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李立三的词条

小藤门 学习技巧 2023-01-07 50 0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李立三,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李立三的介绍

李立三(1899年11月18日-1967年6月22日),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人之一,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秘书长、宣传部长,全国人民防空委员会秘书长,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原名李隆郅,曾用名李能至、李成、柏山、李明、李敏然等,湖南醴陵人。1919年9月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回国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地方和中央担任工人运动领袖,曾一度掌握着中央的实际权力。在1930年犯过“立三路线”的错误,但不久就认识改正。在斗争岁月中,他曾经“死”过三次,组织和同志们为他开过三次追悼会。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共中央工委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等职,“文革”中遭受残酷迫害,1967年6月22日在北京蒙冤逝世。198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为李立三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李特是不是李立三的儿子

不是,李立三一生结过四次婚,但实际上他娶过五任妻子,第一任妻子生的孩子叫李人纪,但出生不久就夭折了,第二任妻子生的孩子叫李人俊,第三任妻子生了三个孩子分别叫李竞,李力,谢志佩,第四任妻子没有孩子,第五任妻子生了两个孩子,分别叫李英男和李雅兰。而李特原名叫徐克勋,又名徐李特,并不是李立三的儿子。

李立三人物介绍、写作背景和家属原文的读后感100字?

李立三是中国工人运动李立三的杰出领导人之一李立三,曾领导五卅反帝爱国运动、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安源大罢工、南昌起义等。李立三于1921年加入共产党李立三,曾一度掌握中央实权,担任过政治局兼秘书长、宣传部长、全国人民防空委员会秘书长、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等职务。李立三一生相当传奇,曾经被死亡三次,开过三次追悼会,最终却在“”中自杀而死。

1921年

李立三同赵世炎、陈公培、刘伯坚等酝酿建立共产主义同盟,组成劳动学会和勤工俭学学会,成立华工组合书记部,为华工谋福利。后与赵世炎、蔡和森等就建立了少年共产党取得一致意见。9~10月,参与蔡和森、陈毅等领导李立三的留学生进驻里昂中法大学的斗争,被法国当局遣送回国。12月中旬,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回湖南,由中共湘区委员会派往安源路矿。

1922年

在安源建立党支部,并任书记。5月1日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成立,当选主任。7月,成立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兼任经理。9月14日,和刘少奇、蒋先云等发动和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罢工胜利后,当选为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总主任。参与他建汉冶萍公司总工会。在安源从事工人运动期间,常回醴陵县立中学、开元学校、县立女校宣传马克思主义,介绍工人运动情况。同年9月,陪同毛泽东来醴陵师范讲习所发表演说。

1923-1925

1923年任中共武汉区委书记。次年1月,当选为国民党武汉区代表,出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旋任中共上海区委职工运动委员书记,同邓中夏、刘华等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在小沙渡、杨树浦、吴淞等地成立工友俱乐部和工人进德会。1925年1月,当选为中共“四大”代表。2月和邓中夏等领导上海日本纱厂的“二月罢工”。在抗议日本纱厂枪杀工人顾正红的斗争中,任上海市反帝大示威总指挥。“五卅惨案”发生后,当选为上海市总工会委员长。曾遭奉系军阀追捕。年底,与蔡和森等赴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第六次扩大执行委员会会议的赤色职工国际会议。

李立三也叫过李达吗?

李立三与李达不是一个人。

李立三与毛交集是1915年毛以“二十八画生”征友,有三个半人回应,一个是罗章龙,还有2个现在无人知道,据说是后来成为极端反动青年,半个是李立三,之所以说他是“半个”,据毛说“李听了我要说的一切之后,没有提出任何明确建议就走了。”其时李立三16岁。

李达与毛的交集是建党一大,李达当时是核心成员,负责宣传,那时候李达31岁,毛28岁。南湖红船开会那也是李达夫人的安排。1922年李达因毛之邀到长沙任湖南自修大学学长,那时候李达因为对国共合作有不同意见(他不赞成),与陈独秀等(主要是GC国际)闹翻,慢慢他脱离组织,专门从事马克思思想研究。正是他建党功绩,主要是与毛之间1922-1923年之间的交集,建国后,他也得以善待,担任13年武汉大学校长等职,1966年病逝。

俄国贵女李莎,22岁成35岁李立三的第四任妻子,为夫坐牢8年

李立三李立三,原名李隆郅李立三,湖南人。1922年,他与刘少奇一道,领导了安源路矿工人的罢工斗争,从此走上了共产主义道路。

作为革命者,家和事业是难以兼顾的。面对家庭,面对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时局,革命者总会做出种种令人难以割舍的分分合合。而作为资深革命者的李立三,自然也不例外。

李立三,一共经历了三次婚姻。他的一名妻子名叫林杏仙,是他6岁时父母买来的童养媳。对于这段包办婚姻,李立三非常厌恶,两人毫无爱情可言。林杏仙产下李立三的长子李人纪后,便患风瘫去世。

李立三的第二任妻子,名叫李一纯。此女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敢爱敢恨、令人叹为观止的奇女子。此女前几任丈夫都大有来头,第一任丈夫是毛泽东的大舅哥——杨开智,第二任丈夫便是李立三。

然而这一段婚姻并没有持续多久。1925年,李立三和李一纯被派往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会议。在那里,李一纯出于革命友谊,照顾了卧病在床的蔡和森。然而这次助人为乐,却让李一纯和蔡和森相爱了。

最终,李一纯选择与李立三离婚,和蔡和森走到了一起。对此,李三立只是长叹一声,也没有大吵大闹。而李一纯则将自己的三妹李崇善介绍给了自己的前夫。1926年,李立三又和李崇善成为了夫妻,连续生下了三个女儿。

然而由于李立三革命事务繁忙,夫妻俩,这段婚姻仍以离婚而告终。三次婚姻的失败,虽然让李立三非常沮丧。但在李立三看来,不幸的婚姻不过是他远大事业的一个个小波澜。因此他将自己全部的身心,都投入到工作之中。

35岁,三段婚姻,五个孩子,李立三已经做好了孑然一身、孤独终老的准备。然而爱情,总是不期而遇。即使跨越国家、种族乃至于肤色,相近的心灵,总会让有情人终成眷属。

一个22岁的妙龄俄罗斯女郎,走入了李立三的世界,她便是叶丽莎薇塔·巴甫洛夫娜·基什金娜,乳名叫丽萨。基什金娜出身于沙皇时代,她的父亲是一位俄罗斯贵族。作为最小的女儿,基什金娜备受大人宠爱,度过了一个美丽而富裕的童年。

然而好景不长,苏俄内战爆发后,基什金娜一家的生活沦入赤贫,他们只能以野草和树叶充饥。无奈之下,母亲将基什金娜带离了故乡,前往莫斯科投靠亲戚。

艰苦的生活,将基什金娜锻炼得万分坚强。1922年,苏俄经济逐渐好转,基什金娜一家的生活得到了改善,而她也进入小学念书。她品学兼优,最后当上了学生会主席。

基什金娜,后来的李莎曾回忆:“自己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嫁给一个外国人”。她万万也没想到,自己会离开故乡,嫁给一个中国人。

基什金娜还在上小学时,就经常从报纸和画册中,听闻中国革命的消息。有一次她翻开一本画报,注意到一个身材高大、穿长袍的青年举着双手,对着台下的工人慷慨陈词。下面有一行文字说明:“这是李明同志”。

而基什金娜不知道,这个李明同志,正是她未来的丈夫——李立三。

1930年,李立三去往莫斯科公干。当时年仅19岁的基什金娜刚刚毕业,正在国际工人出版社中文部工作。

1933年的一天,基什金娜像往常一样去单位上班。正巧碰到一位清秀的中国青年坐在沙发上,基什金娜还以为,他是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中国青年的目光炯炯明亮,基什金娜看他看得出神。

后来,这位中国青年主动和基什金娜打招呼,两人很快便攀谈了起来。从两人的交谈中,基什金娜才知道,这个青年正是革命家——李立三。

俄罗斯的姑娘,从来都为爱奋不顾身,一旦遇到喜欢的人,便会至死不渝地追求。她不喜欢拐弯抹角,于是直截了当地向李立三提出了爱恋之意。

对此,李立三只是笑了笑,他向基什金娜坦诚:“我已经35岁了,还有三段婚姻、五个孩子,而你是一个19岁姑娘,你值得有更好的爱人。”

李立三的坦诚,非但没有让基什金娜打退堂鼓,反而激发了她更大的爱意。她语重心长地说:

基什金娜相信一见钟情,虽然只是初识,但是她已经做好了决定,她非李立三不嫁。

就这样,李立三和基什金娜成为了恋人,在莫斯科郊外,经常能看到这对异国情侣的甜蜜约会。

1935年十月革命节,李立三将基什金娜邀请到联盟饭店参加国际工人出版社中文部的节日聚会。在这场聚会中,基什金娜是唯一的苏联人。餐后,李立三却严肃地对基什金娜说:

对于李立三的这番话,基什金娜实际早有准备。革命者,时时刻刻都要面临牺牲。而基什金娜为了李立三,也要做一个牺牲者。

1936年2月,基什金娜提着一小包衣物,住进了李立三居住的招待所。就在这个招待所,李立三和基什金娜举办了一个简单的婚礼,两人正式结为夫妻。

按照俄罗斯人的习惯,女子必须在自己名字后面加上丈夫的姓氏。这样一来,她就应被称为“叶丽莎薇塔·李”。但是这个名字,对于中国人来说实在有些拗口。因此李立三根据她小名“丽萨”的谐音,给她取了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名字——李莎。

就当李莎怀着美好的憧憬,想和李立三白天偕老时,上天却给这对新婚夫妇一个残酷的考验。1938年,苏联发动了残酷的“肃反”扩大化运动,李立三不幸被株连入狱,生死不明。

一天,学院团组织找到李莎,一定要她和李立三离婚,因为他是我们的敌人。要知道,如果李莎不从,她随时有可能被打成“人民的敌人”,同样会遭到株连。

面对威胁,李莎却斩钉截铁地站在了丈夫一边,他对领导说:“我和李立三已经有了孩子,他是坏人,我怎么会看不出来?他是一个革命者,不可能是敌人。”

然而团领导却不由分说,当李莎当众做出选择,要么继续做团员,要么就和李立三离婚。然而李莎直接掏出了团员证,将其拍在会议主席的桌上,一句话都没有说……

三天后,学员不再让她居住免费的学校宿舍,将她赶回了娘家。然而李莎并不气馁,而是利用休息日,一个监狱一个监狱地打听李立三的消息。六个月后,她终于在一个偏僻的小监狱中找到了李立三。虽然不能见面,但她依然挤出自己为数不多的工资,为李立三买一些生活必需品。若非李莎的营救,李立三恐怕很难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活下来。

原本,李立三险些被送入寒冷的西伯利亚。好在李立三撰写的申诉信,成功地送到了斯大林手中。而李立三也沉冤得雪,终于从监狱中走了出来。而他的李莎早就泪流满面地等在监狱门口了。

1946年,中国革命形势大为好转,经过向中央申请,他终于可以回国参加了革命了。李莎毫不犹豫,一定要和李立三一同回国。有人劝李莎三思而后行,毕竟中国革命形势还未彻底明朗,中国还很贫穷,哪比得上苏联呢?

然而李莎却说:“中国人的媳妇,自然要到中国去,无论经历多少苦难,我都跟定他了。”

回国后,李立三担负起劝降国民党军官的任务,而李莎则到哈尔滨俄语专科学院担任教员。而这一决定,也让李莎从此走上了教育的道路,从此一生未变。

新中国成立后,李立三经陈云提名,担任了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后又担任劳动部长。李莎则携两个女儿来到北京,在北京外国语学校担任俄语教授。

然而到了60年代,中苏交恶。有人对李立三说:“你应立即和苏联人李莎离婚”。尽管李莎认为,即使中苏交恶,甚至发生战争,自己也不会离李立三而去。但是担心于李立三的前途,李莎还是决定找周总理帮个忙。

最终,周总理欣然给出建议:“你干脆放弃苏联,加入中国国籍吧!”虽然这个决定并不容易做,但是为了深爱的丈夫,李莎还是忍痛割舍了自己深爱的母国,从此成为一个中国人。

1967年,李立三不幸在狱中辞世,离开了心爱的妻子和女儿。而李莎受他牵连,也被关进了监狱。 直到8年后,才被放了出来。

在监狱中,李莎学会了中文。但是当她走出监狱,发现自己已经孑然一身,丈夫走了,女儿也上山下乡了,而自己则在山西运城的农科所养老。

然而李莎的责任感和对李立三的爱,不容她就这么灰心沉沦,她顽强地撰写上诉材料,要为喊冤的李立三找一个说法。1980年,经过拨乱反正,中央最终做出决定,为李立三平反昭雪,并为他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李莎多年的夙愿,终于完成了。

在48年的守寡岁月里,是爱和坚贞,让李莎渡过一个个以泪洗面的孤寂夜晚。她对于李立三的爱,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变淡。

同时,同样平冤昭雪的她重新拿起了教鞭,回到了教学岗位。此时的她,已经是一个66岁的老人,但她依然格外珍惜这个机会。即使到了70岁,她依然每周上14节。她曾说:“我恨不得每天24小时都投入工作之中。”将近50年的教学生涯,让李莎桃李满天下。而两个女儿也继承了她的事业,拿起了教鞭。

尽管道路曲折,但是李莎对于李立三和中国人民的爱,从始终没有减退。她曾多次提到中国“草环相报”的故事啊,她说:

“我也怀着同样的感情,将于有生之年,努力工作,把我全部精力奉献给李立三同志的祖国(也是我的第二故乡),以报党和人民对我的关怀和照顾。”

最终,李莎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诺言,她与中国人民同呼吸共患难,她的命运早就和整个中国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1922年1月,( )在安源创办了第一所工人补习学校。

1922年1月,李立三在安源创办了第一所工人补习学校。

1921年冬,李立三来安源开展工人运动。望着安源连绵不断的煤山,李立三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整日在矿井下辛苦劳作的安源工人,黑幕重重的安源,他们正承受着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李立三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种黑暗与不公。

李立三以教师的身份,在安源镇老后街五福斋巷一栋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内办起了平民小学。学校的教室设在二楼,条件非常简陋,桌凳都是临时挪借的,黑板也是工人自己动手做的,李立三担任教师,免费招收工人子弟入学,以访问学生家长的名义,接触工人,了解情况,宣传工人阶级团结奋斗、自己解放自己的道理。

1922年1月,李立三又在这里创办了安源的第一所工人补习学校,白天小学生在这里上课,晚上则是从矿上下了班的工人来上课,所以又称之为夜校。补习学校最初有学员60余人,按文化程度的高低分为两班,学生凭听讲证进入课堂,各科成绩及格者发给毕业证书。

意义

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学校的开办,大大提高了工人的文化知识和阶级觉悟,为培养工人运动干部,建立和发展党、团、俱乐部组织创造了条件。

作为工人补习学校教材的《小学国语教科书》,不仅启迪和唤醒了安源工人沉睡的心灵,更在他们的心中播撒下了信仰的种子,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注入了新鲜的革命血液,大批安源工人在它的感召与熏陶下,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关于李立三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