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沈定一,以及沈定庵简介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沈定一墓址位于衙前镇凤凰山北坡的沈定一自己创建的东乡自治区公墓场。沈定一先生被害后,遗体于1928年11月1日安葬于此。当时国民党要员戴季陶、张静江等组成“沈定一先生治丧委员会”,以国葬仪式安葬。省政府专拨一万元建造坟墓。墓坐南朝北,面对大潮汹涌之钱塘江。墓制采用中西合璧式,采用当时新材料钢筋混凝土结构建造。墓穴长、宽、高各3米,其棺木用铁链悬挂其中,外用厚约半米混凝土浇封,整个墓地全用混凝土铺就,墓前竖立高大墓碑,上镌浙江省省长张静江手书“沈定一先生之墓”。沿山直达坡地墓道采用彩色鹅卵石铺成,十分讲究。西南角建一墓亭。墓在1966年被炸毁。仅存砖石水泥墓室和10余平方米水泥地坪,及水泥砼墓亭残顶。 沈定一墓在1966年遭遇第一次劫难是因为“文革”的爆发。据知情人回忆,当时某厂“左派”组织用炸药炸开沈定一了沈定一墓厚达半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墓墙,并打开棺材将沈定一的尸体暴露野外,村组织(当时称大队)安排村民(当时称“四类分子”)将其重新就近埋葬。其时墓地尚存砖石水泥墓室和10余平方米水泥地坪,及水泥砼墓亭顶。 2002年,衙前镇人大曾组织人员对沈定一墓进行抢救性挖掘,并在周边寻找“文革”时埋尸的墓穴,希望能收集到沈定一的遗骨或遗物移址安葬,新址就选在原墓址东侧几十米、同在凤凰山麓的李成虎墓西边的茶叶地里,并将规格定位类同李成虎墓。沈定一他自己就是当时的参与者之一。但是,由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凤凰山规划列入森林保护区,消灭“青山白化”现象,加上当时就近埋葬沈定一尸体的人都已过世,收集沈定一遗骨或遗物的工作没有收获。墓穴迁移的计划就此搁浅。2006年,为造观音殿,由此造成了沈定一墓的彻底被毁。
在沈定一的身上,生前死后都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在研究中共党史,无论从官方角度的还是民间的立场,早就不提甚至是刻意回避沈定一这个毁誉参半的名字了 。
《民国人物大辞典》中,有一段关于他的传略:沈定一在武昌起义后参加光复上海,二次革命失败后又流亡日本,1916年回国任浙江省议长,1919年与戴季陶创办《星期评论》,1920年与陈独秀等发起组建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即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共早期党员,后在家乡衙前兴办农村教育,领导农民运动。1923年加入国民党任候补执委,1923年孙中山逝世后破坏国共合作,1927年“四·一二”后任浙江反省院院长,清党委员会党务委员。
可见,作为一个早期参与中共建党活动的革命者、大地主、政治家、新闻记者、教育家和国共两党的早期党员、被孙中山评介为“浙江最有天赋之人”,到今天仍未有最终的论定。
曹聚仁评介说,“沈定一先生,虽已为社会淡忘,他却是火一般热烈有血性的人,直到他被暗杀为止,没有一天不活泼泼地生活着。”
原先被称为十次机会主义路线斗争之一的头子罗章龙,在回忆录中这样评介沈定一:“沈玄庐本身为官僚兼大地主,却刻意深入劳动者中生活,其率先对佃户李虎成实行退佃退租,并参加衙前农民斗争,因此引起大家刮目相看。我在沪杭甬铁路开会时,沈闻讯骑着自行车,头戴雨帽,皂衣布鞋,暗夜中赶到郊外数十里道棚参加开会。
沈在会上倾听大家讨论,并发言道‘我们很早就听说过书记部和共产党人来人到工人区去,便像春雨后竹林一样,一夜工夫,毛竹就冒出苗头来了。’随后,沈把革命道理用当地土语譬解,深入浅出,听者无不动容。在会完毕,沈手推脚踏车,步行随大家走回城站,边走边谈,好像完全忘了疲倦似的。”
1978年7月,著名作家茅盾在接受采访时也谈到沈定一,“这个人很特别。杨之华原先就是他的儿媳。他是萧山县的大地主,但思想开明,曾主动搞减租减息,还办起第一个农民协会,在当时全国算是最早的一个。他很早就信奉共产主义,并加入了共产党。后来他写了封信,指责说,共产党搞得太滥,什么人都可以参加,连地痞流氓、拆白党也拉进来了。还说什么拐走他儿媳的,竟然也是共产党员,等等。总之,他表示不干了,当然,这里也有误解和猜测。他的这种错误态度,当时曾受到党内同志的批评。”
中共早期领导人彭述之的夫人、当年与瞿秋白、杨之华过从甚密的陈碧兰,在其回忆中也说到,1924年初,沈玄庐曾带着他的儿媳妇杨之华来上海并访问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兼教授的瞿秋白,并要求瞿帮助杨之华进上海大学社会学系读书,而平时不喜待人的瞿秋白却对沈十分热情。
宾客宴请之后,杨之华还得以免考进校上课,并在学校入团入党,这对杨之华来说,无疑是一种进步,即从大地主和官僚家庭的少奶奶生活里解放出来。但沈玄庐却因此向后退了,由于杨之华与瞿秋白结合,沈玄庐大起反感,甚至骂瞿秋白为流氓,因此他愤而脱离了共产党。
清党过后,沈定一因国民党内部派别互相倾轧,辞职退出浙江省党部,又回到他所熟悉的家乡,在当地组织农会,结纳农民,推行减租,试办农村地方自治。其被刺身死时,得年44岁。
这个被农民兄弟亲切称为“三先生”的沈定一,角色可谓复杂多变,扑朔迷离,甚至连他的被暗杀都成了难解之谜。有研究者分析,沈定一的被暗杀极有可能是国民党人所为,因为沈定一的最后一次远行,是去莫干山与国民党的要人戴季陶、朱家骅、李济深等人见面,会谈的过程不很愉快,结果在下山返回萧山的途中遇害,在那样兵荒马乱的乱世,对凶手的追究最终也只能是不了了之。
而据沈定一的学生徐梅坤《九旬忆旧》记载,沈定一之死,是因为这年春蒋介石东山再起,重掌国民党大权,他在衙前成立自治筹委会,集结旧友亲信,分任要职,以图推翻蒋介石统治,这引起了蒋介石的警觉和不安,所以“通过何应钦派刺客在衙前刺杀了沈玄庐。”
沈定一的死在今天看来,不但是一个谜,也是一个历史的悖论,表现在革命初始阶段时的思想纷乱性与动摇性。要知道,革命本身并不是按照程序预设的、恒定不变的和纯净无瑕的,革命过程本身有着它多种可能性与可变性,作为革命的同路人恐怕亦难幸免。
浙江萧山衙前村建立起反抗地主压迫和剥削沈定一的农民协会。此事很快在浙江各地引起轰动。在萧山发动和组织衙前农民协会沈定一的沈定一,是早期共产党员——沈玄庐。
沈玄庐(1892-1928),也叫沈定一,浙江萧山人,是建党的53人之一。
1923年2月,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领导下,京汉铁路工人高举反帝反封的旗帜,为争取成立京汉铁路总工会和工人阶级的政治权利,举行沈定一了震惊世界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即"二七"大罢工),使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达到沈定一了顶点。
沈玄庐是嘉兴桐乡人吗?
不是。
据了解,沈玄庐(1892-1928),也叫沈定一,浙江萧山人,是建党的53人之一。
沈定一与刘半农、刘大白等沈定一,同是新文化运动早期民歌诗体沈定一的代表人物,强调新诗应向民歌民谣学习。1930年,上海民智书局出版《玄庐文存》(诗集、论集),内中的诗歌揉入地方语言色彩,富于乡土气息,极具有童谣味。衙前农民协会被解散后,心情沉痛的沈定一曾赋诗一首:杭州城里一只狗,跑到乡间作狮吼;乡人眼小肚中饥,官仓老鼠大如斗。减租也,民开口;军队也,民束手;委员也,民逃走;铁索镣铐拦在前,布告封条出其后,岂是州官恶作剧,大户人家不肯歇,不肯歇,一亩田收一石租,减租恶风开不得,入会人家断烟炊。
沈定一的新诗主张,直接影响到40年代的民歌诗体派诗人如李季、袁水拍等人。文存中十一首组诗《十五娘》,被朱自清认为是“新文学中第一首叙事诗”。他本人的很多新诗,都琅琅上口,流布甚广,最有名的是作于1920年的《对策》:镜中一个我,镜外一个我,打破沈定一了这镜,我不见沈定一了我。破镜碎纷纷,生出纷纷我。我把我打破,一切镜无我。我把镜打破,还有破的我。破的我也破,不知多少我。
浙江省萧山县衙前村
1921年4月,沈定一(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回乡发动农民运动,倡导组织农民协会。李成虎积极响应,1921年初夏,在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宣中华等人的指导下,他参与发动、组织农民协会。动员农户团结起来,同地主、奸商斗争。
李率领农民捣毁坎山、瓜沥一带哄抬粮价的米店,迫使米商降至原价。同年9月27日,在衙前东岳庙成立了萧山县衙前农民协会,选举李成虎、陈晋生等6人为协会委员,并推举李成虎为议事员,实际负责农协工作。
扩展资料:
李成虎(1854—1922),出生在萧山衙前西曹村(今凤凰村)贫苦农民家庭。他幼年丧父,随母乞讨度日。成年后务农,备受重租、高利、苛捐的盘剥和饥寒交迫之苦。李成虎牺牲后,当地人民怀念英烈,在农协旧址东岳庙设立“成虎堂”,河上建桥,取名“成虎桥”。
参考资料:
李成虎 百度百科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沈定一和沈定庵简介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