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加赋 清朝永不加赋

小藤门 专栏 2023-02-02 40 0

今天给大家聊到了永不加赋,以及清朝永不加赋相关的内容,在此希望可以让网友有所了解,最后记得收藏本站。

盛世滋丁,永不加赋是什么意思?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廷决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丁税额数作为定额,以后新增人丁,不收丁税。这样丁税额数便固定下来了,实现了地丁合一。

就是希望在盛世的局面下,人丁(劳动力)兴旺,为了百姓安居乐业,永远不在加重赋税。

这种办法先在康熙末年开始行之于广东、四川等省,到雍正元年(1723年)以后,又相继在各省普遍推行起来。

到了雍正时期正式采取“摊丁入亩”的政策,将丁银全部摊入田赋的赋税中,废除了人头税。

扩展资料

影响

1、结束了地、户、丁等赋役混乱的现象,完成了人头税并入财产税的过程,彻底废除了自西汉以来的人头税;

2、由于征税的对象是土地,政府放松了对户籍的控制,增加了大量可以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对活跃商品经济起来推动作用;

3、无地少地的农民摆脱了丁役负担,不再被强制束缚在土地上,进一步松弛了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特别是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4、摊丁入亩,按地亩之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这项措施有利于贫民而不利于官绅地主。不知给多少穷人卸下了沉重的枷锁,铲除了多少官员的摇钱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摊丁入亩

永不加赋是什么意思

永不加赋的意思是永远不在加重赋税。这是中国清代康熙年间对赋役制度的改革措施。

康熙五十一年(1712)二月二十九日,康熙帝宣布将丁银税额固定、不再增收的主张,准备命令各省督抚将现行钱粮册内有名丁数永远作为定额,不再增减。对以后新生人丁不征钱粮;而丁银并不按丁计算,丁多人户也只交纳一丁钱粮。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实际上为雍正朝实行摊丁入地奠定了基础,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徭役向赋税转化的重要标志。

扩展资料:

出现背景:

清朝初期沿袭明朝制度,地税、丁银分征。清政府虽然多次实行蠲免钱粮,但田赋蠲免不等于丁银减轻。虽然丁银也屡有蠲免,但清政府对人丁一直没有进行彻底清查。康熙年间,人丁增长很快,他们大都不入户籍。

这样,国家对这些人无法进行控制和管理,地方官吏豪绅由乘机压榨,使贫苦百姓不得不迁徙、流亡。流动人口日益激增,必定要干扰社会安宁,引起社会动荡。清政府为了通过改革赋役制度来控制人口,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便决定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

康熙为什么规定本朝永不加赋呢?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指的是清朝对税收制度的调整,主要包括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以及耗羡归公三大部分。我个人观点,税收制度只不过是政治上的调整,实际上这和清朝经济结构有关,同时也涉及到了清初的经济政策。

清初由于战争导致民生凋敝,所以在国内基本稳定之后,康熙朝的重点工作就是恢复社会经济生产,提高生产力。只不过,清朝和之前的难兄难弟一样,都是农业帝国,所以农业发展就成了清帝国的重要工作。

康熙亲政后,为了提高生产力、调动老百姓劳动积极性,不仅鼓励老百姓开垦荒地以及抛荒的无主地,还将没收的前朝王庄官田退还给老百姓耕种,也就是更名田,老百姓有了土地,自然就有了劳动积极性。

再者,为了缓解社会矛盾,清帝国还废除了明朝的依附农制度。依附农即农奴,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奴隶买卖,一个是农民投充到勋贵、大户名下,以躲避赋税。这两个来源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生产资料的转移以及建立人身依附关系。所以,明朝勋贵以及士绅普遍都有大量的农奴,史书里甚至有僮仆数千这种说法,同时,由于奴隶主和农奴之间的矛盾激化,最终掀起了席卷全国的奴变。

清朝入关后平定了奴变,为了缓解社会矛盾以及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清朝吸取了明朝的教训,禁止大户采买农奴以及大户同农民建立人身依附关系,并且推行改仆为佃,使之成为佃农。所以,清朝历史档案中,对于农民反抗的描述,就从明朝的恶奴、奴弑其主变为奸民、顽佃了。所以,不论怎么说,这都是清朝的进步。

这也是清帝国早期的经济政策,同时也引出了后面的一系列政策。

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纳粮应该放在一起,因为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丁税,即人头税,历朝历代为了稳定税源就必须要控制人口流动,毕竟是农业国家,所以收人头税就成了控制人口流动的方法。

但是,丁税的收取因为按人头算,所以地主阶级负担小,而农民负担则变大,因为地主阶级家大业大,不在乎那点人头税,而农民收入本来就不高,再收人头税只能激化社会矛盾。所以摊丁入亩就是通过把丁税摊入田赋并将其固定,废除了人头税,缓解了老百姓的经济压力。而且,废除人头税也等于放开了人口流动,老百姓可以自由迁徙,客观上促进了工商也的发展。

官绅一体纳粮就是废除勋贵士绅不纳税不纳粮的特权,使之和农民一样缴税。这其实就是打击土地兼并的手段,因为土地兼并之所以会激化社会矛盾、酿成农民反抗的原因就是历朝历代勋贵、士绅都有不纳税的特权,反而穷鬼却需要负担高额赋税。

而清朝则不一样,官绅一体纳粮以及摊丁入亩表示清帝国只向土地要税,谁家地多就多收税,谁家地少就少收税,没地的还不用收税,虽然清朝佃农一户可以耕种多达40亩的耕地。

耗羡归公则是把火耗从老百姓身上转移到国家,火耗是地方官征收钱税时,会以耗损为由,多征钱银。而且火耗其实是官员敛财的工具,因为自明朝开始官员俸禄低,所以火耗也是官员弥补俸禄不足的工具。另外火耗没有定额,完全按照地方官心情、品德决定,当然历朝历代都有不收火耗的清官,但是也有征收高额火耗的贪官,这也是为什么会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

而且,火耗还成为贪官孝敬长官、贿赂上级的工具,所以火耗导致老百姓负担巨大,丰年还算好点,但是荒年绝对导致民变。所以,耗羡归公是清帝国放弃把火耗转移到老百姓头上,改由帝国负担。同时,为了防止官员搜刮民脂民膏,清帝国给官员涨工资,也就是养廉银,毕竟不能指望个人的道德素养。

同时,清帝国田赋还非常低,只在2%到4%这一区间。而且,清帝国还非常重视民生张目工程,比如治理河患、兴修水利,以保障民生。更何况,清帝国还有一套完善的备荒救灾制度。所以,清帝国这一系列政策提高了社会经济生产力,缓解了社会矛盾,帝国财政收入还大幅增加。

我们可以引用民国初年一位云南农民对清帝国税收的评价:

清代田赋,征率极轻,名虽本诸古代什一之征,实则不及百分之五。全国田赋征率,在比较上,三江、两湖较重,若西南各省,实只征至二十分之一也。云南田赋更轻而又轻,吾家有田十亩,年仅纳一两二三钱银,尚是包括一切附征款项及平色票费种种陋规在内。与今之征实、征购、征借等项合并其数而相较,实有霄壤之殊。

所以,这就是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同时,这也为康乾盛世打下了基础,因为老百姓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能吃饱穿暖,也就是温饱,所以老百姓能温饱就已经算是盛世了。

可是,清帝国的盛世,老百姓也不仅仅是温饱了。康乾盛世期间很多地方都出现了新的奢侈标准,甚至很多穷省家家户户都有余粮,生活也能得到保障。否则,清帝国怎么会出现古典时代唯一一次人口爆炸。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清帝国被推崇的一个原因之一。

盛世滋丁,永不加赋的地理意义

意义: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把全国丁银总额基本固定,从中央到地方不得随意增加,使广大农民负担相对稳定,逃亡人口减少,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此外,它还为以后清政府实行摊丁入亩政策奠定了基础。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是指中国清代康熙年间对赋役制度的改革措施。规定以康熙五十年全国的丁数为准,此后达到成丁年龄的,不再承担丁役。

康熙五十一年(1712)二月二十九日,康熙帝宣布将丁银税额固定、不再增收的主张,准备命令各省督抚将现行钱粮册内有名丁数永远作为定额,不再增减。对以后新生人丁(即盛世滋生人丁)不征钱粮;而丁银并不按丁计算,丁多人户也只交纳一丁钱粮。

康熙五十五年户部在研究编审新增人丁补足旧缺额时,除照地派丁外,仍实行按人派丁,即一户之内,如果减少一丁,又新添一丁,以新添抵补减少;倘若减少的有二三丁,新添的不够抵补,则以亲族中丁多人户抵补;如果还不够,以同甲同图中粮多人户顶补,抵补之后的余丁才归入滋生人丁册内造报。

所以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办法施行后,又出现了新增人丁不征税,旧额人丁不减税的矛盾;而且,新增人丁很多,用谁来补充旧丁缺额,也很难做到苦乐平均。此后不久,雍正年间就在全国各地普遍实行了摊丁入地的改革。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实际上为雍正朝实行摊丁入地奠定了基础,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徭役向赋税转化的重要标志。

历史原因

清朝初期沿袭明朝制度,地税、丁银分征。清政府虽然多次实行蠲免钱粮,但田赋蠲免不等于丁银减轻。虽然丁银也屡有蠲免,但清政府对人丁一直没有进行彻底清查。康熙年间,人丁增长很快,他们大都不入户籍。

这样,国家对这些人无法进行控制和管理,地方官吏豪绅由乘机压榨,使贫苦百姓不得不迁徙、流亡。流动人口日益激增,必定要干扰社会安宁,引起社会动荡。清政府为了通过改革赋役制度来控制人口,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便决定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

康熙皇帝的父亲那句永不加赋是什么意思?

就是永远不增加赋税。顺治帝时,清已迁都北京,为了巩固封建的统治,安抚劳动人民,,顺治帝推行满汉一家,到康熙帝时,社会经济已经达到了清朝统治的顶峰,因此,康熙推行"盛事滋丁,永不加赋"。以此来休养生息,增强国力。

扩展资料

福临六岁登基,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辅政。顺治元年(1644年),清兵入关,入主中原。同年,迁都北京。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出塞射猎,死于滦河,福临提前亲政。面对全国出现新的抗清高潮,福临同大臣经过反复筹商,决定采取抚重于剿的策略,一方面实行“招降弥乱”的怀柔政策;一方面重新起用洪承畴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使局势逐渐好转,为日后进攻云贵,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顺治十年(1653年)为了恢复战乱破坏的农业经济,顺治帝采纳范文程等人的建议,设立兴屯道厅,推行屯田。顺治十四年(1657年),又积极鼓励地主、乡绅招民垦荒。对地方官员制定《垦荒考成则例》,按垦荒实绩,分别予以奖惩。同年,编成《赋役全书》颁布天下。这些措施,使濒于绝境的农业生产开始有了转机。

请问大家永不加赋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

此成语来源于“顺治写给康熙的话”。意思是;永远不要增加百姓税赋。希望百姓安居乐业,安抚百姓。 希望采纳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永不加赋和清朝永不加赋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