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徽设计者 北大校徽设计者 鲁迅

小藤门 专栏 2023-01-15 60 0

今天给大家聊到了北大校徽设计者,以及北大校徽设计者 鲁迅相关的内容,在此希望可以让网友有所了解,最后记得收藏本站。

北大校徽设计者是谁?

北大校徽设计者是鲁迅。鲁迅先生这一设计,被认为是具有现代标志的经典之作。它表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早在1917年,鲁迅先生就被北大邀请设计北大的校徽。在当时,北大是我国的第一所高等学府,在当时各种文化相处碰撞的情况下,北大为当时众多的学子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

因此,鲁迅先生考虑了很久,结合当时的教育情况,设计出了北大的校徽。北大的校徽,上半部分是两个背对的人,表示学生;而下半部分则是一个站立状态的人,代表着老师。这个校徽,寓意着学生站在老师的肩膀上成长,而老师是教授学生知识。

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北大的校徽是谁设计的?

北京大学校徽是北京大学的标志,由鲁迅的设计稿丰富和发展而来,1917年8月,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请鲁迅设计了北大校徽。

20世纪80年代,北京大学教师在标识外圈增加了英文校名和建校时间的装饰环,此时,北大标识出现了蓝、红、黄等不同颜色,以及差别细微的不同版式。北京大学校徽中心“北大”二字由三个人形图案组成,象征着学校乃育人之所。

设计要素

北京大学校徽“北大”二字饱含篆刻风韵,由三个人形图案组成。标志形似瓦当,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标志中间部分用英文,体现了兼容并蓄、饱满深厚的内涵;外圈简洁明了,展现了广博开放、常为新的姿态。

特殊规定

1、反白应用

为确保标志的严肃性和识别的准确性,特规定标志在标准色与黑色上需做反白处理。

2、标志尺规制图法

标志标准制图是将标志进行数值化设计,使标志的主要元素在任何场合中都能正确使用。实际应用时应严格遵守,以确保标志的严肃性和识别的准确性,达到统一化、标准化的识别目的。

3、标志方格制图法及最小应用范围

为避免标志在缩小时的应用中产生浸润、模糊的现象,特规定标志单独使用时不得小于7mmx7mm。

4、标志不可侵入空间范围

为确保标志的严肃性和识别的准确性,当标志在反白应用时,要将标志做空间隔离处理,在规定范围内禁止任何其他图形或符号出现,以达到保持标志图形完整性的目的。

5、标准色-北大红

红色象征着北大具有爱国、进步的光荣革命传统和振兴中华、敢为人先的担当精神,同时与燕园主校区的园林特色高度吻合。

6、辅助色

为保证标准色在延展应用中视觉的统一和协调,根据不同应用材质和实际制作需求,选用以上与标准色可协调搭配的颜色,作为标准色的辅助色。

北大校徽设计者

北大校徽设计者是鲁迅。

北京大学校徽由鲁迅先生于1917年8月设计完成。 “北大”两个篆字的上下排列,其中“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而“大字”构成了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校徽突出的理念在于,要“以人为本”;校徽的象征意义在于,北大当肩负开启民智的重大使命。 北京大学在2007年修改了标志,在鲁迅先生设计校徽图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标志形似瓦当,兼有篆刻风韵,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

2007年6月13日,北京大学正式发布《北京大学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管理手册》,并推出修改后的北大校徽标识。修改后的北大标志是在鲁迅先生设计的校徽图案基础上丰富和发展而来。北大确定了特定色值的红色为标准色(CMYK色值为C0M100Y100K45) ,并将其命名为“北大红”。大学,因大师而大,更因大学生而大。也有人说,上面的是学生,下面的是老师,教师就是要甘为人梯;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要青出于蓝胜于蓝。北大的许智宏校长说,真正的“大”学,学术之大,责任之大,精神之大,尽在其中。许多毕业了多年的北大学生回想起来,都不约而同地提到,北大给学子们最宝贵的是“自由独立,兼容并蓄”的精神。

扩展资料

北京大学校徽中心“北大”二字由三个人形图案组成,象征着学校乃育人之所。

北大的校徽其实也是有着特殊的含义的,鲁迅先生当时在造型上借用了我国的传统建筑里面的瓦当的形象。其中“北大”的两个篆书字体上下排列,上面的是“北”字,其形象是背侧立的两个人像,下面的“大”字的形象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的形象,就好像是一个人背负着上面的两个人,也就是构成了“三人成众”的这种形象,其含义就是:北大背负着开启民众心智的艰巨重任。并且还有一个深层的含义是代表着“脊梁”,表达了对北大学子成为国家脊梁的期望。

设计要素:

北京大学校徽“北大”二字饱含篆刻风韵,由三个人形图案组成。标志形似瓦当,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标志中间部分用英文,体现了兼容并蓄、饱满深厚的内涵;外圈简洁明了,展现了广博开放、常为新的姿态。

北大校徽历史背景

1916年12月,著名教育家、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这位以“东汉之党人,南宋之道学,明季之东林”为圭臬的浙籍人士,循自由思想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推动了北大的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使北大成为传播新文化的重要阵地。

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前,北大虽然“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在现代的延续,但是并没有校徽这一新生事物,亦即没有专属自己的旌旗标识,学生与教工出入极不方便。蔡元培上任后的第二年,即1917年,即出面请鲁迅设计北大校徽。

北大校徽的构图含义

北大校徽上面的篆体“北大”两字,是第一次把中国书法用于校徽设计。其造型是中国传统的瓦当形象,图案以篆体的“北大”两字为主体,上下排列,左右对称,构成一个圆形。上面的“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而下面的“大”字则构成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这样就形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也突出了学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北大的校徽是谁设计?

北京大学的校徽是鲁迅先生设计的。鲁迅(1881~1936年),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7年,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出面请鲁迅设计北京大学校徽。8月7日,鲁迅完成北京大学校徽图案的设计工作。鲁迅将校徽图样寄交蔡元培后即被北京大学采用,一直延续到1949年,后又因历史原因长期弃用,20世纪80年代又重新使用。

20世纪80年代,在鲁迅设计的标志的基础上,北京大学标识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北京大学教师在标识外圈增加了英文校名和建校时间的装饰环,此时,北京大学标识出现了蓝、红、黄等不同颜色,以及差别细微的不同版式。

2007年6月,北京大学发布《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管理手册》,正式推出修改后的北京大学校徽标志。

北京大学校徽造型是中国传统的瓦当形象,“北大”两个篆字上下排列,上部的“北”字是背对背侧立的两个人像,下部的“大”字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

徽章用中国印章的格式构图,笔锋圆润,笔画安排均匀合理,排列整齐统一,线条流畅规整,整个造型结构紧凑、明快有力、蕴含丰富、简洁大气。

设计理念

北京大学校徽简洁的轮廓给人现代的感觉,透出浓厚的书卷气和文人风格。 凝聚了鲁迅对北京大学的希望,对青年人的生命自由发展的希望。“北大”两个字有如一人背负二人,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给人以“北京大学人肩负着开启民智的重任”的想象。

用“北大”两个字做成了一具形象的脊梁骨,借此希望北京大学毕业生成为国家民主与进步的脊梁。北京大学校徽以古色古香的篆书字体构成校徽图案,透出一种浓厚的书卷气和文人风格,展现出中国第一学府的深厚底蕴,以及对传统中华文明的敬仰。

校徽用“哭脸”时刻提醒着所有北京大学学子,作为一个生长在苦难深重的国家中的知识分子,永远不要失去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五四”前夜先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对人的价值、尊严、个性与创造精神进行肯定与张扬的表现。

校徽

校徽(school badge)是学校徽章的简称,是一个学校的标志之一,其主要的目的是分辨人员、留存纪念和通过图案、文字来介绍学校的性质和学科,同时在佩戴校徽的时候也给佩戴者在无形中增加了纪律的约束,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体现出学校的特征,让人容易记住。

校徽意义重大,校徽含义往往蕴含了特殊的意义,特别像一些历史悠 久的名校校徽,著名大学校徽和一些国外校徽大多由名人结合学校特点而设计。 譬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兰州大学等一批闻名中外高校的校徽标志。

在老一代知识分子心目中,佩戴校徽有一种自豪和荣耀感,也是对母校的归属之情。而如今的一代学子,对佩戴校徽则有不同的看法。有人想佩戴,又觉得不好意思。另外校徽的质量不过关也有关系,胸针脱落造成徽章遗失。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北京大学校徽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北大校徽设计者和北大校徽设计者 鲁迅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