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聊到了冰心留学美国几年,以及冰心在赴美留学期间写了什么作品相关的内容,在此希望可以让网友有所了解,最后记得收藏本站。
冰心简介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原名谢婉莹。祖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童年在山东烟台度过。1913年全家迁至北京。 五四运动爆发,她受到很大影响,从1919年9月起,以冰心为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如《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杀人》、《去国》等,在社会上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 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这时作品多围绕着母爱、童心和自然美描述“始,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又写出了短诗集《繁星》和《春水》,为文坛瞩目。 1923年8月赴美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读书,不久因病住疗养院七个月。这时期代表作有《悟》、《寄小读者》等。 1926年得文学硕士学位后返国,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平女子文理学院。1931年的小说《分》、1934年的《冬儿姑娘》等作品中都表现出对于“爱的哲学”的深化和突破。 1946年,与丈夫吴文藻同往日本,应邀在东京大学教课。 l951年秋回国。解放以来相继出版散文、小说、诗歌集《小桔灯》、《樱花赞》、《再寄小读者》等。 自1954年以爱的哲学”,代表作有《超人》、《烦闷》等。 1920年开来,当选为历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现为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冰心除创作外,还翻译过一些外国文学作品。
主要著作: 《繁星》(诗集)1923,商务;《春水》(诗集)1923,新潮社;《超人》(小说、散文集)1923、商务;《寄小读者》(散文集)1926,北新;《往事》(小说、散文集)193O,开明;《南归》(散文集)1931,北新;《姑姑》(小说集)1932,北新;《冰心全集之一——冰心小说集》1933,北新; 《冰心全集之二——冰心诗集》1932, 北新; 《冰心全集之三——冰心散文集》1932,北新;《闲情》(诗、散文集)1922,北新;《去国》(小说集)1933,北新;《平绥沿线旅行记》(散文集)1935,平绥铁路管理局;· 冬儿姑娘》(小说集)1935,北新;《冰心著作集之一——冰心小说集》1943,开明;《冰心著作集之二——冰心散文集》1943,开明;《冰心著作集之三——冰心诗集》1943,开明;《关于女人》(散文集)1943,天地;《冰心小说散文选集》1954,人文;《陶奇的暑期日记》(小说)1956,上海少儿;《还乡杂记》(散文集)1957,上海少儿;《归来以后》(散文集)1958,作家;《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散文集)1960,百花;《小桔灯》(儿童文学集)1960,作家;《樱花赞》(散文集)1962,百花;《拾穗小札》(散文集)1964.作家;《晚晴集》(散文、小说合集)1980,百花;《三寄小读者》(散文集)1981,少儿;《记事珠》(创作谈)1982,人文;《冰心论创作》 1982.上海文艺;《冰心作品选》 1982,少儿;《冰心散文选》 1983,人文;《冰心选集(1—2)1983,四川人民(未出齐);《冰心文集(1一3)1983,上海文艺(未出齐);《冰心全集》(1-8)1994年,海峡文艺
主要译作:散文诗集)凯罗·纪伯伦《先知》(叙利亚)(1931 新月,1957 人民文学出版社) ;穆拉·安纳德《印度童话集》(印度)(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1955年) ;泰戈尔《吉檀迦利》(1955年中青初版 198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 ;《印度民间故事》 (印度)穆.拉.安纳德著1955,上海少儿 ;《泰戈尔剧作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年) ;《园丁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1年) ;《泰戈尔选集.诗集》 与石真合译1958,人民文学出版社 ;《诗选》(合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年) ;《泰戈尔抒情诗选》(香港万里书店 1959年) ;《泰戈尔剧作集》(中国戏剧出版社 1959年) ;《泰戈尔小说选》(合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1年); 泰戈尔诗选》(《吉檀迦利》 《园丁集》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2年) ;马亨德拉《马亨德拉诗抄》(尼泊尔)(与孙用合译 作家出版社 1966年) ;(诗集)安东·布蒂吉格《燃灯者》(马耳他)(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
冰心的父亲是一个思想开明的海军军官。童年,她在山东烟台度过了7、8年山陬海隅的生活。大海给冰心留下了深刻印象。她早期作品,常常亲切地写到大海。幼年的冰心广泛阅读了中国古典小说和汉译外国作品,7、8岁时还动手试写过白话和文言小说。1911年,全家南归福州;次年,考入福州女子师范预科。1913年,随家到北京,翌年秋进入教会学校贝满女子中学。在这里学到了一些新知识,“同时因着基督教义的影响,潜隐的形成了我自己的‘爱’的哲学”(《〈冰心全集〉自序》)。1918年,冰心抱着学医的目的考入协和女子大学(次年该校并入燕京大学)预科;后来改变初衷,转学文学,1923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冰心属于“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出的第一批现代作家,是其中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为文学研究会的重要成员。五四运动的浪潮,把冰心卷出了狭小的家庭和教会学校的门槛,她参加罢课、游行、开会和街头宣传等活动,热心阅读《新青年》、《新潮》等杂志,并发表了一些宣传性的文章。在新思潮的激荡下,1919年 9月以“冰心”的笔名发表了第一章小说《两个家庭》。小说用对比手法描绘两个家庭的不同生活方式,提示了为着事业改良家庭生活的必要。此后,她又发表了《斯人独憔悴》、《去国》、《庄鸿的姊姊》等揭示社会、家庭、妇女等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这些小说,表现了冰心对封建势力和社会现状的不满,但作品的主人公大多显得软弱、憔悴。眼前的问题写完了,冰心又抓住活跃在回忆中的事物,写出了《鱼儿》、《一个不重要的兵丁》等描写下级官兵生活的小说。“五四”高潮以后,冰心“退缩逃避到狭仄的家庭圈子里,去描写歌颂那些在阶级社会里不可能实行的‘人类之爱’”(《〈冰心小说散文选集〉自序》)。《超人》、《悟》等,便是以“爱”的哲学认识生活的作品。与此同时,她写作散文。1921年发表的《笑》,委婉地抒写了洋溢在心中的对于生活的爱,被认为是新文学运动初期一篇具有典范意义的“美文”。1922年,发表《往事》。这组散文叙写了童年时代留下的一些深刻而清晰的印象。从1919年冬天起,她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将自己“零碎的思想”不时用三言两语记录下来。后来在《晨报》的“新文艺”栏发表,并结集为《繁星》和《春水》于1923年先后出版。这 300余首无标题的格言式自由体小诗,以自然和谐的音调,抒写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人生哲理的思索,歌颂母爱、人类之爱和大自然,篇幅短小,文笔清丽,意蕴隽永,显示了女作家特有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在“五四”新诗坛上别具一格,很有影响。1923年秋,冰心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学习英国文学。从这时到1926年,她以做小读者“最热情最忠实的朋友”的态度,用通讯的形式,把自己在旅途和异国的见闻感受以及对往事的追忆,陆续写成亲昵恳切的29封寄小朋友的信,在《晨报》的“儿童世界”栏连载,并结集为《寄小读者》于1926年出版。这部散文集是冰心早期散文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最早的儿童文学作品,曾先后印行几十次。在美国期间,冰心还写了内容和《寄小读者》相同的散文《往事》(其二)、《山中杂记》。
寄小读者
寄小读者》共二十九篇,是冰心于1923年至1926年间写给小读者的通讯,其中有二十一篇是作者赴美留学期间写的
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成员。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1946年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于1951年返回中国。
1999年2月28日21时12分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
扩展资料冰心留学美国几年:
冰心的小说,较少宏篇巨著,多是清新隽永的珍品。她的许多作品看起来情节单纯,却寓意深远,留给人无穷的回味。她撷取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片段,人生旅途中的一段机缘,展示出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没有离奇曲折的故事,没有金戈铁马的壮举,却具有一种哲理的追求。她常常用机敏的目光,去观察社会,审视人生冰心留学美国几年;从人际关系撞击中,爆发出火花,捕捉生活中蕴藏的哲理,寄托自己的情思,富有清新的哲理和诗意。
在小说的结构上,大多采用双向型的结构框架,互相映照的格式。她常以两个家庭、两个人物、两个事件,大洋两岸为主线,平衡展开,发展的结局,却是大相径庭的。
通过鲜明的对比,给人们以启迪,发人深思。在小说的描写手法上,她常采用白描的手法,以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勾勒出鲜明的形象,表现她特有的诗的情性。
冰心的作品,往往把人物活动的时间安排在清晨、黄昏、月夜;活动的场景设置在海滨、湖畔、公园、山间、船上;借助自然景物的描摹,将人物的美与环境的美,融为一体,达到情景交融的境地,造成特定的温馨的氛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冰心
冰心,原名谢婉莹,原籍福建长乐县,1900年10月5日生于福州市。童年,
她在烟台度过了七八载山陬海隅的生活。冰心早期的作品,常常亲切地写到大海。
幼年,她广泛地阅读了中国古典小说和汉译外国作品。1912年她考入福州女子师
范预科。1913年随家到北京,进入教会学校贝满女子中学。1918年,冰心抱着学
医的目的考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后改变初衷,转学文学。1923年她以优异的成
绩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
冰心属于“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出的第一批现代作家,是其中最知名的
女作家之一,为文学研究会的重要成员。在新思潮的激荡下,1919年9月她以“冰
心”的笔名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揭示了为了事业改良家庭生活的必
要性。以后,她又发表了《斯人独憔悴》等揭示社会、家庭、妇女等人生问题的
“问题小说”。与此同时,她写作散文,1921年发表的《笑》,被认为是新文学
运动初期一篇具有典型意义的美文。她还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出了300
多首无标题的格言式自由体小诗,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在“五四”新诗
坛上别具一格,显示了女作家特有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很受读者欢迎。
1923年秋,冰心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学习英国文学,从这时至19
26年,她把自己在旅途和异国的见闻感受以及对往事的追忆,陆续写成亲昵恳切
的29封寄小朋友的信,发表在《晨报》的《儿童世界》专栏,并结集为《寄小读
者》于1926年出版。这是冰心早期散文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最早的儿童文学
作品。她的散文比小说和诗歌有更高的成就,在当时被称为很有魔力的“冰心体”。
1926年,冰心在美国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
女子文理学院任教。这期间创作较少,有影响的作品有《南归》、《命》、《冬
儿姑娘》、《我们太太的客厅》等。这些作品有较多较深厚的社会内容,显示出
冰心对生活的新认识。
1936年暑假,她赴欧美游历,经日、美、苏、意、英、法、德等国。抗日战
争爆发后,冰心到重庆,曾主持过《妇女文化》半月刊。
1941年到1947年她曾担任参政会议参政员。1946年夏回北平,斯年冬天,全
家去日本。1950年,冰心作为东京大学第一位女教授,在该校讲授中国新文学。
1951年,冰心从日本回国,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她的生活和创作揭开了新
的一页。
1958年和1978年以后,她先后为孩子们写了《再寄小读者》和《三寄小读者》,
还写了散文《归来以后》、《走进人民大会堂》、《樱花赞》等。这些散文不仅
保持着她独具的艺术风格,更在富于时代气息的广阔背景上,展示了丰富多彩的
生活画面,呈现出明朗乐观的色调。
1980年她创作的短篇小说《空巢》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她的儿童文学作
品选集《小桔灯》等,在1980年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荣誉奖。
1982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开始出版五卷本的《冰心文集》,同年出版三卷本的
《冰心选集》。
冰心还翻译出版过泰戈尔的诗集、剧作和其他一些外国作家的作品。她于创
作之余,致力于保卫世界和平,对外友好和文化交流等工作,多次出国访问。她
曾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和中国民主促进
会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中国文联委员、副主席和名誉主席。
1988年7月28日巴金在给《冰心传》一书所作序中,称她是“我们新文学的
最后一位元老”;同时又说“她的头脑比好些年轻人更清醒,她的思想更敏锐,
对祖国和人民她有更深的爱”。
冰心大事年表
■ 1900年,10月5日(农历庚子年闰八月十二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府城隆普营。原名谢婉莹。祖父谢銮恩(子修)在福州城内道南祠授徒为业。父亲谢葆璋(镜如)时任清政府“海圻”巡洋舰副舰长。母亲杨福慈,出身书香门第,能诗善文。
■ 1901年,随家移居上海。5岁随家迁居山东烟台。7岁,开始在家塾里附学。8岁开始偷偷地写小说。
■ 1912年,报考福州女子师范预科,虽然未上过小学,却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录取了。
■ 1913年,父亲到北京就任中华民国海军部学司司长。初秋,她同母亲和三个弟弟由舅舅护送到北京,住东城铁狮子胡同中剪子巷十四号。
■ 1914年秋,以优异成绩考取北京贝满女子中学(后改为女十二中)。
■ 1915年,参加了贝满女中学生的爱国活动。
■ 1918年夏,毕业于贝满女子中学。秋,进入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
■ 1919年,参加“五四”爱国运动,被选为学生会的文书,并参加北京女学界联合会的宣传股,开展罢课、罢市等宣传活动。
■ 8月25日,北京《晨报》发表了女学生谢婉莹投稿的《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这是她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
■ 9月18日——22日,北京《晨报》连载了她的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第一次以“冰心”为笔名。10月7日——12日《晨报》连载第二个短篇小说《斯人独憔悴》。后被改编为三幕话剧公演。
■ 1920年,发表了她最早的诗作:《影响》、《天籁》、《秋》,署名婉莹。
■ 1921年,由许地山、瞿世英介绍加入文学研究会。
■ 1923年,诗集《繁星》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 5月,短篇小说、散文集《超人》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诗集《春水》由新潮社出版。夏,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燕京大学,得文学士学位。同时获金钥匙荣誉奖。
■ 7月,开始为《晨报副镌》儿童世界专栏撰写《给儿童世界的小读者》通讯。29日开始刊登。通讯延续到1926年9月,共计29篇。8月,赴美国留学。
■ 1926年,5月,通讯集《寄小读者》,由北新书局出版。6月,毕业于美国威尔斯利大学研究院,得硕士学位。离美回国。9月,回母校燕京大学任教。
■ 1929年,6月15日与吴文藻结婚。
■ 1930年,任教北平女子文理学院。
■ 1931年,生长子宗生(吴平)。诗《我劝你》、《惊爱如同一阵风》先后刊于《北斗》创刊号和第二期。
■ 1932年,33岁,北新书局出版《冰心全集》(分《冰心小说集》、《冰心诗集》、《冰心散文集》三卷),她为全集写了自序。
■ 转年,在清华大学任教。
■ 1935年,生长女宗远(吴冰)。北新书局出版短篇小说集《冬儿姑娘》。
■ 1936年,10月1日,同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二十一人,发表《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 1937年,生次女宗黎(吴青)。
■ 1938年,暑期离开北平,9月到达昆明市。
■ 1941年,迁居重庆郊区歌乐山。开始以“男士”为笔名,在《星期评论》上发表《关于女人》,共九篇。3月15日,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第三届理事。
■ 1943年,开明书店出版《冰心著作集》(小说集、散文集、诗集三卷)。
■ 1945年2月22日,全国文化界进步人士在《新华日报》(重庆版)上发表《文化界对时局进言》,冰心在“进言”上签了名。
■ 1946年,到日本东京。1951年,全家回到中国。
■ 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冰心小说散文选集》,她为选集写了《自序》。
■ 1955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译作《印度童话集》。四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吉檀迦利》。
■ 1957年,《中国少年报》发表短篇小说《小桔灯》。
■ 1958年3月11日,开始撰写《再寄小读者》,到1960年,共写21篇,先后在《人民日报》、《儿童时代》上发表。
■ 1960年,出席第三次全国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 1966年,受到抄家、批斗等迫害。不久,得到周恩来总理的保护,解除了她的一些困境。
■ 1973年,参加中日友好协会访日代表团访问日本。
■ 1978年,开始撰写《三寄小读者》通讯,刊于《儿童时代》,至1980年2月,共发表通讯10篇。
■ 1979年,被选为中国文联副主席。
■ 1982年,《灯光》《为〈东方少年〉创刊而写》,刊《光明日报》。
■ 1982年《空巢》获全国短篇小说奖。
■ 1985年,发表《关于男人》系列。
■ 1987年11月14日与1988年6月30日,先后在《人民日报》发表《我请求》、《我感谢》,呼吁提高教师地位。
■ 1986年,为宋庆龄基金会捐款1万元。此后几年,又数次向福建家乡、安徽灾区和“希望工程”捐款。
■ 1995年,被黎巴嫩授予国家级勋章。
■ 1999年2月28日,在北京逝世。
首先“一片冰心在玉壶”这句诗,并不是写给作家冰心的。这首诗是王昌龄被贬到黔阳古城后,送别朋友所写的,诗的内容是“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所以说王昌龄和现代作家冰心,完全不在一个时代。但是现代作家冰心也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人,出国很多有意义的书。
好比如《超人》、《闲情》、《繁星·春水》、《往事》、《去国》、《平绥沿线旅行记》、《冬儿姑娘》以及《关于女人》等等。而且我记得冰心的很多作品还是上了小学教材,因此大家对她应该是比较了解才对。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人早就将小学的内容遗忘,更别提书写内容的作者了。
其实冰心的一生也是充满传奇色彩额,她出生于1900年,享年99岁直到1999年才去世,因此被世人称之为"世纪老人"。1918年冰心受到“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发表了小说《斯人独憔悴》、诗集《繁星·春水》,短篇小说《超人》。
1919年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冰心还发表了很多的内容,1923年因为冰心的成绩优异,还取得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1926年留学归来后,冰心先后在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任教。
抗战时期冰心为了掩饰自己身份,利用“男士”笔名写了《关于女人》,并且在各地积极的参与救国事业。新中国成立之后,冰心还在东京大学任教过,任教期间还在当地的报刊发表了很多文章。1980年,冰心最先是患上了脑血栓,后面又骨折,但她还是坚持创作。
期间所写的《空巢》,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而且近90岁时冰心还发表了,《我请求》、《我感谢》、《给一个读者的信》等作品。可以说她的一生都在写作,她的这些作品也影响了无数的中国人。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
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1946年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于1951年返回中国。
1999年2月28日21时12分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
人物生平
1900年10月5日冰心出生于福州三坊七巷谢家大宅(今鼓楼区杨桥东路17号),该宅院也是林觉民故居,是冰心祖父谢銮恩从林觉民家属购得。次年5月,全家迁至上海。
1903年,因为父亲谢葆璋受命海军训练营营长,同时负责筹办海军学校,随父迁至烟台,在此居住的8年里度过了她幸福而多彩的童年生活。在烟台,她开始读书,家塾启蒙学习期间,已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名著,7岁即读过《三国演义》、《水浒》等。与此同时,还读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说部丛书”,包括英国著名作家迭更斯的《块肉余生述》等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
1911年(一说为1912[2] ),进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开始了预科学习。
1913年随父迁居北京,住在铁狮子胡同中剪子巷,其父谢葆璋前来北京出任民国政府海军部军学司长。
1914年就读于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中。
1918年入读协和女子大学理科,开始向往成为医生,后受“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转文学系学习,曾被选为学生会文书,投身学生运动,并因此参加北京女学界联合会宣传股的工作。此期间著有小说《斯人独憔悴》、诗集《繁星·春水》,短篇小说《超人》。
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2] 后者第一次使用了“冰心”这个笔名。由于作品直接涉及到重大的社会问题,很快发生影响。之后所写的《斯人独憔悴》《去国》《秋风秋雨愁煞人》等“问题小说”,突出反映了封建家庭对人性的摧残、面对新世界两代人的激烈冲突以及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苦痛。
1923年8月乘船前往美国留学
1921年参加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宗旨,出版了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等。
1923年进入燕京大学,燕大期间,冰心在一个牧师家里受洗归主。毕业后,到美国波士顿的威尔斯利学院攻读英国文学,专事文学研究。出国留学前后,曾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小读者》,是中国早期的儿童文学作品。 同年,以优异的成绩取得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
1926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先后在燕京大学、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和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
1929年与吴文藻结婚,婚后随丈夫到欧美游学,先后在日本、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德国、苏联等地进行了广泛的访问。例如,在英国,冰心就与意识流小说创作的先锋作家伍尔就文学和中国的问题进行了长谈。
1929年至1933年写有《分》、《南归》、《冬儿姑娘》等。还翻译了叙利亚作
冰心夫妇和他们的三个儿女
家凯罗·纪伯伦的《先知》。1933年末写就《我们太太的客厅》,内容被疑影射林徽因,成为文坛公案。
抗战期间,在重庆用“男士”笔名写了《关于女人》, 又曾在昆明、重庆等地积极从事创作和文化救亡活动。
抗战胜利后,1949年至1951年间曾在东京大学新中国文学系执教,讲授中国新文学史,[1] 并曾在当地的报刊上发表一些短文。
1951年从日本回到中国,[1]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抄家,并进了“牛棚”,烈日下接受批斗。1970年初冰心被下放到湖北咸宁的五七干校接受劳动改造,直到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前,冰心与丈夫吴文藻才回到北京,接受有关翻译任务。这时她与吴文藻、费孝通等合作翻译《世界史纲》《世界史》等著作。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祖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冰心迎来了生平第二次创作高潮。1980年6月,冰心先患脑血栓,后骨折,但她仍坚持创作,在此期间发表的短篇小说《空巢》,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接着又创作了《万般皆上品……》《远来的和尚》等佳作。散文方面,除《三寄小读者》外,连续创作了四组系列文章,即《想到就写》《我的自传》《关于男人》《伏枥杂记》。作品数量多、内容之丰富、创作风格独特,使得她的文学成就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出现了一个壮丽的晚年景观。年近九旬时发表了《我请求》、《我感谢》、《给一个读者的信》等作品。
1994年9月冰心因心功能衰弱入住北京医院;1999年2月13日病情恶化,于同年2月28日晚上九点于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
参考资料: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冰心留学美国几年和冰心在赴美留学期间写了什么作品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