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指南针移民留学官网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指南针留学费用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1.造纸术指南针移民留学官网:纸的发明不仅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人传承提供了有效的载体指南针移民留学官网,也为当时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传播与平民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印刷术:大大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对人类的文明历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3.火药: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明,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
4.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明的时代。
我国指南针移民留学官网的100个优秀发明创造!我骄傲!我自豪!!
我国人民自古以来都有发达的创造性思维,具有发明的光荣传统。例如龙和凤。凤是用鸡头和孔雀身躯及其羽毛组合而成的神奇动物。龙更具有创造性,龙是由马头、鹿身、蛇躯、鹰爪、麟体、鱼尾组合而成的神奇动物。再者,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对我国古代的科学和技术成就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撰写出世界闻名的巨著《中国的科学与文化》(中译文书名为《中国科学技术史》)。罗伯特·坦普尔在李约瑟博士指导下,于1986年出版了《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一书,以简明通俗的文字介绍了中国的一百个“世界第一”。下面按发明先后顺序介绍给大家。
1、鼓:
传说公元前3500年中国人已有人造的鼓。公元前3000年,做鼓的方法是用兽皮蒙在框架或容器上。到公元前1000年,米索不达米亚的苏默人制成了一人高的圆鼓,鼓身还绘有图画。后来有了小铜鼓和大铜鼓。15世纪骑兵用的大铜鼓,17世纪时开始为乐团采用。1692年蒲塞尔为“仙后”所作的配乐中就用上了。这种鼓现在叫定音鼓,19世纪有了低音大鼓。鼓声可使节拍鲜明,粗犷有力。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发明了定音鼓。
2、二进位制:
相传在公元前3000年伏羲发明了二进位制。《周易》就是五经之一的《易经》,它是我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周易》相传是由约公元前3000年的伏羲画卦、周文王重卦、周公作爻(yao)辞,并经过孔丘修订而成为《易经》。当代的电子计算机用的不是十进制而是二进制。二进制是谁发明的?《周易》中的“易数”用的就是二进制。换句话说就是伏羲发明了二进制,伏羲就是神农。传说神农尝百草才有五谷,我国才有原始农业。伏羲对我国社会的进步可谓大矣!我国北京的先农坛就是为了祭奠神农(即伏羲)而建造的,这里表达炎黄子孙对指南针移民留学官网他的敬佩之情。
3、绳索:
公元前2800年,中国人已经掌握了创造麻绳的技术。我国人民开始用大麻纤维制绳。到公元纪元开始时,用大麻纤维已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地区的主要制绳材料。1775年,英国发明家马虚发明制绳机,结束了手工制绳的时代。从1950年开始用人造纤维制造绳索,直径约2毫米的马尼拉绳受到5512公斤的拉力便会折断,而同样粗的尼龙绳则能承受13227公斤的拉力。
4、指南针:
相传公元前2700年中国的轩辕黄帝发明了指南针。黄帝用指南针,在大雾中辨别方向,打败了蚩尤。根据史书记载,中国人早在战国时代已使用指南针。公元前3世纪的《韩非子》中说,战国时代已有人用“司南”(指南针)。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对此记载更详。1090年,中国和阿拉伯航海家开始在船上装设了指南针。作导航工具。欧洲在11世纪左右,才用浮在水上的磁针制成指南针。1250年左右,在地中海地区指南针的磁制已装在有度的卡片上面,并以中央旋轴保持平衡。
16世纪时把指南针镶在带平架上,在船上发挥作用。19世纪铁船用指南针要装上一片弗林德斯顿铁,以校正船的磁力所引起的误差。20世纪制成的船和飞机用陀螺罗盘仪指南针。根据旋转顶点稳定姿态与星体有关的原理,陀螺罗盘有两大优点:既不因接近金属而偏转,双指向真正北而不是磁北。1908年德国制成世界上第一台此类实用仪器。最优良的指南针是美国人斯波里所制。1910年在“德拉威”号船上试验成功,很快就被美国海军采用。总之,指南针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后来传遍全世界为全球航海业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5、养鱼法:
公元前2500年中国人已经懂得养鱼。那时我国人民能用人工孵化鱼卵,把它养大食用。1960―1970年代,欧美才用人工养殖蛙鱼等鱼类。英国等西欧国家现在每年由养鱼场生产淡水养鱼约有10万吨。
6、赤道式天文仪:
公元前2400年,中国人发明了赤道式天文仪。
7、十进计数制:
中国人于公元前14世纪,发明了十进计数制。在现代科学中是十分重要的,欧洲人正式采用它的最早时间的证据,是公元976年的一份西班牙手稿中发现的,而中国早在公元前14世纪的商朝,便已经采用了。在出土的公元前13世纪的甲骨文中,见有中国人用十进制记述了“547天”的实例。
8、印刷术:
公元前1324年,中国人已会雕刻印章,用墨水印在文件上,印刷术是世界上第一种传播媒介,有了它才可把资料信息传播出去。印刷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我们中国人从古时候起就使用印章,刻上人名或官衔。印章本来是官衔的标职,到公元 前1324年,又开始用来加盖在文件上;最初是用墨水,到公元五、六世纪才开始用红色印泥。中国印章大多用皂石、玉石、竹子甚至象牙雕刻而成。中国人认为,有印章为凭的文件书信和票据经签字更可靠。现在的印刷书籍中,最古老的是《金刚经》,由中国人王 印刷,如今已成孤本。868年中国人发明了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是凸版印刷,它是一幅5.25米的卷轴,用多块长91厘米,宽36厘米的刻版印的。后来落在英国人手中,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
1040年代中国刻字工人毕升在北京历年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泥六面体活字模,加热变硬,按韵排在转盘上。印时把活字铺在有松脂、腊等粘合物的铁板上,周围用铁框扎紧,放在火上加热使粘合物熔化,冷却后活字就粘在铁板上了。印完后烤热铁板取出活字,以备日后再用。1403年朝鲜的李太宗创办了最早的金属铸字工厂(当时朝鲜也用方块字),又过了30年朝鲜参照古印度的梵文,创造了一套拼音字母以代替方块字。现在的朝鲜文有40个字母,只需要少量字母就可拼出所有的字。1438年在德国梅茵兹城古腾堡居住的根弗第谢(德国人)创造了一套浇涛金属字母活字的模具。用硬金属雕出凸模字,再用锤字把凸模字压在软铜上,制出凹模,用凹模排在框架上印刷。到15世纪时大概已开始采用铅锡合金。他在1451年印出欧洲第一本用活字印刷的书――《多纳托斯拉丁文法》。约在1453年开始印刷拉丁文圣经。他的印刷机是用普通的螺旋压榨机改装的。把一页为一个印版面上放在印刷的印台上,刷上油墨,铺上纸张,用装在螺旋下的压印板加压。一天才能排一页,每小时只能印16张左右。
1457年,福斯特和舒奥佛发明了多色印刷,印出第一本双色书――拉丁圣诗。1461年,班堡的靠士特把木刻版与活字印刷结合起来,印出第一本有插图的书――德文的寓言,共有101张插图。1470年法国人让森在威尼斯设计出第一批罗马活字。1477年托雷米绘制了《世界地图》,用凹版印刷术印出,共26幅铜版印制。不易仿制,纸面上的油墨稍微鼓起,特点较多,易辨真伪,所以仍用于印刷钞票、邮票和有价证券等。1501年意大利人格里福出了一套斜体字;1561年他把这些字缩小印出袖珍本书籍。(西方的斜体字主要用于强调字句。)1620年,荷兰的伯靳奥发明了收字方便印刷术,每小时可印150份。1642年德国的赛根发明了镂刻凹版印刷法,最适于印画,首幅画是德国伊利莎伯爵夫人的肖像。
1107年,中国人还发明了彩色印刷术。600多年后,1719年,德国的勒布朗设计的彩色印刷机取得了专利权。印出第一部书是《油画色彩之调和》。1727年英国苏格兰金匠格特发明了浇铸铅版法。1775年法国人迪多制订了量度活字大小的单位。1798年德国的逊纳菲尔德发明平版印刷法,最适于印插图。1875年英国首先使用胶印法,把图像印到橡皮布上,然后正式印到弹性所需的材料上。1800年,英国的斯坦贺制成第一台铁架印刷机代替了木制印刷机。每小时可印250张。1810年德国 人在伦敦工作的哥尼格取得了蒸汽印刷机的专利权(机械化的手动印刷机),每小时可印400页。1812年德国人哥尼格和鲍尔设计出滚筒式滚压印刷机。《泰晤士报》卖了这台机器,每小时可印1100张。后来哥尼格还设计了每次能印两面的印刷机。
1839年英、美、俄三国分别发明了电铸版。用电铸金属板来代替木刻印板。1845年纽约的荷奥取得了第一架实用轮转印刷机专利。费城的《纪事报》购买了这台机器。1848年伦敦《泰晤士报》的工程师阿普斯和考珀设计了一台轮转印刷机,在此报运用,每小时能印8000张。1861年美国荷奥采用纸型制出的曲面铅版,从此有了完全圆形的印刷版面。1852年,英国照相技术先驱塔尔博特发现了钢线凸版印刷的原理,1880年首先采用这种办法在纽约《画报》上复印一张照片,标题是“纽约贫民窟一景”。1886年德国人默根索勒在美国工作发明了高速自动排字的策诺整排机,此机用于《纽约时报》。两年后正式投产,每小时可排字模6000个左右,速度是最熟练工人的四倍。1887年英国公务员兰斯顿发明了排字精良的莫诺铸排机,此机于1897年正式投入生产。在此之前,1477年前人们就知道雕刻铜凹版印刷法;1895年奥地利人克利克发明了照相凹版法;1839年,许布约在美国发明了照相排字机。从此印刷商不要金属活字,并改用平板印刷代替传统的凸版印刷。此法是把字母相继投射到照相纸上面,然后冲洗出来,贴到一页样本上。这张拼好的版用照相机转拍在金属板的感光膜上,经过酸蚀,使这块印版具有1798年逊纳菲尔德发明的石印版的性能;油墨只附着于版上有图形的地方。现在,照相排字法已经取代了绝大多数传统的排字方式。
1965年德国发明了电子照相排字机之后,开始了用电脑控制排字时代。先进印刷厂是整页版面可在电脑屏幕上设计,设计者一页版面编排妥当之后,就用电脑记忆装置把全部内容存贮起来,包括文字、标题、图片位置等等。然后,由电脑控制的激光器在照相纸上扫描,把整个版面的图像印出来,再用照相法制成印版进行印刷,这叫激光照排法。当今世界上很多大型报刊都用先进方法进行排印,例如我国的《科技日报》、《中国电视报》和《北京晚报》等,都采用了此先进的印刷技术。
9、漆――世界第一种塑料:
中国人最迟在公元前13世纪已经发明使用了漆。1976年在河南省安阳市发掘出的“妇好”墓(葬于公元13世纪),她的上过漆的棺木就是证明。李约瑟说:“漆可能是人类所认识的最古老的工业塑料。”在古代中国,油漆业的组织和管理很有章法,有私人的油漆作坊,也有国家的制作中心。巴黎东方艺术博物馆存有一只油漆的木酒杯,杯上雕刻的铭文除说明该杯制作于公元四年外,还刻有参加制作的七名工匠和制作中心的五位官员的名字。这个木酒杯表现了中国人两千年前就有对制造工艺的看法;另一方面,这个杯子还表明当时的生产很可能已使用现代的工业生产的流水线那样的工艺流程。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中国人已发现了漆的重要化学性质,发现了通过漆的蒸发过程使其变质的方法,发现了通过在漆中放几只螃蟹壳,漆就会保持液状,不会变干。公元前120年的《淮南子》一书和公元12世纪的李氏都提到螃蟹壳能使漆保持液态的特殊功能。现代科学家化验证实,甲壳体组织内确有抑制某些酶的活动的化学成份,其中一种酶就是漆变硬的酶。漆可以通过化学作用保持长久的液态,这使中国的这项生物化学工艺具有不衰的工业雏形模式。
10、铜镜:
约公元前12世纪中国人发明了铜镜。中国人于公元5世纪还发明了魔镜;英国结晶学家威廉·布莱格到1932年,系统地阐明了魔镜的理论,比中国晚了一千五百年左右。魔镜是世界上最奇异的物品之一。魔镜有何奇妙之处呢?在魔镜的反面铸有青铜图案――图像或文字,或二者兼而有之。反射光线的一面为凸状,是由经抛光处理的青铜制成用作镜面。在大多数照明情况下,这种镜子看上去与其它的普通镜子无异。但是,在明亮的阳光下使用魔镜时,它反光的一面就能被“看透”。用镜面将阳光反射到暗色的墙上,人们就能从投在墙壁上的影像中看到镜面的图案或文字。坚实的青铜制品变得透明了,这种令人感到神秘不解的现象使中国人给魔镜取了透光镜名称。青铜是不透光的,然而实际使人感到透光,这是为什么?这奥妙之深让中外学者探讨了几百年,中国的科学家沈活和外国科学家威廉·布莱格爵士都发表过高见。威廉·布莱格爵士于1932年发现这一奥妙时说:“正是反射的放大作用使图案清楚地显现出来。”李约瑟正确地将这一切称为“是在通向掌握金属表现微细结构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
11、伞:
公元前1100年,中国人已经使用伞,那时已经用伞表示身份。伞骨用竹或檀香木制成,上面覆以树叶或羽毛做的伞面。公元12世纪英语才出现“伞”这个词。以前一直只有阳伞,到1733年代,巴黎人用油布做伞面,才制成雨伞。1750年,英国的汉威到外国旅行后带了一把伞面回伦敦,轰动一时。1874年雪靠耳附近迪卡地区的金属拉丝工霍克斯取得弧形钢质伞骨的专利权。有了此伞骨,伞可以收紧,从此成为英国绅士常用的雨具。1930年柏林人豪普特发明了伸缩伞。在学术界也有人说,公元4世纪三国时期中国人才发明了伞。
12、风筝:
公元前1000年,中国人最先放风筝。早在信史之前,传说中国人已会放风筝。相传公元前四世纪,中国著名工匠鲁班(即公输班)做了一只风筝,升空三日而不坠。还有一个故事说一名将军包围了王宫,利用风筝测量宫墙与己方军队的距离。风筝可用于送砖上屋或在风筝尾部系上鱼钩钓鱼。公元1600年,东方的风筝(菱形)由荷兰人传到了欧洲。19世纪英国发明家克雷由风筝产生灵感而发明滑翔机。德克萨斯州演员科迪“上尉”,曾利用风筝拖动折叠式小艇,横渡英伦海峡;1901年再接再励,乘坐双箱形风筝飞行,使英国陆军部大感兴趣。不久,飞机取代了军用风筝,而科迪“上尉”也在1913年驾驶他的新双翼飞机时失事遇难。1970年,美国太空计划设计了各种“飞行翼”,使风筝再次成为成年人的玩意儿,例如罗格乐乐折叠飞行翼,本是专为水星号太空船仓安全着陆而设计的,后来被降落伞取代了;但这种折叠翼,结果成为今日悬挂式滑翔机的机翼。风筝飞上天空为飞机飞上天空提供了原理和灵感。
13、米酒:
公元前1000年,中国人发明了米酒。
14、弓箭:
中国人于公元前8世纪发明了弓箭。公元前200年中国人已发明了弩弓。它主要用于打仗和狩猎,可卧射、立射、骑射,威力甚大。而欧洲的意大利在公元10世纪才使用弓,比我国晚了一千二百年。
15、古代机器人: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东周时期,中国人就已发明了古代机器人。当今世间,只要谈及机器人,言必欧美、东洋;然而可曾知道世界上最早制出古代机器人的,是我们中国人。我国制出的古代机器人不仅精巧,而且用途也很广泛,有各式各样的机器人。会跳舞的机器人、会唱歌吹笙的机器人、持赚钱的机器人和会捉鱼的机器人……等,应有尽有。
会跳舞的机器人。我国唐朝的段安希说:西汉时期,汉武帝在平城、被匈奴单于冒顿围困。汉军陈平得知冒顿妻子阏氏所统的兵将,是国中最为精锐骠悍的队伍,但阏氏具有妒忌别人的性格。于是陈平就命令工匠制作了一个精巧的木机器人。给木机器人穿上漂亮的衣服,打扮得花枝招展,并把它的脸上擦上彩涂上胭脂,显得更加俊俏。然后把它放在女墙(城墙上的短墙)上,发动机关(机械的发动部分),这个机器人就婀娜起舞,舞姿优美,招人喜爱。阏氏在城外对此情景看得十分真切,误把这个会跳舞的机器人为真的人间美女,怕破城以后冒顿专宠这个中原美姬而冷落自己,因此阏氏就率领她的部队弃城而去了。平城这才化险为夷。
会唱歌吹笙的机器人。唐代的机器人更为精巧神奇,唐朝人张骛在《朝野全载》中说:洛州的殷文亮曾经当过县令(相当于“县长”),性格聪巧,喜好饮酒。他刻制了一个木机器人并且给它穿上用绫罗绸缎做成的衣服;让这个机器人当女招待。这个“女招待”酌酒行觞,总是彬彬有礼。
会赚钱的机器人。唐朝时,我国杭州有一个叫杨务廉的工匠,研制了一个僧人模样的机器人,它手端化缘铜钵,能学和尚化缘,等到钵中钱满,就自动收起钱。并且它还会向施主躬身行礼。杭州城中市民争着向此钵中投钱,来观看这种奇妙的表演。每日它竟能为主人捞到数千钱,真可称为别出心裁,生财有道。
会捉鱼的机器人。唐代的机器人还用于生产实践。唐朝的柳州史王据,研制了一个类似水獭的机器人。它能沉在河湖的水中,捉到鱼以后,它的脑袋就露出水面。它为什么能捉鱼呢?如果在这个机器人的口中放上鱼饵,并安有发动的部件,用石头缒着它就能沉入水中了。当鱼吃了鱼饵之后,这个部件就发动了,石头就从它的口中掉到水中,当它的口合起来时,它衔在口中的鱼就跑不了啦,它就从水中浮到水面。这是世界上最早用于生产的机器人。
此外,在《拾遗录》等书中,还记载了古代机器人登台演戏、执灯伴瞎等机巧神妙。
16、分行栽培与精细耕地法:
公元前6世纪,中国人发明了分行栽培与精细耕地法;欧洲人到1731年才使用此项技术,比中国晚了二千四百年左右。
17、铁犁:
公元前6世纪,中国人发明了铁犁。欧洲人到17世纪才使用铁犁,比中国晚了二千三百年左右。公元1050年,中国人还发明了犁镜,给犁装上犁镜,便于翻土,从而提高了农业产量。大约公元前3500年,米索不达米亚平原农夫发明了牛拉犁具。犁是人类早期开始耕地的农具,中国人大约自商代起已使用耕牛拉犁,木身石铧。公元前500年,欧洲农夫造出了铁犁,犁前有二个轮了和一个犁刃(即犁铧)。中国战国时期在木犁铧上套上了V形铁刃,俗称铁口犁。犁架变小,轻便灵活,更可以调节深浅,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欧洲人于1700年代开始用先进的罗瑟兰犁、兰塞姆金铁犁和播种机。1830年美国移民开始用迪尔铜犁,其他各大洲也开始用铜犁。总之,犁的发明、应用和发展,凝聚了中国人和世界其他各位发明家的心血,并显现了他们的智慧。
18、大定音钟:
中国人于公元前6世纪发明了大定音钟;欧洲人到公元1000年才有定音钟,比中国晚了一千六百年左右。
19、长明灯:
大约在公元前589年,中国人发明了长明灯。灯蕊为石棉;灯油为海豹油或鲸油。
20、算盘:
公元前550年中国人发明了算盘,用于计算,也是自古以来商业上广泛应用的计算工具,后来传到世界各地,到12世纪才逐渐被现代阿拉伯数字所取代。到20世纪前苏联和远东地区很多人仍然使用算盘,生塑算盘代替木竹算盘。目前世界上电子计算器和电子计算机有代替算盘的趋向,但因为算盘价格低廉,所以,用电子计算机在全世界完全代替算盘,至少还需要十年。
21、地毯:
公元前五百年地毯已在中国应用。已知最早的地毯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的中国和伊朗。1606年,法国巴黎附近最早用上了织机编织的地毯。现在的地毯变为人造纤维和羊毛编织而成。
22、双动式活塞风箱:
中国人于公元前5世纪发明了双动式活塞风箱。西方于16世纪才用双动式活塞风箱。比中国晚了二千一百年左右。
23、水涌钵
公元前5世纪,中国人发明了水涌钵。
24、空位表零法:
中国人在公元四世纪以前就开始用空位表示零,中国的算盘就是这样表示的。按照西方的传统说法,用符号“0”来表示零,是印度人在公元九世纪发明的,它出现在公元870年瓜摩尔的碑文中。但是,实际上,符号“0”的出现要比这早得多。在公元683年柬埔寨和苏门答腊的碑文中,以及在公元686年苏门答腊附近的邦加岛上的碑文中,均出现这一符号。一些专家认为,这些国家出现的零的符号,是由中国传过去的,而他们又将这符号传到印度。零非常重要,如果忽视了零,那么现代技术就会瓦解。当然用空位表示零这是中国人的一项发明,然而我们并不是说使用“0”符号的绝对优先权属于我国,因为直到1247年“0”符号才第一次在我国印刷品中出现,尽管我们确信至少在一个世纪以前就已经使用这个符号了,但没有人知道,这个表示零的符号中国人在何时、何地首先使用的,这是需要进一步考证的。
25、化学武器:
利用毒气进行化学战的历史,在中国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纪早期。在墨家早期著作中,就有关于利用风箱把在炉子内燃烧的芥末释放出来的气体,打入围城敌军隧道的记载。这比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利用堑壕芥子气早2300年。中国人化学武器有下列几种:“粪弹”,这是毒气弹的雏形。“飞砂弹”,它是将一管火药放在陶罐里,火药的成份是生石灰、松香、有毒植物的乙醇提取之。把这种武器从城墙上放下去,随即炸开,致命毒物四散。“催泪弹”,公元二世纪中国人便使用催泪弹,它所产生的烟雾很快地使人泪如泉涌。海脉油、四川漆和海星等毒汁会使敌人声音嘶哑。我国有的毒物能使敌人肌肉腐烂直至露出白骨。火矛包含着砒霜和一般的毒物。1540年贝林古西奥所著的《烟火药学》一书中说,火矛被燃后,就吐出“炽热地火舌,有两三步远,使人毛骨悚然”。在欧洲,直到1580年,砷才作为一种深受欢迎的东西,但在17世纪它被汞烟球所代替,这是当时中国奉献给世界的礼物之一。
26、马胸带换具:
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中国人发明马胸带换具。在此之前,西方在公元8世纪换马的惟一手段是“项前肚带换具”。这是一种不合理的方法,因为皮带勒在喉部,意味着马一旦使出最大力气就会立即窒息死亡。我国发明的马胸带换具克服了这一缺点。我国的这项发明后来通过中亚传到了欧洲。欧洲考古学家在公元7至10世纪的古墓中发现了胸带换具遗物。
27、石油照明法:
大约于公元前4世纪,中国人发明了石油照明法和天然气照明法。
28、铸铁术:
公元前4世纪,中国人发明了铸铁术。
29、马肩套挽具:
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前一世纪,中国人发明了马肩套换具。这比在欧洲出现胸带具后一百年出现的肩套换具要早一千年。中国人还发现,肩套换具可以用另一种更简单的方式:换绳可以拴在肩套(项圈的两侧,直接套在车上)。正是这种形式的肩套换具,今天仍在全世界普遍采用。
30、硝石鉴别方法:
中国人在公元前3世纪以前发现了硝。这比西方早2000年。在发明火药之前,首先必须认识到并且获得它的三种成分中最重要的成分,这就是硝石。西方在中世纪以前不知有此物,欧洲缺少此物,而中国资源丰富,并且可区别于其他矿物而予以提纯。鉴别硝石是根据颜色反应。硝石燃烧发出紫色火焰可证实钾的存在。中国人至少在公元前3世纪就会用此法鉴别硝石的存在。中国人发现硝石为后来发明火药奠定了基础。
31、世界上第一条等高运河―――灵渠。
西方于公元13世纪才建了等高运河,比中国晚了一千六百年左右。
32、立体地图:
中国人最迟在公元前3世纪就发明了立体地图。在司马迁写的《史记》中,就记过了一张公元前210年绘制的秦始皇墓地图。书上写道:“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1985年6月《每日电讯》的一篇报导说:秦始皇墓地虽然还没有打开,但是可能已经发现了。据说是墓入口处的地方发现了微量的水银。考古学家猜测这可能就是上述立体地图上所示的水银。
早在公元前3世纪,中国有名的蓬莱仙山的地图就出现在罐子和香炉上。这对以后立体地图绘制技巧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公元32年将军马援讲到的军事立体地图,河谷山脉的模型是用糯米制作的。此外,还出现了木刻的立体地形图,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记述了这种地图。1130年黄裳也制作了一张木刻立体地图。此图后来引了哲学家朱熹的兴趣,他千方百计地收集木刻地形图,以便进行研究。他自己也有时用粘土,有时用木刻制作立体地形图。黄裳在一部《鹤林玉露》里,还讲述了朱熹制作的一幅地形图的情况:“(朱熹)尝欲以木作华夷图,刻山水凹凸之势。合木八片为之。以雌雄榫镶入,可以折。度一人之力可以负之。每出则以自随,后竟未能成。”
很可能立体地形图的制作由中国传到阿拉伯,后又传到了欧洲。1510年,保罗·多克斯制作了欧洲最早的地形图,绘出了奥地利的库夫施泰因的邻近地区。阿拉伯人伊贝·巴蒂塔(公元1304―1377年)叙述了他在直布罗陀看到一张立体地形图。中国以外的国家有关立体地形图的记载没有比这更早了。
33、吊桥:
中国人李冰于公元前3世纪在四川省灌县修建了安蓝桥。这是世界最早修建的竹缆链桥。它总长为320米,有八个孔,整个结构中没有一块金属材料。此吊桥上铺了板便于人们行走。这种用竹了做的索桥是极有效的,整个缆索是以竹子为内芯,外边包着从竹子外层劈下的竹条(蔑片)编成的“辫子”。编成辫子是因为蔑片把内芯缠得越紧,缆索的强度就越大,从而增加了安全因素。并且,中国人于公元1世纪又发明了铁吊桥。这桥可用于通行车辆。1655年到中国访问的西方人马丁·马蒂尼曾描述过贵州境内一条河上的铁索桥,并编在那个时期有名的巨著《中国图集新编》中。西方的第一座吊桥,即温奇桥。是公元1741年建成的,跨于英格兰的提兹河上,它只有缆索而没有桥面供车辆通行。由于欧洲人于1809年才建成第一座可以通行车辆的吊桥,因此在这方面中国人比西方要领先180
参考资料:
回答者:完颜康康 - 同进士出身 六级 8-16 14:02
--------------------------------------------------------------------------------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11 个人评价
好
90% (10) 不好
9% (1)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
好
评论者: whf850714 - 试用期 一级
-----------------------------------------------------------------------
“罗盘”又称“罗经”,是中国古代历代易经风水大师高人参天量地的重要工具。今天,风水术不仅仅在海外华人世界风行,而且深受国外人士的重视。在西欧、美国、澳洲、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华风水术早已进入商界、政界高层及普通民众的心灵。许多中国人到国外留学、工作甚至定居时,常常能惊讶地发现:金发碧眼的外国人竟捧着中国的风水罗盘自己为自己的别墅或者办公室测量“环境是否阴阳平衡”。
一、罗盘的构造
罗盘又叫罗经,是风水师看风水的主要工具。下图是二十九层综合盘。
罗盘由三大部分组成:
一、天池:也叫海底, 亦就是指南针。罗盘的天池由顶针、磁针、海底线、柱形外盒、玻璃盖组成,固定在内盘中央。圆盒底面印中央有一个尖头的顶针,磁针的底面中央有一凹孔,磁针置放在顶针上。指南针有箭头的那端所指的方位是南,另一端指向北方。
天池的底面上(海底)绘有一条红线,称为海底线,在北端两侧有两个红点,使用时要使磁针的指北端与海底线重合。
现代罗盘的海底绘有十字线,十字线顶部分别印有东南西北,使用时应使磁针的指北端指向海底十字线的北端,并使磁针与海底的南北线重合。
二、内盘:就是紧邻指南针外面那个可以转动的圆盘。内盘面上印有许多同心的圆圈,一个圈就叫一层。各层划分为不同的等份,有的层格子多,有的层格子少,最少的只分成八格,格子最多的一层有三百八十四格。每个格子上印有不同的字符。罗盘有很多种类,层数有的多,有的少,最多的有五十二层,最少的只有五层。
罗盘的各种内容分别印刻在内盘的不同盘圈(层)上,是罗盘的主要构成部分。各派风水术都将本派的主要内容列入罗盘上,使中国的罗盘成了中国术数的大百科全书。
三、外盘:外盘为正方形,是内盘的托盘,在四边外侧中点各有一小孔,穿入红线成为天心十道,用于读取内盘盘面上的内容。天心十道要求相互垂直,刚买的新罗盘使用前都要对外盘进行校准才能使用。
指南针是测量地球表面的磁方位角的基本工具,广泛用于军事、航海、测绘、林业、勘探、建筑等各个领域。
罗盘实际上就是利用指南针定位原理用于测量地平方位的工具,罗盘在风水上用于格龙、消砂、纳水和确定建筑物的坐向。
二、罗盘的演变简史
在指南针发明以前,古人是用天星来辨别方位的,晚上通过观察北极星定方位,白天通过日影来分辨方位。很早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指南车和日圭用来分辨地平方位。日圭就是最早的罗盘。
在指南针发明以前,地平方位不可能划分得很细。只能用北、东北、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八个大方位来描述方向和方位。
风水术上用八卦来表示:坎卦代表北方,艮卦代表东北方,震卦代表东方,巽卦代表东南方,离卦代表南方,坤卦代表西南方,兑卦代表西方,乾卦代表西北方。
日圭方位则将地平面均分为十二个等份,用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表示方位。
随着加工业的发展,磁针由原来的匙行转变为针形,并由水浮磁针转变为用顶针,使指南针的测量精度发生了质的变化。唐代,杨筠松将八卦和十二地支两大定位体系合而为一,并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除了表示中宫位置的戊、己二干外,全部加入地平方位系统,用于表示方位。于是, 地平面周天三百六十度均分为二十四个等份,叫二十四山,每山占一十五度,三山为一卦,每卦占四十五度。二十四山从唐代创制后,一直保留到现在。所以,地盘二十四山是杨盘的主要层次之一。
北方三山壬、子、癸,后天属坎卦,先天属坤卦; 东北三山丑、艮、寅,后天属艮卦,先天属震卦;
东方三山甲、卯、乙,后天属震卦,先天属离卦; 东南三山辰、巽、巳,后天属巽卦,先天属兑卦;
南方三山丙、午、丁,后天属离卦,先天属乾卦; 西南三山未、坤、申,后天属坤卦,先天属巽卦;
西方三山庚、酉、辛,后天属兑卦,先天属坎卦; 西北三山戌、乾、亥,后天属乾卦,先天属艮卦。
三、罗盘上的哪些层次属于杨盘?
汉代罗盘
杨公作为赣南杨公风水术的祖师,不但创造了完整的风水理论,对风水术的工具罗盘也进行了合理的改造。
地盘二十四山盘是杨公创制的,杨公之前没有完整的二十四山盘,只有八卦盘和十二地支盘。汉代的罗盘虽然也有、八卦、地支和天干的标记,但不是均分度数,而是将天干、八卦和十二地支分成三层,所占度数不一致。杨公将其重新安排,把八卦、天干、地支完整地分配在平面方位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创造。
地盘二十四山的挨星盘,即七十二龙盘,是杨公晚年创制的。杨公通过长期的堪舆实践发现:阴阳五行普遍存在于四面八方,阴阳五行的分布按照八卦五行属性来确定与实际情况不符,用阴阳龙来格龙过于粗糙,通过反复研究,为十二地支配上天干,用纳音五行来表达龙的五行属性,称为“颠倒”五行。《青囊奥语》中“颠颠倒,二十四山有珠宝;倒倒颠,二十四山有火坑”中所说的“颠颠倒”就是指七十二龙的纳音五行。
天盘也是杨公创制的。杨公在堪舆实践中发现用地盘纳水有较大的误差,根据天道左旋,地道右旋的原理,创制了天盘双山用于消砂纳水。罗盘中只有天盘是双山,其他盘是没有双山的。古人认为,龙是从天上来的,属于天系统,为阳。水在地中流,属于地系统,为阴。由于天地左右旋的相对运动而产生的位移影响,所以用于纳水的天盘理应右移,故杨公将其在地盘的方位上向右旋转移位7.5 °。
双山五行是三合五行,天盘壬子同宫,癸丑同宫,艮寅同宫,甲卯同宫,乙辰同宫,巽巳同宫,丙午同宫,丁未同宫,坤申同宫,庚酉同宫,辛戌同宫,乾亥同宫。双山正中正对地盘的十二地支中央。十二地支按照生旺墓三合成局,即申子辰三合水局,寅午戌三合火局,巳酉丑三合金局,亥卯未三合木局。辰戌丑未分别是水、火、金、木的墓库,是龙水阴阳交媾的重要场所,称为四大水口。
所以,地盘、天盘和七十二龙盘三者合在一起被俗称为“杨盘”。
地盘、天盘和七十二龙盘三者合在一起被俗称为“杨盘”
后来宋代赖布衣引进二十八宿天星五行,增设了人盘,专用与消砂出煞。人盘的二十四山比地盘二十四山逆时针旋转了7.5度。
人盘又叫做“赖盘”。
罗盘的日常用法简介
不管任何门派的罗盘,都刻有大量的阴阳两界的数据,可以说是一道很为有力的符。罗盘的威力是以先天之气化后天无形之煞,其有三大最好的特性:化煞、镇宅、招财。
(1)堪测风水:喜爱风水的朋友,随身带一个即可化煞防身助运,必要时也可为自己及亲朋好友看看风水。市面上有专门的教人如何使用罗盘的书籍。如《罗经解定》等。
(2)镇宅:阳宅中阴气太重,有人见鬼,小孩无故大喊,或屋宅犯空亡卦线坐向的等,皆可将罗盘(双数)放在屋内的四角或对角上,不论任何方位,针头指向南极的零位上,平放在墙角,即可达到兴旺避邪的目的。罗盘镇宅法︰可以将罗盘一个放在神龛下方,或者神像的后方,或者摆放神像茶几的下层,可以起到大大地增强神灵加持力,镇室安宅之功效。
罗盘镇煞法︰将罗盘直接挂在家宅、办公室、商业埸所、犯阴煞方或通道门口、房间内,光线明亮处,家宅平安,趋吉避凶。
(3)招财:将罗盘的针尖指向北极,平放在八宅理气的生气、延年、天医,伏位四个吉位上安放,便可收到威猛的招财效果。
(4)化煞:若宅门或单位门窗正对天斩煞,尖角、庙宇、坟场、电柱等,都是不吉之形煞。会影响屋内人运衰退,这样可将罗盘挂在门上或窗前正面朝出,正对形煞,但须南位向上,即可达到化煞的目的。若随身携带,则只需放入公文包,手袋或汽车上,也可达到化煞护身的作用。罗盘化煞法︰将罗盘直接挂在煞方或门口,趋吉避凶,全家平安。
有许多室外形煞是可以用罗盘来化解的,比如:尖角冲射、街道直冲、斜坡直冲、反弓煞、门路直冲。还有门正对电线杆、烟囱、怪树、怪石、单位大门等。凡是遇到形煞冲射,均会引起家人的不安,重则病、伤、残,很多风水师用凸、凹镜、八卦镜、盾牌、乌龟背来化煞,虽然收到一定效果,但效果不是十分明显,如果用化煞罗盘化煞,同效果较好。
方法:在罗盘的正南方子午线上用红色锦线穿起来,或者在罗盘的正南方钻一个小洞,安上一颗羊圈罗钉,用红绳挂起,面向着形煞的方向,就能起化煞作用(罗盘一定要打开)。
风水罗盘不仅仅是风水师用以看房宅吉凶的重要工具,在香港、台湾、东南亚及北美华人社区,人们常还以罗盘化煞纳吉。具体做法是:
1,在自己最常开启的抽屉内放一面罗盘,可以为主人助运,防小人侵害;
2,将罗盘挂在门上、窗户上,或者摆在书桌及书架上,盘面向外,可以挡煞旺财。在海外,已成为成功人士的标志;
3,家中若是供奉有财神或者观音之类的神像的话,在神像前放一面罗盘,据说可以大大增加持力。
仅仅在海外华人世界风行,而且深受国外人士的重视。在西欧、美国、澳洲、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华风水术早已进入商界、政界高层及普通民众的心灵。许多中国人到国外留学、工作甚至定居时,常常能惊讶地发现:金发碧眼的外国人竟捧着中国的风水罗盘自己为自己的别墅或者办公室测量“环境是否阴阳平衡”。风水罗盘不仅仅是风水师用以看房宅吉凶的重要工具,在香港、台湾、东南亚及北美华人社区,人们常还以罗盘化煞纳吉。具体做法是:
1. 在自己最常开启的抽屉内放一面罗盘,可以为主人助运,防小人侵害;
2,将罗盘挂在门上、窗户上,或者摆在书桌及书架上,盘面向外,可以挡煞旺财。在海外,已成为成功人士的标志;
3,家中若是供奉有财神或者观音之类的神像的话,在神像前放一面罗盘,据说可以大大增加加持力。
罗盘分针的妙法
不读《青囊》奥语,焉知地理之妙,不明罗盘分针,熟知天地之神,莫晓挨星进退,岂能消砂纳水,不明三盘贯彻,难展立向功夫。
法显元宫,能至天命,彻明《河洛》,可夺神功,三针妙用,添伪岂能参透,四局奥理,智士方可推求。
分针有转移之功,气线无毫发之差,内乘生气,勿犯关煞而越标准外饶全局,毋违收放而失朝迎,二十四向须明进退,四十六局要知生死,退消百川之细流,富堪敌国进纳长川三大水学贯渊源。
分针路线伪法多端,地师不明造宅立向,为祸百殃,接地盘立向方为正诀,三七相兼祸即侵,阴差阳错皆天盘,师明错立害杀人。
罗盘不仅是看风水不可缺少的工具,还能对某些有邪气的房屋起到镇宅作用,因为罗盘内刻 有大量的阴阳五行数据,内有先天八卦,文王后天八卦,天星二十八宿,七十二穿山甲,六十透 地龙,周天365度 等组成 ,集天地自然之灵气,对化煞、镇宅,避邪具有一定的功率。
(1)如果有些人家中经常有药煲,在家中的神位底下安放一个罗盘可起到化煞病符的作用, 安放时指针要向南。罗盘必须经过开光才有效。
(2)有些宅子的阴气太重,小孩子经常发恶梦或容易被吓惊,可在宅内安放一个罗盘会起镇 宅作用。
阳宅之测量法
一.阳宅之磁场,钢铁筋还不是最严重,电器用具内之线圈所产生之磁场会积极拉斥指针才利害。汽车内之马达与发电机也是一样。因此量测阳宅时必须注意远离家用电器与屋外汽机车为要。
二.阳宅阴宅之坐向方位、外形结构、内部装璜格局、全部纳气口、摆设物件如桌、床、神桌、厕所、厨房等。
三.阳、有宅外部相关地理结构、山之座落、河水之来向、桥梁、街道、水塘。比平地高或低,其之结构体之方位与阳阴宅形成上角度方位。
以上角度方位对阴阳宅之吉凶运势都有一定的影响,都必须用精准之罗经盘去量测,罗经差一线,富贵不相见,不精准罗盘绝对不要用,用了等于白用,会误己害人。用测方位前先将罗经盘之内盘格绘之0度、180度、90度、270度即子山午山卯山酉山中线旋转重叠齐于其上之红十字尼龙线,务须对齐,同时中间海底针底之红子午线也要平行于子山午山中间线。如果有偏斜则修较外盘之红十字线,即用手指甲挪动,必期上下对齐,因尼龙线红十字线常会于罗盘携带途中挪移线之第一个动作即归零要确实。
四.量阳宅之坐与向以大门为依据有时候是不对的。房屋之真正坐向应以屋外之马路为基线才对,与马路成垂直线,内为坐外为向,如房子与马路没有成垂直,则以马路之纵向,量测阳宅之坐向方,阳宅之大门有些安设于侧边或斜角,总不能以斜角或侧边当为阳宅之坐与向。
五.阳宅之坐向量测法:将罗盘任何一边对齐大门门槛或平行,同样旋转内盘,使其海底针之针对齐其底下之红子午线,则外盘所架十字线对齐底下之内盘格绘,靠屋内方为从,靠外方为向,为气口。
六.量测阳宅周边之结构物方位角度,则于门槛外缘或屋门楣底下,以罗盘海底针中心为起量点,量法与阴宅同,阳宅周边之结构物影响阳宅之吉凶最重要由门之气口进入,当然对阳宅之坐与向也影响甚多,因此也必须以阳宅之确实坐向去测量其周边结构体之方位角度。
七.高楼大厦,应当以大厦主结构之坐向为依归,再以单位户门气口与电梯出口与大厦大门气口、楼梯口方位论吉凶。
八.阳宅内部之格局,最好绘平面图,取中心点,与各空间结构之中心,将阳宅已量测出之坐方位,以阳宅之中心点为起点,绘方位线,论吉凶。如用罗盘于屋内测量,误偏在所难免,有时甚至受干扰偏差10度以上。
九.东定发明之罗经定位仪,于屋外量测阳宅之坐向与其周边结构体之方位非常实用,方便、准确、全自动,出售以来深受购用者的好评。
罗盘海底针之会指南指北,是受地球磁极即南北极拉斥力所影响。磁极离用罗盘的地方很远,那么罗盘附近之磁场当然更会影响海底针之指向,所以有道胡说现有防磁罗经盘。除非有一天海底针之针有精灵在内,它会选择南北磁极为用,而排除附近磁场之干扰,否则这种无稽之谈最好当笑话听!
阴宅之量法
一.将罗盘之外盘任何一边顶住墓碑之前缘,旋转内盘至其海底针之针确实对齐其下之红子午线,针有洞一端向着红子午线一端线两边有红点针平直一端,必须与红子午线之另一端完全对齐。
二.外盘所架红十字线对正下方内盘格绘之角度与卦字或天平地支字,靠近墓碑方为座之角度与卦理,海底针之另外一方,即与座成180度方之内盘格绘被红十字线对齐者为向方。
三.量测周边结构物之与阴宅关系方位,则必须以罗盘中之海底针中心摆正于墓碑之前缘,绝不能以罗盘外边为起量点,而要以海底针中心为起量点,调移内盘海底针与其底红十字线,然后眼睛、罗盘与外部被量结构体最好成一直线,才能确实看到结构体,座落于罗盘之何方位,与阴宅形成何关系角度,或者红十字线之中心交义点整一红线。
四.将红线拉高直,以为瞄准线。眼睛、拉高之瞄准线与标的物成一直线,则瞄准线所对下之罗盘内盘之角度格绘即为该标的物与阴宅之相关角度方位。
罗盘的使用
罗盘是风水操作的重要工具,它的基本作用就是定向。在我们认识风水理气学问时,首先要学习以罗盘定向的基本方法。
罗盘学名为罗经,创自轩辕黄帝时代,后经过历代前贤,按易经及河洛原理,参以日月五星七政及天象星宿运行原则,再察地球上山川河流,平原波浪起伏形态,加以修正改良制造而成,用于测定方位和勘察地形,堪与地师及海员大都称它为“罗盘”或“罗庚”,很少称为“罗经”。
说到罗盘的使用方法,如果是详细讨论的话,相信要花上好多篇幅。因为它包括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本篇只从简单使用方法来谈谈。
罗盘的种类很多,常用的有三元盘、三合盘、三元三合两用盘、易盘、玄空盘及各派所用户的独特盘。但无论是那门那派的罗盘,中间必有一层是二十四山方位的,从北方开始依次序排列分别是壬子癸、丑艮寅、甲卯乙、辰巽巳、丙午丁、未坤申、庚酉辛、戌乾亥等。共二十四个方位。如果你是一个指南针,你可以发觉罗盘与指针相对的度数如下:
方位 卦位 二十四山 角度
壬 337.6 - 352.5
正北 坎 子 352.6 - 22.5
癸 7.6 - 22.5
丑 22.6 - 37.5
东北 艮 艮 376 - 52.5
寅 52.6 - 67.5
甲 67.6 - 82.5
正东 震 卯 82.6 - 97.5
乙 97.6 - 112.5
辰 112.6 - 127.5
东南 巽 巽 127.6 - 142.5
巳 142.6 - 157.5
丙 157.6 - 172.5
正南 离 午 172.6 - 187.5
丁 187.6 - 202.5
未 202.6 - 217.5
西南 坤 坤 217 - 232.5
申 232.6 - 247.5
庚 247.6 - 262.5
正西 兑 酉 262.6 - 277.5
辛 277.6 - 292.5
戌 292.6 - 307.5
西北 乾 乾 307.6 - 322.5
亥 322.6 - 337.5
清楚了二十四山的方向后,现在要看看罗盘的形状。
罗盘中央是一个圆形天池(即定向用的指南针。外面是铜面黑底金字的活动转盘,称内盘或圆盘。盘上一圈圈的堆满着字,习惯上一圈叫做一层。其中有一层是二十四方位,最外是一方形盘身,称为外盘或方盘。盘身以来用花梨木制造的最为耐用,但重量比一般木制盘重。
外盘有四个小孔,分别有两根鱼丝或胶线以十字形穿于四边中间的小孔内,它是用来定坐向的。
罗盘的使用
罗盘的使用主要是中央的磁针,天池外的内盘是钢制的,天池底色一般是白色的,底部划有一红色直线,有一端是有两个红点在红线的左右,红线是以南北定位的,有红点的一方是子方(正北方),另一端是午方(正南方),上面有一根很灵敏的磁针,磁针有一端是有一个小孔的。
使用罗盘时,双手分左右把持着外盘,双脚略为分开,将罗盘放在胸腹之间的位置上,保持罗盘水平状态,不要左高右低,或者前高后低。然后以你的背靠为坐,面对为向,开始立向。
这个时候,罗盘上的十字鱼丝线应该与屋的正前、正后、正左、正右的四正位重合,如果十字线立的向不准,那么,所测的坐向就会出现偏差的了。
固定了十字鱼丝的位置之后,用双手的大拇指动内盘,当内盘转动时,天池会随之而转动。一直将内盘转动至磁针静止下来,与天池内的红线重叠在一起为止。
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就是磁针有小孔的一端必须与红线上的两个小红点重合,位置不能互掉。这时显示坐向方的鱼丝线(是横的那一条)与内盘各层相交。我们要找寻的各种数据和资料,就显示在这条鱼丝线所穿越和涵盖的区域上。
然而,罗盘上有十多二十层,究竟那一层才是坐向呢?就是二十四山那一层了。它就在天池附近。鱼线向方上的那一个“山”,我们用它表示向,鱼丝坐方上的那一个“山”,我们用它表示坐。
譬如说,向山是子,坐山是午,我们便称之为坐午向子。
知道自己宅中的坐向后,将罗盘放在全屋的中心点,便可以由坐向求出全屋的方位(或宫位)
世界科技中心的演变 人类文明发展至今,世界的科技中心曾发生过多次转移,从古代中国到意大利、英国、 法国、德国直到今天的美国。世界科技中心迄今为止已经转移了五次。从这五次转移中,我 们似乎可以发现一些科技中心转移的规律,并且试图预测出下一次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方 向。 世界科技中心的五次转移 (一)中国(以唐宋为例) 1 表现:从秦汉开始,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古代世界的科技中心。唐宋时期的科技成 就发展到顶峰.如隋唐时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宋代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划时代发 展、天丈历法的高度成就(唐僧一行《大衍历》及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沈括与《梦溪笔 谈》等。 2.思考:为什么在唐宋时期产生领先于世界的辉煌科技成就? 经济繁荣、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相对稳定(如贞观之治等);统治者开明的文化政策; 科学教育的发展;民族交流;中外文化交流;战争的客观促进(如火药的发明、使用)等。 (二)意大利(15—17 世纪) l 表现:近代自然科学的勃兴:哥白尼创立的“太阳中心说”开始了天文学革命,意大利 科学家伽利略自制望远镜观察天体,证实其正确性,他注重实验和实践,被视为近代实验科 学的奠基者。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捍卫、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宇宙是无限的”,提倡唯 物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意大利的经济发展,意犬利一度成为世界经济中 心。 2.思考: (1)为什么意大利会成为世界近代科技的第一个中心? 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发源于意大利:原右的文化基础。 (2)为什么“东方的科技成果却造就了西方近代自然科学”?(或“这一时期,东西方科 技发展有何区别?为什么?”) 差异:中国:古典科技的总结。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原因:经济:中国重农抑商、资本主义萌芽受阻碍等。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发展。 政治: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加强。西欧反封建斗争开展(如宗教改革)。 丈化思想:中国文化专制、学术沉闷。西欧思想解放、实验科学的产生。 对外:中国闭关锁国。西欧积极扩张、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如中国三大发明)。 (三)英国(17 ~19 世纪中) 1.表现:培根提倡唯物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为科学发展做出了贡献;牛顿独立地建立 了微积分学.奠定了变量数学的基础,其牛顿力学体系成为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这是人类 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概括和综合;电磁学方面,吉尔伯特发表((论磁学》、法 拉第用实验证明电磁感应现象、麦克斯韦建立系统的电磁学理论并预言电磁波的存在,为开 辟人类生活的新时代一一电的时代创造了条件;波义耳把实验方法引入化学.被称为近代化 学的创始人,道尔顿建立了科学的原子论;哈维建立了血液循环学说,奠定了近代生理学的 基础,达尔文确立了进化论。使生物学走向成熟。科学土的最新成就成为技术革命的先导。 特别是瓦特发明完善了高效蒸汽机,引起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的经济进入了高度繁荣时 期。确立了世界工业的垄断地位。 2.思考:英国为什么会成为世界科技中心?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进行和完成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 度:殖民扩张及国际市场不断扩大:启蒙运动思想解放:新航路开辟后,处于大西洋航运的 中心线上。 (四)法国(18 世纪一19 世纪中) 1.表现:以狄德罗为首的百科全书派:笛卡尔创立解析几何学,实现了从常量数学到变 量教学的转折;拉瓦锡的氧化和守衡理论使化学发展步入正轨;拉马克提出生物进化观点等。 2.思考: (1)法国成为科技中心的原因: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进行、新航路开辟等。 (2)中西方科技发展水平差距的扩大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一是西方科技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崛起,西方列强加紧侵略中国,使中国逐步沦 为半殖民地社会。二是先进的中国人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不断学习、引进西方 先进科技。 (五)德固(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1.表现:西门子等制成发电机并使它实际可用.导致以电气化为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内燃机的诞生及卡尔·本茨制造出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科学研究方面,伦琴发现X 射线, 居里夫妇提炼出镭,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开创了物理学的新时代。 2.思考: (1)德国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 普法战争的胜利,统一完成,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政府重视科学研究并积极利用科技发明 等。 (2)英、法为何逐步丧失科技中心的地位? 经济缓慢发展;政府或资本家没有积极采用新技术;殖民地、小农经济、高利贷资本发达 等。 (六)美国(20 世纪) 1.表现: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爱迪生发明电灯等、贝尔发明电话;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美 国占据着主导地位:原子弹爆炸、电子计算机诞生、“阿波罗”登月、航天飞机升空等等。 2.思考: (1)美国在2 0 世纪为什么会成科技的中心? 19 世纪末,美国经济飞速发展。工业产量世界第一;两次世界大战的推动;政府重 视科技教育;政治相对稳定,民主制度比较完善;采取移民政策,吸引大批欧亚科学家。积 极引进外来技术等 (2)第三次科技革命期间,新中国科技阻碍因素主要有哪些? “左”倾错误,对知识分子的迫害;经济困难,缺乏科技研究的资金:外交方面,缺乏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联系等。 科技中心的转移往往是发生在某个由于战争或革命使得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 解放,并出现了大规模先进科技和智力引进的地区或国家,这些国家科技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从而使整个社会和政府积累大量资金,为国家或地区日后的发展奠定一定的物质基础,并且 为开发本国或本地的科研项目提供了物质保证,从而促进了自身科技的发展,而这些将被转 化为第一生产力,并在这些重大的科技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被这地区或国家垄断的产业,获 取巨额利润,从而推动经济文化的全面腾飞,最终实现了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在一般情况 下,随之而来的便可能是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也就是说经济中心和科技中心的形成是相互 促进的。 科技活动中心的形成与转移是一项复杂社会现象,要使一个地区或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科 技中心,除外部条件外,还要有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和重视,全民的思想舆论的准备,优秀人 才的聚集,充足的资金注入,宽松的政治和研究环境,以及正确引导科技、教育和生产相结 合的政策。 对于下一个科技中心将花落何处的问题,许多学者多认为将会转移到亚洲,其中最具代 表性的人物是陈文化,他通过统计分析发现了“世界活动中心纵横转移现象”。他发现近代 世界中心的纵横转移均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技术时代与科技时代是交替演变的。他认为科 学、技术和经济三个中心的转移是在北纬40°左右,沿“东——东——西——西——东—— 西——西——西”的方向交替演变。而且大量的图表也似乎说明,21 世纪将会是亚洲的世 纪,并且继日本后,中国、印度将先后成为“世界科技中心”。同时通过对转移周期的分析 发现科技中心转移的周期平均为80 年,为此,到2000 年止,美国已经在科技中心这把交椅 上坐了整整80 年,那么21 世纪将不会继续是美国的天下,但由于美国雄厚的经济实力使得 其还不可能马上退出科技中心的位置。由于世界政治,经济形式多极化格局的日益加强,21 世纪的科技中心将不会是惟一的。 中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之一的可能性很大。这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后,我们的思想得到 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解放,同时我们努力引进大批国外的先进科技,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送出去大批留学生,请进大批专家学者,在提高中国高等教育水平的同时,为改革开放培养 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投身到我国的经济建设中。我们的党和政府对教育科技有着前所未有 的重视。政府吸取先进国家在科技和经济结合方面的经验,科技体制正在向适应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体制转变,很多地方和部门实施了依靠科技振兴经济的 战略。我国已初步具备了支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与国际竞争的科技势力,为加速全社会进 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过程、环境、条件和很多新的世界科技中心形成过程中的情况非 常相似。但要成为下一个世界科技中心我们仍需努力。 科技中心的形成与转移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需要科学技术活动能力的内在 根据,更要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故而,要使中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之一, 需要全社会,尤其是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对科技中心转移的规律性认识 (一)成为科技中心的条件 1.经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是其物质基础(保证有足够的科教资金投入)。 2.思想: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积极探索自然。 3.政治:稳定、政府重视(科研环境)。 4.对外:交流学习,积极引进外来先进科技。 5.拥有一支优秀人才(科学家)队伍。 (二)成为科技中心的影响 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随之而来的是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经济中心和科技中心的形成相 互促进。举例:英、德、美。 三、中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之一的可能性 据学者分析,科技中心转移的周期平均为80 年,而到2000 年为止,美国已满80 年, 如果以上分析正确.那么2l 世纪美国至少不会是世界科技的唯一中心。也许21 世纪的科技 中心和经济、政治形势一样,呈现多中心或多极化的局面。那么,中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之 一的有利因素(或可能性)有哪些呢? 1.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2.自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以来,思想不断解放; 3.社会稳定,政府重视(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战略等); 4.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引进世界先进科技;
关于指南针移民留学官网和指南针留学费用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