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刘嘉树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刘嘉树衡水中学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东北野战军八纵于1948年11月刘嘉树,根据中央军委命令,东北人民解放军第8纵队在辽宁辽阳、海城等地区,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军。
战史:
1、1948年12月至1949年1月,参加平津战役,与第44军共同担负由天津东侧民权门向西突击任务,迅速突破国民党军防御工事,攻占金汤桥(今解放桥)。在解放天津刘嘉树的作战中,第45军歼灭国民党军2.8万余人。
2、2-3月,执行对原国民党军第13军第299师和独立第311师的改编任务。11月、12月,参加广西战役,追歼国民党军1.6万余人,俘其第3兵团中将副司令官兼桂中军区司令王景宋、湘桂黔护路军中将司令莫德宏等将级军官15名。
3、12月下旬,归广西军区指挥,进至桂西南十万大山、桂南六万大山和大容山等地区剿匪。
4、1950年2月,以第134师在平而关地区,全歼逃出国境后回窜于中越边境的国民党军第17兵团兵团部、第100军军部、第19、第197师,共6700余人,俘兵团中将司令官刘嘉树等将级军官9名。
4月,第158师调归广州市公安司令部建制。
5、至1951年2月,该军基本肃清了桂西南、桂东南的匪患。3月,移驻广东省花县、清远、佛山等地区,担负守卫珠江口和机动作战任务。7月,第134师调至湛江、海康等地区,执行保卫海防任务。
6、1949年3月,第45军编入第4野战军第12兵团建制。4月,由天津向华中、华南进军。7月,进入江西省参加围歼赣西的国民党军。在9、10月的衡宝战役中,45军担负中路军正面进攻任务。
该军第135师楔入衡宝公路以南白崇禧集团防御纵深的灵官殿地区,激战数日,顽强阻击国民党军4个主力师南逃,并歼敌第7军军部和第172师主力。为整个战役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134师在这次战役中行动积极,追击战中以同等兵力,自10月7日至11日,连续五昼夜攻击作战,歼敌第175师,生俘敌少将师长李祖霖、少将副师长刘克威以下4354人。为此,两个师得到了4野总部首长的特电表扬。
7、为彻底消灭蒋介石、白崇禧残余势力,加快祖国西南地区的解放,第4野战军命令包括45军在内的五个军,于1949年11至12月,发起了广西战役。
此间,45军主要领导人为:军长陈伯钧(兼),政治委员邱会作,副军长张天云,政治部代主任李改。
为迅速投入广西战役,45军部队20天长驱近2000里,追歼国民党军1.6万人,俘虏国民党第3兵团中将副司令官兼桂中军区司令王景宋、湘桂黔护路军中将司令莫德洪等将级军官15名,并缴获大量作战物资。
12月下旬,该军进至桂西南十万大山、桂南六万大山和大容山等地区剿匪。
8、1950年2月,45军第134师在平而关地区,全歼逃出国境后回窜于中越边境的国民党第17兵团部、第100军军部第19、第197师,共计6700余人,俘兵团中将司令官刘嘉树等将级军官9名。
9、1950年4月,第158师调归广州市公安司令部建制。
10、至1951年2月,45军基本上肃清了桂西南、桂东南的匪患。
3月,45军移驻广东,担负守卫珠江口和机动作战任务。
7月,该军第134师调至湛江、海康等地区,执行保卫海防任务。
1952年8月,奉中南军区命令,第133师调归第46军建制。10月第45军军部及第134师(欠一个团)、第135师,与第44军第130师另一个团,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4军,归中南军区领导,第45军番号撤销。
扩展资料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8纵队。
东北野战军第8纵队是以抗日战争时期冀热辽军区和陕甘宁边区进军东北的部分部队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1938年7月,中共冀热辽特委和京东特委在八路军第4纵队的配合下,举行20万人的抗日武装大起义。此后逐步建立了冀东抗日根据地,成立了冀东军分区。
1942年2月,冀东军分区改为第13军分区。1944年9月19日,冀东(13)军分区扩编为冀热辽军区,李运昌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5年6月,冀热辽部队向热河中部和辽西地区挺进。
1945年10月至11月,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向东北发展,并争取控制东北的战略部署,八路军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警备第1旅(欠第3团)、陕甘宁边区教导第2旅第1团、冀中军区第31团等,奉命进至辽宁锦州、朝阳等地区扩编,归东北人民自治军领导。
1946年,以上述部队为基础改编为冀热辽军区独立第13、第16、第27旅(后改称独立第18旅)刘嘉树;
1947年5月,从冀热辽军区抽调干部组成冀热辽军区前方指挥所。8月,上述三个独立旅和前指在赤峰地区,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8纵队。
黄永胜(后段苏权)任纵队司令员,刘道生(后邱会作)任政治委员,张天云任副司令员,邱会作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后段德彰、王逸群任政治部主任),黄鹄显任参谋长。
独立第13、第16、第18旅依次改编为第22、第23、第24师。全纵队共3.5万余人。
纵队成立后,参加东北秋季、冬季攻势作战。1948年1月,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8纵队,属东北野战军领导。
4月至8月,进行新式整军运动和军事练兵。9月至11月,参加辽沈战役,与兄弟部队一起,先攻克锦州,后插入大虎山、台安之间,堵住国民党廖耀湘兵团南逃道路,为战役胜利创造了条件。
1948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东北人民解放军第8纵队在辽宁辽阳、海城等地区,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军,隶属关系未变。
黄永胜(后陈伯钧、张天云)任军长,邱会作任政治委员,张天云(后丁盛)任副军长,黄鹄显(后雷震)任参谋长,段德彰(后李改)任政治部主任,王逸群任副政委。
第22师改称第133师,吴烈任师长,谢明任政治委员;第23师改称第134师,钟明彪任师长,谢家祥任政治委员;
第24师改称第135师,丁盛任师长,韦祖珍任政治委员;由新调入的冀热辽独立第4师改称第158师,李道之任师长,王晓生任政治委员;全军共5.6万余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军
在国民党军队中有一位军人非等闲之辈,但是一生却被俘虏三次,对于军人来讲,被俘虏应该是比较尴尬的事情,但是这位将领却再三被当作阶下囚,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虽然说刘嘉树被俘虏很多次,但是他并不是等闲之辈,毕业于黄埔军校,那个时代黄埔军校的学员是非常受蒋介石器重的,所以他刚毕业就被任命为少将旅长,可见能力是非常高的。尤其到了抗战时期,刘嘉树又不断升任第五军副军长,第八十八军军长,解放战争时期又担任了第十七兵团司令,按理说他的能力比较强,怎么会被再三俘虏?
第一次被俘虏据说是南昌起义的过程中,后来就被放了,但是因为没有具体的史料可以查证,所以真实性有待考察。第二次被俘虏是在1931年的时候,刘嘉树当时只是一个团长,结果在围剿红军的过程中被俘虏,当时碰到了自己的一个学生萧克,两人都曾经是黄埔军校学员,虽然各为其主,但是最终萧克还是会顾念双方的情分,之后刘嘉树就被放了。虽然被俘虏又被放,但是蒋介石并没有怀疑过他,而是继续对他委以重任。
第三次被俘虏应该是解放战争期间,刘嘉树担任湖南军管区司令,但是在这段时期他却大肆敛财,当时解放军解放的气势席卷全国,刘嘉树在抵抗失败之余又一次被俘虏,这一次被俘虏依然是受到了优待,但是因为没有反思悔改,最后都没有被特赦,直到1972年突发疾病去世。
前言刘嘉树:众所周知在解放战争中,我军由弱变强,经过四年刘嘉树的内战,基本上消灭刘嘉树了在大陆上刘嘉树的国军。在解放战争前期,国军有大约四百多万人马,主力兵团一共有二十余个,四年后这些兵团几乎都没有一个是完整建制,有的撤回台湾的兵团是被我军消灭后重建的,有些是兵团的残部。
不仅如此,还有许多的兵团司令都成了我军的俘虏了,在国军中,兵团司令可以说是一个高级将领了,即使国军的军衔泛滥的情况下,兵团司令的数量还是有限的。一般来讲兵团司令不容易被俘虏,但在解放战争中属于例外了,我军俘虏了国军比较多的兵团司令,其中就包括黄维,廖耀湘等比较有名的,一共有12位兵团司令成了我军阶下囚了。
在这12位兵团司令中,有四位被我军俘虏中,未能出狱就已经病死了,一般情况下在功德林改造十年后将有机会出狱,如宋希廉等人。但这四位国军兵团司令就没这个好运气了,他们未能得到获得自由的那一天。
首先是第14兵团司令官钟彬,钟彬在国军中的威望还是比较高的,毕业于黄埔一期。在抗日战争时期钟彬参加了武汉会战,缅甸战役等。抗日战争胜利后,立下战功的钟彬任职第九军军长。
在1949年,钟彬被提拔为新14兵团司令,成了宋希濂集团下的一个兵团。值得一提的是宋希濂与钟彬关系不错,两人是同学。最终随着宋希濂被我军俘虏后,钟彬也随后被俘,两人被押送到白公馆。被俘后的钟彬想不开,在在北京景山关押期间跳崖自戕,没能到达功德林已经去世了。
第二位是第10兵团司令官王靖国,此人给予了我军大量的伤亡,在太原战役期间,王靖国率领的国军第10兵团顽抗很厉害,太原战役也成了解放战争中我军伤亡最严重的战役之一,王靖国是太原战役中被俘虏的最高军衔的国军将领。
王靖国被俘虏后,我军的政策是优待俘虏,即使他对我军造成了重大伤亡,也没有过分为难他。和其他国军高级将领一样,进行一番休整后王靖国被押送到战犯管理所,在管理所内,59岁的王靖国病逝了,没能等来自由的一天。
第17兵团中将司令官刘嘉树也是在被我军俘虏后不久就去世了,此人也是黄埔军校毕业,属于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早期也参加过抗日战争和“围剿”红军的战斗。值得一提的是刘嘉树有一项“记录”,此人三次被我军俘虏,前两次因为整体局势的原因给予了释放。
在1948年,刘嘉树被任命为第17兵团司令,在一次与我军作战中,刘嘉树的第17兵团被击溃,司令官刘嘉树被我军俘虏。由于思想顽固,不服从管理学习,刘嘉树也因此错过了好几次特赦的机会,他在1972年病逝在管理所。值得一提的是黄维也不服管教,但他寿命长,熬到了1975年被释放了。
张淦应该是四位被俘兵团未能释放去世中最出名的了,他属于白崇禧的桂军。张淦在白崇禧手下很受重用,在抗日战争时期担任过第7军军长,这支第七军是桂系的主力部队,可见张淦在桂系中的地位。
解放战争中,张淦被任命为第3兵团司令,虽然不是中央军,但桂系第三兵团的实力要比一般的中央军强很多,因此张淦也是手握重兵,在长江防御战中给予了我军一定威胁。此后在广西作战中,张淦被我军俘虏关押在功德林,于1959年因病逝世未能等到他被特赦的一天。
功德林战犯管理所第一任所长的形象是电视剧《特赦1959》虚构的,现在只能找到时任北京市公安局局长冯基平先生的相关资料,当时冯基平先生主持了功德林战犯管理所的相关修缮工作。
冯基平(1911—1983),辽宁法库人,六岁在县立小学读书,十三岁到高级班学习,同年考入私立中学读书。十六岁考入省城平治中学读书,十九岁进入北平中国大学读书。
1931年,冯基平加入共青团,同年成为共产党员。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冯基平参加东北抗日救国会,成为东北抗日义勇军第四军司令部秘书长、辽阳县委书记。1932年回北平出任北平东北军旅委书记。
1936年负责山西方面的领导工作。1940年率领部队参加百团大战,战斗中受伤回到延安休养身体。1941年在八路军出任职位。
1945年出任山西地区调查局科长,1946年开始先后继任绥蒙保安副处长,晋绥公安局工作站长。1947年任中央直属工作站长,1948年底回北平任公安局二处长。
新中国成立后,冯基平担任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人民检察署副检察长,最后升任北京市公安局局长。此后又历任北京政法委员副主任、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市委书记。
文革爆发后,遭到康生、江青等人的残酷迫害。文革结束后得到平反,出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北京市委书记等。1983年因病逝世,终年72岁。
扩展资料:
功德林原是北京城德胜门外的一座庙宇,清朝末年,朝廷在此创设“京师习艺所”,是中国第一个劳改机关。
1915年更名为“京师第二监狱”。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期间,司法总长罗文干最终完成了这座监狱的全部改造,后来成为国民党北平“第二模范监狱”。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就是在这里被敌人杀害的。
新中国成立后,这座监狱被公安部接管,成为关押和改造战犯的一座监狱。功德林一号关押的这些国民党战犯情况比较复杂,改造的难度很大。
这些人长期为蒋介石国民党效劳,甚至直接参与了蒋介石集团的诸多重大决策,是蒋介石最可靠也最有实力的人物,反动思想根深蒂固。
他们中不少人自命为蒋介石的信徒,认为蒋介石才是中国的“正统”,是“为国为民”的。他们对于战败不服气,不认输,认为今天所以成为战犯,是因为打了败仗,“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他们认为既然为蒋介石国民党效劳,就不应在共产党面前低头,“君子不事二主”思想长时间转不过弯来。
被关押国民党战犯:
杜聿明:国民党徐州“剿总”中将副总司令
王耀武: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第二绥靖区中将司令
宋希濂:国民党中将,任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川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
邱行湘:国民党青年军二零六师少将师长
陈长捷:国民党天津警备总司令部中将总司令
杨伯涛:国民党第十八军少将军长
郑庭笈:国民党第四十九军中将军长
曾扩情:国民党四川省党部中将主任委员
周振强:国民党浙西师管区中将司令兼金华城防指挥,曾任蒋介石侍从副官
卢浚泉:国民党第六兵团中将司令
廖耀湘:国民党第九兵团中将司令
黄维:国民党第十二兵团中将司令
张淦:国民党第三兵团中将司令
文强:国民党徐州“剿总”中将副总参谋长
沈醉:国民党保密局云南站站长、中将游击司令
韩浚:国民党第七十三军中将军长
康泽:国民党第十五绥靖区中将司令
范汉杰:国民党东北"剿总"中将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
李仙洲:第二绥靖区中将副司令长官
庞镜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山东省党部中将主任
杨文瑔:国民党整编第七十二师中将师长
刘嘉树:国民党第十七兵团中将司令
罗历戎:国民党第三军中将军长
杨光钰:国民党第三军中将副军长
覃道善:国民党第十军少将军长
刘镇湘:国民党第六十四军中将军长
陈林达:国民党新编第五军中将军长
王陵基:国民党江西省主席、四川省主席、第七绥靖区上将司令
徐远举:国民党军统局西南特区少将处长
董益三:国民党军统第十五绥靖区二处少将处长
陈士章:国民党第二十五军少将军长
宋瑞珂:国民党整编第六十六师中将师长
杜建时:国民党中将,任北宁线护路司令兼天津市市长(1982年战犯身份被撤销)
林伟俦:国民党第十七兵团副司令、六十二军中将军长(后经申诉,最高人民法院于1986年撤销战犯身份)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冯基平
百度百科—功德林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刘嘉树和刘嘉树衡水中学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