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管宁华歆,以及华歆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关于管宁和华歆最有名的故事,就是管宁割席的故事了。
原文: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译文: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依旧挥动着锄头,像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却拾起金片后又扔了它。曾经,两人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穿着礼服的人坐着有围棚的车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管宁是一个隐士,在这个故事中他体现出了他作为隐士的不爱慕虚荣,对荣华富贵这样世俗的东西不感兴趣的心理。
而华歆在这个故事中却似乎表现出了一种爱慕虚荣的状态。
但我认为这个认知其实是有一些错误的
第一,华歆其实是一直以一种清正廉洁的形象存在的,而且被推荐为孝廉。
第二,有这样一件事:在听说华歆要进京赴任时,他昔日的好友同事千余人都赶来相送,并赠送了“数百金”的巨额钱物,华歆是来者不拒,暗中却在赠金上作了标记。临行之日,他把那些全摆出来,委婉拒绝了这些送行者的好意,并且把这些钱财都一一还给了赠送者。
仅从这两点看我就可以认为华歆不可能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
而事件中的两位主角,华歆是一个清正廉洁的人,管宁又是一个品德高尚,对世俗不感兴趣的隐士。(这点从管宁看见金子和路过的华丽马车却不为所动的举动就可以看出)
所以我认为管宁其实可能并不是因为觉得华歆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才和他绝交的,而是因为认为华歆在关于世俗方面和他的某些观念不同,并不是志同道合的人,所以才和他割席绝交的。
而管宁割席的故事可能只是因为两人的观念不同,而并不是因为在这件事中某个人做错了某些事。
故事一管宁华歆:
园中共锄说的是管宁华歆两个人有一次一起在园子里锄地管宁华歆,地上有块金子,管宁看见又扔管宁华歆了出去,而华歆捡起来却很是欢喜,管宁劝说不义之财不可得,华歆却还是舍不得的左看右看,管宁看了只得摇头叹息。
故事二:
割席断交的故事是说两个人读书的时候,门口有贵族乘着华丽的马车经过,管宁专心读书,对马车视而不见,而华歆却盯着那车看的津津有味,还时不时的发出羡慕的感慨,于是管宁割断了席子以示断交之意,并且对华歆说道:“以后管宁华歆你不是管宁华歆我的朋友。”
管宁(158—241年),东汉北海郡朱虚县(今山东临朐)人,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的后代。著名隐士。
华歆(157—232年),东汉平原高唐人(今山东高唐县)。汉末名士,曹魏重臣。
扩展资料
这两个故事显示了两人的志趣,预示了两人的未来。管宁弃金、割席绝交,说明他抱守名士之则,不慕荣华,追求自己的理想;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处事刻板、缺乏容人之量。他后来终生不仕,成为经学家。华歆则追求治世、务实,后来仕途顺利。
华歆在为人处世方面也比较柔和。他被曹操征召后,朋友故旧送了许多礼物。如果直接推却,无法保全朋友面子。于是华歆全部接受,暗暗作了记号。临行登船时,说路上不安全,带值钱的东西就更不安全了,以此为由,将礼物全部归还。既照顾了朋友之谊,又保持了自己的清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管宁
百度百科-华歆
管宁和华歆在年轻的时候,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俩成天形影不离,同桌吃饭、同榻读书、同床睡觉,相处得很和谐。 有一次,他俩一块儿去劳动,在菜地里锄草。两个人努力干着活,顾不得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就锄好了一大片。 只见管宁抬起锄头,一锄下去,“当”一下,碰到了一个硬东西。管宁好生奇怪,将锄到的一大片泥土翻了过来。黑黝黝的泥土中,有一个黄澄澄的东西闪闪发光。管宁定睛一看,是块黄金,他就自言自语地说了句:“我当是什么硬东西呢,原来是锭金子。”接着,他不再理会了,继续锄他的草。 “什么?金子!”不远处的华歆听到这话,不由得心里一动,赶紧丢下锄头奔了过来,拾起金块捧在手里仔细端详。 管宁见状,一边挥舞着手里的锄头干活,一边责备华歆说:“钱财应该是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去获得,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不可以贪图不劳而获的财物的。” 华歆听了,口里说:“这个道理我也懂。”手里却还捧着金子左看看、右看看,怎么也舍不得放下。后来,他实在被管宁的目光盯得受不了了,才不情愿地丢下金子回去干活。可是他心里还在惦记金子,干活也没有先前努力,还不住地唉声叹气。管宁见他这个样子,不再说什么,只是暗暗地摇头。 又有一次,他们两人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正看得入神,忽然外面沸腾起来,一片鼓乐之声,中间夹杂着鸣锣开道的吆喝声和人们看热闹吵吵嚷嚷的声音。于是管宁和华歆就起身走到窗前去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原来是一位达官显贵乘车从这里经过。一大队随从佩带着武器、穿着统一的服装前呼后拥地保卫着车子,威风凛凛。再看那车饰更是豪华:车身雕刻着精巧美丽的图案,车上蒙着的车帘是用五彩绸缎制成,四周装饰着金线,车顶还镶了一大块翡翠,显得富贵逼人。 管宁对于这些很不以为然,又回到原处捧起书专心致志地读起来,对外面的喧闹完全充耳不闻,就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 华歆却不是这样,他完全被这种张扬的声势和豪华的排场吸引住了。他嫌在屋里看不清楚,干脆连书也不读了,急急忙忙地跑到街上去跟着人群尾随车队细看。 管宁目睹了华歆的所作所为,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叹惋和失望。等到华歆回来以后,管宁就拿出刀子当着华歆的面把席子从中间割成两半,痛心而决绝地宣布:“我们两人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样了。从今以后,我们就像这被割开的草席一样,再也不是朋友了。” 真正的朋友,应该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奋斗目标上,一起追求、一起进步。如果没有内在精神的默契,只有表面上的亲热,这样的朋友是无法真正沟通和理解的,也就失去了做朋友的意义了。
翻译: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依旧挥动着锄头,像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然而看到管宁的神色后又扔了它。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穿着礼服的人坐着有围棚的车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原文: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创作背景:
《世说新语》的编纂成书固然与刘宋家族对魏晋风流的喜好和社会各层人士对魏晋风流的追慕有关,然而刘义庆之所以对魏晋士人情有独钟化大气力与其门客共襄盛举还有他个人身世的内在原因。
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袭封临川王,刘裕对其恩遇有加。公元424年宋文帝刘义隆即位,刚登基便先后杀了徐羡之、傅亮、谢晦等拥立功臣。宋文帝性情猜忌狠辣,因为担心自己重蹈少帝被弑的悲剧,严格控制并杀戮了大量功臣和宗室成员,这其中就包括名将檀道济。
原文管宁华歆:
管宁,华歆,俱为汉末人。初管宁华歆,二人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管宁华歆,视而不见,与瓦石无异。华捉而喜管宁华歆,窃见管神色,乃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xuan
mian)者过门.宁读如故,华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座,曰:"子非吾友也.”
译文:
管宁和华歆都是汉末人。一天早晨,两个人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当做没看见,把它看作瓦石一样,华歆却拣起来十分高兴,偷偷看看管宁的脸色,就扔掉了。又曾经有一次,俩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照样读书,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
你(已经)不是管宁华歆我的朋友了。”
释义:
本篇通过管宁、华歆二人在锄菜见金、见轩冕过门时的不同表现,显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原属《德行》第十一则。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xīn)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②,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③。宁割席分坐曰④:"子非吾友也。"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管宁华歆和华歆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