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国用 冯国用传

小藤门 学习技巧 2023-01-13 38 0

今天给各位分享冯国用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冯国用传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帮助朱元璋打天下的主要功臣有谁?

徐达、常遇春、李善长、汤和、蓝玉、常茂、胡惟庸等。

1、徐达

徐达 (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市)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一。

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败陈友谅。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以为左相国。

二十七年(1367年),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同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的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灭亡元朝。

以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去世,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

2、常遇春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国公。

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军中,年仅四十,用宋太宗丧韩王赵普故事,追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

3、李善长

李善长(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

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奉命监修《元史》,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

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可谓位极人臣。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党追问,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年七十六岁。南明弘光政权追谥襄愍。

4、汤和

汤和(1326年―1395年),字鼎臣,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汉族,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

汤和为人谨慎,沉敏多智。1352年(元至正十二年),参加郭子兴起义军,授千户。在随朱元璋渡长江、占集庆(今南京)、取镇江诸战中,屡破元军,累功升统军元帅。

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镇守常州,多次击败张士诚部。1367年(元至正二十七年),为征南将军,在浙东击败方国珍部。尔后率部由海道入福州,俘获占据延平(今福建南平)的陈友定。又随徐达率军征今山西、甘肃、宁夏等地。

1378年(明洪武十一年),封信国公。1385(明洪武十七年),巡视海防。1388(明洪武二十年),在浙江沿海先后设卫所城59处﹐使倭寇不得轻入。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告老还乡,赐第凤阳。

1395年(明洪武二十八年)农历八月因病去世,是少数明初开国功臣能得以善终者。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5、蓝玉

蓝玉(?―1393年),定远(今属安徽定远县)人,常遇春妻弟,明朝开国将领。有胆有谋,勇敢善战,屡立战功。于捕鱼儿海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毁其职官体系而名震天下。

洪武十二年(1379年)封永昌侯,洪武二十年(1387年)拜征虏大将军。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拜大将军、凉国公。

为常遇春的妻弟、常遇春是太子朱标岳父,蓝玉是太子妃舅父,因极力维护太子的储君地位 ,与早已觊觎皇位的燕王交恶。

朱元璋为儿子朱标组建当时明朝超一流的武人集团班底做为儿子继承大统彻底清除北元而预备,然太子死皇孙幼,朱标太子的武人集团班底全部被屠戮干净,最后落了个周亚夫的下场。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以谋反罪被杀,剥皮实草,传示各地。究其党羽,牵连致死者达一万五千余人,史称“蓝玉案”。

6、胡惟庸

胡惟庸(?—1380年),汉族,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与李善长同乡,与张昶为友。明朝开国功臣,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因被疑叛乱,爆发了胡惟庸案,后被朱元璋处死。

7、常茂

常茂( -1391),常遇春长子,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的儿子,其荫父功,继承郑国公爵位。据《明宋文宪公濂奉敕撰开平王神道碑并序》中说道:妻定远蓝氏,封开平王夫人。

子男三人,曰茂、曰升、曰森,皆朱元璋所赐名。因为常茂与冯胜为子婿关系,在军营常茂多不受约束。

当时纳哈出投降,在酒宴时,因得知纳哈出欲逃跑,常茂上前捉捕,砍伤纳哈出,导致纳哈出部溃散。

冯胜因此上奏常茂激变,两人在南京城互相推委。朱元璋收冯胜兵权,并安置常茂到龙州,四年后去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初功臣表

求列举一些朱元璋时期的大将.

1、徐达(1332—1385)

徐达 (1332年—1385年)冯国用,汉族冯国用, 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民族英雄,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农家出身。

元末,他参加了朱元璋领导冯国用的起义军。1363年大败陈友谅。1364年,朱元璋任他为左相国。1367年,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同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一起挥师北伐中原,推翻元朝残暴黑暗冯国用的统治。

2、常遇春(1330—1369)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洪武二年病卒军中,追封开平王。

3、李文忠(1339—1384)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很受重用,文武全才,且有勇有谋,很得老舅的真传。他的的确确是有几次还算得意之笔的,比如1365年诸全新城之战以少胜多,1369年大同附近破元将脱列伯,以及1370年袭破应昌。

4、傅友德(约1330-1394)

明朝开国名将。汉族,宿州相城人(今安徽淮北),迁居砀山(今属安徽)。元末参加刘福通义军,随李喜喜入蜀。后率部归朱元璋,从偏裨升为大将。

至正二十七年从徐达北上伐元,第二次北征北元七战七胜而平定甘肃,第四次北征北元以副帅之职连败元军,第五次北征北元任副帅职,第七次北征北元以副帅之职大胜元军,后与汤和分南北两路取四川,以主帅之职攻取贵州、平定云南。

5、廖永忠(1323—1375)

廖永忠早年与汤和共讨方国珍,平定浙东;后俘陈友定,平定福建;与朱亮祖攻克广州,平定广东;攻克象州,平定广西;明灭夏之战中,充南路军右副将军职,取得夔州之战胜利,为最终消灭夏政权铺平道路

中国古代历史上姓冯的名人有哪些?

冯谖[xuān](生卒年不详),一作冯驩,战国时期齐国人,是薛国(今山东省滕州市官桥镇)国君孟尝君门下的食客之一,为战国时期一位高瞻远瞩、颇具深远眼光的战略家。他虽然向孟尝君索取了不少的待遇,却着实为孟尝君效力不少。如替孟尝君收租,树立了孟尝君在人们心中的威信;在孟尝君遭齐王猜忌时,游说国君,使之威名重立。通过"薛国市义"、营造"三窟"等活动,冯谖为孟尝君立下了汗马功劳,使其政治事业久盛不衰。

冯唐,西汉代郡(今张家口蔚县)人,西汉大臣,其祖父为战国赵国中丘人,他的父亲移居到了代地。其以孝行著称于时,为中郎署长侍奉汉文帝。汉景帝即位后,冯唐被任命为楚相,但很快被罢免。汉景帝去世后,汉武帝即位。当时匈奴犯边,帝广征贤良,虽然冯唐再次被举荐,可是已经九十多岁了,只能任命其子冯遂为郎。因为冯唐出仕尚晚,且因汉武帝求贤时已经年过古稀,心有余而力不足。后世学者文人通常用冯唐来形容"老来难以得志"。

冯异(?-公元34年),字公孙,汉族,颍川父城(今河南省宝丰县东)人,东汉开国名将、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第七位。 冯异原为新朝颍川郡掾,后归顺刘秀,随之征战,大破赤眉、平定关中。协助刘秀建立东汉。 刘秀称帝后,冯异被封为征西大将军、阳夏侯。建武十年(34年)病逝于在军中,谥曰节侯。

冯跋(?―430年),字文起,小字乞直伐,长乐郡信都县(今河北冀州)人,北燕第二位国君。

冯跋在位期间,振顿朝政,肃清吏治,劝课农桑,省徭薄赋,设立太学,重视教育。平定内乱,外与柔然、契丹、东晋交好,巩固统治,维持偏安和睦局面达20年。430年,冯跋病重,命太子冯翼摄理国家大事,未料宋夫人有为其子冯受居图谋王位之意,冯跋之弟冯弘于是带兵进宫平变。仓促间冯跋于惊惧中去世,谥号文成皇帝,庙号太祖。

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北)人,五代时期著名宰相,历经五代十国十代君王,世称"十朝元老"。冯道早年曾效力于燕王刘守光,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间还向辽太宗称臣,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四月,冯道病逝,追封瀛王,谥号文懿。后世史学家出于忠君观念,对他非常不齿,欧阳修骂他"不知廉耻",司马光更斥其为"奸臣之尤"。但他在事亲济民、提携贤良,在五代时期却有"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偁誉"的声望。

冯延巳(903年-960年),又作延己、延嗣,字正中,五代江都府(今江苏省扬州市)人,五代十国时南唐著名词人、大臣。仕于南唐烈祖、中主二朝,三度入相,官终太子太傅,卒谥忠肃。 冯延巳在朝中结党营私,专横跋扈,被称为"五鬼"。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比较大的影响。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有词集《阳春集》传世。

冯京(1021年-1094年),字当世。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北宋大臣。曾祖时南迁粤西之宜山龙水(今广西宜州市),至祖父时落籍江夏(今湖北武昌)。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己丑科状元。为宋朝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的状元。历官翰林学士、扬州、江宁知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罢知亳州、成都等地。宋哲宗即位,累官宣徽南院使,以太子少师致仕。绍圣元年(1094年)去世,年七十四。追赠司徒,谥号"文简"。冯京著有《灊山集》,今已佚。

冯国用(1324-1359)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元末朱元璋帐下大将,宋国公冯胜之兄。冯国用少年时喜读书,精通兵法。元朝末年,他与冯胜结寨自保,后归附朱元璋,劝其先取金陵以为根本,颇受信任。渡江后,冯国用受命掌管亲兵,被委以心腹之任。他多立战功,累官至亲军都指挥使。至正十九年(1359年),冯国用暴卒于军中,年仅三十六岁。洪武三年(1370年),追封郢国公。崇祯十七年(1644年),追谥"武翼"。

冯梦龙(1574-1646年),字犹龙、耳犹、子犹,号龙子犹、茂苑外史、詹詹外史、顾曲散人、姑苏词奴、平平阁主人、墨憨斋主人等。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出身士大夫家庭,与兄冯梦桂、弟冯梦熊并称"吴下三冯"。崇祯贡生。崇祯七年(1634),任福建寿宁知县。后回乡从事著述。清顺治初,著《中兴伟略》,记唐王朱聿键监国福州事。家富藏书,辑著《三遂平妖传》《智囊》《广笑府》《春秋指目》《古今谭概》《墨憨斋传奇》《七乐斋稿》《燕都日语》《山歌》《寿宁县志》等。所辑话本《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中国文学作出了独异的贡献。

冯子材(1818年7月29日-1903年9月18日),字南干,号萃亭,出生于广东廉州府钦州沙尾村(今属广西钦州沙尾村),晚清抗法将领、民族英雄。冯子材自幼父母双亡,流落江湖,后参加反清起义,失败后接受招安。咸丰年间从向荣、张国梁镇压太平军。曾历任广西、贵州提督。中法战争时,已年近七十,被起用为广西关外军务帮办,取得了镇南关之战胜利,攻克文渊、谅山,重创法军司令尼格里,法军被歼灭的有千余人,法国内阁总理茹费里因此倒台。 授云南提督。甲午战争间奉调驻守镇江,官终贵州提督,累官至太子少保。冯子材治军四十余年,寒素如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冯子材病逝,享年85岁。冯子材病逝后葬于钦州,朝廷诏予钦州城东南隅建"冯勇毅公专祠"纪念,称"宫保祠"。

朱元璋打天下时文臣武将都有谁啊

朱元璋打天下时文臣武将主要有:徐达、常遇春、刘伯温、李善长、李文忠、邓愈、朱文正、汤和、朱亮祖、胡大海、周德兴、廖永忠、傅有德、冯国用、冯胜、沐英、蓝玉等。

这些文臣武将,都是在不同时期跟随朱元璋打天下夺江山的。都是朱元璋的亲如兄弟的得力干将,都曾为扫除陈友谅张士诚等造反力量、推翻蒙元,建立大明立下过赫赫战功,基本都是明朝的开国元勋。

扩展资料:

朱元璋打天下时期的文臣武将最后结局:

徐达:朱元璋最得力的干将之一。因病而死,但也另有说法是,徐达有严重背痈,但不能不吃朱元璋所赐蒸鹅,食后不久病发而死。

常遇春:更是一员猛将,因病死于北伐途中。也即刚刚打下江山次年,尚未坐享天下几天即病亡。

汤和:朱元璋是发小,功成名就,位极人臣,蒸蒸日上之际,悄然选择了归隐,使得他成为朱元璋手下得到善终的开国将领少数之一。

李善长:智勇双全,一路鞍前马后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后位极人臣,后以胡惟庸党追问,朱元璋便连同其妻女弟侄等全家70余人一并处死。

刘伯温:被喻为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是朱元璋夺得天下、建立明王朝的第一谋士。病亡。但有胡惟庸奉旨探望重病的刘伯温令医生下毒后不久而亡之说。

胡惟庸:李善长的忠实门徒,一路高升至左丞相。被朱元璋以“擅权植党”、“枉法诬贤”的罪名处死,遭受牵连者多达3万余人。朱元璋甚至在胡死后十年,还给他安插了一个“通倭谋反”的十恶不赦罪名,这便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胡惟庸案”。

李文忠:朱元璋的外甥。是朱元璋的名将、谋臣,明朝开国第三功臣。建国后病死。

邓愈:16岁领兵抗元,1355年率所部万余人投奔朱元璋,任管军总管。邓愈智勇兼备,严于治军,善抚降者,功著一时。1377年(明洪武十年)十一月初九日,邓愈病逝于寿春(今安徽寿县)。

朱文正:朱元璋的亲侄儿,朱元璋集团的核心人物,曾任全军最高衙门“大都督府”的大都督。朱文正在洪都保卫战中坐镇孤城抵御住了陈友谅六十万大军的进攻,堪称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战功卓越。因战后对朱元璋的封赏不满,后私通张士诚,被朱元璋得知被囚禁,病死于监狱;

朱亮祖:明朝开国将领,永嘉侯。他在镇守广东期间,与当地豪强勾结,使朱元璋冤杀番禺县令道同,最终被朱元璋察觉。洪武十三年(1380年)九月,朱亮祖被召回京师,与长子朱暹一同被鞭死。

胡大海:元朝末年,从朱元璋起事。渡江后攻取皖南、浙江等地,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二月七日,部将蒋英邀请胡大海前往八咏楼,视察士卒演习,大海不疑有他,欣然前往,未上马时,有苗将钟矮子跪于马前称“蒋英欲杀我!”

胡大海未及回答,即被蒋英以铁锤打死,次子胡关住同时被杀,耿再成亦死。

周德兴:朱元璋同乡,少年时期便已是朋友。随军攻克滁州、和州。功劳显赫,被封为江夏侯。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八月十日,儿子周骥在宫中和宫女淫乱,周德兴受株连被杀,公田被收。

廖永忠:早年与汤和共讨方国珍,平定浙东;后俘陈友定……因鄱阳湖之战战功卓著,朱元璋以漆牌书“功超群将,智迈雄师”赏赐给他。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因僭用龙凤等违法之事被赐死,终年五十三岁。

傅友德:元末参加刘福通军,随李喜喜入蜀,旋率部归朱元璋,七征北元以副帅之职大胜元军,后与汤和分南北两路取四川,朱元璋盛赞傅友德功勋第一。

以功封颍国公,封太子太师。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大宴文武,忽然提起说对傅友德的二儿子有些不满,傅起身告罪,上责友德不敬,朱元璋命他提取二儿子首级,顷之,友德提二儿子首至。朱元璋说:“何忍也。”,傅友德说:“不过欲吾父子头耳”,最后在朱面前自刎死。

冯国用:元朝末年,他与冯胜结寨自保,后归附朱元璋,劝其先取金陵以为根本,颇受信任。渡江后,冯国用受命掌管亲兵,被委以心腹之任。他多立战功,累官至亲军都指挥使。至正十九年(1359年)四月十五日,在参与绍兴之役时,冯国用因暴病死于军中,年仅三十六岁。

冯胜: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冯胜为大将军,与傅友德、蓝玉等率兵二十万远征辽东,降伏纳哈出,肃清元朝在辽东的势力。因累积军功而受封宋国公,“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女婿朱橚亦曾因秘密会见冯胜而被朱元璋严惩。

冯胜功劳最多,多次因小事违背了朱元璋的心意。蓝玉被杀当月,冯胜应召回京。两年之后,被赐死。

沐英:朱元璋养子,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沐英12岁起就跟随朱元璋攻伐征战,1362年(元至正二十二年),1376年(明洪武九年)以副帅之职随邓愈征讨吐蕃,因军功被封西平侯,赐丹书铁券。

1392年(明洪武二十五年)5月,沐英又因太子朱标的去世,遭受打击而患病,于太子死后的两个月,病逝于云南任所,年仅48岁。

蓝玉:早年随朱元璋起兵,勇敢善战,功绩显赫。洪武二十年(1387年)任大将军,二十年封凉国公。朱元璋比之为汉代卫青、唐代李靖。但蓝玉却恃功骄横,夺占民田,多行不法行为。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告其谋反,结果被族诛,牵连致死者达15000余人。

郭英:他与兄长郭兴从朱元璋起兵,先后跟随朱元璋、徐达、常遇春攻打陈友谅、张士诚,平定中原、云南等地,身经百战。1384年(洪武17年)封武定侯。身历大小百余战,伤痕遍体,未尝以疾辞。死于永乐元年(1403年),死年六十七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元璋

朱元璋火烧庆功楼都烧死了谁

在各种小说、戏剧里,除了刘伯温和徐达所有功臣都被烧死了,但是明朝主要功臣死因都是由明确记载,没有一人是被烧死的。

火烧庆功楼是民间传说故事。对此事件未见史书记载,而小说《大明英烈》、《明英烈传》等评书里都讲到朱元璋起兵推翻元朝,得了天下,做了明朝的开国皇帝,就对和他同甘苦共患难的开国大臣起了疑心,深恐他们谋反,夺取他的皇位,担心那些与他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兄弟们恃功夺权,于是建造了一座庆功楼。

历史真相

宋濂《张中传》记载,朱元璋的确在南京建过一个楼,叫忠勤楼,他经常与身边的谋士武将在此讨论军国大计。汪广洋、陶安等人的诗文里就写到过这座楼。庆功楼的故事据此而来。

明朝开国大臣有:徐达、常遇春、刘伯温、李善长、李文忠、邓愈、朱文正、汤和、朱亮祖、胡大海、周德兴、廖永忠、傅有德、冯国用、冯胜、沐英、蓝玉等。

开国大臣没有一个是被烧死的。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火烧庆功楼

冯胜伐北元大胜而归,朱元璋为何最后杀了他呢?

冯胜是安徽定远人,原名冯国胜,早年和哥哥冯国用起兵。兄弟二人文武双全,投奔朱元璋之后深得信任,冯国用担任了中军亲兵的总指挥,同时也是朱元璋的重要谋士。可惜冯国用三十六岁就死于军中,他的儿子年纪太小,就由弟弟冯胜接替他的职务。当年朱元璋帐下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比如邓愈和他的哥哥、廖永忠和他的哥哥。

这以后,冯胜跟随朱元璋征战陈友谅,救援安丰,参加了鄱阳湖大战,攻克武昌,以后又参加了淮东、湖州、苏州等大战,升任右都督。明初,他跟随徐达、常遇春北伐,为征虏右副将军,战绩显赫。朱元璋特别指示,冯胜在军中的地位在常遇春之下、偏将军汤和之上。

洪武三年,他以右副将军的身份,跟随徐达出兵西北,大败王保保。同年被封为宋国公,成为开国六公之一,排名第五。同时,他的哥哥也追封郢国公。

此外,冯胜的一个女儿嫁给了朱元璋的五儿子、周王为王妃,另一个女儿嫁给了常遇春的大儿子、郑国公常茂,可见冯胜的地位是很高的。常遇春、徐达、李文忠、邓愈等人死去之后,在第一代的开国将领中,冯胜排到了最前面,但他也是六位国公当中最不稳定的一位。

当年他率军攻打高邮,被守军诈降欺骗,派了几百人进城,结果几百人全被砍杀。气得朱元璋把冯胜从前线召回,痛打十杖,让他步行走回高邮,将功赎过。洪武二年,冯胜代替徐达驻守庆阳,擅自撤军,让朱元璋大怒,差一点处罚冯胜。

冯胜最大的一次失误出现在洪武二十年,冯胜为征虏大将军,和傅友德、蓝玉率领二十万大军出塞,征剿残元太尉纳哈出,他的女婿、郑国公常茂等人也跟随出征。结果明军大胜,降服二十余万众,但常茂在酒席上砍伤了纳哈出,差一点激起大乱。冯胜大怒,把常茂押送到南京,交给朱元璋处置。

常茂见了朱元璋,极力为自己辩解,并且表达了对岳父冯胜一直以来的不满。此次出征冯胜照例是错误不断,军纪混乱。最后常茂被夺爵,冯胜的大将军印也被收回,被打发到凤阳居住。

这以后,冯胜仍然有兵权,在各处练兵,但再没有带兵出战。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去世,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被册立为皇太孙,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被尊为太子太师。

蓝玉被杀时,冯胜也被召回南京。洪武二十七年三月,冯胜的儿子冯克让出任陕西都指挥同知。但不知什么原因,冯克让的下人向朱元璋申诉不满。朱元璋批评冯胜的家教不好,说了这样一句话:“祸福之来,皆自人致。故智人循理而行,则家昌。愚人所行悖于理,则家亡。”

很显然,朱元璋已经打算处置冯胜了。洪武二十七年十一月,颍国公傅友德被处死。第二年二月,宋国公冯胜也被处死。冯胜没有犯过大错,最终难逃一死,根本的原因,就如《明史》所说:“太祖春秋高,多猜忌。胜功最多,数以细故失帝意。”冯胜功劳大、资格老,让朱元璋越来越不放心,所以他难逃一死。而且他死后,宋国公的爵位也被废掉,儿子们不能继承。

关于冯国用和冯国用传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