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一条鞭法是谁提出的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一条鞭法简述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一条鞭法是桂萼提出的。
“一条鞭法”是明代嘉靖时期确立的赋税及徭役制度,由桂萼在嘉靖十年(1530)提出,之后张居正于万历九年(1581)推广到全国。
新法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主要内容
“一条鞭法”据《明史》记载:合并赋役,将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合并一起征收,同时将部分丁役负担摊入田亩。将过去按户、丁出办徭役,改为据丁数和田粮摊派。
赋役负担除政府需要征收米麦以外的,一律折收银两;农民及各种负担力役户可以出钱代役,力役由官府雇人承应;赋役征收由地方官吏直接办理,废除了原来通过粮长、里长办理征解赋役的“民收民解”制,改为“官收官解”制。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一条鞭法
谈及明朝政治家,张居正是一个绕不过的人物,而张居正最成功的一项改革,就是推行了“一条鞭法”。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历史上著名的一条鞭法,其实并非张居正首创,而是在明代嘉靖年间,就已经有人提出并局部推行,张居正真正作用是将一条鞭法推向全国!
1573年,万历元年,张居正是内阁首辅,为了救明王朝、缓和社会矛盾,在政治、经济、国防等各方面进行的一场变法革新运动,史称“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改革是一个全方位的改革,主要有五个:一是针对吏治的考成法,犹如今天的KPI考核,二是国防军事上提出“外示羁縻、内修守备”,三是经济上举动就是1581年推出的一条鞭法,四是新修水利,五是清丈田亩。
其中,“一条鞭法”上承唐朝两税法,就是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就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一次社会变革,是一次不完全的“摊丁入亩”。在明朝一条鞭法的基础之上,才有后来清朝雍正比较完全的“摊丁入亩”。
张居正改革之后,明朝国库积银达六七百万两之多,储备的粮食多达1300多万石,足够支用十年,比起嘉靖年间国库存粮不够一年用的情况,是一个跳跃性的进步。张居正去世之后,其他改革全部废除,但唯独“一条鞭法”保留了下来。
可以说,一条鞭法打破了历史上的两税法,那么这么重要的税法制度,到底是谁最先提出来的呢?鲜为人知的是,历史上提出一条鞭法的此人,一直梦想收复越南,为此不惜与王阳明翻脸。此人叫桂萼。
历史上的桂萼,江西余江人,是正德年间进士,起初担任一些知县芝麻小官,却能“端正风俗,抑制豪强,政绩颇著”。然而,由于桂萼一直主张均平赋役,每到一地都着手于丈量土地,得罪了不少豪强,于是被逼辞官。比如,正德年间任成安知县时,排除多方阻难,完成了清丈土地的工作,成安“原额官民地二千三百八十六顷五十九亩九分”,清丈之后,“均量为大地二千七百八十一顷四分五厘”,而丈地之后,桂萼“计亩征粮,民不称累”。
后来,王阳明(王守仁)在江西剿匪时,为了方便管理,本想将桂萼家乡合并到旁边地区,桂萼为了避免这一情况,于是主动帮助王阳明剿匪,在王阳明的推荐之下,桂萼重出江湖。
嘉靖皇帝上台之后,因为大礼议一案朝堂争议很大,皇帝与大臣处于僵持状态。最终,桂萼建议在太庙之侧,另建小祠祭祀,使嘉靖争得了面子,又比较好地解决了所谓“统嗣”问题,得到嘉靖皇帝的赞赏,从而迅速进入内阁,而且升迁之快,史不多见。所谓大礼仪之争,因为嘉靖是正德堂兄,他上台之后,亲生父母该不该进入太庙享祀是皇帝与大臣争论的焦点,桂萼建议就让皇帝与大臣各取所需,照顾了各方诉求。
任何一个时代,想要做出一番事业,实现心中抱负,必须要手中有权。
之前,桂萼一直是底层官员,人微言轻,即便看到了明朝赋税弊政所在,尤其是均徭法和十段册法的不足,但却无法影响朝廷。随着桂萼升官,且又简在帝心,于是想要实现均平赋役和清丈土地的政治抱负。
所谓“均徭法”,是以人丁、税粮(即丁粮)多寡为基准设定户则,均派杂役,分为上户、中户、下户等。问题在于,户等划分标准很不一致,户等一样,而实际丁产可能相去甚远,而户等一样又要承担同等的差役,简单的说就是年赚1千万与年赚10个亿都是上户,两者其实相差太大,但负担却一样,明显不合理,必然利于大富豪逃税。
所谓十段册法,其实就是对“均徭法”的改进,在对各户丁粮作彻底清理之后,将原本粗略的上户、中户、下户,进行重新细分为十段,相当于有了十个户等,由此对应承担相应的差役。但这一办法还是有问题:此地十段和彼地十段的丁产仍很难一致,最终徭役的负担还是不均平。
1530年,桂萼根据自己的经验,向朝廷提出了最新的赋役改革意见,进呈了《任民考》疏,这就是一条鞭法最原始的依据。同年,户部尚书梁材根据桂萼关于“编审徭役”的奏疏,总结为“通计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1531年,御史傅汉臣将这种办法称为“一条编法”,也即后来的“一条鞭法”。
鲜为人知的是,一条鞭法提出之后,立即得到实施,但由于损害了官绅地主的经济利益,初期阻力非常大,根本无法清丈田亩,因此进展缓慢,且只在部分地区实行。1578年,张居正铁腕执政,下令清丈全国土地,清查溢额脱漏,并限三年完成,于是掌握了全国土地田亩情况之后,才在1581年全国推广。总之,一条鞭法是在张居正手里全国推广的,但最先提出者是桂萼。
除了一条鞭法之外,桂萼还有两大传奇,令人叹为观止。
首先,王阳明担任两广总督之后,桂萼写信给王阳明,希望王阳明借机收复安南,恢复大明曾经的国土。但王阳明认为明朝财政状况过于糟糕,根本无力支持大规模军事行动,于是拒绝收复安南。此举让桂萼或让怀恨在心,王阳明死后,桂萼攻击王阳明,甚至上疏嘉靖皇帝,把王阳明的爵位给剥夺了,并且开始全国性打压阳明心学,“申禁其学”。
其次,与徐光启等诸多明朝很多官员一样,除了儒学之外,桂萼也有十分精通的“选修科目”——地理。或许与桂萼重视土地管理有关,桂萼还是历史上著名的地理信息学家,著有《历代地理指掌》、《明舆地指掌图》,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中国封建王朝的政治家,并非全是我们传统认知中的保守、愚昧、尸位素餐,其实几乎历代都有勇于改革与拥有改革眼光的政治家,只是有些鲜为人知罢了,上述的桂萼就是其中之一。当然,相比管仲、商鞅、桑弘羊、王安石、张居正等而言,桂萼的改革幅度较小,历史影响不够大。
张居正一条鞭法是谁提出的的一条鞭法是针对古代百姓赋税方面的改革一条鞭法是谁提出的,对于明代社会确实产生一条鞭法是谁提出的了比较积极的作用,但也相应的激发了一些矛盾,具体分析如下一条鞭法是谁提出的:
一. 将百姓赋税和徭役融为一体,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贪污现象。
嘉靖皇帝年间,张居正所提出的“一条鞭法”政策开始在社会上推行。第一是重新丈量全国的土地面积,也就是“清丈土地”。例如一条鞭法是谁提出的他人侵占土地、被兼并土地、因弃农从商而荒废的土地等等。据史料记载,此次统计后的耕地面积,比登记在册的多了2.8亿亩。
第二是改革之前,国家在税收方面,施行的是赋税与徭役分开征收的制度,赋税由家中良田的亩数决定,徭役由家中男丁的数量来决定。而一条鞭法的改革规定,农民只需要按照自家所拥有的土地面积大小,进行交税即可,原来的徭役,改由政府出面雇佣。如此一来,地方官府通过赋税欺压百姓,贪污腐败的现象也相应被减少,也减轻了农民的一些负担。
其次,在明代一条鞭法实施之前,以前的多个朝代,百姓向朝廷交赋税时,通常都是上缴粮食和粟米等实物。到了明朝,除部分地区仍然交粮外,其它绝大部分地区都改交银两。这种做法既降低了粮食的损耗,又减少了运输成本。
二.改革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也有不足之处和消极影响。
一条鞭法实行后税收成果,也说明了此次改革还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据统计,朝廷银库收入,由正德初年的一百多万两,增加到万历年间的四百多万两。改革不仅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还有助于减轻百姓的交税负担。又因银两交税的方式,让人们认识到了货币的重要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但也因百姓需要将粮食,兑换为白银后才能交税,在此过程中可能存在商人趁此抬高银价,加重农民负担的问题。且因为徭役由官府统一雇佣,也会存在故意增加徭役,压榨百姓的现象发生。
推行一条鞭法的是张居正。
“一条鞭法”是明代嘉靖时期确立的赋税及徭役制度,由桂萼在嘉靖十年(1530)提出,之后张居正于万历九年(1581)推广到全国。
新法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实施结果
据史料记载,自正德以来太仓银库的收入总数,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正德初年149万两,嘉靖十一年(1532)243万两,嘉靖二十八年295. 7116万两,隆庆元年(1567)23万两,万历五年(1577)435. 94万两,天启时327万余两。
一条鞭法的实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缓解了经济危机,缓和了政治危机,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也给处于走下坡路的明王朝一线曙光。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一条鞭法
桂萼。
“一条鞭法”是明代嘉靖时期确立一条鞭法是谁提出的的赋税及徭役制度一条鞭法是谁提出的,由桂萼在嘉靖十年(1530)提出一条鞭法是谁提出的,之后张居正于万历九年(1581)推广到全国。
新法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人物资料:
桂萼(?~1531年),字子实,号见山,饶州府安仁县(今江西省余江县锦江镇)人,明朝中期名臣,地理信息学家,官至内阁首辅。
正德六年(1511年),中辛未科进士。历任丹徒、武康、成安等县知县、南京刑部福建司主事,凭借大议礼进入朝局,累迁翰林院学士、詹事府兼学士、礼部侍郎,官拜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升迁之快,史不多见。
所经各任都能端正风俗。创立一条鞭法,厉行改革。均平赋役,屡忤官吏。抑制豪强,政绩颇著。
嘉靖九年十二月,告老还乡,不久病死私第,朝廷追赐太傅,谥号“文襄”。著有《历代地理指掌》、《明舆地指掌图》、《桂文襄公奏议》等。
般来说,在张居正推行“一本鞭法”之前,大明王朝推行了平民生产后立即支付的税金制度。
但是,这种税收制度的脆弱性太大了。因为没有统一的计算标准,所以给中间征税的负责人提供了很大的贪污。例如,支付粮食的话,他们可以说粮食质量不好。十斤只能算九斤。可以说种棉花的颜色不好。十五斤只能算十斤。好与坏的评价标准完全掌握在官员手中,但明代历代中有名的工资很低,老百姓多付的部分却成了各级贪官的外速。
这样下去,国家得不到任何利益,民众的负担也不会减轻,浪费了中间人。
实际上,这样的税金制度不仅对国民,对官员也没有好处。在这样的制度下,行李像山一样集中,但是没有多少银币。但是,分发的物资不一定是官员所需要的,所以对官员们的生活水平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原税收制度是国家、官员,在民众都不利的情况下,改革必将实行。
“一条鞭策”的内容
张先生看到这样的弊端,决定了改革,关于《一条鞭法》的内容,具体来说,无论民众生产什么,缴税的时候都会按一定比例向国家汇款。
这看似是一个简单的政策,但对于国家、官员和平民来说却是非常方便的。国家收到的是真正的银。对于老百姓来说税金是不会减少的,但是不会被无良的官员们折腾。我该付多少钱?对于官员们来说国库银是满满的。工资可以保障。
“一条鞭法”的影响
“一鞭法”虽然简单,但却有着非常政治智慧的税制。那个简化了复杂的事情,那个推进大大提高了明早的税金的质量。它改变了历代“赋”与“役”平行的征收形式,统一了役法,简化了赋役制度,标志着赋税由实物为主向货币为主、征收种类由繁杂向简单的转变!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一条鞭法是谁提出的和一条鞭法简述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