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聊到了北洋水师留学生,以及北洋水师留学生多吗相关的内容,在此希望可以让网友有所了解,最后记得收藏本站。
留美幼童和福建船政学堂学生留欧北洋水师留学生,即1872—1875年清政府向美国派遣北洋水师留学生了四期共120名幼童赴美留学;1877—1897年先后派出四批福建船政学堂的学生赴欧留学。
1872年8月11日北洋水师留学生,三十名幼童自上海驶往美国旧金山北洋水师留学生,开始北洋水师留学生了长达十五年的留学生活。这在中国二千年历史中,特开新纪元”之事被誉为“中华创始之举,亦古来未有之事”。
1877年,在沈葆桢、李鸿章等官员的积极倡导下,从船政局和船政学堂选出的33人踏上了赴欧留学的旅途。1881年,由李鸿章主张、船政局又选出10人分赴英、法、德留学。1886年北洋水师等校的10名学生又去了欧洲。
历史影响
19世纪6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出现了暂时的“中外修好”的和局,清政府统治集团内的一些开明人士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而采取了一系列“自强”“求富”的措施,虽然其目的是为了摆脱“内忧外患”维护封建统治,但这一运动是符合历史潮流的。
并且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国防的近代化。
邓世昌、丁汝昌、刘步蟾、林永升、黄建勋等。
1、邓世昌
邓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汉族,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广府人,原籍广东番禺县龙导尾乡(广州市海珠区),清末海军杰出爱国将领、民族英雄。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谥壮节公,追封太子少保衔。
有《邓世昌传》、《英雄邓世昌》等多部文学、影视、戏曲作品歌颂其丰功伟绩与英雄壮举,有墓冢、纪念馆等多处可供纪念、瞻仰、凭吊。
邓世昌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是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北洋水师留学生他有强烈的爱国心,常对士兵们说:北洋水师留学生:“人谁无死?但愿我们死得其所,死得值!”
1894年,中国和日本之间爆发了甲午战争。邓世昌多次表示北洋水师留学生:如果在海上和日舰相遇,遇到危险,我就和它同沉大海!
1894年9月17日,日本舰队突然袭击中国舰队,一场海战打响了,这就是黄海大战。战中,担任指挥的旗舰被击伤,大旗被击落,邓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舰上升起旗帜,吸引住敌舰。
他指挥的致远号在战斗中最英勇,前后火炮一齐开火,连连击中日舰。日舰包围过来,致远号受了重伤,开始倾斜,炮弹也打光了。
邓世昌感到最后时刻到了,对部下说:“我们就是死,也要死出中国海军的威风,报国的时刻到了!”他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号冲过去,要和它同归于尽,这大无畏的气概把日本人吓呆了。
这时,一发炮弹不幸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使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200多名官兵大部分牺牲。
邓世昌坠身入海,随从抛给他救生圈,他执意不接,爱犬“太阳”飞速游来,衔住他的衣服,使他无法下沉。
可他见部下都没有生还,狠了狠心,将爱犬按入水中,一起沉入碧波,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享年45岁。
2、丁汝昌
丁汝昌(1836—1895年),原名丁先达,字禹亭,号次章,安徽合肥石头镇人。清朝晚期将领,官至北洋水师提督。
明朝初年,祖先从凤阳迁居庐江。同治四年(1865年),迁居巢县汪郎中村。早年参加太平军,随队归顺湘军。不久,隶属李鸿章淮军,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官至记名提督。光绪五年(1879年),李鸿章调入北洋水师。
光绪七年(1881年),统率北洋水师官兵200赶赴英国,接带“超勇”和“扬威”巡洋舰回国。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威海卫之战中,指挥北洋舰队抗击日军围攻。
未得上峰命令,无奈港内待援,致仕北洋海军陷入绝境。弹尽粮绝,援军未至,拒绝日军将领伊东祐亨劝降,服食鸦片自尽以谢国人。宣统二年(1910年),平反昭雪。
3、刘步蟾
刘步蟾(1852(清朝咸丰二年)-1895 ) ,字子香,汉族,出生于福建侯官(今福州市)。清末海军将领、北洋水师右翼总兵。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
1875年被送往英国学习枪炮、水雷等技。回国后,由李鸿章推荐,升游击,会办北洋草房,协助制定海军军制、营规。1882年赴德国购领船舰,任北洋水师右翼总兵。
1894年中日战起,黄海战役中丁汝昌受伤,他代为督战指挥,鏖战三时许,多次击中敌舰。次年,为威海卫海战中英勇抗敌,以身殉国。
4、林永升
林永升(1853-1894)字钟卿,汉族,福建侯官(今福州)人。福州船政学堂第一期毕业,参加了中国近代海军学校的第一次远航实习,周历南北洋。后以千总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
1877年作为中国海军第一批留学生赴英国皇家海军学校深造,在英国海军装甲战列舰“马那多”号实习。回国后调入北洋升任守备、都司,曾任“镇中”舰管带,1887年赴英国接收“经远”舰,升任游击管带“经远”舰。
北洋成军后升任左翼左营副将,后迁至总兵。甲午战争中以身殉国,清政府以其在海战中“争先猛进,死事最烈”,照提督例从优议恤,并追赠太子少保。
5、黄建勋
黄建勋(1852(壬子年)-1894),字菊人,福建永福人(今—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1867年,以文童应船官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
1871年,结束课程后,登“建威”练船实习,巡历南至新加坡、槟榔屿各口岸,北至直隶湾、辽东湾各口岸。
1874年,充任"扬武"快船正教习,又调任“福星”炮舰正教习。次年又调回“扬武”,赴日本及中国各口岸梭巡,以增长阅历,荐保千总。
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师和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展开大战,日本海军以游击队四艘战舰攻击北洋水师阵脚的“扬威”、“超勇”二艘弱舰,黄建勋“为人慷慨,尚侠义,性沈毅,出言憨直,不作世俗周旋之态,而在军奋励,往往出人头地”。
在他指挥下,全舰官兵无不誓死作战,但“超勇”毕竟是舰龄十余年的老舰,终究敌不过日本游击队的四艘主力舰,激战中“超勇”舰中弹甚多,特别是一敌弹击穿舱内,引起大火,刹那间“超勇”全舰被黑烟笼罩。
由于“超勇”舰是木质舰身,舱内起火无法施救,不久就右舷倾斜,难以行驶,最终被烈火焚没。黄建勋落水后,“左一”鱼雷艇驶近相救,抛长绳援之,不就而没,时年43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丁汝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步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邓世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林永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建勋
洋务运动
又称自救运动、自强运动。该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这场运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却为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来改变清政府落后面貌是洋务派发起留学运动的
最初目的。洋务时期的留学教育较有影响的主要有两次:幼童留美和福建船政学堂学生留欧,即1872—1875年清政府向美国派遣了四期共120名幼童赴美留学;1877—1897年先后派出四批福建船政学堂的学生赴欧留学。[17]
1872年8月11日,三十名幼童自上海驶往美国旧金山,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留学生活。这在中国二千年历史中,特开新纪元”之事被誉为“中华创始之举,亦古来未有之事”。[17] 1877年,在沈葆桢、李鸿章等官员的积极倡导下,从船政局和船政学堂选出的33人踏上了赴欧留学的旅途。1881年,由李鸿章主张、船政局又选出10人分赴英、法、德留学。1886年北洋水师等校的10名学生又去了欧洲。[
洋务运动时期。
甲午战争前,清政府派遣海军留学生远赴英、法留学的三届留学生,以福州船政学堂为主,共派出出洋学生八十二人。除七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完成学业外,学成归国共有七十五人,大部分成为清末海军建设中各方面高层管理的专门人才。
第一届:光绪三年派遣海军留学生三十八人光绪三年二月十七日,中国派出的第一届海军留学生乘坐轮船出海,开赴香港。二月二十二日,由香港改乘西方公司轮船前往英、法两国求学。第一届海军留学生回国后,把国外建设海军的新方法、新经验和造船工业的新技术,进行了介绍和推广。
扩展资料:
1872年8月11日,三十名幼童自上海驶往美国旧金山,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留学生活。这在中国二千年历史中,特开新纪元”之事被誉为“中华创始之举,亦古来未有之事”。
1877年,在沈葆桢、李鸿章等官员的积极倡导下,从船政局和船政学堂选出的33人踏上了赴欧留学的旅途。1881年,由李鸿章主张、船政局又选出10人分赴英、法、德留学。1886年北洋水师等校的10名学生又去了欧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洋务运动
林永升(1853-1894)北洋水师留学生,福建侯官人。福州船政学堂第一期毕业北洋水师留学生,参加北洋水师留学生了中国近代海军学校的第一次远航实习,周历南北洋。后以千总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1877年作为中国海军第一批留学生赴英国皇家海军学校深造,在英国海军装甲战列舰“马那多”号实习。回国后调入北洋升任守备、都司,曾任“镇中”舰管带,1887年赴英国接收“经远”舰,升任游击管带“经远”舰。北洋成军后升任左翼左营副将,后迁至总兵。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林永升指挥“经远”舰奋力杀敌,“致远”舰沉没后,林永升毅然指挥“经远”舰撞向敌舰,不幸被击中头部壮烈牺牲。
光绪二十年(1894年),日本不宣而战,挑起甲午战争。林永升“先期督历士卒,夕操练,讲求职守之术,以大义晓谕部下员弁、士兵,闻者咸为感动”。八月十八日,中日海军在黄海展开激战,临战时林永升下令“尽去船舱木梯”,并“将龙旗悬于桅头”,以示誓死作战。“经远”先后发炮击中“吉野”、“高千穗”等日舰。战至下午3时30分,“经远”舰已中弹甚多,被划出阵外,遭到日本第一游击队“吉野”等四舰围攻,“舰群甫离,火势陡发”,林永升指挥“经远”全舰官兵沉着作战,“奋勇摧敌”。尽管敌我力量悬殊,处境危殆,但“经远”全舰将士“发炮以攻敌,激水以救火,依然井井有条”。“吉野”等四舰死死咬住“经远”,环攻不已,“经远”以一敌四,毫无畏惧,“拒战良久”。激战中,林永升不幸“突中炮弹,脑裂死亡”,时年41岁,帮带大副陈荣和二副陈京莹也先后中炮牺牲,“经远”舰中弹累累,最后“在烈焰中沉没”。
林永升殉国后,清廷以其在海战中“争先猛进,死事最烈”,照提督例从优议恤,并追赠太子少保,世袭骑都尉兼云骑尉,子林大鑫袭世职。对北洋水师留学生他的死,朝廷上下及海军将士无不深为痛惜。他的爱国爱民的崇高精神,深深地感动北洋水师留学生了海战场附近海岸的人民。甲午海战后,海战场附近人民在黑岛(今庄河市黑岛镇境内)西阳宫庙前曾建一座庙(解放后被拆除),专门供奉林永升。1994年春,黑岛镇人民政府集资,在鳌头山前坡修筑了一座壮观的爱国将领林永升塑像,为后人瞻仰。同年9月,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将林永升塑像列为大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8年8月,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在大连英雄纪念公园为林永升建立塑像,褒扬他为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英勇战斗的爱国精神。
林永升为人,淳厚善良,“性和易,与人接,惟恐伤其意”,对部属关怀备至。北洋舰队初建时,用洋员为总教习,对士兵的处罚采用残酷的肉刑,英员琅威理最甚,故水手中流传着“不怕丁军门,就怕琅副将”之说。而林永升则反对肉刑,他认为当长官者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其“待士卒有恩,未尝于众前斥辱人,故其部曲感之深,咸乐为之死也”。
百姓们觉得出国留学是一件丢脸的事情,会被耻笑,即使是有钱的家庭也不会送子弟出洋留学。
所以,当时官派留学生30人的名额,在上海竟然招不满额。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闭关锁国的清朝任凭强国侵略,签订不平等条约。
然而,当时的中国人仍然守着老旧的文化沾沾自喜,即使是像林则徐那样的官僚都不能准确地说出英国的地理位置。
20年后,洋务运动兴起。

国内百废待兴,要设厂、开矿、修铁路、造轮船、搞通讯等,不仅是需要工人,更是急需大批懂得现代科学技术的专业型人才,于是有人就提出派留学生出国学习。

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
在容闳倡议,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清朝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学生赴美留学。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群留学生出国时平均年龄只有12岁,也被称为“中国留美幼童”。
这群孩子身穿缎袍,拖着长辫,他们被分配到不同的美国家庭中,开始在英语的环境下,吃着美式的食物,穿着美式的衣服,接受西方的教育。

出洋留学都是经过细心挑选的,他们不仅很快地就克服了语言障碍,并且在学校都是名列前茅。
据官方数据统计,到1880年,有50多名留学生考进美国大学学习,其中22名进入耶鲁大学,8名进入麻省理工学院,3名进入哥伦比亚大学,1名进入哈佛大学。
据统计,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从事工矿、铁路、电报者有30人,包括6名工程师和3名铁路局长。
其中,就有我国著名的铁路设计师詹天佑。

詹天佑在唐津铁路的设计修建中,跨度305米的滦河大桥成为了一大难题,国外的英、日、德等国家的工程师多次设计修筑失败,更是宣称中国绝对没有此人才,更不可能能修建此桥。

这时,詹天佑被应聘负责滦河大桥的设计修建工作,并且成功的这座中国的第一座现代化大桥。
在詹天佑的主持下,还修建了难度极大的京张铁路,这段路程途径有很多高山峻岭,河沟险滩,尤其是在居庸关和八达岭的一带坡度极大。


詹天佑却创造性的发明了“人”字形的铁路,巧妙的解决了坡度的陡峭问题。
更为神奇的是在詹天佑的主持下,这条铁路竟比原计划还提前2年完成,节约了28万两银子的经费,有力的回击了国外所说“建造设条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的谬论。
詹天佑不仅给我国长了志气,还同时荣耀的入选了英国工程师协会,成为会员。

在此不得不骄傲的说,如今中国的高铁动车,无论从速度、距离、便捷程度和舒适程度,都已然成为世界最强!让中国拥有了超级基建标签,让世界都为之称赞!


在留美的这些学生中,归国从事教育事业的有5人,并且有2人成为了大学校长,包括天津北洋大学的校长蔡绍基,其中唐国安在担任清华学堂的校长后,深深的感受到学习国外先进知识和经验的重要性,从此全力支持学生赴国外留学。
从此,清华学堂的大批学生开始了出国留学,继续深造。
在从事外交、行政方面的有24人,包括12名领事、代办,2名外交次长、公使,1名外交总长,1名内阁总理。
留学生除了学习军政外,不少是学习机械、造船、铁路、采 矿、邮电、农业、医学专业的,从而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实业人才。
例如,魏瀚、 郑清濂、吴德章、陈兆翱、李寿田、杨廉臣六位留学生回国后,成了当时东亚最大的船厂——福州船政局“必不可少之员” ,他们绘画式、制轮机、定船身、造 器械,各有专精之艺而分工集事。

在洋员离厂后,这些归国留学生从独立自制七 百五十匹马力的兵抡开始,继而制造大至二干五百匹或更大马力的兵轮。
从事海军的有20人,他们被分配到福州船政学堂和天津北洋水师。在中法战争和中日家务战争爆发后,这些留学生们英勇作战,因为他们学习了水战的知识,所以技术精炼,作战勇敢。
20人当中有14人当上了海军将领,其中吴应科升至舰队司令,徐振鹏升至海军次长,而杨兆楠、薛有福、黄季良、沈寿昌、黄祖莲等人在同敌军作战中英勇捐躯。
在中日战争以后,大量的年轻留学生被派往国外学习,“沉睡的雄狮”自起终于睁开那朦胧的睡眼,认识到闭关自守的不足,逐渐的走向了世界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北洋水师留学生和北洋水师留学生多吗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