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生的简单介绍

小藤门 学习技巧 2023-01-20 62 0

今天给大家聊到了李德生,以及相关的内容,在此希望可以让网友有所了解,最后记得收藏本站。

李德生简介

李德生(1916—2011)李德生,河南新县陈店乡人。中国共产党李德生的优秀党员李德生,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德生我党李德生我军卓越的领导人。

1930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1931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李德生将军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务委员、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

2011年5月8日15时20分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96岁。

李德生:毛主席钦点的国家副主席,血战救下邓小平,葬礼堪比国葬

李德生的部队有多么能打?邓小平晚年的时候说过: “王近山手下有‘三剑客’,肖永银、尤太忠、李德生,李德生的部队被称为铁军,他们三位都救过我和刘伯承的命!”

邓小平提到的这件事情正是当年二野血战汝河的经历,当时李德生担任着六纵第十七旅旅长的职务,六纵的司令员正是被毛主席称之为“战将”的王近山。

解放战争初期,我军在全国各个战场接连发动了好几个大战役获胜后,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进攻被打破,敌人也开始由原来的全面进攻转变为对山东和西北的重点进攻。

毛主席用自己的安危在大西北牵制住了胡宗南的大军,下令刘邓大军执行“千里挺进大别山”的战略部署,刘邓大军接连打胜了几个大型战役,当大军来到汝河边上的时候遭遇敌人的前追后堵,在此关键时刻,肖永银、尤太忠、李德生的三个旅互相配合,帮助刘邓大军脱离危险,顺利保卫了刘伯承和邓小平的命。

李德生在这一战中表现得十分英勇,他的十七旅在左路死死顶住敌人的进攻,掩护邓小平和刘伯承的指挥部顺利渡过汝河。

这件事让邓小平记在心里一辈子,在他晚年的时候也经常提及此事!

今天这篇文章主要介绍李德生将军一生的传奇经历,他凭借自己的努力深受毛主席的赏识,毛主席晚年时期还亲自任命他成为国家副主席,一位开国少将登上国家副主席的职务,只有李德生做到了,如果您能读完整篇文章,我想您会有一定的收获的。

抗战爆发的时候,李德生在129师385旅769团担任一名排长,385旅是一支能征善战的部队,第一任旅长正是后来成为开国上将的王宏坤,第二任旅长是有着“小钢炮”之称的陈锡联,陈锡联后来的成就很高,他当过国务院副总理,接替叶剑英主持过中央军委日常工作。

李德生在769团担任排长的时候,769团的团长正是陈锡联,看到这里大家肯定想到了129师在抗日战争中打响的著名战役:百团大战!

这场大战李德生也参加了,他们排领到的作战任务是拔除平汉铁路边上的一个日军据点,这一战李德生亲自带队在深夜偷偷潜进这个据点的外围,李德生打仗善于用计谋,他让全队换上日军的衣服,让全排战士在脸上和身上抹上黑灰和血污,假装是其他据点败退来的日军。

这一招果然奏效,据点里的敌人没有丝毫怀疑就放李德生一众人进去了,全排进入据点后,李德生下令所有这是发起进攻,一分钟内,战士们将随身携带的手榴弹和炸药包全部扔了出去,从据点的中心打起,四十分钟的战斗后,李德生以伤亡不到10人的代价歼灭了该据点150多个敌人。

李德生运用的这个战术很快被友军部队学习过去,我军各个部队全面开花,整个百团大战,光是拔除日军据点就达到了一百多个。

李德生在此战中的出色表现得到了团长陈锡联的认可,他发明的战术被当时另一个旅386旅旅长陈赓称之为“李德生战术”!

李德生也因这一仗在129师打出了名声!

不久后忻口战役爆发,卫立煌率部在忻口和日军展开血战,为了支援友军正面抗日战场,129师师长刘伯承策划了一场袭击日军机场的大作战,执行这项任务的正是陈锡联的769团,此时的李德生已经是连长了。

日军当时大量的飞机停在阳明堡机场,该机场环境简陋,日军在此只修建了简单的防御工事,这就给了陈锡联一个很好的战机。

李德生之前发明的“中心开花”的战术在这次战斗中再次起到很大作用,夜里769团从阳明堡四周前进,各部队到达指定位置后一起向阳明堡发起猛攻。

李德生率领特务连闯到了阳明堡中心位置,他们如法炮制,将随身携带的炸药包扔向阳明堡几个关键地点,包括一个军火库,巨大的爆炸声后,阳明堡陷入了一片火海,日军的飞机接连被炸毁,这一仗李德生再次立下大功!

夜袭阳明堡是769团打的经典战役,后来这场胜利被中外媒体纷纷报道,陈锡联也因此名声大噪,而在此战中有着杰出表现的李德生也开始变得越来越能打仗。

到了解放战争初期,持续积累战功的李德生已经升任为团长,在我军前期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冲突中,李德生表现出军人很有血性的一面。

这件事的背景是这样的,当时毛主席赶赴重庆参加与国民党的和谈,这期间国民党反动派四处调集部队,还冒然向我军山东解放区发起进攻,当时遭到攻击的正是李德生的第19团。

因为敌人突然向我军发起进攻,李德生根本来不及请示上级领导,当下面的几个营长前来询问怎么办时,李德生狠狠拍着桌子说道: “这个时候还需要问怎么办吗?给我狠狠反击敌人,不管敌人有多少人,必须全歼了他们!”

李德生亲自前往前线指挥作战,他组织部队反击,同时派出一支突击队迂回到敌人后方将敌人的两个团切断联系,此战激战一天,李德生歼灭了敌人一个团以上的兵力。

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正在重庆参加和谈的毛主席耳中,毛主席说了这么一句话: “此战打得好!真是大快人心,此战的胜利将会为我们的谈判工作增加重要的筹码!”

毛主席在谈判桌上直接质问国民党相关人员:“为什么贵军突然向我们山东解放区发起进攻?”国民党解释称这是一场误会。

李德生在此战后成功晋升为二野第六纵第17旅旅长的职务,接下来李德生将会迎来他军事生涯的巅峰时刻。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路上打得第一场大战役是上党战役,李德生的17旅担任了这次战役的某个主攻任务。李德生和敌军交战的那天,天降大雨,李德生顶着十分恶劣的天气将部队兵分两路突袭了敌人的一个师,这场激战在没有增援的情况下,李德生硬是用一个旅的兵力歼灭了敌人一个整编师。

要知道整个上党战役,二野一共歼灭了敌人11个师的兵力,其中就有一个师是被李德生的一个旅歼灭的。

解放战争中李德生参加的大型战役太多了,其中襄樊战役是李德生真正名扬四海的代表作。

襄樊战役的主要指挥员有两个,一个是当时指挥西路军的陈赓,另一个就是指挥东路军的王宏坤,当时李德生所在的六纵正是归属于王宏坤指挥的。

在攻打襄阳城的战斗中,李德生率领第17旅利用坑道掘进的方式爆破开襄阳的城墙,为后续部队攻进襄阳城创造了先决条件。

在后来的追击战中,李德生的十七旅率先到达包围位置,在阻击敌军逃跑上立下大功,最重要的是李德生亲手活捉了当时国民党绥靖区的司令康泽。

此战过后李德生晋升为师长职务。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李德生率领第25师进入朝鲜作战,他参加了第五次战役以及后来被称为朝鲜战场终极一战的金城战役。

1952年在朝鲜战场立下大功的李德生晋升为第十二军军长,从一个排长到一军之长,李德生用了18年的时间。

李德生前往安徽任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李德生在安徽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寻求安徽的发展,他大力发展安徽的经济,以强硬的手段稳定了安徽的乱局,使得安徽在五年内迎来了一次大的发展形势。

因为这个突出贡献,1969年毛主席召见了李德生,虽然此前李德生在各种场合多次见到毛主席,但是毛主席从来没见过李德生,这次召见也是毛主席第一次见到李德生。

当天李德生穿着一身整洁的军装和毛主席见面,毛主席问道: “你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德生啊!你打仗是把好手,没想到搞经济也很出色!你今年多大了?”

李德生手心全是汗水,他有点紧张地说道: “我今年52岁,毛主席过奖了!”

随后毛主席和李德生交流了很多有关安徽的问题,李德生对答如流,毛主席对李德生展现出来的能力很满意。

李德生回到安徽不久后,周总理打来一个电话: “李德生啊!毛主席很器重你,他决定调你来中央工作,你准备一下吧!”

李德生接到这个电话觉得很意外,他回答道: “总理!我习惯了在地方工作,我才能不够,去中央工作恐怕干不好啊!”

周总理说道: “李德生啊!你不用担心,也不用谦虚,毛主席对你各项工作都检查过,你的能力是得到毛主席认可的!”

不久后李德生来到国务院参加工作,这段时间,李德生再次立下大功,就是有关101等人的事情,李德生精心安排了保卫工作,成功保证了毛主席的安全。

毛主席高兴地说道: “我的眼光是没有错的!李德生是个难得的人才!”

也因此李德生被毛主席任命为北京军区司令员,这个任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北京军区在八大军区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毛主席等于将北京城的安全交到了李德生手上,说明此时毛主席对他已经十分信任了。

不久后第十届一中全会召开,李德生成功当选为国家副主席,这是副国级的职务,李德生迎来了自己政治生涯的巅峰。

1973年,毛主席邀请邓小平复出工作,邓小平一上来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建议,就是让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位置。

这个建议得到了毛主席的大力支持,当时李德生担任着国家副主席的职务,同时还兼任北京军区司令员。

毛主席第一个就是找到李德生谈话,毛主席说道: “李德生啊!我决定将你们八大军区司令进行对调,你有什么看法啊!”

李德生坚定地回答道: “这是好事啊!我支持毛主席的决定!我也愿意做带头作用,毛主席让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

李德生的回答让那个毛主席很高兴,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这件事情从李德生开始便开了个好头,毛主席说道: “李德生!你识大体、顾大局,是个好同志啊!”

李德生第二天便主动写信辞去了国家副主席一职,不久后李德生前往沈阳军区担任了司令员。

1990年,邓小平提出培养年轻干部,老干部为年轻人让如的建议,李德生立刻响应邓小平的号召,主动提出离休,他的做法让邓小平大加赞赏。

退休后李德生一直忙于写自己的回忆录,某天邓小平亲自去看望自己的老下属,走进李德生的家里,邓小平看到李德生正在伏案疾书,他低下身子看了很久,邓小平突然说话:“李德生!你的文采挺好啊!”

李德生吓一跳,转头看到邓小平站在自己身后,他笑着说道: “老首长!您怎么来了?是来看哦这个老头子的吗?”

邓小平哈哈大笑说道: “老头看老头!也是一件乐事啊!李德生啊!你写回忆录记得把我的事也多写写,我们共事多年,留下的回忆很珍贵啊!”

李德生点点头,有些动容地说道: “老首长放心!我一定会写进去,我还要将王近山、刘伯承元帅全部写进去!”

邓小平去世后,李德生捧着这本未完成的回忆录哭得撕心裂肺。

2011年戎马一生的李德生将军去世,他的追悼会是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召开的, 社会 各界人士自发前去为老将军送行,葬礼和追悼会的规格很高,几乎接近国葬的规格。

48年前他是陈锡联的下属,48年后却位居正国级,高旧领导一级

陈锡联是我国著名的开国上将,他在堪有枪杆子高的14岁时参了军。

自幼生活在军营里的陈锡联骁勇善战,在战场上屡次夺功, 人称“小钢炮” 。

1925年,年仅20岁的陈锡联在部队里已是声名大噪,他不负众望地担任了红十师的师长,可谓是年轻有为。

1935年,上级领导人给陈锡联所在的部队派来了一位传令兵,他就是李德生。

话说李德生之所以会调到陈锡联的部队,这也是有原因的。

原来,李德生在之前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胜利后召开的会议上对张国焘的错误路线计划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故而被领导责罚并降低职位调离了原岗位。

李德生比陈锡联小一岁,但 两人却如同知己一般建立了良好的同志情谊。

陈锡联发现了李德生的作战指挥才能,将他调离了交通队,安排他在前线做连长。

在听闻李德生过去的降职经历后陈锡联也安慰他不要灰心,不要把自己关在领导的批评里,也要学会向前看。

据说在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时,即使需要缩减人员减少干事,但陈锡联仍给李德生升职。

可以说,陈锡联对李德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李德生在战斗中多次指挥得当,获得了一次次的胜利。

以此为契机,上级也渐渐重视起李德生的军事才干,李德生从最基层做起,一步步脚踏实地。

多年走来,两人的情谊愈发的稳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陈锡联身兼要职,担任了司令员,后来在十大会议上还被众人 推选为政治局委员 。

而他多年的好战友好下属李德生则在这次会议中被 任命为政治局常委 。

在级别上,李德生比陈锡联要高上一级。 但虽然职位比陈锡联高,但李德生对陈锡联的态度仍像从前一样没有改变。

李德生的心中仍记着当年,在自己最艰难时陈锡联对他的教诲与帮助。

即使在多年之后,李德生也会在逢年过节时去看望陈锡联,李德生对陈锡联的尊敬被人们深深记在了脑海里。

他们之间不仅仅是老领导和部下的关系,更是战争年代心心相惜,宛如亲人般互相帮助的革命友谊。

陈锡联去世后,李德生还专门为他发表了文章,他说: “陈锡联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为党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我为失去陈锡联这样一位老领导、老战友感到无限的惋惜与悲痛,将会永远深深地怀念他!

在筹备党的十大会议期间,其实还有另一个故事。

当时,毛主席曾提议在原有四名副主席的基础上需不需要再增加一位。

为了实现老年中年青年相结合,党决定再加一名中年主席,不仅如此,毛主席还叮嘱要在军队里选。

这样一来,在北京担任司令员的李德生成了最好的人选。

周总理向毛主席推荐李德生,毛主席也觉得好。但得知此事的李德生却推脱到自己不行。

虽然最后李德生还是担任了政治局常委与副主席, 但没过两年,他主动辞去了自己的职务。

在李德生几十年的革命生涯里,他全心全意为党服务,效忠于人民。他一身正气,廉洁奉公,勤劳朴素。

他崇高的精神与品德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

毛泽东为何、如何选中了李德生(上)

作者 董保存

来源 党史博览

20世纪70年代,开国少将李德生经历了他人生的巨大起伏。突然之间,他由安徽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十二军军长晋升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副主席,进入了中共中央的政治核心,被称为“一颗政治上的新星”。人们都认为,他的这次升迁,是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的赏识。那么,他是如何被毛泽东选中的呢?毛泽东又是怎样选中他的?这其中有多少必然性和多少偶然性?

毛泽东:“哪个叫李德生?”

李德生和绝大多数开国少将一样,一开始和毛泽东没有什么直接接触。他曾经和笔者说过,和毛泽东第一次面对面说话,是在1968年10月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上。李德生作为安徽省的负责人列席了这次大会。

周恩来在会上宣布分组名单,念到李德生的名字时,毛泽东打断了,问:“哪个叫李德生?”

周恩来介绍:“李德生同志是安徽的省革委会主任,十二军军长。”他向李德生招手:“德生同志,请你站起来。”

李德生已站了起来,向毛泽东敬礼。

毛泽东仔细打量着李德生,笑着说:“不认识你呀,你这个同志。”

毛泽东接着又问:“你是哪个地方人啊?”

李德生回答:“我是河南省新县人。”

周恩来插话说:“跟许世友同志是一个县的吧?红四方面军的老家。”

许世友接过去说:“德生同志和我是一个县的。”

毛泽东又问:“李德生同志今年多少岁?”

李德生回答:“52岁。”

毛泽东为什么问李德生多少岁,我们不得而知,但从后来毛泽东对他的重用,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正在考虑领导干部的“老、中、青”结合问题。

毛泽东对大家说:“我看安徽的事情办得不错。我们不是通报了他那个整芜湖吗?芜湖整得不错嘛!那个芜湖问题可复杂了。”他转过头来问李德生:“你们是怎么搞的呀?”

李德生没想到毛泽东会在这样的场合向自己提问,他想了一下回答说:“就是大造舆论!”

在特别安静的会场里,李德生回答的这六个字,显得特别响亮。

会场的气氛有些异样。可能是有人觉得,李德生的回答太简单了,有人笑了。

没有想到的是,毛泽东对这样的回答表示满意,他接过话题说:“是啊,就是要造舆论,我们共产党人闹革命,几十年来,就是靠造舆论。不然的话,怎么能拉起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搞那么多的队伍。不做群众工作,你没有群众,也就没有军队,没有党,没有无产阶级政权。”

究竟是哪些事情,让毛泽东知道了李德生

从毛泽东的问话看,我们感觉到,他知道李德生这个人,但还对不上号。那么,究竟是哪些事情,让毛泽东知道了李德生呢?

抗日战争时期,李德生在一二九师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和团长,在一二九师打的几个硬仗、恶仗中,李德生都有不俗的表现。在响堂铺伏击战中,李德生带领通信连、特务连当“蛇头”,负责堵击日军的运输队,以赢得时间,形成对敌包围圈。在正太路的咽喉狮垴山,李德生带领官兵与日军拼刺刀,“不惜一切代价,坚决顶住了敌人”。他还带领团预备队,迂回斜插到敌背后,取得了全连无一人伤亡,配合全团歼敌两个中队大部,缴获2挺机枪、30多支步枪的战绩。在关家垴大战中,李德生带领部队坚守无险可守的阵地,用刺刀、大刀和敌人拼杀,血战到深夜,完成了任务……

毛泽东可能看到过延安《解放日报》头版发表的新闻《长期侦察和坚决突击,太行我军收复马坊》和配发的社论,称这一仗是典型的歼灭战。但不可能想到这是三十团团长李德生穿上破棉袄,扎上羊肚毛巾,背上柳条筐,化装成菜农,一行7人进城侦察,在城内地下党配合下,掌握了敌情,随后抽调了82人组成突击队,挥舞着大刀搞奇袭,一举歼灭马坊守敌。

解放战争中,李德生带领部队一路鏖战,从上党、邯郸、大杨湖等战役战斗到千里跃进大别山,攻克襄阳,飞越长江天堑,进军大西南……他也走上了旅长、师长的指挥岗位,成为刘邓手下一名赫赫有名的战将。

毛泽东当然知道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上甘岭作战。但他不一定清楚,在上甘岭作战的后半段,是由李德生统一指挥的。李德生率领十二军坚守住了上甘岭,实现了“把敌人消灭在最前沿不准它前进一步”的目的。

毛泽东也一定知道,20世纪60年代在全军广泛推行的郭兴福教学法。他曾经看到了叶剑英给中央军委的报告,称:“郭兴福教学法是我军传统练兵方法的继承和发扬,是领导培养、群众支持和他个人努力的结果。”毛泽东认可后,郭兴福教学法很快在全军推开。其实,郭兴福这个典型,从发现到形成经验,李德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起初,李德生为了提高部队的战斗力,采取事先不通知,对部队搞突击检查的办法,让战士翻山越岭之后搞实战性的射击,最先进的连队才打了个“及格”。李德生很着急。他找来这个团二连副连长郭兴福,问:“在深山密林里,刮着狂风,下着暴雨,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向导,你们连能不能夜行百里?”郭答:“根据现在的训练水平,不行。”再问:“在各种距离上,在有效射程内,不论出现什么目标,你们连的战士能不能举枪就把敌人消灭掉?”郭答:“还是不行!”又问:“在一二百米内,在猛烈的敌火下,你们连的战士能不能勇猛地冲上去?敢不敢同敌人拼刺刀肉搏,最后消灭敌人?”郭答:“不行!”李德生说:“你说的是实话,你要记住:训练是为了打仗,不是为了摆花架子,一定要从实战出发,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使每一个战士都练出真本领。”

为落实军委副主席叶剑英“一定要从严、从难、从实战需要出发训练军队”的指示,李德生带工作组在二连扎了下来,郭兴福教学法由此起步。经过半年多的艰苦训练,郭兴福和他所带的班在教学上形成了一套较成型的做法。

毛泽东:“我再看看李德生同志。”

1967年7月29日,李德生乘专机抵京,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召见。周恩来首先介绍了安徽“文革”开始后的基本情况,说安徽武斗很厉害,严重影响了工农业生产,虽然中央对安徽制定了“九条”、“五条”两个档,但是武斗还是不断升级,党中央决定李德生所在的军立即开赴安徽,执行“三支两军”任务,并强调这是毛主席亲自决定的。

李德生领命进入安徽后,对立的两派群众组织表示欢迎毛主席派军队来安徽执行“三支两军”工作,但又都有各自的想法,都想得到部队的支持,借助部队的力量压倒对方。

8月8日,李德生刚到安徽的第二天,蕴酿了许久的一场武斗就在合肥市爆发了。李德生立刻带领几十名机关干部和三个连队赶到武斗现场。他们高举着《毛主席语录》,插入武斗的两派中间,组成人墙制止武斗,用高音喇叭宣传政策,冒着被殴打和袭击的危险,辛苦了一夜才平息了一场无谓的流血事件。

1968年6月26日,芜湖发生了驻地军队被袭击的事情,解放军官兵被打伤200多人,打死1人,一周内被抢走800多支枪,10万发子弹、炮弹,34辆 汽车 ,1套机密海图。驻芜湖某师发来急电,该怎么办?

李德生接到电报后,首先严令部队,绝不准向群众开枪,争取主动。之后,他带着革委会的少数同志和两派的头头赶赴芜湖解决问题。其中一派要求李德生亲自接见他们,而且只要他一个人来,不允许任何人同行。很多同志被这个条件激怒了,也有的同志认为这是个阴谋,要是把人扣下了怎么办?

为了解决问题,李德生毅然“单刀赴会”。他只身一人,踩着造反派从碉堡里放下来的梯子,走进了他们的总部。造反派没想到李德生敢来。李德生能来,造反派的气焰一下子被压下去了。李德生严厉地批评了他们,并做了工作。临行前,他们都说:“我们听李军长的!”第二天,造反派就开始交枪,芜湖问题打开了口子。

6月30日,安徽省革委会召开紧急常委扩大会,各地、市革委会负责人,部队负责人,各组织群众代表参加,李德生在会上揭露了芜湖事件的真相,发起政治攻势,声讨这一事件。

7月2日,安徽全省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声讨芜湖事件运动。然后又从合肥、蚌埠、淮南、马鞍山、铜陵五个地区,抽调大批军队、地方人员,组成军、干、群宣传队,到芜湖纠正当地错误做法。接着又在省报接连发表揭露和批判资产阶级派性的社论,《人民日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都进行了转载和转播。这些措施立即产生了巨大威力,芜湖的形势迅速改观。

1969年4月,李德生作为安徽代表,到北京参加中共九大。不久,他被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在宣布选举结果时,李德生再次被毛泽东“点名”。当念到李德生的名字时,毛泽东说:“我再看看李德生同志。”

周恩来示意李德生站起来,还让他脱下帽子给毛泽东看。

毛泽东又问:“你多大年纪了?”

李德生回答:“53岁。”

毛泽东重复了几遍:53岁,53岁……

未完待续

李德生与李先念是一人吗?

不是李德生的。李德生是河南信阳人李德生,开国少将李德生,1988年为上将李德生,李先念是湖北黄安人,1988年为国家主席,李德生他们不是一个人。

李德生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李德生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