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院之争 府院之争是否参加一战

小藤门 网友投稿 2023-01-10 89 0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府院之争,以及府院之争是否参加一战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府院之争是怎么回事

府院之争指1916年至1917年(民国五至六年)中华民国总统府与国务院之间的权力斗争。 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府院之争,原第一任副总统黎元洪依法继任大总统府院之争,段祺瑞任国务总理,段以北洋正统派首领自居,依附日本军阀,掌握军政大权,与黎元洪分庭抗礼。 先是在国务院秘书长人选问题上,黎元洪和段祺瑞发生府院之争了争执,最后由徐世昌出面了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要不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宣战这个问题上,双方斗争更趋激烈。 为了达到主战的目的,段祺瑞将其手下的十几个督军叫到北京,组成“督军团”,对黎元洪施加压力,但未获成功府院之争;后来段祺瑞又叫人写了对德宣战书要总统盖印,黎元洪为了平息风波,勉强在文件上盖了章。即使这样,段祺瑞仍不满足,在国会开会讨论时,又大肆干涉,终于触动了众怒。 恰在这时,段祺瑞私自向日本借款一事被揭露。1917年5月21日,黎元洪瞅准时机在这时下令撤销了府院之争他的总理职务,段祺瑞愤然离京去津,并且指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总统无权撤销总理职务,不承认黎的免职令。因一方为总统府,一方为国务院,所以它们间的争斗被称为“府院之争”。 之后黎元洪请督军团团长张勋於6月14日入京调解。张勋入京后,拥立溥仪复辟。事件为段祺瑞所镇压,黎元洪於事后辞去总统职,总统改由冯国璋担任。府院之争告一段落。

府院之争名词解释

府院之争指民国五至六年(1916年至1917年)黎元洪与段祺瑞之间的权力斗争。

府”即总统府,“院”指国务院,“府院之争”即是总统和总理之争,也是黎元洪与段祺瑞。

实质上反映了美、日两国在争夺中国权益上的矛盾和中国统治集团内部争夺势力的矛盾。

名词解释-府院之争

名称:府院之争

等级:★★★★★(11南京师范大学复试;15湖南师范大学;15南开大学;16南开大学;17华中师范大学)

定位:民国的初建(1912-1923);民初政局;北京政府;政治

民国政治事件。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不久任命段祺瑞为总理。不久双方因 徐树铮问题 [1]起摩擦,此后逐渐形成了总统府和国务院两派斗争的格局。1917年,双方在对德参战问题上产生冲突,段有督军团和日本等列强的支持,而黎则有国会和美国的一定支持,争持不下。最终段借张勋之力赶走黎,继而又讨张,重新执政,府院之争遂以段胜黎败告终。段依恃军力获胜的结果表明,北京政治正由内阁主导 逐渐向武人主导发展 [2]。另一方面,府院之争也显示出 《临时约法》设计的二元化政体 带来的问题[3]。

注释:

[1] 有关这个问题,见张海鹏主编,汪朝光著:《中国近代通史》第6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60-161页。

[2] 这个结论见汪朝光:《北京政治的常态和异态——关于黎元洪与段祺瑞府院之争的研究》,《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3期,第65页。

[3] 关于《临时约法》的问题,见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1期,第108-110页。

有关府院之争,一般都会在“狭义”的意义上展开叙述(它还可以泛指北京政府时期各种府院政争的现象,这里采用的是狭义的),并能想到围绕对德参战案的斗争、与张勋复辟的关联及段祺瑞胜利的结局。不过关于这件事情,尚有更加深的内容可以注意:

[1] 张海鹏主编,汪朝光著:《中国近代通史》第6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59-172页。

[2] 汪朝光:《北京政治的常态和异态——关于黎元洪与段祺瑞府院之争的研究》,《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3期,第51-65页。

[3] 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1期,第108-112页。

关于府院之争和府院之争是否参加一战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