有你,袁爷爷一路走好,奶奶好好保重身体。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噩耗传来,举国哀恸,山河同悲。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个一生致力于让14亿中国人吃饱饭的当代“神农”,以稻济世,消除饥馑,让一个物阜民丰的时代书写下了他丰碑一般的名字。
对于国家而言,我们失去了一位全民英雄;对于袁隆平的妻子邓则来说,她失去的则是生命中陪伴她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灵魂伴侣。
5月24日上午,在告别仪式现场,遗体上覆盖国旗的袁隆平安卧于鲜花翠柏丛中。
在庄严肃穆的大厅,哀乐低回,一片悲声,夫人邓则坐在轮椅上,俯身与爱人做最后的告别,伤恸难抑,怆然泪下。
那年,大诗人贺铸离开苏州时,念及亡妻,提笔写下“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的伤悼之句。
袁隆平的离去,对于邓则而言,不止是“头白鸳鸯失伴飞”,更将是永远的“同来何事不同归”。
1953年,袁隆平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从西南农学院(今西南大学)农学系毕业,被分配到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教书。
那年,他23岁。
阡陌纵横的田野,麦浪逶迤的乡间,尽管工作的地方偏僻落后,但他还是将它当做了心中的“桃花源”。
当时的袁隆平虽然到了“男大当婚”的年纪,却一心痴迷于农学研究,从来没有心思谈恋爱。
袁隆平和邓则
十年后,袁隆平已迈入而立之年,仍是“孤家寡人”一个。
提亲的人倒是不少,皆无功而返。
后来在老同学的牵线下,一个在农技站工作的叫邓则的姑娘被介绍给了袁隆平。
这个秀外慧中的女孩子性格很好,落落大方,笑容明朗。
不过当时的邓则颇为踌躇,在她的心目中:“袁先生人好,课讲得也好。”
毕竟曾有师生的身份之隔,这让她顾虑重重:“老师和学生谈恋爱算怎么回事?将来我怎么称呼他?他都30多岁了,比我大8岁,会不会年纪相差太大了?”
但在媒人的助力之下,两个互抱好感的人渐生情愫。
年轻时的袁隆平(前排右二)
1964年正月初五,黔阳地区举办职工业余篮球赛,作为队员,邓则也参加了,赛场正好选择在安江农校的礼堂球场。
热心的“红娘”们提议,不如趁热打铁将袁隆平和邓则的喜事办了!
大赛组委会临时调整比赛场次,以使比赛和婚事两不误。
袁隆平为来不及送新娘一件礼物而过意不去,于是悄悄地对邓则说:“我给你买件新衣服好不好?”
邓则知道袁隆平是个穷书生,干脆拒绝了:“不要不要!”
老实巴交的袁隆平就依了邓则。
从认识到结婚,他们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
两个异常传统的知识分子,却用了现代人最 时尚 的“闪婚”形式敲定了终身大事。
电影《袁隆平》剧照
后来,袁隆平每每向人提及此事,都难掩一脸自豪:“自己这辈子最幸福的时刻,就是邓则毫不犹豫答应他求婚的那一刻。”
在顾漫的小说《何以笙箫默》中,以琛对默笙说:“如果说三年后你注定是我女朋友,我何不提早行使我的权利呢?”
浪漫从没有时代的分野,它只存在于两颗决意奔赴彼此的心中。
结婚时,袁隆平34岁,邓则26岁。
由于条件所限,他们没有置办任何结婚用品,也未举办像样的婚礼,邓则当时穿上一件红色的球衣就代表“出嫁”了!
新婚不久,袁隆平兴致勃勃地邀请邓则去游泳。
这个在科学领域严谨得一丝不苟的男人,在面对爱妻时,也偶有古代骑士般的浪漫。
邓则回忆说:那天袁隆平开会开到晚上11点,回到家非拉她去游泳不可。临出门前,袁隆平还特意带了一把小剪刀。
邓则感到莫名其妙。
青年袁隆平
袁隆平解释说河里有很多渔民布下的渔网,要是游泳时不小心碰到鱼钩,他就能马上剪开帮她脱身。
婚后如此惬意的生活倏忽而逝,“位卑未敢忘忧国”,对于一个将科学研究当做毕生使命的人来说,袁隆平的日程表里似乎只有四个字:只争朝夕。
此前中国发生的大饥荒让袁隆平内心无比震撼,作为一个农学系毕业的大学生,他立志为挣扎于饥饿与死亡边缘的苍生带来活下去的希望。
因为屡屡失败,当时的美国、日本还有菲律宾的研究团队已经放弃了杂交水稻的研究,但袁隆平却决意将这条无比漫长而崎岖的科研之路矢志不渝地走下去。
为了早日攻克技术难关,袁隆平带着妻子和学生三人,在茫茫的稻田中拿着放大镜,头顶烈日,双脚踩在烂泥里,同时还要忍受着各种蚊虫的叮咬,一株一株,一穗一穗地寻找天然的不育株,他们用了整整16天,查看了近14万株水稻后,真的发现了一株天然不育株。
一年后,他们再度发现了六株不育株,这给他们的研究带来了一线曙光。
经过两年积累,袁隆平发现杂交水稻的结实率高达80%——90%,由此成为划时代的发现。
当袁隆平一心扑在研究上时,邓则也准备迎接第二个孩子的到来。因为丈夫分身乏术,邓则只能请母亲来家里照顾她,这就需要增加一个床铺。
邓则在学校借了一张便于拆卸的床,只需要袁隆平抽时间组装上就行。
将所有的智慧都用在了科研上的袁隆平,在平时的生活中却是笨手笨脚:“就是这样简单的事情,袁先生都做不来,怎么拼都不是张床的样子。”
但邓则丝毫没有埋怨过袁隆平。
亦如当年的杨绛,面对幼稚又孩子气的丈夫,曾不无骄傲地说,“我最大的功劳是保住了钱钟书的淘气和那一团痴气。”
上世纪60年代末期,上级为了让袁隆平把杂交水稻研究搞下去,决定调袁隆平到省农科院工作,而邓则未能随调,只好带着孩子们留在了黔阳。
从此,关山迢遥,夫妻双方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异地分居生活。
这样,照顾家中的老人以及3个孩子的重担全部压在了邓则一个人的肩上。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邓则同样有自己的远大梦想,但当“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时,她还是做出了应有的取舍。
袁隆平为此心怀愧疚,更对妻子充满了感激。
几年后,他沦为被批斗的对象,研究所也被打砸一空,这让袁隆平伤心欲绝,万念俱灰。
邓则将残存的秧苗偷偷收好,藏起来继续培育,为袁隆平后来的“杂交稻”研究成功保留下来了希望的“火种”。
1975年,袁隆平的父亲去世。
父亲临终前表示:隆平正在忙着搞杂交稻试验,重任在身,无论如何不要他回来。
操持完丧事后,邓则才含泪给丈夫写了一封信,告诉他父亲去世的消息。
1982年除夕,已在南方育种基地埋首科研整整十多年的袁隆平第一次回家过春节。
正月初二那天,邓则因积劳成疾,突患急性病毒性脑炎,被送进了怀化地区医院抢救。
邓则昏迷长达半个月。袁隆平夜以继日地守候在妻子身边。
他为她擦拭身体,勤换衣服,一勺一勺地喂鸡汤;还为她背唐诗,讲故事,用英语哼唱《老黑奴》:
“我听见他们轻声把我呼唤
我来了
我来了
我已年老背又弯
我听见他们轻声把我呼唤 ……”
这位擎起了中国农业一片天的科学巨擘吃过无数苦,遭了太多罪,钢筋铁骨铸就的意志力,让他默默承受了一切艰辛与磨难。但面对长久陷入昏迷状态,生死难料的妻子,他经常暗自垂泪。
半个月后,邓则终于睁开了眼睛,神情恍惚地看着丈夫,缓缓地吐出她一直以来对他惯用的称呼:袁先生。
“谢天谢地,你总算醒了!”
那一刻的袁隆平激动得老泪纵横。
接下来,他严格遵照医生的嘱咐,每隔一小时帮妻子翻身,经常为她按摩。
一个月后,邓则出了院,没留下任何后遗症。
袁隆平在妻子康复后又投入到了紧张的科研工作中,对此,邓则全力支持,从无抱怨。
后来,全家迁往长沙,住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这对分居了20年的“牛郎织女”才真正朝夕相处。
因为感觉对妻子亏欠太多,袁隆平补偿妻子的最实在方式就是为她“买买买”。
他自己平时连50块钱的衣服穿出破洞都舍不得换,但只要是给邓则买东西,袁隆平往往会拿出“一掷千金”的慷慨。
55岁的时候,袁隆平进京开会,迫不及待买了礼物托人捎回家,并写信给妻子:
“在京给你买了两条裙子和一件汗衫,两黑一深蓝。这是我第一次买裙子,不知什么号码适合你穿,只好买两条供你选择。”
邓则收到丈夫的礼物,开心得像个孩子。
60岁的时候,袁隆平一家从偏僻的农校搬到长沙的新房。
新家窗明几净,并安了煤气热水器,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但每次邓则洗澡,袁隆平都在外面大喊:“邓则!邓则!”
她被吵得心烦意乱:“你喊什么,洗个澡都不消停!”
后来邓则才知道,原来是袁隆平害怕她煤气中毒,非要听到妻子的回应才放心。
2006年,邓则和单位同事在去延安参观的途中遭遇车祸,导致腿部严重骨折。
身在北京参加政协会议的袁隆平因为担心邓则,等不及会议结束,做完报告的当天就匆匆赶到了西安。
“在电话里听秘书形容我的病情,他还是担心。只有亲眼看见我的情况他才能松气。这么多年了,袁先生这份细心的爱还是蛮感动我的。”
邓则63岁时学会了开车:“当初征求袁先生意见,他还是特别支持。我学了一个月,轻松过关。”
袁隆平虽然鼓励妻子学车,却不建议她常开。
邓则说有一次两人去城里办事,袁隆平坐过一次她开的车,尽管妻子开得小心翼翼,但袁隆平还是反复提醒:“他害怕坐我的车,可能我年纪大,他不放心。”
邓则每次想开车出去逛逛,几乎都过不了丈夫这一关。袁隆平只要看到家里有年轻人可以充当司机,就坚决不允许妻子碰方向盘。
邓则的安危与冷暖成为他晚年时心中的头等大事。
袁隆平闲暇时,会抽出时间与妻子去老年艺术团。
袁隆平拉小提琴时,邓则会在一旁弹钢琴或唱起歌。
夫唱妇随、琴瑟和鸣的一幕让无数人感动不已。
银婚纪念日的时候,袁隆平给邓则补办了婚礼。
他在努力偿还心愿,也尽力弥补妻子心中的遗憾。
袁隆平90岁生日那天,蛋糕推上来后,袁隆平不顾众人的目光,首先挖下一勺,喂给一旁的妻子,看着邓则吃下去,袁隆平笑得特别开怀……
这一辈子,袁隆平一共写过两封“情书”。
他把一封“情书”写在了广袤的大地上,却将另一封“情书”写在了与邓则相濡以沫的平凡岁月里。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这是属于一个心中永远装着国家和人民的赤子的豪迈情怀;
“不须耳鬓常厮伴,一笑低头意已倾”这是属于他与妻子死生契阔,爱意永随的长相悦。
“ 据我所知,你的杂交水稻的研究非常坎坷,异常艰辛。”
他说:“挫折和失败,一直伴随着我走这条路,说出来你也许不信,我是一个可以把生命当歌唱的人,你看,每天太阳照常升起,只要有阳光,就会有生命的交响曲。”
在袁隆平弥留之际,家人为他唱起他生前最喜欢的《红梅花儿开》:
“田野小河边红梅花儿开,
有位少年真使我心爱,
可是我不能对他表白,
满怀的心腹话儿没法讲出来……”
但他却从此没有醒来。
“我余生的时光,都是在通往你的路途;我余生的每一天,都将是思念你的每一天。”
禾下乘凉,无日或忘;蓬山有路,归期莫待。
再见,我的姑娘;
再见,我的少年!
文/荠麦青青
伟大的袁隆平爷爷去世之后,他的妻子坐着轮椅去参加了他的追悼会,看得大家泪目。
他的妻子邓则是袁隆平的学生,两个人是在湖南安江农校认识的。
当时袁隆平是在湖南安江农校教了10多年的书,而他们两个其实也并没有太多花前月下的浪漫情节,他们结婚的时候一定没有置办一些结婚物品,两个大龄青年只是举行了一个特别简朴的婚礼。
而当时新娘子就只是穿着一套比赛球衣,火红的颜色,喜气洋洋的结了婚。
两个人就像是知己,也是夫妻,互相扶持,互相理解互相照顾。
不管是家属们还是民众们,都特别不舍他的离开,在送别大厅面前,袁隆平院士的遗体面前,亲友们都围成一团,还有一些亲戚都哭着不愿意离开,久久地跪在袁老遗体面前。
当时,袁隆平院士的妻子邓则坐着轮椅,在家人的陪伴之下也来到了现场,可以看到她整个人的状态并不是很好,相濡以沫几十年,她的心里的悲伤和痛苦是大家无法体会的。
在送别期间,袁夫人其实很多次都想要站起来和袁隆平院士告别,但自己却不能起身,她只能目不转睛地看着袁老对于老伴的离开,她无数次泪流满面。
许许多多的市民们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袁老的哀悼,还有一个年轻人给元老送去了一个排球,上面写着:袁老天堂,好好运动,我们好好吃饭。
这一幕幕场景都让大家心如刀割,忍不住想要落泪,而且也老其实自己是特别喜欢排球运动的,而且他希望现在的年轻人也能够多多去锻炼,从事一些体育活动。
袁隆平院士的离去让全国人民都痛彻心扉,只希望她的妻子邓则以后可以平安幸福健康快乐的生活下去,毕竟这应该也是元老最希望看到的。
2021年5月22日,中国农历辛丑年小满后一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与世长辞,国人泪目。
江山思国士,人去稻田丰。袁老如同一株水稻,完成袁隆平妻子了使命,最终回落在泥土之中。
袁隆平院士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坚持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之所以取得这样伟大的成就,与他的家世和个人奋斗是分不开的。
袁隆平先生出生于一个优越辉煌的书香门第,但他很少对人提起。
袁隆平先生是江西九江德安县人,出生于1930年9月7日(袁老自己说的),在北京协和医院,接生者是我国著名的妇产科第一人林巧稚。林巧稚是中国现代妇产科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一生接生袁隆平妻子了五万多个婴儿,被称为“万婴之母”。她也不会想到自己亲手接生了一个日后如此优秀又重要的 历史 人物。
袁隆平先生父亲袁兴烈(1905--1975),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文学院高材生,当过老师,校长,督学,后来从政,在国民党西北军冯玉祥部孙连仲将军那里担任过上校秘书。后来到国民党南京政府任职,辗转多地。袁隆平也跟着先后在湖北汉口、湖南澧县、重庆等地小学读小学,在重庆复兴初级中学、重庆赣江中学、重庆博学中学、武汉等地读中学。
袁隆平的母亲华静(1902-1989),江苏扬州人,是当地大户人家,自幼在英国教会学校读书,英语流利,从小对袁隆平影响很大。华静后来在安徽芜湖等地任小学老师,袁兴烈在那里任校长,由此二人成为夫妻,算是知识分子的完美结合。袁隆平流利的英语功底,不用说也得益于母亲。袁隆平母亲是位慈祥聪慧的女人,经常给孩子们讲我国古代炎帝创耕耘,植五谷,牛郎织女辛勤耕织的故事,对袁隆平的理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母亲对他人生影响也很大,在他后来怀念母亲的文章中很能感觉到。
下面是1989年袁老由于怀念母亲,写给母亲的信,质朴无华,感人至深。可窥见袁老文采。
袁家自高祖从农村进入德安县城,开创经商之道路,勤奋加上懂得经营,生意兴隆,好长时间都是江西省德安县首富。袁隆平爷爷袁盛鉴(1873-1933)生于江西德安,考中举人。辛亥革命后曾任九江政府职务,之后返回家乡江西德安,任县高等小学校长、县农会会长等。1927年赴海南岛,曾任文昌县县长。所以说袁老生于书香门第,那是自然啊。袁家在清雍正年间,确定了“大茂昌繁盛,兴隆定有期,敬承先贤业,常遇圣明时”的二十字排辈,袁老弟兄五人,都是隆字辈。一人毕业于中专,其他四人都是大学毕业。在兵荒马乱的旧中国,殊为不易,一来证明家庭状况不错,二来也说明父母对孩子们教育的重视。袁老三个儿子是定字辈,分别叫袁定安、定江、定阳。从老大老二的名字中,也可以看到安江农校对袁老一生的影响。
抗战胜利后,袁隆平随家离开重庆,先后就读于武汉博学中学(现武汉市第四中学)、南京中央大学附中(现南师大附中)。1949年,他又回到了重庆继续读高中。1949年8月,考入了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院系调整后,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就是现在的西南大学。
大学毕业之后,袁隆平又响应学校和国家的号召,决定到农村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毕业分配志愿书上毅然决然的填上了湖南省最偏僻的湘西安江农校,在这里一待就是18年。在安江农校他开启了一辈子的水稻研究。
袁隆平的妻子邓则,是他在安江农校的学生和同事,结婚成家后,简陋的宿舍焕发了生机,袁隆平在农业 探索 的路上找到了知心伴侣,向世界难题冲刺的信心更足了。“袁先生”,也成了以后几十年邓则对丈夫的称呼。
袁隆平年轻时常常把自己比作成一粒稻谷种子,既然是种子,撒在哪里都会生根发芽。
受家庭的影响,袁隆平各方面全面发展,英语、小提琴、游泳均比较突出,在武汉就读期间,曾获得武汉市级游泳比赛名次。他的字写得很好,而且也颇有文采。
袁隆平院士是世界级的科学家,去过印度,美国,东南亚以及非洲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指导水稻研究与生产,对全世界粮食生产贡献巨大,声望显著。诺贝尔奖没有农业奖,但他获得了农学领域的两个最高奖——美国的世界粮食奖、以色列的沃尔夫农学奖,后者被专业人员认为是农学领域的诺贝尔奖,由以色列总统亲自颁奖。
袁老毕生孜孜以求研究农学,研究水稻,坚持真理,不畏艰辛。在偏远山区的湖南安江农校一呆就是近20年。这样的为了理想而奋斗的伟大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袁隆平星,是于1996年9月18日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主带小行星。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该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编号8117 ),以示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敬意。
袁老虽然远去,夜空中有他璀璨的光芒。
今日别离后,唯余思念长。
江山如画里,南北稻花香。
2021.5.24
袁隆平妻子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袁隆平妻子妻子、袁隆平妻子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